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学装置以及电子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2393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光学装置以及电子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光学装置,尤其是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装置以及具备这类有机EL装置的各种电子机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这种有机EL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示的那样,例如在形成于基板上的图像显示区域的各象素部中作为发光元件包括有机EL元件。有机EL元件,例如在每个象素中所形成的阳极和与多个阳极相对置的阴极之间夹持有机EL层而构成。在位于象素显示区域的周边的周边区域上,布线作为用于驱动各象素部的驱动信号的供给路线的多条信号线,同时形成与有机EL元件的阴极连接的阴极布线。根据专利文献1,在沿图像显示区域的一边的连接部中,阴极通过辅助电极与在基板上设置于比阴极更下层的阴极布线电连接(参照专利文献1中图1(C)以及图2)。
在此,在周边区域中,在基板上相对阴极布线、多个信号线形成于下层的情况下,在上述那种专利文献1的连接部中,在阴极布线中的与阴极间的接触(contact)部分的表面上,因信号线配置于该接触部分的正下方而可能会产生阶梯差。由此,如果在阴极布线的表面上产生阶梯差,则在有机EL装置的制造时,用保护膜覆盖阴极布线的接触部分的表面来进行蚀刻处理时,在阶梯差产生的地方保护膜的覆盖性变差,存在削除不需要蚀刻的地方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有机EL装置的制造过程中的成品率下降,甚至存在由于阴极布线与阴极之间的电连接不良而造成有机EL装置进行误动作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如果产生上述那样的阶梯差,则产生下述问题在阴极布线中由于膜厚变为不均匀使电阻值也变为不均匀,在有机EL装置的驱动时,电流汇集在低电阻的地方而发热,造成有机EL装置劣化。以上问题的结果是有机EL装置的可靠性降低。
此外,为了在阴极布线的接触部分中确保充分的电流容量,如果增加接触区域,则会使周边区域也增加,由于基板的尺寸增加而难以使有机EL装置小型化。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88994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正是针对例如上述问题点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周边区域中良好地进行阴极布线与阴极之间的电连接,实现小型化并提高可靠性的电光学装置以及具备这种电光学装置的电子机器。
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具备布线于基板上的图像显示区域中的多条象素驱动用信号线;为所述图像显示区域中的每个象素而形成的多个第1电极,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象素驱动用信号线电连接;第2电极,其与该多个第1电极对置,并且由所述图像显示区域开始向位于所述图像显示区域的周边的周边区域延伸而形成;在每个象素中夹持在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其被布线在所述周边区域上,一端侧分别与所述象素驱动用信号线电连接,并且另一端侧分别与用于驱动所述象素驱动用信号线的外部电路连接;和第2电极用布线,其在所述周边区域与所述第2电极电连接,在所述周边区域中,通过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伴随从所述一端侧朝向所述另一端侧而至少一部分被汇集起来,来设置未布线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接触区域,所述第2电极用布线包括配置在所述接触区域上的接触部,并且在该接触部中与所述第2电极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在基板上的图像显示区域中,在每个象素上设置包括被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夹持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形成为包括作为发光层的有机EL层的有机EL元件。并且,在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中,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形成为有机EL元件的阴极以及阳极。此外,通过采用透明材料构成基板以及第1电极,采用例如金属材料等不透明的导电性材料形成第2电极,可构成为每个象素从基板侧将有机EL元件的发光作为显示光出射的底部发射型的相应有机EL装置。或者,也可通过采用不透明材料构成基板以及第1电极,采用例如透明的导电性材料形成第2电极,可构成为每个象素从第2电极侧将发光元件的发光作为显示光出射的头部发射型的相应有机EL装置。
各发光元件的第1电极,电连接在象素驱动用信号线上。在此,象素驱动用信号线作为数据线和扫描线或者电源供给线布线在图像显示区域中。此外,第2电极,在基板上与多个发光元件共同形成,并且从图像显示区域沿周边区域延伸而形成。
在驱动有机EL装置时,根据从外部电路供给在周边区域上按照后述那样设置的输入输出信号线上的驱动信号,驱动象素驱动用信号线。并且,与被驱动的象素驱动信号线对应的发光元件按照如下所述的方式进行发光。即例如根据由电源供给线对与被驱动的数据线以及扫描线相对应的发光元件的第1电极施加的电流,发光层发光。而且,经发光层施加在第2电极上的电流,通过与第2电极按后述那样连接的第2电极用布线,向相应有机EL装置外流出。
在基板上的周边区域中,设置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分别为一端侧与象素驱动用信号线电连接,同时另一端侧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从该外部电路输入例如驱动信号。还有,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也可以是输入来自外部电路的驱动信号的专门输入用。或者,也可以是向外部电路部分输出控制用信号、检查用信号等的输出用。在此,“电连接象素驱动用信号线”,除了表示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直接与多条象素驱动用信号线连接外,还包括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与用于驱动象素驱动用信号线的设置于基板上的或者被内置的驱动电路连接那样的情况。前者的情况,在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上,除作为驱动信号供给用于驱动数据线的图像信号和用于驱动扫描线的扫描信号外,还供给用于驱动电源供给线的象素驱动用电源。此外,在后者的情况下,在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上,作为驱动信号,供给用于驱动驱动电路的电源或各种信号。
在本发明中,特别在周边区域中,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随着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至少部分被汇集起来。在此,“被汇集”意味着使两个以上的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另一端侧保持相互电独立,以与一端侧相比、另一端侧布线间距或布线间隔变窄的方式,将两个以上的输入输出信号线朝向另一端侧,在基板面上被汇集并被布线。
如果如上所述那样汇集两个以上的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另一端侧,则在基板面上,在周边区域内形成从俯视的角度来看没有形成输入输出信号线,好像“空出区域”。还有,在此所述“空出区域”中,也包括输入输出信号线与如上所述那样汇集的有无无关而是没有被设置的区域。
上述的基板上的空出区域,成为第2电极用布线与第2电极的在周边区域延伸形成的一部分电连接的接触区域。更具体地说,第2电极用布线的接触部,形成为在接触区域上露出其表面的方式,并且形成于周边区域的第2电极的一部分,形成为与该接触部重叠或者通过上下导通材料电接触的方式。由此,第2电极与第2电极用布线被电连接。
因此,在基板上将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布线在比第2电极用布线更下层的情况下,在第2电极用布线的接触部的正下方也没有配置输入输出信号线。即第2电极用布线的基底中的配置在接触区域中的部分的表面上,不存在与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存否对应的凹凸。因此,在没有凹凸或者凹凸少的基底上,可使第2电极用布线的接触部的表面变平坦。还有,在此所述的“平坦”意味着第2电极用布线的接触部的表面的凹凸在相应第2电极用布线成膜时的成膜零散偏差的范围内的程度。此外,通过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另一端侧至少部分被汇集,即使不改变周边区域的大小,也可使接触区域的大小变化。即通过提高汇集的程度,可以相对更大地确保接触区域的尺寸。因此,可以在确保充分的电流电容下进行接触区域中的接触部与第2电极之间的电连接。
如以上详细的说明所述,在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中,可在基板上的周边区域中良好地进行第2电极用布线与第2电极之间的电连接。
还有,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另一端侧,连接在用于安装供给例如驱动信号的外部电路的多个安装端子上。此时,通过分成分别包括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中一条或者多条输入信号线的多个信号线组,并且按该每个信号线组中汇集另一端侧,可使多个安装端子的间距、一个或者多个外部电路的大小变化。
因此,根据如上所说明的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可实现小型化,且提高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的一个方式中,在位于所述周边区域中的所述图像显示区域的一边侧的部分区域中,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所述另一端侧被汇集起来,所述接触区域,被设置在所述部分区域内。
根据该方式,布线在周边区域中的位于图像显示区域的一边侧的部分区域中的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另一端侧,汇合起来被汇集布线。由此,在部分区域中、以夹持汇集另一端侧的输入输出信号线方式形成在两侧的基板上的空出区域可作为接触区域。或者,在部分区域中,通过各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另一端侧靠近部分区域的单侧而汇合起来被汇集所形成的基板上的空出区域也可作为接触区域。
在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的另一方式中,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被分为分别包括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中的一条或者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多个信号线组,并且按每个该信号线组所述另一端侧被汇集起来,所述接触区域,包括位于所述多个信号线组中相邻接的两个信号线组之间的部分。
根据该方式,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另一端侧,按每个信号线组汇合起来被汇集。由此,通过将被汇集的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另一端侧分别连接在安装端子上,可使安装于该安装端子上的安装侧的构成变化。更具体地说,对每个信号线组准备例如通过在柔性基板上制作进布线而形成的布线材料,将外部电路等一端安装在布线材料上,再使布线材料安装在与信号线组对应的每个安装端子上。或者,也可在多个信号线组中对每个规定数目的信号线组,准备安装所述外部电路等的布线材料,将该布线材料安装在每个与规定数目的信号线组相对应的安装端子上。
在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的另一方式中,所述第2电极用布线,从所述接触部开始向所述周边区域中的布线有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区域内延伸。
根据该方式,第2电极用布线与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交叉或者重叠而布线。并且,与第2电极用布线中的与输入输出信号线的交叉部分或重叠部分,在基板上形成为与输入输出信号线不同的层。因此,在该方式中,能够使第2电极用布线在从俯视的角度所看到的面积变得比较大,因此可使第2电极用布线中的电阻变小。此外,在驱动该有机EL装置时,在第2电极用布线中即使由于电压值变地不均匀而产生电压梯度,也可将该影响抑制到对各发光元件的发光性能不带来影响的程度。
在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的另一方式中,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在所述基板上被设置于比所述第2电极用布线更下层侧,所述第2电极用布线包括在所述周边区域中布线有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区域内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上层侧经层间绝缘层与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交叉或重叠而延伸的部分。
在该方式中,与第2电极用布线中的输入输出信号线的交叉部分或者重叠部分,形成于基板上相对输入输出信号线的上层侧。由于在如上所述形成的第2电极用布线的接触部分的正下方不配置信号线,因此可使该第2电极用布线的接触部的表面变得平坦。
本发明地电子机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具备上述的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其中,包括其各种方式)。
本发明的电子机器,由于具备上述的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而构成,因此能够实现可实现小型化并提高可靠性的电视、移动电话、电子记事薄、文字处理机、取景器型或者监视器直视型的录像机、工作站、电视电话、POS终端、触摸屏等的各种电子机器。此外,作为本发明的电子机器,也可实现例如电子发射装置(Field Emission Display以及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等。
本发明的上述的作用以及其他的优点可由下面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明确。


图1是有机EL装置的概略性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有机EL装置的整体构成的框图。
图3是元件基板的任意的象素部的俯视图。
图4是在图3中所示的象素部的A-A’剖面图。
图5是概略性表示阴极的构成的图。
图6是概略性表示阴极布线、接触区域、以及输入输出信号线的配置关系与其构成的图。
图7是图6的B-B’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有关比较例的有机EL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性俯视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从密封基板侧看元件基板的有机EL装置的概略性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C-C’剖面图。
图11是表示适用有机EL装置的电子机器的一例的个人计算机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作为适用有机EL装置的电子机器的一例的移动电话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中10-元件基板;34-阳极;49-阴极;50-有机EL层;102-安装端子;110-图像显示区域;116a-象素驱动用信号线;132-Y侧驱动电路部;152-X侧驱动电路部;118-输入输出信号线;200-阴极布线;202-接触区域;300-布线材料。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到图8,对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特别是有关有机EL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1有机EL装置的整体构成)首先,参照图1,对有机EL装置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从封止基板侧观察元件基板的有机EL装置的概略性俯视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例,以驱动电路内置型的有源矩阵驱动式的有机EL装置为例。
在图1中,在元件基板10上的图像显示区域110上形成为布线多条象素驱动用信号线116a,同时用规定图案排列分别电连接在各象素驱动用信号线116a上多个象素部。多个象素部分别包括有机EL元件。还有,在图1中,关于象素显示区域110中的象素驱动用信号线116a或象素部的具体构成省略图示,关于其详细内容在后面叙述。
此外,在位于图像显示区域110的周边的周边区域中,沿夹持象素显示区域110而对置的元件基板10的两边设置Y侧驱动电路部132,同时沿与该两边邻接的一边设置X侧驱动电路部152。多个象素驱动用信号线116a电连接在Y侧驱动电路部132以及X侧驱动电路部152上。在图1中,关于多个象素驱动用信号线116a中的与X侧驱动电路部152电连接的象素驱动用信号线116a,对从象素显示区域110的一边延伸到X侧驱动电路152布线的一部分进行表示。另外,沿设置X侧驱动电路部152的元件基板10的一边,设置多个安装端子102。
在Y侧驱动电路部132中,设置扫描线驱动电路,同时设置用于电连接例如象素驱动用信号线116a与扫描线驱动电路内的电路元件等的布线,或成为用于驱动扫描线驱动电路的各种信号的供给路径的布线等。在X侧驱动电路部152中,设置数据线驱动电路,同时设置用于电连接例如象素驱动用信号线116a与数据线驱动电路内的电路元件等的布线,或成为用于驱动数据线驱动电路的各种信号的供给路径的布线等。还有,设置于Y侧驱动电路部132中的布线延伸形成到X侧驱动电路部152,并且也有设置于X侧驱动电路部152中的布线延伸形成到Y侧驱动电路部132。作为如上所述那样形成的布线的一例,在图1中表示了从Y侧驱动电路部132对X侧驱动电路部152延伸的布线116b。该布线116b通过例如X侧驱动电路部152,电连接在输入输出信号线118上。
除此之外,在元件基板10上的周边区域中,位于设置X侧驱动电路部152的图像显示区域110的一边侧的部分区域中,形成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以及作为有关本发明的“第2电极用布线”的阴极布线200。在此,在多个安装端子102上,例如由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方式或COG(Chip On Grass)方式安装布线材料300。在布线材料300中,安装设置有供给用于驱动扫描线驱动电路或数据线驱动电路的各种信号的外部电路。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一端侧,电连接在X侧驱动电路部152以及Y侧驱动电路部132上。在图1中,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一端侧,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从Y侧驱动电路部132对X侧驱动电路部152内延伸形成的布线116b,部分地电连接在Y侧驱动电路部132上。此外,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另一端分别电连接在安装端子102上。
此外,阴极布线200,如后边所述,在元件基板10上形成在比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更上层侧。在元件基板10上设置接触区域202,阴极布线200与在图1中未图示的有关本发明“第2电极”的阴极在接触区域202中按照如后边所述那样进行电连接。阴极,形成在图1中未示出的、以与元件基板10相对置配置的封止基板上。还有,阴极布线200也电连接在安装端子102上。
(1-2象素部的构成)接着,除了图1外,还参照图2到图4,对有机EL装置的图像显示区域110中的象素部的构成进行具体说明。图2是表示有机EL装置的整体构成的框图。图3是形成了数据线、扫描线、阳极和发光层等的元件基板的任意象素部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所示的象素部的A-A’剖面图。还有,在图3以及图4中,为了在图面上将各层、各部件成为可识别程度的尺寸,对各个层、各个部件比例尺不同。
首先,参照图2,对有机EL装置的图像显示区域110的电构成进行说明。
在有机EL面板100中的图像显示区域110中,作为象素驱动用信号线116a,设置布线于纵向横向的数据线114以及扫描线112,对应这些交点的各象素部70排列为矩阵状。还有,在图像显示区域110中,与相对各数据线114排列的象素部70对应的电源供给线117,作为象素驱动用信号线116a被设置。
按照参照图1进行说明的那样,在周边区域110上,设置扫描线驱动电路130以及数据线驱动电路150。通过图1中所示的安装端子102以及输入输出信号线118,根据由外部电路供给的各种信号,扫描线驱动电路130向多条扫描线112顺次供给扫描信号,数据线驱动电路150向多条数据线114供给图像信号。还有,扫描线驱动电路130的动作和数据线驱动电路150的动作,通过从外部电路供给的同步信号160实现相互同步。此外,对多条电源供给线117,从外部电路供给象素驱动用电源。
在此,图2中如果着眼于一个象素部70,则在象素部70上设置有机EL元件72,同时设置采用例如TFT构成的开关用晶体管76及驱动用晶体管74以及保持电容78。在象素部70中,各晶体管由例如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以下简称作“TFT”)等构成。
在开关用晶体管76的栅极上电连接扫描线112,在开关用晶体管76的源极上电连接数据线114,在开关用晶体管76的漏极上电连接驱动用晶体管74的栅极。此外,在驱动用晶体管74的源极上电连接电源供给线117,在驱动用晶体管74的漏极上电连接有机EL元件72的阳极。
还有,除了在图2以及图3中所例示的象素电路的构成外,可采用电流编程方式的象素电路、电压编程型的象素电路、电压比较方式的象素电路、子帧(subframe)方式的象素电路等各种方式的象素电路。
接着,参照图3以及图4,对象素部70的更详细的构成进行说明。
例如,在采用透明树脂或玻璃基板等的透明基板而构成的元件基板10上,形成有开关用晶体管76以及驱动用晶体管74的半导体层3。半导体层3,采用例如低温聚硅膜而形成。此外,在半导体层3上,通过填埋半导体层,形成开关用晶体管76以及驱动用晶体管74的栅极绝缘层2。进一步,在栅极绝缘层2上形成驱动用晶体管74的栅极3a以及扫描线112。扫描线112的一部分形成为开关用晶体管76的栅极。栅极3a以及扫描线112采用包括Al(铝)、W(钨)、Ta(钽)、Mo(钼)、Ti(钛)、Cu(铜)等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材料形成。
此外,通过填埋扫描线112或驱动用晶体管74的栅极3a,在栅极绝缘膜2上形成层间绝缘层41。层间绝缘层41以及栅极绝缘层2例如由硅氧化膜构成。
在层间绝缘层41上,形成分别由包括例如铝(Al)或ITO(Indium TinOxide)的导电材料构成的数据线114以及电源供给线117,还形成驱动用晶体管74的漏极42。在层间绝缘层41上,形成从层间绝缘层41的表面开始贯通层间绝缘层41以及栅极绝缘层2并到达驱动用晶体管74的半导体层3的接触孔(contact hole)501以及502。如图4所示,构成电源供给线117以及漏极42的导电膜,连续地形成为沿接触孔501以及502的各自的内壁到达半导体层3的表面。
在此,保持电容78的下部电容电极,在与扫描线112同一层上,例如采用相同的材料而形成,将电源供给线117的一部分形成为保持电容78的上部电容电极。层间绝缘层41作为强电介质膜形成,层间绝缘层41的一部分被夹持在下部电容电极以及上部电容电极之间。
在层间绝缘层41上,通过填埋电源供给线117以及漏极42,作为保护层45形成例如硅氮化膜(SiN)。在保护层45上,作为比发光材料保持层47亲水性高的层,形成例如由硅氧化膜构成的亲水层46,并在亲水层46上再形成发光材料保持层47。由亲水层46以及发光材料保持层47,形成象素部70中的开口区域。在开口区域中,在保护层45上形成了作为有关本发明的“第1电极”的阳极34。阳极34使用ITO作为透明性导电材料,形成为从开口区域延伸并与漏极42的一部分重叠。此外,在开口区域中,在阳极34上形成有机EL层50。有机EL元件72包括阳极34及阴极49、和夹持在阳极34与阴极49间的有机EL层50。还有,在图4中对密封基板省略了图示。阴极49,采用例如包括铝(Al)的金属材料而形成,或者作为采用包括钙(Ca)、氟化锂(LiF)、氟化锶(SrF2)、镁(Mg)、银(Ag)等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材料而形成的导电膜的层叠膜而形成。
驱动有机EL装置时,通过经扫描线112供给扫描信号,开关用晶体管76成为导通状态。如果开关用晶体管76成为截止状态,则由数据线114将图像信号写入保持电容78中。根据写入到该保持电容78中的图像信号的电流,决定驱动用晶体管74的电导通状态。并且,如果通过驱动用晶体管74的沟道由电源供给线117向有机EL元件72的阳极34供给与写入给保持电容78的图像信号对应的电流,则根据供给的电流有机EL层50发光。并且,经有机EL层50施加在阴极49上的电流,从阴极49经过阴极布线200以及安装端子102向相应有机EL装置外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有机EL装置构成为图4中如箭头X所示那样、将来自有机EL元件72的发光从元件基板10侧作为显示光射出的底部发射型。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将有机EL装置构成为从密封基板侧将有机EL元件72的发光作为显示光射出的顶部发射型。
(1-3周边区域的构成)接着,除了图1外,参照图5到图8,对有机EL装置的周边区域中的输入输出信号线118或阴极布线200的构成进行说明。在图5中,概略性表示在元件基板10上的阴极49的构成。在图6中,概略下表示阴极布线200、接触区域202以及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配置关系及其构成。此外,图7是图6的B-B’剖面图。图8是表示有关比较例的有机EL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性俯视图。
在图5中,形成于该图中未示出的密封基板上的阴极49与设置于图像显示区域110的有机EL元件72共同形成,并且形成为从图像显示区域110延伸至周边区域。阴极49,形成为位于周边区域的一部分在元件基板10上包括接触区域202的方式。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在有机EL装置中,通过代替密封基板在阴极49上形成密封膜来密封各有机EL元件7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边区域,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随着从与X侧驱动电路部152以及Y侧驱动电路部132电连接的一端侧朝向连接在安装端子102上的另一端侧,至少部分被汇集起来。如图1以及图6所示,在周边区域的部分区域中,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另一端侧汇合并被汇集起来进行布线。由此,在图6中,对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中互相邻接的两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与一端侧中的两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间的布线间隔d1进行比较,连接在两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另一端侧的两个安装端子102间的配置间隔d2变窄。还有,通过调整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另一端侧的布线间隔,也可将互相邻接的两个安装端子的配置间隔d2设为规定值,也可使该配置间隔d2按多个安装端子中的部分或互相邻接的每两个安装端子进行变化。此外,可将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一端侧的布线间隔d1设为规定值,也可按多个安装端子中的部分或互相邻接的每两个安装端子进行变化。
由此如果汇集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另一端侧,则在元件基板10的基板面上,在周边区域的部分区域内,作为接触区域202,形成从俯视的角度来看没有形成输入输出线118,也就是说“空出区域”。如图1及图6所示,接触区域202,以夹持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方式而形成在周边区域的部分区域中的两侧。并且,如图1以及图6所示,在周边区域的部分区域中,阴极布线200形成为至少包括元件基板10上的接触区域202的方式。
在图7中,表示关于图6所示的B-B’部分的、还包括元件基板10等的构成要素的剖面图。在图7中,在周边区域的部分区域中,在元件基板10上形成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使用至少包括Al(铝)、W(钨)、Ta(钽)、Mo(钼)、Ti(钛)、Cu(铜)等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材料形成。此外,作为例如硅氧化膜或硅氮化膜形成层间绝缘膜,以填埋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然后,在层间绝缘膜210上,形成例如由包括铝(Al)或ITO的导电材料构成的阴极布线200。阴极布线200,如图1以及图6所示,从配置于接触区域202的接触部200a,延伸到周边区域的部分区域中布线有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区域内而形成。在阴极布线200中,与输入输出布线118交叉或者重叠延伸的部分上,作为硅氧化膜或硅氮化膜形成保护层212。然后,在保护层212上,按照与阴极布线200的接触部200a重叠的方式形成阴极49。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于阴极布线200中的接触区域202的接触部200a的正下方不配置输入输出信号线118。即如图7所示,在作为阴极布线200的基底的层间绝缘层210中的配置于接触区域202的部分的表面上,不存在与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存在与否对应的凹凸。因此,可使阴极布线200的接触部200a的表面变平坦。
在此,在图8中,表示的是作为比较例在位于周边区域中的设置X侧驱动电路部152的图像显示区域110的一边侧的部分区域中,不使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如图1以及图6所示那样汇集,而是在图像显示区域的纵方向上布线为直线状的情况的构成。根据图8中所示的比较例,在部分区域中,在元件基板10的基板面上从俯视的角度来看没有形成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空出区域中设置接触区域202。在由此确保的接触区域202中,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可使阴极布线200的接触部200a的表面变平坦。然而,这种情况下,如果改变接触区域202的大小,则部分区域的大小也改变,存在元件基板10的大小变大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部分区域中,使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汇合并被汇集,可比图8中所示的比较例相对更大地确保接触区域202的大小。从而,在接触区域202中,可使阴极布线200的接触部200a与阴极49之间的电连接确保充分的电流容量。如以上详细的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边区域的部分区域中,可以实现良好地进行阴极布线200与阴极49之间的电连接。另外,相对图8中所示的比较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布线所需要的长度变长,而存在其电阻值变大的可能性。然而,通过使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电阻与驱动时的有机EL元件72的有机EL层50的电阻相比设定为非常小的值,可降低对各有机EL元件72的发光性能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阴极布线200,在部分区域中,由于从接触部200a开始延伸至布线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区域内而形成,因此可使阴极布线200从俯视的角度看到的面积变大。因此,可使阴极布线200中的电阻变小。此外,在驱动有机EL装置时,在阴极布线200中即使由电压值不均匀而产生电压梯度,也可将其影响抑制为不对各有机EL元件72的发光性能带来影响的程度。
由此,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可实现有机EL装置的小型化,同时可使其可靠性提高。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确保接触区域202为能实现使布线电极200与阴极49之间的电连接确保充分的电流容量的那样的尺寸,因此阴极布线200也可只形成在元件基板10上的接触区域202上。
此外,也可以在周边区域的部分区域中,通过汇合并汇集各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另一端侧,在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单侧上设置接触区域202。还有,也可以在周边区域的部分区域中,汇集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中的一部分的另一端侧。在这种情况下,在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中也包括不汇集另一端侧的输入输出信号线118。
此外,也可将图1中的X侧驱动电路部152的配置从同图中设置X侧驱动电路部152的图像显示区域110的一边侧,变化到与该一边相面对的另一边侧,或者也将X侧驱动电路部设置在另一边侧。在这种情况下,在周边区域中位于设置X侧驱动电路部152的图像显示区域110的另一边侧的部分区域上,与图1相同设置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和阴极布线200以及多个安装端子102。
进一步,也可以代替设置X侧驱动电路部152的元件基板10的一边,或者在设置X侧驱动电路部152的元件基板10的一边的基础之上,沿设置Y侧驱动电路部132的元件基板10的两边,或者沿该两边中的一边设置安装端子102。在这种情况下,对应沿设置Y侧驱动电路部132的元件基板10的两边,或者沿该两边中的一边设置的安装端子102,与图1相同,布线输入输出信号线118,还设置阴极布线200,并且安装布线材料300。
除此之外,元件基板10上的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阴极49以及阴极布线200的层叠顺序并不限于参照图7所说明的构成。例如,在元件基板10上,也可将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形成于阴极布线200的上层侧。此外,对参照图3以及图4说明的象素部的构成,可以在各个象素中作为有关本发明的“第1电极”形成阴极,同时与这些多个阴极相面对地、在密封基板上作为有关本发明的“第2电极”形成阳极。
(2第2实施方式)接着,对有关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周边区域的部分区域中的多个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只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参照图9以及图10进行详细说明。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从密封基板侧看元件基板的有机EL装置的概略性俯视图。图10是图9的C-C’的剖面图。还有,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付与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将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分成分别包括一条或者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多个信号线组。如图9所示,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例如被二分,分为两个信号线组。并且,多条输入输入信号线118的连接在安装端子102的另一端侧,按每个信号线组汇集起来。由此,在周边区域的部分区域中的、位于多个信号线组中相邻接的两个信号线组间的部分,形成空出区域202b,该空出区域202b在元件基板10的基板面上从俯视的角度来看没有形成输入输出信号线118。此外,与参照图8所说明的比较例相同,在夹持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两侧形成了与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的汇集的有无无关的空出区域。在图9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通过汇集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该空出区域,被形成为尺寸更大的区域202a。
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空出区域202a以及202b设置作为接触区域。在图10中,在阴极布线200中的配置于空出区域202b的一部分的正下方的区域不配置输入输出信号线118。因此,通过将空出区域202b作为接触区域,可使阴极布线200的接触部200a的表面变平坦。
在此,在各信号线组中配置安装端子102。因此,通过将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分为多条信号线组,可使安装侧的构成发生变化。例如,如图9所示,在将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118分为两条信号线组的情况下,在与各信号线组对应的安装端子上安装布线材料300。即在这种情况下,分别安装了外部电路的两个布线材料300被安装于多个安装端子102上。或者,也可以在多个信号线组中对每规定数目的信号线组准备布线材料300,将该布线材料300安装在每个与规定数目的信号线组对应的安装端子102上。由此,与将多个布线材料300安装在多个安装端子102上相比,可使安装侧的外部电路或布线材料300等的尺寸变小。由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可使有机EL装置更小型化。
(3电子机器)接着,对将上述的有机EL装置适用于各种电子机器的情况进行说明。
(3-1移动型计算机)首先,对将该有机EL装置适用于移动型个人计算机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该个人计算机的构成的立体图。在图中,计算机1200具备具有键盘1202的主体部1204和采用有机EL装置而构成的显示单元1206。
(3-2移动电话)进一步,对将该有机EL装置适用于移动电话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该移动电话的构成的立体图。在图中,移动电话1300是具备多个操作键1302以及有机EL装置的设备。还有,图12中,在有机EL装置中付与符号1005来表示。
除此之外,有机EL装置也可适用于具备笔记本型的个人计算机、PDA、电视机、取景器(view finder)、监视器直视型的录像机、汽车导航装置、寻呼机、电子记事薄、计算器、文字处理机、工作站、POS终端、触摸屏的装置等中。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违背从请求的范围以及说明书整体读取的发明的主要宗旨、或者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变更,具有这种变更的有机EL装置以及具备这种有机EL装置的各种电子机器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条象素驱动用信号线,其被布线于基板上的图像显示区域中;为所述图像显示区域中的每个象素而形成的多个第1电极,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象素驱动用信号线电连接;第2电极,其与该多个第1电极对置,并且由所述图像显示区域开始向位于所述图像显示区域的周边的周边区域延伸而形成;在每个象素中夹持在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其被布线在所述周边区域上,一端侧分别与所述象素驱动用信号线电连接,并且另一端侧分别与用于驱动所述象素驱动用信号线的外部电路连接;和第2电极用布线,其在所述周边区域与所述第2电极电连接,在所述周边区域中,通过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伴随从所述一端侧朝向所述另一端侧而至少一部分被汇集起来,来设置未布线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接触区域,所述第2电极用布线包括配置在所述接触区域上的接触部,并且在该接触部中与所述第2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周边区域中的所述图像显示区域的一边侧的部分区域中,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所述另一端侧被汇集起来,所述接触区域,被设置在所述部分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被分为分别包括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中的一条或者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多个信号线组,并且按每个该信号线组所述另一端侧被汇集起来,所述接触区域,包括位于所述多个信号线组中相邻接的两个信号线组之间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用布线,从所述接触部开始向所述周边区域中的布线有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区域内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在所述基板上被设置于比所述第2电极用布线更下层侧,所述第2电极用布线包括在所述周边区域中布线有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区域内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的上层侧经层间绝缘层与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交叉或重叠而延伸的部分。
6.一种电子机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在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光学装置以及电子机器。具备第2电极,其与电连接在象素驱动用信号线上并形成于每个象素的多个第1电极相对置;发光层,其被夹持在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间;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其被布线在所述周边区域上,一端侧分别与象素驱动用信号线电连接,并且另一端侧分别与外部电路连接;和第2电极用布线,其在周边区域与第2电极电连接。在周边区域中,通过所述多条输入输出信号线伴随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而至少一部分被汇集起来,来设置接触区域,第2电极用布线在配置于接触区域的接触部与第2电极电连接。因此,能够实现电光学装置的小型化并提高可靠性。
文档编号H01L27/32GK1725910SQ20051008130
公开日2006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24日
发明者若林淳一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