电气连接装置及具有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3075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气连接装置及具有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气性连接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电气连接装置和具有该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以日本2002年6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02-177570的申请为基础并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将其引用在本申请中。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以便携式电话机为例进行说明,便携式电话机具有构成设备主体的外壳,在该外壳内装入了显示部和主基板。显示部搭载在显示部驱动用的基板上,但显示部驱动基板和主基板采用了利用挠性配线板电气性连接的结构。
为了连接该种电子设备的显示部驱动基板和主基板,使用了如图1所示结构的电气连接装置。图1中示出的电气连接装置采用了滑块方式,通过将设置在显示部驱动基板侧的第二端子1003相对于设置在主基板侧的第一端子1000滑动,从而各端子1000、1003间实现电气性连接。第二端子1003设置在滑块上,通过向图1中箭头G方向滑动,与第一端子1000的间隙1004嵌合,第二端子1003的前端部1005便与第一端子1000实现电气性连接。这样,通过向图1中箭头G方向滑动设置在滑块上的第二端子1003,主基板和显示部驱动基板就实现电气性连接。
在采用上述滑块方式的电气连接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进行滑动的一侧的第二端子1003容易从第一端子1000沿图1中H方向脱出。因此,为了使第二端子1003不易从第一端子1000脱出,就需要有防脱部1020。因此,现有的电气连接装置的厚度F变大,难以实现连接装置自身的小型化和薄型化。
现有的电气连接装置具有组合了由合成树脂形成的上半侧1010和下半侧1011的外壳。由这样的合成树脂构成的上下半侧1010、1011从上下覆盖第一和第二端子1000、1003。从而,具有组合了上述上下半侧1010、1011而形成的外壳的电气连接装置,就由外壳的厚度F决定装置本身的厚度,不能实现进一步的薄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电气连接装置和使用了该装置的电子设备,能够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的电气连接装置所具有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装置自身薄型化的同时实现小型化,另外,能够在使用该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薄型化的同时实现小型化的电气连接装置。
本发明其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电气且机械性地准确地连接相互连接的第一和第二连接体的电气连接装置和使用了该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
为了达到如上所述的目的而提出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是用于电气性连接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装置,具有与第一连接体电气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和与第二连接体电气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可自由装卸地、电气且机械性地连接在第一连接器上。
第一连接器具有壳体(housing),固定在第一连接体上;多个连接件,具有导电性,保持并排列在壳体上,与第一连接体的导体部电气性连接。第二连接器具有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具有分别电气性连接的多个导电性部分,并插入到第一连接器的各连接件中;板状的固定部,与连接器插入部一体地形成,具有用于嵌合壳体的嵌合孔,并将连接器插入部固定在壳体上以便在嵌合孔中嵌合了壳体的状态下,防止连接器插入部从连接件脱离。
在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中,第一连接器与第一连接体电气性连接。第二连接器与第二连接体电气性连接。第二连接器是可相对于第一连接器自由装卸,电气且机械地连接到第一连接器的部分。第一连接器的壳体固定在第一连接体上。第一连接器的多个具有导电性的连接件保持并排列在壳体上。这些连接件电气性地连接在第一连接体的导体部。
第二连接器的具有多个导电性部分的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是分别电气性连接在第一连接器的各连接件上的部分。
第二连接器的固定部与连接器插入部一体地形成。该固定部具有用于嵌合壳体的嵌合孔。在该固定部的嵌合孔中构成为使固定部相对于壳体固定连接器插入部,使得在嵌合了壳体的状态下连接器插入部不能从连接件脱离。
这样,对于排列在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的多个连接件,仅插入第二连接器的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就能实现第一连接体与第二连接体的电气连接。
通过将壳体嵌合在设置于第二连接器的固定部上的嵌合孔,由此连接器插入部定位并固定在壳体上,因此,就能够电气且机械性地准确地固定第一连接器的连接件和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插入部。
通过从板状的固定部的嵌合孔卸下壳体,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插入部就简单且准确地从第一连接器的连接件脱离开来。
由于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插入部和固定部都是板状,因此,能够实现电气连接装置的薄型化。
第一连接器的连接件保持并排列在壳体上。与此不同,第二连接器的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和板状的固定部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减少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部件个数,能够简单地进行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电气且机械性的连接。
在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中,板状的连接件还具有夹入部分,用于弹性地自由装卸地夹入连接器插入部的导电性部分。形成连接件的夹入部分以便弹性地自由装卸地夹入连接器插入部的导电性部分,从而就能够准确地进行连接件和连接器插入部的电气性连接。
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和板状的固定部最好用挠性配线板形成。通过由挠性配线板形成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和板状的固定部,能有助于电气连接装置的进一步的薄型化。
在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中,板状的连接件采用铆接或粘接固定在壳体上,而且壳体由注塑成形合成树脂来形成。
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最好由加强板来加强。通过由加强板来加强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就能够提高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的强度。
通过使用粘接带,将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的壳体固定在第一连接体上,就能够较容易地连接到第一连接体上。
在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中,最好相邻的板状的连接件排列在相互错开的位置上。
本发明是具有用于电气性连接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应用于该电子设备的电气连接装置,具有与第一连接体电气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和与第二连接体电气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可相对于第一连接器自由装卸,并与第一连接器电气且机械性地连接。
第一连接器具有壳体,固定在第一连接体上;多个连接件,具有导电性,保持并排列在壳体上,并与第一连接体的导体部电气性连接。第二连接器具有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具有分别电气性连接的多个导电性部分,并插入到第一连接器的各连接件;板状的固定部,与连接器插入部一体地形成,具有用于嵌合壳体的嵌合孔,并将连接器插入部固定在壳体上以便在嵌合孔中嵌合了壳体的状态下,防止连接器插入部从连接件脱离。
在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中,第一连接器与第一连接体电气性连接。第二连接器与第二连接体电气性连接。第二连接器是可相对于第一连接器自由装卸,电气且机械性连接在第一连接器的部分。第一连接器的壳体固定在第一连接体上。第一连接器的多个具有导电性的连接件保持并排列在壳体上。这些连接件电气性连接在第一连接体的导体部。
第二连接器的具有多个导电性部分的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是分别电气性连接在第一连接器的各连接件上的部分。
第二连接器的固定部与连接器插入部一体地形成。该固定部具有用于嵌合壳体的嵌合孔。在该固定部的嵌合孔中构成为使固定部相对于壳体固定连接器插入部,使得在嵌合了壳体的状态下连接器插入部不能从连接件脱离。
这样,对于排列在第一连接器的壳体上的多个连接件,仅插入第二连接器的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就能实现第一连接体与第二连接体的电气连接。
通过将壳体嵌合到设置在第二连接器的固定部的嵌合孔,连接器插入部相对于壳体定位并固定,因此,就能够电气且机械性地准确地固定第一连接器的连接件和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插入部。
通过从板状的固定部的嵌合孔卸下壳体,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插入部就能简单且准确地从第一连接器的连接件脱离。
以下,从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能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目的和由本发明得到的具体优点。


图1是示出现有的电气连接装置的侧剖面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的一例,即便携式电话机的正视图。
图3是示出便携式电话机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的主基板和显示部驱动基板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的斜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7是截断第一连接器的壳体的一部分而示出的平面图。
图8A是示出第一连接器的壳体的平面图,图8B是其正视图,图8C是侧面图。
图9A是示出壳体的后视图,图9B是示出设置在壳体的支撑部上的连接件的一部分用于进行嵌合的凹部93b的后视图。
图10是图8A中示出的壳体80的X-X线纵向剖面图。
图11是图8A中示出的壳体80的XI-XI线纵向剖面图。
图12A是沿着图6中示出的第一连接器70的XII-XII线的剖面图,图12B是放大了铆接部而示出的剖面图。
图13是沿着图6中示出的第一连接器70的XIII-XIII线的剖面图。
图14A~图14D是示出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插入连接件的状态的剖面图,图14A示出初始状态,图14B示出插入中途的状态,图14C示出连接器插入部插入到连接件后的状态,图14D是示出在形成于壳体上的侧部的侧面部上形成底切部,防止了容易从第二连接器的壳体脱落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5是示出搭载第一连接器的主基板的导体部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第二连接器的平面图,图17是图16的XVII-XVII线剖面图。
图18是示出在第一连接器连接了第二连接器并固定后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9是示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侧面图,图20是在形成于壳体的侧部的侧面部上放大了底切部而示出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和使用了该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
以下示出的例子是本发明的最佳具体例,因此,在技术上给出了优选的各种各样的限定,但本发明只要在以下说明中没有记载旨在特殊限定本发明的内容,就不限于这些方式。
以下,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便携式电话机为例进行说明。
应用了本发明的便携式电话机10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构成设备主体的外壳12,在外壳12中内置有电话机10的电源,即电池100。在外壳12的图2中示出的前面一半24上,设置着由液晶显示元件构成的显示部16,用于显示该电话机10的各种信息。此外,在外壳12上设置着用于收发信号的天线14,另外,内置了播放接收信号的扬声器22和收集操作该电话机10的说话者的声音的话筒20。此外,在外壳12的前面一半24上设置了用于操作该电话机10的操作部18。操作部18具有数字键18c和用于拨打电话的叉簧按键18a及切断电话的叉簧按键18b等。
外壳12由前面一半24和背面一半26构成,是将前后两半24,26对接结合而形成的。电池100如图3所示,可装卸地安装在外壳12的背面一半26的下部。
如图2所示,在外壳12中收容着显示部驱动基板50和主基板51。显示部驱动基板50搭载着显示部16,显示部驱动基板50基于来自主基板51的指令,执行显示部16的显示工作。
显示部驱动基板50与主基板51利用电气连接装置60,可装卸地电气且机械性连接。
主基板51是第一连接体,显示部驱动基板50相当于第二连接体。
下面,参照图4,关于具有相互电气且机械性连接的主基板51和显示部驱动基板50的电气连接装置60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
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60的主基板51例如是不容易变形的硬质基板,使用纸环氧基板或陶瓷基板等来形成。显示部驱动基板50由具有挠性的挠性配线基板构成。在主基板51的一个面51a的上面固定着第一连接器70。在显示部驱动基板50的延长部53的一个面53a的上面固定着第二连接器73。
第一连接器70和第二连接器73构成了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60。
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60的更详细的结构。
在主基板51的一个面51a上,使用例如粘接带,粘贴固定着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60的第一连接器70。第一连接器70具有壳体80和多根具有导电性的连接部81。这些连接部81电气性连接在形成于主基板51的一个面51a上的导体部(图5中无图示)。
图5中示出的电气连接装置60的第二连接器73是板状的部件,第二连接器73具有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和板状的固定部85。第二连接器73是由挠性配线板做成的薄板。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通过在背面侧粘贴板状的加强板86来加强。这样,在将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插入到第一连接器70的连接部81上时,也能防止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弯曲。该加强板86不是必须的。
下面,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60的第一连接器70。
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器70如上所述具有壳体80和多根具有导电性的连接部81。
在此,图6是第一连接器70的平面图,图7是切开图6中示出的第一连接器70的一部分后示出的平面图。
图8A~图8C是仅示出了第一连接器70的壳体80的图,图9A和图9B是示出壳体80的背面的图。
图10是图8A中示出的壳体80的X-X线剖面图,图11是图8A中示出的壳体80的XI-XI线剖面图。
图6和图7中示出的第一连接器70的壳体80由对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液晶聚合物进行注塑成形而形成的。壳体80如图8B和图8C所示,其厚度W形成得非常薄,例如0.35mm。
构成第一连接器70的壳体80如图6、图7和图8A所示,具有设置在相对的两个端部上的两个侧部91、91和形成在这两个侧部91、91之间的支撑部93、94。侧部91、91分别具有定位用的侧面部91a、91b、91c、91d、91e。侧面部91a、91e相互平行。侧面部91c与构成连接部81的连接件81a、81b平行,与图6中箭头X方向平行。
一个支撑部93的宽度比另一个支撑部94的宽度宽。如图9A所示,在支撑部93的背面93a上,如图9A和图9B所示,形成着凹部93b,用于嵌合图6中示出的连接件81a、81b的一部分。在另一个支撑部94的背面94a上,也同样地按等间隔形成着凹部94b,用于嵌合图6中示出的连接件81a、81b的其他部分。
壳体80如图8A~图8C所示,如上所述地形成为具有少许的厚度W的板状的较薄的部件。壳体80的大小形成为,图8A中示出的最长部分的长度L1例如为8.4mm,宽度L2例如约为4mm。
多个连接件81a、81b如图6和图7所示,按相等的间距P相互平行排列,沿着图6中箭头X方向,排列保持在壳体80上。一个连接件81a在图6中箭头X1方向上,与另一个连接件81b错开并呈锯齿形排列。即使处于上述连接件81a、81b在箭头X1方向上错开并交替地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在壳体80的图6和图7中示出的平面内,连接件81a、81b的两个端面也不从该壳体80的范围向外突出。
下面说明用于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60的附图,图10是图8A中示出的壳体80的X-X线纵向剖面图。图11是图8A中示出的壳体80的XI-XI线纵向剖面图。图12A是沿着图6中示出的第一连接器70的XII-XII线的剖面图,图13是沿着图6中示出的第一连接器70的XIII-XIII线的剖面图。
壳体80如图10和图12A所示,在纵向剖面中具有支架110、111、112。
此外,壳体80如图11和图13所示,在纵向的不同剖面中具有支架113、114、111、112。支架110和支架113构成了图6中示出的支撑部93。
设置在壳体80上的支架110如图12A所示,是支撑连接件81a的后半部分81e的部分。连接件81a的中间部81f如图12A所示,由铆接部81g铆接固定在支架110上。再有,图12B放大示出了铆接部81g的细节。
连接件81a的夹入部分81h具有插入部81j。该连接件81a大致具有U字型,但中间部81f由铆接部81g固定着。从而,夹入部分81h的可动部81k相对于固定部81l,弹性地趋于向图12A中箭头Z1方向。支架111是限制可动部81k的前端部向图12A中箭头Z1方向移动的部分。
同样地,参照图13,壳体80的支架114、113支撑着连接件81b的后半部81e。中间部81f利用铆接部81g固定在支架113上。夹入部分81m具有可动部81k和固定部81l,可动部81k弹性地趋于向图13中箭头Z1方向。由支架111限制着该可动部81k的前端部向图13中箭头Z1方向移动。
连接件81a、81b如图12A和图13所示,使用粘接带120,与主基板51的一个面51a粘接固定。该粘接带120在带基薄膜(base film)上覆盖着例如聚酰亚胺等粘结剂。
这样,使用粘接带120,第一连接器70不仅能够牢固地固定在主基板51的一个面51a上,而且粘接带120能够防止涂覆在主基板51侧的焊剂上升到连接件81a、81b上而附着。该焊剂妨碍连接件81a、81b的导电性。
图14A~图14D示出了连接器插入部83插入到连接件81a中的例子。
图14A示出了在连接件81a的夹入部分81h的可动部81k与固定部81l之间,插入图5中示出的第二连接器73的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之前的初始状态S1。
图14B显示在连接件81a的夹入部分81h的可动部81k与固定部81l之间,开始插入板状连接器插入部83的中间状态S2。
在图14B所示的状态下,由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推动可动部81k,向图14B中的箭头Z1方向移动后保持在支架111上。
图14C示出了连接器插入部83完全地插入到夹入部分81h中的状态S3。
这样,夹入部分81h就能够分别将中间部81f作为中心,准确地插入并保持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
这样,连接件81a就能够机械且电气地连接在图5中示出的连接器插入部83的导电性部分130。
再有,另一个连接件81b也与上述的一个连接件81a同样地,将连接器83保持在夹入部分81m中,机械且电气性地连接在图5中示出的连接器插入部83的导电性部分130。
图15示出了主基板51的一个面51a一侧,在一个面51a的上面,每规定间距形成着多个导体部131、132。一个导体部131是电气性连接图12A中示出的一个连接件81a的接点81t的导体图形,另一个导体部132是电气性连接图13中示出的连接件81b的接点81v的导体图形。图15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部分表示壳体80。
安装在壳体80上的连接件81a、81b如图6所示,按窄间距P相互平行地排列。该间距P例如是0.3mm。如图12A和图13所示,一个和另一个连接件81a、81b弯曲形成为大致U字型,是所谓的波纹管样式。在这样的连接件81a、81b中,为了提高夹入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的弹力,在中间部81f中使用铆接部81g来固定。这样,就缩短了连接件81a、81b的夹入部分81h、81m的长度,增大了弹力。在此,弹力被设定为20g左右。
为了增大施加给连接件81a、81b的弹力,在夹入部分81h、81m的可动部81k和固定部81l的内侧,即在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所接触的部分上例如电镀银(Au)。
可动部81k的前端部分如图12A和图13所示,通过设置倾斜(taper)部81p,容易将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引入到夹入部分81h中。通过设置该倾斜部81p,来防止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的插入前端部分疲劳受损。
如图12A和图13所示,在第一连接器70的壳体80的下面侧,即与主基板51的一个面51a相接的一侧上,没有合成树脂的成形部分,通过粘接带120,在一个面51a上直接固定连接件81a、81b。这样,如图12A和图13所示,尽可能地减小了包括壳体80的第一连接器70的宽度W,实现了第一连接器70的薄型化。
连接件81a、81b例如由铆接部81g铆接固定或者粘接固定在壳体80上,由此能廉价地安装在壳体80上。
下面,参照图4、图5、图16和图17,关于第二连接器73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二连接器73如图4所示,是显示部驱动基板50侧的连接用的连接器。第二连接器73与显示部驱动基板50一体地形成,由挠性配线板形成。第二连接器73如图16和图17所示,具有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和板状的固定部85,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和板状的固定部85一体地形成。
图17是沿着图16中的XVII-XVII线的剖面图,第二连接器73的厚度T非常薄,例如是0.1mm。
第二连接器73在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与板状的固定部85之间具有嵌合孔140。该嵌合孔140如图18所示,是设置在壳体80两端的各侧部91、91的侧面部91a、91b、91c、91d、91e用于定位并进行嵌合的孔。特别是,通过侧面部91a、91c、91e与嵌合孔140的内周面接触,使用第二连接器73的板状的固定部85,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就准确地嵌合连接在壳体80侧的连接件81a、81b上。
这样,通过使壳体80的侧面部91a、91c、91e碰到设置在板状的固定部85上的嵌合孔140并嵌合,在图14C中示出的状态S3中,连接件81a、81b就插入嵌合到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中,电气性且机械地连接在图16和图18中用斜线示出的导电性部分130。即,第二连接器73定位并固定在第一连接器70上,使其不在图18中箭头X方向上脱出,同时相对于图18中箭头Y方向进行与连接件81a、81b对应的导电性部分130的定位。
如图14D、图19和图20所示,通过在形成于壳体80上的侧部91的侧面部91a上形成底切部91r,嵌合孔140的内周面就不能简单地向图20中箭头Z1方向脱离。再有,各图中示出的箭头X方向、箭头Y方向和箭头Z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
下面,关于上述的电气连接装置60的使用进行说明。
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60如图12A和图13所示,使用粘接带120在图4中示出的主基板51的一个面51a上粘接固定第一连接器70。这样,第一连接器70的连接件81a、81b就分别电气性连接在图15中示出的主基板51的导体部131、132上。
之后,通过热处理,粘接带120能够牢固地将壳体80和各连接件81a、81b与一个面51a连接。
下面,按照图14A~图14C中示出的顺序,将图5中示出的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插入到第一连接器70的各连接件81a、81b的夹入部分81h、81l。该情况下,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的导电性部分130经过图14A、图14B和图14C中示出的顺序,插入并嵌合到各自对应位置的连接件18a和18b中。
在大致电气性连接连接件81a、81b和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的同时,壳体80从图16中示出的状态,如图18中示出那样嵌合到板状的固定部85的嵌合孔140中。这样,在实现了壳体80和第二连接器73的沿图18中箭头X方向的定位的同时,第二连接器73就被可装卸地固定,而不在图12A和图18中箭头Z1方向上从壳体80脱离。
并且,也能够进行第二连接器73的导电性部分130与壳体80侧的连接件81a、81b的沿图18中箭头Y方向的定位。
如图15所示,通过在形成于壳体80上的侧部91的侧面部91a上形成底切部91r,板状的固定部85就不易从壳体80的侧面部91a脱落。
在主基板51或显示部驱动基板50上产生某些故障或需要修理而更换这些主基板51和显示部驱动基板50时,操作者仅沿图19中箭头Z1方向拿起图19中示出的板状的固定部85,就能够简单地解除壳体80与板状的固定部85的结合。然后,通过向图18中箭头X2方向移动图14的第二连接器73,就能够解除该连接件81a、81b与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的导电性部分130的电气和机械结合。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60,即使是需要最厚的壳体80,也能够设置得充分薄,与第一连接器70的壳体80相比,也能够将第二连接器73设置得更薄。因此,能够减小图18中示出的电气连接装置60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箭头Z1方向的厚度、即图19中示出的厚度W,能够实现电气连接装置60的薄型化及小型化。这一点对于使构成电子设备的设备主体的外壳小型化十分有效。
此外,第二连接器73只需要一边相对于第一连接器70在图18中箭头X1方向上滑动,一边如图19所示,进行将嵌合壳体80嵌合到嵌合孔140的操作,就能够简单地进行电气且机械性的连接。从而,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60能够提高连接操作性,并可较容易地进行连接。
由于构成本发明的电气连接装置60的第一连接器70和第二连接器73结构都很简单,因此,在连接端子数量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廉价地制造。
再有,构成第二连接器73的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板状的固定部85能够由例如聚酰亚胺、聚酯的薄片,或者是聚酰亚胺的油墨(ink)来形成,其厚度非常薄,例如0.1mm。
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装置由于第一连接器70和第二连接器73的部件个数较少,因此,电气连接的可靠性提高,连接时的操作性提高。相邻的连接件的排列间距可以设得很窄,例如0.3mm,并能够增加连接件的连接条数。
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例子,除了作为一例所举出的便携式电话机之外,也可以适用于便携式的信息终端设备(PDF)或其他的硬盘驱动器、数字录像机、数字照相机、笔记本型的个人计算机、便携式游戏机等,并能够得到与应用在上述便携式电话机的情况同样的优点。
在上述图4中的例子中,作为搭载了电气连接装置60的第一连接器70的第一连接体,以主基板51为例,作为搭载了电气连接装置60的第二连接器73的第二连接体,以显示部驱动基板50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连接体也可以是显示部驱动基板,第二连接体也可以是主基板。此外,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并不限于硬质的基板,它们可以同时是挠性配线板,另外,也可以某一个是硬质的基板,另一个是挠性配线板。
再有,本发明不限定于参照

过的上述的实施例,可以不脱离权利要求和其主旨,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置换或进行等价的变形。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实现电气连接装置和使用了该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薄型化及小型化,并能够电气且机械性地准确地连接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气连接装置,用于电气性连接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体电气连接;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体电气性连接,同时可自由装卸地、电气且机械性地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上,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壳体,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体上;多个连接件,具有导电性,保持并排列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体的导体部电气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各所述连接件,并具有分别电气性连接的多个导电性部分;板状的固定部,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一体地形成,具有嵌合所述壳体的嵌合孔,在所述嵌合孔中嵌合了所述壳体的状态下,防止所述连接器插入部从所述连接件脱离并将所述连接器插入部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的连接件具有夹入部分,用于弹性地自由装卸地夹入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所述导电性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和所述板状的固定部是挠性配线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的连接件铆接或粘接固定在所述壳体上,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形来形成所述壳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加强板来加强所述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是使用粘接带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体的一个面上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彼此相邻的所述板状的连接件相互错位排列。
8.一种具有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所述电气连接装置用于电气性连接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连接装置具有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体电气性连接;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体电气性连接,同时可自由装卸地、电气且机械性地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上,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壳体,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体上;多个连接件,具有导电性,保持并排列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体的导体部电气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各所述连接件并具有分别电气性连接的多个导电性部分;板状的固定部,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一体地形成,具有嵌合所述壳体的嵌合孔,在所述嵌合孔中嵌合了所述壳体的状态下,防止所述连接器插入部从所述连接件脱离,并将所述连接器插入部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的连接件具有夹入部分,用于弹性地自由装卸地夹入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所述导电性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和所述板状的固定部是挠性配线板。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的连接件采用铆接或粘接固定在所述壳体上,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形来形成所述壳体。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加强板来加强所述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是使用粘接带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体的面上的。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电气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板状的连接件相互错位排列。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气且机械性地连接设置在便携式电话机(10)上的显示部驱动基板(50)和主基板(51)的电气连接装置(60),其具有与显示部驱动基板(50)电气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70)和与主基板(51)电气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73)。第二连接器(73)具有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和板状的固定部(85),所述板状的连接器插入部(83)插入到第一连接器(70)的连接部(81),并具有分别电气性连接的多个导电性部分;所述板状的固定部(85)与连接器插入部(83)一体地形成,具有用于嵌合壳体(80)的嵌合孔(140),在嵌合孔(140)中嵌合了壳体(80)的状态下防止了连接器插入部(83)从连接部(81)脱离,在这种状态下,将连接器插入部(83)固定在壳体(80)上。
文档编号H01R12/16GK1663079SQ03814038
公开日2005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18日
发明者香山俊, 米山胜广, 吉田浩二, 片冈安弘, 饭田真义, 手塚浩史, 大岛孝之, 户水基之, 高盛惠, 横井川淳史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索尼化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