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785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晶片的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散热鳍片体的散热效率的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电子晶片上的散热装置,如图6所示,是含有一散热鳍片体71,贴靠于热源73上,并在散热鳍片体71上方跨接一风扇72,以便在启动后,热源73的热能可经热传递作用,传递至散热鳍片体71的各鳍片上,并以风扇72所产生的冷空气流吹向该散热鳍片体71的各鳍片,以将热能带离,提高其散热效率。
上述的现有的散热装置中,该风扇72由于各扇叶721是自一轮毂722向外突伸,并以该轮毂722装置在风扇中央的定子723上,因此当风扇72进行旋转时,仅会在扇叶721出风侧的投影区域产生空气流A,而此空气流A是平行于轮毂722的轴心线720,而位于轮毂72后方的投影区域B。越趋近轮毂722处,几乎呈一无风状态,因此对于在轮毂722后方的投影区域B范围的散热鳍片体71的各鳍片间,便无法获得风扇72所输送的空气流A,而无法将该区域各鳍片的热能向外快速带离。由于散热装置在安装时,通常会使热源73、散热鳍片体71、风扇72的轮毂722投影对正,因此风扇72所产生的空气流A无法吹向散热鳍片体71的区域,此区域正是散热鳍片体71最接近热源73,也是最高温的区域,由于风扇72的空气流A无法送达,因此也大大降低散热装置的整体散热效率,而显现其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电子晶片的散热装置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本实用新型可提高散热鳍片体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框体,令其相对两端面,界定形成一风扇接面及一散热鳍片体接面,该风扇接面是衔接一风扇,该散热鳍片体接面是衔接一散热鳍片体,并在该相对风扇接面与散热鳍片体接面间,贯穿一通孔,该通孔中连设有导风环体,该导风环体的内径,是朝散热鳍片体接面方向,并向导风环体的轴心线方向渐缩,呈一斜锥状。
前述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其中固定框体的通孔中,是连设有多层导风环体,各层导风环体与通孔内缘壁间,以数个连接肋连接。
前述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其中固定框体的风扇接面与散热鳍片体接面间,贯通有数个固定孔,以对应锁接风扇及散热鳍片体。
前述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其中导风环体位于散热鳍片体接面侧的端面,与该固定框体的散热鳍片体接面间,是相距一间距。
本实用新型可提高散热鳍片体的散热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于安装后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5-5方向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现有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0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 11固定框体12风扇接面13散热鳍片体接面14通孔15导风环体 150轴心线151端面16连接肋 17固定孔20风扇21固定孔 22中央轮毂30散热鳍片体 31顶端端面 40热源50螺丝A空气流B区域D间距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100,含有一固定框体11,令其相对两端面,界定形成一风扇接面12及一散热鳍片体接面,其中该风扇接面是衔接一风扇20,该散热鳍片体接面13是衔接一散热鳍片体30。该风扇接面12与散热鳍片体接面13间,贯穿一通孔14,且于该通孔14中,连设至少一导风环体15,令导风环体15的内径,是朝散热鳍片体接面13方向,并向导风环体15的轴心线150方向渐缩,呈一斜锥状。当风扇接面12所衔接的风扇20启动后,使由风扇接面12所送入的空气流A,经各导风环体15的导引,集中吹向风扇20的中央轮毂22所投影遮蔽的后方区域B,集中朝散热鳍片体接面13的中心方向吹送,使冷空气流A可以吹向该散热鳍片体接面13所衔接的散热鳍片体30中,投影于风扇的中央轮毂22后方区域B的各鳍片间,即散热鳍片体30最趋近热源40的高温位置,以提高散热鳍片体30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电脑主机板、显式卡的中央处理器CPU等晶片的散热上,或者如电源供应器的散热结构中。
本实用新型的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100,其中在该固定框体11的通孔14中,是连设有多层导风环体15,令各层导风环体15与通孔14内缘壁间,是以数个连接肋16连接;另于该固定框体11的风扇接面12与散热鳍片体接面13间,贯通数个固定孔17,以对应锁接该风扇20及散热鳍片体30。
本实用新型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100,如图2、图5所示,令其中各导风环体15位于散热鳍片体接面13侧的端面151,与该固定框体11的散热鳍片体接面13间,是相距一间距D,当本实用新型以散热鳍片体接面13跨置于散热鳍片体30的顶端时,各导风环体15可与散热鳍片30的顶端端面31相隔一间距,使由导风环体15所送出的空气流A可以顺利、不受阻且集中地吹向风扇的中央轮毂22所投影遮蔽的后方区域B,即可流窜于散热鳍片体30的各投影于风扇20的中央轮毂22的各鳍片间,以将各鳍片上的热能迅速向外带离。
应用本实用新型时,如图1、图2、图3所示,先将散热鳍片体30紧贴、跨置于一热源40上,而后再将本实用新型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100,以其散热鳍片体接面13跨置于该散热鳍片体30的顶端端面上,而后再取一风扇20跨置于本实用新型导风罩100的风扇接面12上,并用数个螺丝50,分别依序穿经风扇20的固定孔21及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100的固定孔17后,锁接于该散热鳍片体30中,如此便完成本实用新型的组装,而呈图4、图5所示状态。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是介于现有散热装置中的风扇20与散热鳍片体30间,并不需要变换原有的风扇20或散热鳍片体30,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有效提高现有散热装置的整体散热功效,具有新颖性、创作性、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100,由于各导风环体15,由风扇接面12至散热鳍片体接面13,是呈一渐缩的锥形环体,因此当风扇20所吸入的空气流A,由导风环体15的较大口径端进入后,会因截面积渐缩,形成加压效果,使自导风环体15较小口径端吹出时,其空气流速会增加,以快速吹向散热鳍片体30,使空气流A可以更快速吹抵于散热鳍片体30的各处,以提高整体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征及优点1.以斜锥状的导风环体15导引风扇吹入的空气流,并使空气流A,集中吹向风扇20的中央轮毂22所投影遮蔽的后方区域,即一般散热鳍片体30趋近热源40的高温区,以提高其散热效率。
2.以斜锥状的导风环体15导引风扇吹入的空气流,可使自导风环体15吹出的空气流A流速增加,以快速吹向散热鳍片体30,使空气流A可以更快速吹抵于散热鳍片体30的各处,增加整体散热效率。
3.可提高现有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使用者并不需要更换整组的装置,而具有新颖性、创作性及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框体,令其相对两端面,界定形成一风扇接面及一散热鳍片体接面,该风扇接面是衔接一风扇,该散热鳍片体接面是衔接一散热鳍片体,并在该相对风扇接面与散热鳍片体接面间,贯穿一通孔,该通孔中连设有导风环体,该导风环体的内径,是朝散热鳍片体接面方向,并向导风环体的轴心线方向渐缩,呈一斜锥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体的通孔中,是连设有多层导风环体,各层导风环体与通孔内缘壁间,以数个连接肋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体的风扇接面与散热鳍片体接面间,贯通有数个固定孔,以对应锁接风扇及散热鳍片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环体位于散热鳍片体接面侧的端面,与该固定框体的散热鳍片体接面间,是相距一间距。
专利摘要一种中央集风式的散热风扇导风罩,包括一固定框体,令其相对两端面,界定形成一风扇接面及一散热鳍片体接面,该风扇接面是衔接一风扇,该散热鳍片体接面是衔接一散热鳍片体,并在该相对风扇接面与散热鳍片体接面间,贯穿一通孔,该通孔中连设有导风环体,该导风环体的内径,是朝散热鳍片体接面方向,并向导风环体的轴心线方向渐缩,呈一斜锥状。本实用新型可提高散热鳍片体的散热效率。
文档编号H01L23/467GK2735540SQ20042002947
公开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6日
发明者陈正钢 申请人:陈正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