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音频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4749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式音频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尤指一种将金属端子及光组件结合为一体的复合式音频连接器。
背景技术
按传统的耳机插座是藉由若干金属端子与耳机插头的左、右声道(音频段)及接地段相接触,以达成音频信号的传输,由于金属端子在使用一段时日之后,常因弹性疲乏,而形成接触不良的情况发生,以致造成信号失真、干扰或不稳定的情况时有所闻。
基于前揭耳机插座的缺点,已有业者直接将光组件设于耳机插座内,以便利用光纤传输不失真的特性,以作为音频信号的传输。唯该等光纤式耳机插座只能使用光纤式耳机,若光纤式耳机不慎损坏或遗失,传统式耳机则毫无用武之地,只能继续使用价格高昂的光纤式耳机,较为不便。
因此,亦有业者将传统的金属端子与光组件结合成一耳机插座,使其可适用于光纤式耳机或传统式耳机,唯依组装方式言,该等复合式耳机插座具有显著的缺点在于
(1)光组件是由复合式耳机插座底部嵌入,容易造成脱落,且若两者的结合度不佳,而留有间隙,使得污染物,例如灰尘会附着于光组件的上;(2)该复合式耳机插座内仍由传统的金属端子夹持耳机插头,而会形成金属弹性疲乏的情况;(3)该复合式耳机插座内的金属端子是呈倒U形,极易从回弯处发生断裂的情况,以致使传统式耳机无法使用,而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申请人本于多年来从事光电产品及连接器设计及产销的经验,期能克服前述复合式耳机插座的诸多缺点,经再三实验与测试,进而发展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音频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音频连接器,因其光组件是由复合式耳机插座底部嵌入,所以不易造成脱落结合度好,无污染物;不会形成金属弹性疲乏的情况;不会发生断裂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式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基座,是在前方轴向开设一圆形穿孔,两侧开设复数个插槽,且该穿孔后方连通一镂空杆室,其左右侧相对突设中空弧形卡榫,且该等弧形卡榫后方邻接一凹形隔板,以形成一隔室;一接触弹片组,是由第一、第二音讯端子,及一接地端子,该等端子各自以榫片嵌插于对应的插槽内壁,使该等搭接片位于杆室及穿孔内,且各榫片向下伸出一插脚;一光组件,是嵌置于隔室内,并将其若干插脚向下穿出基座;一封盖,是接装于杆室及隔室所构成的开口;由耳机插头由穿孔插入,其端部的锥形部为两相对的弧形卡榫所夹持,当耳机插头具有两音频段及一接地段,则分别由对应的第一、第二音讯端子及一接地端子的各自搭接片与的触碰,以利音频信号的传输;另当耳机插头具有光纤缆线,则其端口是与光组件相对,以利音频信号的传输。
其中该弧形卡榫内设一凸榫,其以触及杆室内壁而为压缩的止限。
其中该接触弹片组另包括一控制端子及一侦测端子,该等端子的榫片依预设位置嵌插于对应的插槽内定位,且各榫片向下伸出一插脚;该控制端子侧向延伸一呈V形的弹性片,而侦测端子则突设一接触点。
其中该第一音讯端子的搭接片是呈波浪状,而第二音讯端子及接地端子的搭接片是呈向内斜向延伸。
其中该第二音讯端子及接地端子的榫片顶缘水平向延伸一框片,并容置于插槽顶面的框穴内。
其中该封盖周缘突设复数个卡榫。
其中该榫片至少一侧突设角形卡榫。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式音频连接器,因其光组件是由复合式耳机插座底部嵌入,所以不易造成脱落结合度好,无污染物;不会形成金属弹性疲乏的情况;不会发生断裂的情况。


为进一步揭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音频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立后的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组立后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立后的底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基本上,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音频连接器是由一基座1,一接触弹片组2,一光组件3,及一封盖4所组合而成。
其中,基座1为一绝缘长形座体,其前方轴向开设一圆形穿孔11,两侧则开设复数个插槽12,以便用以嵌插后叙接触弹片组2的复数个端子。而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特点在于,该穿孔11后方连通一镂空杆室13,其左右侧相对突设中空弧形卡榫14,使其具有弹性伸缩的功能,且各弧形卡榫14内设一凸榫141,其以触及杆室13内壁而为压缩的止限。再者,该等弧形卡榫14后方邻接一凹形隔板15,以形成一隔室16,以利光组件3的嵌置,且隔室16底面开设若干脚孔161,以供其插脚31的穿出。
接触弹片组2是由第一、第二音讯端子21、22,一接地端子23,一控制端子24,及一侦测端子25所组成,且该等端子依预设位置嵌插于对应的插槽12内定位。如图所示,该等端子各自以榫片26所突设角形卡榫261嵌插于插槽12内壁,且均向下伸出一插脚27,以利定位于电路板。
其中,该音讯端子21是呈U形,其贴合面211表面设有一起伏状的搭接片212,以便与传统式耳机插头的锥形部的一音频段触碰,以作为音频信号的传输。此外,该音讯端子21两侧各自向上突伸一榫片26,且各榫片26两侧突设卡榫261,以便嵌插于杆室13底部两侧的插槽12,且贴合面211向下伸出一插脚27。
而第二音讯端子22及接地端子23是为相同造形,其于榫片26中央向内斜向延伸一搭接片221、231,以便分别与传统式耳机插头的平直部的另一音频段及一接地段触碰,以作为音频信号的传输并形成一回路。再者,该第二音讯端子22及接地端子23的榫片26顶缘水平向延伸一框片222、232,并容置于插槽12顶面的框穴121内,此举,因搭接片221、231是向内斜向,而不易有断裂的情况发生。此外,该两端子221、231的榫片26两侧亦突设卡榫261,以便嵌插于穿孔11一侧的插槽12内,且榫片26向下伸出一插脚27。
而控制端子24及侦测端子25是为一控制开关,例如,控制光组件3接通电源与否,故可获得省电的效能。其中,该控制端子24的榫片26侧向延伸一呈V形的弹性片241,而侦测端子25的榫片26则突设一接触点251。此外,该两端子24、25的榫片26一侧突设卡榫261,以便嵌插于穿孔11另一侧的两相邻插槽12内(如图4所示),且榫片26向下伸出一插脚27。
光组件3是为已知的,其嵌置于隔室16内,并将若干插脚31穿出对应的脚孔161。
封盖4为一板体,其接装于杆室13及隔室16所构成的开口,以封闭基座1的上方开口,其是于周缘突设复数个卡榫41,以便卡扣于该开口内部的扣槽17。
本实用新型于实际操作时,当插入传统式耳机插头,其锥形部的一音频段为两相对的弧形卡榫14所夹持,并为该搭接片212所触碰,而第二音讯端子22及接地端子23向内斜向延伸的搭接片221、231则分别与其平直部的另一音频段及一接地段触碰,而据以形成一回路,此时,控制端子24的弹性片241被其平直部的接地段推挤而内缩,进而触及侦测端子25的接触点251,以形成接地,而耳机即可由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金属端子获得音频信号。
另当插入光纤式耳机插头,其锥形部为两相对的弧形卡榫14所夹持,以致其端口的光纤缆线是对准光组件3,而该控制端子24的弹性片241被其平直部的推挤而内缩,进而触及侦测端子25的接触点251,使电源接通,光组件3即投射光线,使耳机可获得音频信号。
故经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由于光组件是置入基座内,不会造成脱落,且因毫无间隙,使得污染物不致进入基座。再者,本实用新型是以两相对设置的弧形卡榫夹持耳机插头,不致有金属弹性疲乏的情况产生。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音频端子及接地端子的特殊造形设计,不易发生断裂的情况,诚为同类物品前所未见的一大佳构。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乃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凡是局部的变更或修饰而源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而为熟习该项技术的人所易于推知的,俱不脱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权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式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基座,是在前方轴向开设一圆形穿孔,两侧开设复数个插槽,且该穿孔后方连通一镂空杆室,其左右侧相对突设中空弧形卡榫,且该等弧形卡榫后方邻接一凹形隔板,以形成一隔室;一接触弹片组,是由第一、第二音讯端子,及一接地端子,该等端子各自以榫片嵌插于对应的插槽内壁,使该等搭接片位于杆室及穿孔内,且各榫片向下伸出一插脚;一光组件,是嵌置于隔室内,并将其若干插脚向下穿出基座;一封盖,是接装于杆室及隔室所构成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复合式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弧形卡榫内设一凸榫,其以触及杆室内壁而为压缩的止限。
3.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复合式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接触弹片组另包括一控制端子及一侦测端子,该等端子的榫片依预设位置嵌插于对应的插槽内定位,且各榫片向下伸出一插脚;该控制端子侧向延伸一呈V形的弹性片,而侦测端子则突设一接触点。
4.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复合式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音讯端子的搭接片是呈波浪状,而第二音讯端子及接地端子的搭接片是呈向内斜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复合式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音讯端子及接地端子的榫片顶缘水平向延伸一框片,并容置于插槽顶面的框穴内。
6.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复合式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封盖周缘突设复数个卡榫。
7.如权利要求1或3项所述的复合式音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榫片至少一侧突设角形卡榫。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复合式音频连接器,其是由一基座,一接触弹片组,一光组件,及一封盖,所组合而成。由耳机插头由基座前方的穿孔插入,其端部的锥形部为座体内两相对的弧形卡榫所夹持,当耳机插头具有两音频段及一接地段,则该接触弹片组分别由对应的第一、第二音讯端子及一接地端子的各自搭接片与之触碰,以利音频信号的传输;另当耳机插头具有光纤缆线,则其端口是与光组件相对,以利音频信号的传输。
文档编号H01R24/58GK2857272SQ200520144810
公开日2007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15日
发明者陈晋丰, 王仁宗 申请人:捷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