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477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至少两个电触点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更具体地说,涉及对印刷电路板(PCB)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已知存在各种类型的用于将一个PCB与另一个PCB或者电路、例如挠性电路/柔性电路(flex circuit)电连接的连接器。可以通过连接器将形成于一个电路板上的电接触区域与另一个电路板上的相应接触区域相连而使两个电路板彼此电连接。在大多数情况下,接触区域呈接触垫的形式。连接器允许电信号从一个电路板传输到另一个电路板。
传统的连接器包括一个或多个布置于连接器主体或者壳体中的类似弹簧的端子(terminal)。连接器可以各种方式与电路板接合。一种方式采用了“压缩端子”,这里电接触区域为PCB上的垫片,当压靠在所述垫片上时,端子适于被弹性压缩。为了维持将端子压靠于垫片上,PCB必须保持抵靠着该端子。
每个端子通常包括位于其一端的弹性臂部分或者弹性粱部分、通常位于另一端的非弹性部分以及位于该两端之间的枢轴。当连接两个电路板时,将连接器安装在该两个电路板之间,从而将端子压缩于该两个电路板之间。随着弹性臂部分绕枢轴枢转,该弹性臂部分被偏转并与两个电路板中的第一电路板的接触垫发生压力接触。另一非弹性部分通常被焊接到第二电路板的接触垫上。可通过各种装置将电路板安装在一起,以使连接器端子保持压缩状态,从而使得该端子将与接触垫发生压力接触,以允许在电路板之间传递电信号。
以Sasaki等人的名义在1986年11月18日颁布的美国专利No.4,623,207涉及一种PCB连接器,其包括多个大致呈U形的端子,该端子通过压力配合纵向地位于连接器主体内。每个端子包括一圆形底部、第一弹性臂部和第二臂部,其中所述第一弹性臂部具有弹性弯曲接触部,以用于接触PCB中的一个上的垫片,所述第二臂部具有类似的弹性弯曲接触部,以用于接触另一PCB上的垫片。当端子被压缩时,弹性臂部偏转并且绕底部枢转。该PCB被安装成使端子通过PCB被保持于压缩状态。
在某些应用中,例如小型电元件中,需要非常小并且高度低的连接器来连接位于所述电元件中的电路板。对于高度低的连接器来说,采用传统的连接器不能获得为在PCB上的端子和接触垫之间保持良好接触的所需压缩力,或者所述压缩力只能通过采用更加昂贵的材料或通过更加复杂的端子设计来获得,由此将导致更高的制造或生产成本。
因此,需要一种经济、高度低的连接器,其可充分满足压缩力的需求。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和至少一个位于该壳体处的可变形连接器端子装置。该连接器端子装置或每个连接器端子装置包括端子以及第一和第二枢轴部。该端子包括可动弹性臂部、位于该弹性臂部的一端以用于与第一电触点相连的接触部以及连接在该弹性臂部的另一端上以用于与第二电触点相连的支承部。第一枢轴部用于使弹性臂部相对于支承部枢转。第二枢轴部用于使接触部相对于弹性臂部枢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组件,该组件包括第一电路、第二电路以及用于将第一电路与第二电路电连接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由所述第一方面所定义。
根据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的方法,该组件由所述第二方面所定义。该方法包括分别使第一和第二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和第二电触点与连接器的一个或多个接触部以及一个或多个支承部接触。该方法还包括使第一电路抵抗着来自连接器的一个或多个接触部的偏压力运动。使第一电路抵抗着来自连接器的一个或多个接触部的偏压力运动将在接触部沿第一方向运动至第一偏转位置的过程中使弹性臂部绕第一枢轴部偏转,并在接触部越过第一偏转位置沿第一方向进一步运动的过程中使接触部绕第二枢轴部偏转。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图2为图1中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等角透视图;图3为图1中的连接器的分解视图,其中示出了在组装到一起之前的多个端子和连接器壳体;图4为图1中的连接器的等角视图,其中端子已被组装到连接器壳体上;图5A为压缩行程开始时图1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其中连接器的一端被组装到挠性电路上;图5B为压缩行程开始时图1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其中端子绕第一枢轴部枢转;
图5C为接近压缩行程结束时图1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其中端子绕第二枢轴部枢转;图5D为压缩行程结束时图1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其中连接器组装在挠性电路和PCB之间;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以及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结合附图并参照以下说明,将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及其所具有的多种优点。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10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连接器10的端子30的等角透视图。连接器10包括连接器壳体20和一个或多个布置在壳体20内的连接器端子30。为了图解的方便,在大多数附图中仅示出了一个连接器端子30。然而,应该理解,在多数应用中,通常多个端子30布置在壳体20内。
在该示范性实施例中,连接器端子30具有弹性臂部32和支承部36。第一枢轴部(pivot portion)34位于弹性臂部32和支承部36之间。连接器端子30由导电材料制成,以允许通过连接器端子30传输电信号。连接器端子30可由例如磷青铜、铍黄铜制成,并可通过冲压方式制成。
弹性臂部32通常呈伸长或细长状(elongate),其一端具有拱形的接触部31。第一枢轴部34位于弹性臂部32的相对端处。接触部31以拱形段的形式位于弹性臂部32的端部处。拱形段的顶表面适于在组装过程中与PCB板上的接触垫接触。接触部31的形状取决于接触垫的形状和构造,因此,接触部3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所述拱形段。接触部31的拱形段在接触部31与弹性臂部32相连的稍微倾斜的方向上呈锥形逐渐变化。弹性臂部32在基本上垂直于拱形段的倾斜方向的平面内延伸。如图1所示,当连接器端子30布置在连接器壳体20内时,弹性臂部32位于基本上与连接器壳体20平行的水平面内。接触部31位于弹性臂部32的平面上方的平面内。第一枢轴部34通常为弹性连接部。在该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一枢轴部34与连接器端子30形成一体。在连接器端子30的压缩过程中,第一枢轴部34以连接器端子30的U形段的形式出现,并且当向下的作用力施加到弹性臂部32的接触部31上时,该第一枢轴部34作为弹性臂部32绕其弯曲或偏转的基点。弹性臂部32的相对端发生弯曲,以形成U形段的一部分。当连接器端子30被压缩时,第一枢轴部34弹性地抵抗弹性臂部32的弯曲和偏转。弹性臂部32的偏转将在下面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支承部36呈伸长状并且其一端具有尾部38。支承部36的相对端被弯曲,以形成尾部38,从而当连接器端子30布置于连接器壳体20中时,尾部位于一平面内,该平面位于支承部36的笔直段的平面的下方。尾部38的形状适于接触挠性电路接触垫45(图5A-5D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尾部38呈笔直的带状材料的形式。支承部36的相对端发生弯曲,以形成前面提到的U形段的一部分(即第一枢轴部34)。因此,呈连接器端子30的U形段形式的第一枢轴部34将弹性臂部32和支承部36连接起来,从而弹性臂部32位于支承部36的正上方。支承部36基本上平行于弹性臂部32。
该连接器还包括第二枢轴部35,该第二枢轴部35作为当弹性臂部32发生偏转时弹性臂部32绕其弯曲或者偏转的基点。此后将更加详细地描述弹性臂部32绕第二枢轴部进行的偏转。第二枢轴部35位于第一枢轴部34和接触部31之间。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枢轴部35与弹性臂部32形成一体,并且位于拱形接触部31逐渐倾斜以形成弹性臂部32的笔直段的弹性臂部32的所述段的附近。第二枢轴部35呈凸起形式,其从弹性臂部32的笔直段的表面突出,并伸入到位于弹性臂部32和支承部36之间的空间内。这样,当弹性臂部32发生偏转时,第二枢轴部35将压靠支承部36。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凸起被形成为位于弹性臂部32的表面上的微凸或浅凸(dimple)。
连接器壳体20大致为矩形块并带有多个空腔22。每个空腔22容纳连接器端子30。连接器壳体20由绝缘材料、例如工程塑料制成。当从侧向看时,连接器壳体20具有大致呈矩形的断面(如图1中的阴影线部分所示)。连接器壳体20包括3个壁,即上壁或顶壁24、后壁23和底壁26。顶壁24和底壁26位于水平平面内并且基本上彼此平行。后壁23位于顶壁24与底壁26相连的竖直平面内。因此,所述空腔由顶壁、后壁和底壁24、23、26包围。连接器端子30被纵向布置于连接器壳体20的空腔22内,从而连接器壳体20的顶壁24位于弹性臂部32的正上方,而支承部26位于连接器壳体20的底壁26的内表面上。连接器端子30的U形段(即,第一枢轴部35)靠近连接器壳体20的后壁23。弹性臂部32的接触部31和尾部38从连接器壳体20的空腔22向外延伸。另外,接触部31位于连接器壳体20的顶壁24的平面的上方。支承部36向下弯曲,以适应底壁36的厚度,从而允许尾部38和底壁26的外表面位于相同的平面内。连接器壳体20的底壁26具有将连接器壳体20安装到铸件60上的安装销29(如图5A-5D所示)。
如图3所示,每个空腔22通过分隔壁38与相邻空腔隔开,其中所述分隔壁28与连接器壳体20形成一体。分隔壁28为大致呈矩形的带,其从后壁23水平延伸并超过顶壁24和底壁26的长度突出。这导致连接器壳体20在其一侧具有梳子型的轮廓。分隔壁28将确保每个连接器端子30在连接器30发生任何横向运动的情况下与相邻的连接器端子30绝缘或隔离。
图4示出了连接器10的等角透视图,其中所述连接器10具有多个安装在连接器壳体20内的连接器端子30。分隔壁38在连接器端子30的每个接触部31之间延伸。连接器端子30可被强制安装到壳体20的空腔22中。可通过各种方法将连接器端子30安装到壳体上,所述方法例如为压配合、采用闩锁结构以及将端子模制到壳体内。
图5A至5D为示出了当从侧面看时根据图1中的示范性实施例在组装PCB 50的过程中如何使连接器端子30被压缩的一系列视图。在该实施例中,连接器10用于将PCB 50电连接到挠性电路40上。然而,取决于应用场合的需要,电路可以为PCB或各种类型的印刷电路的组合。此外,挠性电路40和PCB 50中的每一个可包括位于整个表面上的多个呈接触垫45、55形式的电触点。然而,为了图解的方便,在挠性电路40和PCB 50上仅示出了一个接触垫。
图5A示出了在安装PCB 50之前图1中所示连接器10的连接器-PCB组件500。在安装PCB 50之前,首先将挠性电路40安装到铸件60上。铸件60为挠性电路40提供支承并且在每一端上具有用于安装PCB 50的内螺纹凸台63。通过将从连接器壳体20的底部26突起的安装销29装配到孔66内,将连接器10安装在挠性电路40的顶部处并安装在铸件60上,其中所述孔66从挠性电路40延伸至铸件60。当安装连接器10时,端子30的尾部38与挠性电路接触垫45接触并与其对准。尾部38的形状和尺寸取决于挠性电路接触垫45的形状并且并不限于图5A-5D所示的构造。一旦将连接器10安装到挠性电路40和铸件60上后,便将连接器30的尾部38焊接到挠性电路接触垫45上。
如图5B所示,利用螺钉70将PCB 50安装到铸件60上,其中所述螺钉70穿过位于PCB 50的每一端部处的孔并插入位于铸件60上的螺纹凸台63内。应该确保当将PCB 50安装到铸件60上时,PCB接触垫55与连接器端子30的接触部31对齐,从而使得接触部31与PCB接触垫55接触。随着PCB接触垫55与端子30的接触部31接触,弹性臂部32开始从它的初始位置向下弯曲或者偏转,并且绕第一枢轴部34枢转。这标志着连接器端子30的压缩行程的开始。第一枢轴部34作为初级枢轴(或第一枢轴),其中弹性臂部32绕该初级枢轴弯曲或偏转。随着螺钉70被拧紧,PCB 50将更靠近地朝着挠性电路40和铸件60运动。因此,随着PCB接触垫55压靠在弹性臂部32的接触部31上,弹性臂部32朝着连接器端子30的支承部36偏转。与抵抗弹性臂部32的偏转对应的接触压力在PCB接触垫55处产生。换句话说,随着PCB接触垫55压靠在弹性臂部32的接触部31上,弹性臂部32反过来将作用力施加到PCB接触垫55上。对于高度低的连接器(即,弹性臂部32和支承部36之间的空间小)来说,这种偏转可能不足以在PCB的接触垫上产生所需的接触压力,以确保和保持端子30的接触部31和PCB接触垫55之间的良好接触。
如图5C所示,随着将螺钉70进一步插入到凸台63内,弹性臂部32将进一步偏转,直到第二枢轴部35(即,突起)抵靠连接器端子30的支承部36为止。第二枢轴部35作为次级枢轴(或第二枢轴),其中弹性臂部32绕该次级枢轴弯曲或偏转。当第二枢轴部35抵靠着端子30的支承部36枢转时,弹性臂部32的有效梁长(枢轴和作用力之间的垂直距离)被缩短。因此,端子30接触部31上的作用力增大。这便使得作用于PCB接触垫55上所需的作用力得到满足,并且在端子30的接触部32和PCB接触垫55之间保持良好的接触。
第二枢轴部35可位于端子30的第一枢轴部34和接触部31之间的任意位置处,以使第二枢轴部35作为次级枢轴。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枢轴部35位于弹性臂部32上弹性臂部32和拱形接触部31之间的过渡区附近。第二枢轴部35的位置可被调整,从而使得弹性臂部32的第二次枢转可发生在接近压缩行程结束时。这便防止了弹性臂部32在连接器端子30的压缩过程中产生过大应力的问题。
图5D示出了当PCB 50完全组装到铸件60上时的PCB 50。现在连接器端子30充分压缩于PCB 50和挠性电路40之间。螺钉70被完全拧紧。这标志着压缩行程结束。
图6至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类似的术语(虽然附图标记不同)用于不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相应部件。
图6示出了从侧面看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600。该连接器600包括壳体620和连接器端子630。该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壳体620与图1中的连接器壳体20相同。在该实施例中,连接器端子包括伸长的弹性臂部632,该弹性臂部632在一端具有第一枢轴部634,并在另一端(相对端)具有接触部631。位于第一枢轴部634和接触部631之间的第二枢轴部635呈弓形部的形式,以替代图1中所示的微凸35。
图7示出了从侧面看时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连接器700。该连接器700包括连接器壳体720和位于壳体720内的连接器端子730。在该实施例中,连接器端子730大致呈伸长形。连接器端子730包括弹性臂部732、第一枢轴部734、第二枢轴部735和支承部736。弹性臂部732具有拱形接触部731。第一枢轴部734位于弹性臂部734和支承部736之间。第一枢轴部734呈锐弯部的形式,以替代如图1所示的U形段。第二枢轴部735与弹性臂部732形成一体,并且位于第一枢轴部734和接触部731之间。第二枢轴部735呈微凸的形式。
支承部736从第一枢轴部734水平延伸。弹性臂部732相对于支承部以一定角度设置。当连接器端子730被压缩时,这允许弹性臂部732发生偏转。这样,连接器700具有大致伸长的侧部轮廓,其在一端处具有接触部731,并在另一端处具有尾部738。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720具有多个沿其长度布置的空腔723。每个连接器端子730容纳于每个空腔723内。如图7所示,每个空腔723由分隔壁728与相邻空腔隔开。每个空腔723由底部726、基本上垂直于底部726延伸的顶部724限定。如图7中的阴影区所示,顶部724部分地沿着底部726的宽度方向延伸,并形成L形的断面。连接器端子730的支承部736位于连接器壳体720的顶部724和底部736之间。
当连接器端子730安装到连接器壳体720上时,尾部738背离连接器壳体720延伸。弹性臂部732相对于连接器壳体720的底部726以一定的角度在空腔内延伸。连接器端子730的弹性臂部732向上倾斜,从而在弹性臂部732和底部726之间留有足够的间隙,以允许当连接器端子730被压缩时弹性臂部732产生偏转。在第二次枢转过程中,第二枢轴部735抵靠着连接器壳体720的底部726。
图8示出了从侧向看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800。该实施例中的连接器800类似于图7中的连接器700。该连接器800包括连接器壳体820和连接器端子830。该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壳体820和连接器端子830的形状和构造类似于图7中所示的连接器700。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枢轴部835位于连接器壳体820的底部826上。第二枢轴部以微凸的形式出现。第二枢轴部835被设置成当弹性臂部832发生偏转时第二枢轴部835与弹性臂部832在位于连接器端子800的第一枢轴部834和接触部831之间的一位置接触。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连接器900。该连接器900包括连接器壳体920和连接器端子930。该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端子930与图7中的连接器端子730相同。连接器端子930包括呈从连接器端子930的弹性臂部932上突出的微凸形式的第二枢轴部935。在该实施例中,具有扁平表面的隆起部925位于连接器壳体920的底部926上。隆起部925位于第二枢轴部935的正下方。当弹性臂部932偏转时,第二枢轴部935抵靠着从底部926突出的隆起部925。当弹性臂部932偏转时,第二枢轴部935和隆起部925作为次级枢轴部。
虽然已经结合具体例子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发明还可通过多种其它形式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连接器壳体;以及至少一个位于该连接器壳体处的可变形连接器端子装置,该连接器端子装置或每个连接器端子装置包括端子,其包括可动弹性臂部、位于该弹性臂部的一端以用于与第一电触点相连的接触部以及连接在该弹性臂部的另一端上以用于与第二电触点相连的支承部;第一枢轴部,以用于使该弹性臂部相对于该支承部枢转;以及第二枢轴部,以用于使该接触部相对于该弹性臂部枢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接触部沿第一方向运动至第一偏转位置的过程中,该弹性臂部可操作地绕该第一枢轴部偏转,并且在该接触部越过该第一偏转位置沿该第一方向进一步运动的过程中,该接触部可操作地绕该第二枢轴部偏转。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部将该弹性臂部与该支承部相连,如果力施加到该接触部上,该第一枢轴部将弹性地抵抗该弹性臂部的偏转。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臂部和该支承部呈伸长状。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触部包括一弯曲段,该弯曲段具有用于接触该第一电触点的拱形部。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还包括位于该弹性臂部和该支承部之间的该第一枢轴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部与该弹性臂部和该支承部形成一体。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部包括连接该弹性臂部和该支承部的弹性连接部。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部包括接合该弹性臂部和该支承部的弯曲部。
10.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部包括接合该弹性臂部和该支承部的U形段,该弹性臂部基本上叠置于该支承部的上方。
1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枢轴部包括位于该端子和该壳体中的至少一个上的凸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装置的该凸起或每个凸起具有圆弧形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装置的该凸起或每个凸起具有扁平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装置的该凸起或每个凸起是实心的。
15.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装置的该凸起或每个凸起是中空的。
1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还包括位于该弹性臂部和该接触部之间的该第二枢轴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枢轴部与该弹性臂部形成一体。
18.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枢轴部从面对该支承部的该弹性臂部的表面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枢轴部包括该弹性臂部的一弯曲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弯曲部呈弓形。
21.如权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枢轴部可操作地抵靠该支承部枢转。
22.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枢轴部位于该壳体上。
2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臂部相对于该支承部以一定角度布置。
24.如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臂部基本上平行于该支承部。
2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端子由导电材料制成。
2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壳体由电绝缘材料制成。
2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呈伸长状,该接触部位于该支承部的相对端处。
2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壳体包括一个或多个空腔,各连接器端子装置布置在各空腔中。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相邻空腔之间的分隔壁。
30.如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空腔由与一底部隔开的一顶部限定,连接器端子装置的弹性臂部和支承部位于该空腔内。
3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支承部还包括从该支承部的自由端延伸以接触该第二电触点的尾部。
32.当至少从属于权利要求28时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的接触部和尾部从各空腔中突出。
33.如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尾部包括该端子的第一自由端。
3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触部包括该端子的第二自由端。
3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还包括用于将该壳体安装到一组件中的安装销。
36.一种组件,其包括第一电路;第二电路;以及用于将该第一电路与该第二电路电连接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电连接器由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限定。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被安装成将该第一和第二电路电连接;该第一电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电触点,其中该一个或多个接触部与该第一电触点接触;以及该第二电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电触点,其中该一个或多个支承部与该第二电触点接触。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该一个或多个弹性臂部绕各自的第一枢轴部枢转;以及该一个或多个接触部绕各自的第二枢轴部枢转。
39.如权利要求36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路为印刷电路板。
40.如权利要求36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路为挠性电路。
41.一种连接组件的方法,其中该组件由权利要求36至40中的任一项限定,该方法包括将该第一电路的一个或多个电触点与该连接器的一个或多个接触部接触;将该第二电路的一个或多个电触点与该连接器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接触;在该接触部沿第一方向运动至第一偏转位置的过程中,使该第一电路抵抗着来自该连接器的一个或多个接触部的偏压力运动,并使该弹性臂部绕该第一枢轴部偏转,在该接触部越过该第一偏转位置沿着该第一方向进一步运动的过程中,使该接触部绕该第二枢轴部偏转。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使该第一电路抵抗着该偏压力运动之前,将该连接器安装到该第二电路上。
43.如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该第一电路安装到该连接器上。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该第一电路安装到该连接器上包括使该第一电路抵抗着该偏压力运动。
45.如权利要求41至4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向下拧紧该第一电路使该第一电路抵抗着该偏压力运动。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对两个电触点(44,45)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10),该连接器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置于连接器壳体(20)中的连接器端子,该连接器端子包括弹性臂部(32),当该连接器端子开始被压缩时,该弹性臂部(32)绕第一枢轴部(34)弯曲或者偏转,当该连接器端子随后被进一步被压缩时,该弹性臂部绕第二枢轴部(35)弯曲或偏转。
文档编号H01R4/48GK1830120SQ200480021871
公开日2006年9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1日
发明者苏立德 申请人:Fci亚洲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