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9546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散热器,特别是关于一种具备有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现今各种工业设备、量测仪器设备、计算机设备中都配置了各类型的集成电路组件,这些集成电路组件为了达到良好的效能,均必需限制在预定的最高操作温度的下操作,方能确保其正常的操作功能。因此,这些集成电路组件都必需结合散热器,以将产生的热能予以散逸或排出。特别是对于计算机系统中所使用之中央处理器,由于其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运作中枢,故在散热处理方面更需注重。
随着该中央处理器或其它集成电路组件的操作速度越来越快,对于散热器的效能要求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散热板或散热鳍板已不符需求,往往必需搭配风扇或散热管,才能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而在笔记型计算机或平版型计算机的散热需求方面,由于其特别着重于轻、薄、短、小的特性,故其中央处理器的散热需求相较于一般桌上型计算机更为严苛。然而,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其散热装置的设计却受到较大的限制。
目前所普遍使用的典型散热模块主要包括有一导热板、一风扇、一散热鳍板模块等构件,其中该散热鳍板模块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是在一金属基座1上形成有多数个散热鳍板2,当一散热气流A1由上而下供应至该散热鳍板模块时,该散热气流将会顺着散热鳍板2的配置方向而形成导出散热气流A2。通过由一风扇转动时所产生的气流配合散热鳍板模块的热交换功能,而可使该热源组件所产生的热能受到散热。
然而,该散热器是利用热传导可透过固体传递热能的特性由发热体将所产生的热能通过由金属传递至热释放处,其先决条件为发热体与热释放处之间必须有温差,热释放处需将发热体处传来的热能释放至大气中才能产生温差。固体表面与流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是以对流热传递(Convective heattransfer)型态发生在靠近固体表面的边界层(boundary layer)及平流次层(Laminar sublayer),将固体热能量传递于流体。热对流(ThermalConvection)主要是透过涡流运动(Eddying motion)令热能量在流体内由一处传递至另一处,热释放处的热扩散率取决于热释放处的表面积及空气通过该处表面积的流量及流速。
而市面上亦有许多可供发热体散热的散热器,如实用新型公告编号第00506690号中即揭露出一种可提升散热效果的双斜式散热片结构,其构成包括一顶端面凸伸有若干散热片的座体,并于散热片正上方搭设有风扇可向下斜吹散热片,以达散热效果者;而上述座体散热片是分别由顺从风斜吹方向的两相反倾斜方向的散热片组,而每一散热片组具若干依序排列的散热片所构成者;通过由上述双斜式型态的散热片结构设计,以便使散热风扇产生的斜吹式风量能平顺地吹入散热片组各散热片间隙中。但此种结构仅是改变风进入各散热片的流向及降低风进入各散热片的阻力,并没有办法使散热片的散热速度加快,在散热片的应用上仍稍显不足。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散热装置,实为此一技术领域中极待克服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是提供一种散热器的改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是一种应用导热座体的导热性,因接触发热体而将热能传递至作为释放热能机构的散热群集,散热群集是由多数个散热单体组成,这种散热群集因各散热单体彼此间存有缝隙,强制对流(Forced convection)时的风压低空气更容易在其表面流动并散逸至大气中,空气通过散热群集时的速度,与在相同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散热群集的空气量成正比,此亦与利用对流热传递,热对流作用从散热群集传递至空气的热能成正比。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在于一种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该散热器具备一导热座体,其底面是一导热面,并与一发热体接触,其顶面结合多数个散热鳍板,该散热鳍板是包括多数个以该散热鳍板延伸方向列置且彼此间隔一预定间距的散热单体,各散热单体组成一散热群集,以作为该导热座体的散热面。
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的功效经由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传统散热模块与热源组件所产生的热能无法快速散去的问题,而可使热源组件所产生的热能可经由强制对流时的风压低空气更容易在其表面流动并散逸至大气中,以有效增强其散热器的散热效能。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实施例,将通过由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呈图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现有的鳍片式散热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3是图2的3-3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应用例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应用例的剖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应用例的上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应用例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 导热座体2 散热鳍板3,3a,3b,4,5,6 散热器31,41,51,61 导热座体311,411,511,611 导热面32,32a,32b,42,52,62散热鳍板
321,321 a,321b,421,521,621 凸伸顶面33,33a,33b,43,53,63散热群集331,33 1a,33 1b,431,531,631散热单体A1 散热气流B 高速散热区域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与图3,图2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3是显示图2的3-3剖视图。如图所示,一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具有一导热座体31、多数个散热鳍板32与散热群集33。该导热座体31具备有一导热面311,其是位于该导热座体31的底面位置。
该导热座体31的顶面位置则凸伸有多数个彼此相间配置的散热鳍板32,各散热鳍板32具备有一凸伸顶面321。该散热鳍板32的凸伸顶面321则具有多数个以该散热鳍板32延伸方向列置且彼此间隔一预定间距的散热单体331,各散热单体组成该散热群集33。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散热群集33与该散热鳍板3的高度比约略为1∶1。而该导热座体31是可为具高传导系数材料座体(如金属或石墨)。
以下,将针对该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实际运用时的散热原理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图3所示,该散热器3可供结合于适当的电子组件。当电子组件开始运作并产生的热能后,会通过由热传导的方式,依序经由该导热座体31、该散热鳍板32而传导至该散热群集33。然后在通过由热对流的方式,将热能逸散至外界,故该散热群集33可供该导热座体31散热之用。
例如,可先将该散热器3的导热面311与计算机装置运作时会发热的选定发热体(如中央处理器CPU、微芯片处理器microprocessor等需要强化散热功效的组件)接触,通过由热传导的方式,依序经由该导热座体31、该散热鳍板32而传导至该散热群集33。然后,再通过由一风扇的强制对流或温差所产生的散热气流A1,利用热对流的自然现象而将热能逸散大气,降低温度以保护该散热器3底面的发热体。该强制对流的散热气流是由一风扇所产生,而该自然对流的散热气流是由温差所产生。
请参阅图4,其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应用例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另一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a取代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二者的不同处在于该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a具有多数个散热鳍板32a与散热群集33a,且该散热群集33a是由多数个散热单体331a所组成。此外,在本实施例第一应用例之中,该散热群集33a与该散热鳍板3a的高度比约略为1∶2。
请参阅图5,其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应用例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另一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b取代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二者的不同处在于该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b具有多数个散热群集33b,且该散热群集33b是由多数个散热单体331b所组成。
请参阅图6,其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应用例的上视图。在本实施例第二应用例之中,是以另一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b取代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二者的不同处在于该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b具有复散热鳍板32b与散热群集33b,且该散热群集33b是由多数个散热单体331b所组成。同时,在本实施例第二应用例之中,是特别针对应电子组件运作时温度较高的区域,加强散热的功效,故仅在一选定的高速散热区域B结合该散热群集33b,并通过由该散热群集33b来加强该高速散热区域B的散热效果。
此外,因为加工制作方式不同,本实用新型亦会呈现出不同外观结构。以下,将另外列举出二个实施例加以说明。请参阅图7,其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另一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4取代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该散热器4具备有一导热面411的导热座体41、多数个具备有一凸伸顶面421的散热鳍板42与散热群集43。其中,该导热座体41与该散热鳍板42的结构与配置方式是与该导热座体31与该散热鳍板32相同。该散热群集43是由多数个散热单体431所组成。由于可利用抽拉的方式来使该散热单体431成型,故该散热单体431会呈现针杵状的外观结构,在此结构中,具备充分的几何对称性,故各个散热单体431与外界的有效接触面积相近,其散热效果会较为均匀。
请参阅图8、图9。图8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9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应用例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另一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5取代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该散热器5具有一导热面511的导热座体51、多数个具备有一凸伸顶面521的散热鳍板52与散热群集53。其中,该导热座体51与该散热鳍板52的结构与配置方式是与该导热座体31与该散热鳍板32相同。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5具有另一散热群集53,且该散热群集53是由多数个散热单体531所组成。由于可利用与车铣与限位挤制的方式来使该散热单体531成型,故该散热单体531会呈现具备弯曲截面挤制肋条的柱状外观结构,在此结构中,由于具备弯曲的截面,故各个散热单体531与外界的有效接触面积将较第一实施例中的散热单体331为大。此外,该是以另一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6取代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3。该散热器6具有一导热面611的导热座体61、多数个具备有一凸伸顶面621的散热鳍板62与散热群集63。其中,该导热座体61与该散热鳍板62的结构与配置方式是与该导热座体31与该散热鳍板32相同。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6具有另一散热群集63,且该散热群集63是由多数个散热单体631所组成。在此结构中,具备有与图8相对弯曲的截面,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能更为广泛。
凡熟悉此技能的专业人士者所能轻易得知,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散热器是一种应用导热座体的导热性,因接触发热体而将热能传递至作为释放热能机构的散热群集,通过由该散热群集的各散热单体彼此间的缝隙,以降低强制对流(Forced convection)时的风压。
通过由上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确具产业上的利用价值。惟以上的实施例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说明,凡习于此项技术者当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说明而作其它种种的改良及变化。然而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作的种种改良及变化,当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及界定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具有一导热座体,其底面是与一发热体接触形成一导热面,而其顶面则凸伸有多数个散热鳍板,且各散热鳍板具备有一凸伸顶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该散热鳍板的凸伸顶面具有多数个以该散热鳍板延伸方向列置且彼此间隔一预定间距的散热单体,各散热单体组成一散热群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导热座体是为具高传导系数材料座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该高传导系数材料座体是为金属或石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该散热群集的散热单体是为针杵状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该散热群集的散热单体是为弯曲截面挤制肋条的柱状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具备散热群集的散热器,具有一导热座体,该散热器的底面是一导热面,并与一发热体接触,该散热器的顶面则结合多数个散热鳍板,且该散热鳍板是包括多数个散热单体,该散热单体是以该散热鳍板延伸方向列置,且该散热单体彼此间隔一预定间距,各散热单体组成一散热群集,以供该导热座体散热。
文档编号H01L23/34GK2932932SQ20062012360
公开日2007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4日
发明者张万明, 陈文杰, 陈华堂 申请人:北极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