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零件的卷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2996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零件的卷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零件的巻取装置,其将构成电池及电容 器的带状的两个电极部件以及带状的隔片以上下层叠的状态供给巻芯 进行巻取。
背景技术
目前,将构成电池及电容器的带状的电极部件和带状的隔片巻取 到巻芯的巻取装置有多种提案。例如,特开2005-259531号公报中公开 了容纳有带状的电极部件的两个储料柜在容纳的电极部件的长度方向 以规定的距离隔开设置的扁平电子零件的制造装置(巻取装置)。
但是,该巻取装置将分别容纳在两个储料柜中的电极部件在长度 方向并排设置,因此,至少需要两倍于容纳的电极部件的长度的长度 作为装置整体的宽度。因此,存在装置整体的大小增大、装置的设置 空间变大的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随着容纳到储料柜的电极部件的 长度变长而更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电子零件的巻取装置,能够实现装置的设置空间的节省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零件的巻取装置,将带状的第一电极部件、 带状的第二电极部件以及带状的隔片以上下层叠的状态供给到巻芯进 行巻绕,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储料柜以及第二储料柜,其将所述 第一电极部件以及第二电极部件彼此在宽度方向并排配置,且将该第 一电极部件以及第二电极部件在上下方向分别重叠多层来容纳;隔片巻轴,其巻绕所述隔片并输送该隔片;隔片供给部,其在所述宽度方 向从所述储料柜离开的位置,沿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以及第二电极部件 的长度方向平行配置,将从所述隔片巻轴输送来的所述隔片供给到所 述巻芯;吸附输送部,其具有在上下方向以及所述宽度方向可移动地 构成的吸附体,吸附所述各电极部件,从所述各储料柜输送该各电极 部件;上侧供给部,其配置在所述隔片供给部的上方,接受由所述吸 附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将其向所述巻芯供给;以及下侧 供给部,其在与所述上侧供给部之间夹着所述隔片供给部的第一位置 和从该第一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错开的第二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地构 成,在所述第二位置接受由所述吸附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第二电极部件, 在所述第一位置将接受到的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供给到所述巻芯。
根据该构成,在将带状的两个电极部件和隔片以上下方向层叠的 状态巻取到巻芯的电子零件的巻取装置中,能够将两个电极部件以彼 此在宽度方向并列的状态容纳在储料柜中。因此,与目前的将电极部 件在长度方向并排配置的例子相比,能够减小装置整体的大小,能够 实现装置的设置空间的节约化。
在上述电子零件的巻取装置中,优选所述上侧供给部以及下侧供 给部分别具备把持部,其把持从所述吸附输送部接受到的所述各电 极部件的巻取终端部;直线导轨,其在从所述吸附输送部接受到的所 述各电极部件的长度方向引导所述把持部;以及限制器,其设置在所 述各直线导轨上,阻止所述各把持部从自所述吸附输送部接受所述各 电极部件的位置向远离所述巻芯的方向的移动,另外,所述巻取装置 具备软带(紐)状部件,其一端部与所述各把持部分别连接;导向辊, 其相对于所述各把持部设置在被各把持部把持的所述各电极部件的相 反侧;以及锤体,其通过所述各导向辊由所述各软带状部件吊起。
在此,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极部件的巻取终端部"是指在由巻芯 巻取电极部件时,成为巻取的终端一方的端部。
如此构成时,把持部通过软带状部件上吊设的锤体的自重而向把 持的各电极部件的相反侧被拉伸。因此,在各电极部件由巻芯巻取时, 能够一边在各电极部件上作用张力一边巻取。另外,由于该把持部把 持电极部件的巻取终端部,所以,直到在电极部件巻取结束之前,都 能够在电极部件上作用张力。其结果是,能够将电极部件紧紧地巻绕 到巻芯上,且能够提高电极部件的巻取精度。
还有,根据该构成,由于利用把持部把持电极部件,且通过直线 导轨引导该把持部,所以,例如,与利用限制板等直接在电极部件巻 取当中引导电极部件的侧端部的引导方式相比,能够使完成后的电子 零件的品质得到提高。即,在利用限制板等引导的情况下,电极部件 的侧端部因与该限制板等的摩擦而磨损,且因该磨损产生的电极部件 的粉末混入完成了的电子零件的内部,有时会使电子零件的品质恶化。 对此,本实用新型中,不直接引导电极部件,而是利用把持电极部件 的把持部间接引导,因此,不会产生因电极部件的磨损而产生的粉末。 其结果是,能够使完成了的电子零件的品质得到提高。
另外,根据该构成,由于吊设在软带状部件上的锤体的自重,持 续在把持部上作用向离开巻芯方向的力。而且,该把持部如下构成, 通过设于直线导轨上的限制器将向离开巻芯方向的移动阻止在从吸附 输送部接受电极部件的位置。因此,在各电极部件以及隔片的巻取结 束后,使随着电极部件的巻取向巻芯移动的把持部自动返回到接受由 吸附输送部依次输送来的电极部件的位置。另外,该构成由于利用锤 体的自重,故能够使装置简单地构成。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零件的巻取装置,能够实现装置的设置空 间的节约化。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巻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2 8是表示输送电极部件的工序的图1的巻取装置的概略侧面图。
图9 16是表示层叠电极部件以及隔片且将其向巻芯供给而进行 巻取的工序的图1的巻取装置的概略正面图。 图17是下侧供给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电子零件的巻取装置的一 实施方式。在此,以电池的巻取装置为例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 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巻取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巻取装置的 概略侧面图,图9是图1的巻取装置的概略正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巻取装置是将带状的正极用部件、带状的负极 用电极部件、以及带状的隔片以上下层叠的状态供给巻芯进行巻取的 方式的装置。
如图1所示,该巻取装置1具备容纳带状的正极用电极部件A以 及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容纳部10、输送巻绕的带状的隔片C的隔片巻 轴20、将隔片C供给向巻芯71 (参照图9)的隔片供给部30、输送电 极部件A、 B的吸附输送部40、接受输送来的电极部件A、 B且将其 向巻芯71供给的电极部件供给部50、具有巻芯71的巻取部70,它们 均安装在框架80上。该框架80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基体81、由从 该基体81的上面的角部分别向上方延伸的四条支柱83支持的矩形状 的框体85。
容纳部10如图1以及图2所示,配置在基体81上面的里侧(图 2中右侧),其具备在上面具有开口的长细的箱状的正极用储料柜(第 一储料柜)lla以及负极用储料柜(第二储料柜)llb。该正极用储料 柜Ua以及负极用储料柜llb在宽度方向彼此并列配置,将切断成带状
的正极用电极部件(第一电极部件)A和负极用电极部件(第二电极 部件)B分别在上下方向重叠多层来容纳。由此,正极用电极部件A
和负极用电极部件B在各储料柜11a、llb内彼此在宽度方向并列容纳。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本实施方式的正极用电极部件A以及负极用电极 部件B,省略了图示,是在铝以及铜的带状金属箔上分别涂覆了正极活 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的东西,在一端部分别具备电极端子。
隔片巻轴20如图l所示,安装在框架80的左前侧的支柱83上, 具有巻绕带状的隔片C的旋转圆筒21。并且,该隔片巻轴20通过旋转 圆筒21的旋转将隔片C向隔片供给部30输送。
隔片供给部30如图l及9所示,由使轴线平行而并排的多个(本 实施方式中为4个)辊31a、 31b、 31c、 31d构成,其配置在基体81 的前上方。另外,这些辊31a、 31b、 31c、 31d并排的方向与分别容纳 于正极用储料柜lla以及负极用储料柜lib中的正极用电极部件A以 及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长度方向平行。而且,隔片供给部30将从隔片 巻轴20输送来的隔片C以曲折穿过这些31a、 31b、 31c、 31d之间的 方式跨设,将其向巻取部70的巻芯71引导。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隔片巻轴20和隔片供给部30之间设置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 辊23,将从隔片巻轴20输送来的隔片C向隔片供给部30引导。另外, 这些辊23中的至少一个可在跨设有隔片C的状态下移动地构成,从而 能够在隔片C上作用张力。
吸附输送部40如图1、 2以及图9所示,安装在框架80的框体 85上,具备吸附并输送电极部件A、 B的第一吸附输送部41以及第二 吸附输送部45、和将它们一体安装的安装板48 (只在图2上表示)。
第一吸附输送部41具备分别吸附电极部件A、 B的第一正极吸引 头(吸附体)42a以及第一负极吸引头(吸附体)42b、和由使这些吸 引头分别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液压缸等构成的一对作动器43a、 43b。而
且,这些作动器43a、 43b固定在安装板48上。
第二吸附输送部45具备分别吸附电极部件A、 B的第二正极吸引 头(吸附体)46a以及第二负极吸引头(吸附体)46b、和由使这些吸 引头分别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液压缸等构成的一对作动器47a、 47b。而 且,这些作动器47a、 47b也固定在安装板48上。
安装板48沿容纳于各储料柜lla、 llb中的电极部件A、 B的宽 度方向延伸,安装在两端部固定在框架80的框体85上的支柱49上, 可借助于由未图示的液压缸等构成的作动器而沿支柱49移动地构成。 由此,固定于安装板48上的第一吸附输送部41以及第二吸附输送部 45可使第一正极吸引头42a、第一负极吸引头42b、第二正极吸引头46a 以及第二负极吸引头46b分别在上下方向以及电极部件A、B的宽度方 向移动。而且,第一吸附输送部41的第一正极吸引头42a以及第一负 极吸引头42b吸附电极部件A、 B,将其从各储料柜lla、 llb中取出, 输送到后述的定位部90,另一方面,第二吸附输送部45的第二正极吸 引头46a以及第二负极吸引头46b从定位部90取出输送到定位部90 的电极部件A、 B,将其向电极部件供给部50输送。
另外,第二吸附输送部45的第二负极吸引头46b如图9所示,具 备吸附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前端部(图3中右侧端部)的前端吸引作 动器46c。该前端吸引作动器46c如图13所示,在吸附着负极用电极 部件B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可向斜下方移动地构成,如后面所述,将电 极部件B的前端部压住隔片C,将它们在上下方向层叠。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容纳部IO和电极部件供给部50之间设 置了接收通过第一吸附输送部41输送来的电极部件A、 B,在通过第 二吸附输送部45将电极部件A、 B向电极部件供给部50输送之前,定 位各电极部件A、 B的定位部90。在此,所谓"定位",是指在其输 送前预先将电极部件A、 B调整到规定的位置,以使电极部件A、 B能
够输送到电极部件供给部50的规定位置。该定位部90如图2所示, 具备进行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定位的正极用定位部91a、和进行负极用 电极部件B的定位的负极用定位部91b。正极用定位部91a具有载置由 第一吸附输送部41输送来的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正极用皮带传送部 93a和限制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两侧的侧端部的正极用限制板95a。正 极用皮带传送部93a将载置的正极用电极部件A沿长度方向搬送,通 过抵接设于规定位置的未图示的抵接定位板等定位长度方向的位置。 另一方面,正极用限制板95a至少一方沿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宽度方 向移动,将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侧端部限制在规定的位置,以进行正 极用电极部件A在宽度方向的定位。
负极用定位部91b具有载置由第一吸附输送部41输送来的负极用 电极部件B的负极用皮带传送部93b、和限制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两 侧的侧端部的负极用限制板95b。负极用皮带传送部93b以及负极用限 制板95b分别具有与正极用皮带传送部93a以及正极用限制板95a相同 的功能,进行负极用电极部件B在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的定位。
电极部件供给部50如图1、 2以及9所示,设于框架80的基体 81的前上侧,具备接受由第二吸附输送部45输送来的负极用电极部件 B而将其向巻取部70供给的上侧供给部51、和接受正极用电极部件A 而将其向巻取部70供给的下侧供给部61。
上侧供给部51如图9所示,配置在隔片供给部30的上方,具备 把持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上侧把持部52、引导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辊 53、引导上侧把持部52的上侧直线导轨54、设于该直线导轨54上的 上侧限制器55。
上侧把持部52如图9所示,具备第一臂52a和相对于该第一臂52a 可摆动的第二臂52b,在这些臂之间夹着并把持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巻 取终端部(图9的左侧端部)。辊53靠近巻取部70配置,在巻芯71
和上侧把持部52之间引导负极用电极部件B。上侧直线导轨54沿上侧 把持部52接受到的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接受且把持 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巻取终端部的位置和辊53之间,将上侧把持部52 沿其长度方向引导。上侧限制器55配置在上侧直线导轨54上,以便 阻止上侧把持部52从接受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位置向远离辊53的方 向移动。根据以上的构成,把持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上侧把持部52b 如后面所述,随着巻芯71对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巻取而向辊53的方 向移动。
另外,在上侧把持部52,如图9所示,连接着软带状部件56的 一端部。另外,相对于上侧把持部52,在被上侧把持部52把持的负极 用电极部件B的相反侧(图3的左侧)设置有导向辊57。而且,软带 状部件56跨设于上侧把持部52至导向辊57,其另一端部与连接固定 部87连接。在软带状部件56的导向辊57和连接固定部87之间,吊 着安有锤体58的滑轮59。根据该构成,上侧把持部52因吊设在软带 状部件56上的锤体58的自重而被拉伸到把持的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 相反侧。因此,在巻芯71对负极用电极部件B进行巻取时,在上侧把 持部52上,能够使拉伸力沿其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作用,因此,能够 在负极用电极部件B上作用张力。另外,根据该构成,由于锤体58的 自重,而在上侧把持部52上持续作用了向从辊53离开的方向的拉伸 力。但是,如上所述,由于设有上侧限制器55,所以在巻取时以外, 通过由限制器55阻止由该拉伸力引起的上侧把持部52的移动,能够 使上侧把持部52停止。
下侧供给部61如图9以及图n所示,具备把持正极用电极部件 A的下侧把持部62、引导下侧把持部62的下侧直线导轨63、吸引并 保持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吸附台64、使下侧把持部62停止在规定位 置的限制器65。
下侧把持部62与上侧把持部一样,具备第一臂62a、和相对于第 一臂62a可摆动的第二臂62b,在这些臂之间夹着并把持正极用电极部 件A。
下侧直线导轨63在由下侧把持部62把持的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 长度方向,从下侧把持部62把持并接受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巻取终端 部的位置向巻取部70延伸,沿其长度方向引导下侧把持部62。
吸附台64配置在下侧直线导轨63的巻取部70侧的端部上,通过 臂64b安装在安装于下侧直线导轨63上的滑动台64a上。而且,吸附 台64在其上面具有吸引孔64a,通过吸引输送来的正极用电极部件A 的巻取终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由后述的巻芯71开始巻取的一方端部) 而对其进行保持。由此,下侧供给部61通过下侧把持部62的把持以 及吸附台64的保持,能够接受输送来的正极用电极部件A。
臂64b可摆动地构成,由此,可沿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宽度方向 移动吸附台64。由此,吸附台64如后面所述,在巻取正极用电极部件 A时,解除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保持,从下侧直线导轨63上退避。
滑动台64a安装成在下侧直线导轨63的长度方向可移动,与滑动 台64a —起相对于下侧把持部62可独立移动地构成。另外,通过臂64e 将引导隔片C的导杆64d安装在滑动台64a上。该导杆64d配置在比 被吸附台64保持的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前端靠巻取部70 —侧,如后 面所述,在滑动台64a向巻取部移动了时,吊起隔片C将其配置到巻 芯71的附近。另外,臂64e与上述的臂64b—样,可摆动地构成。由 此,导杆64d如后面所述,在正极用电极部件A巻取时退避,从而放 开隔片C。
下侧直线导轨63如图2以及图17所示,安装在两条导向导轨63a (图2中只表示前侧的一条)上,可沿由下侧把持部62把持的正极用 电极部件A的宽度方向移动。由此,下侧供给部61在与上侧供给
51之间夹着隔片供给部30的第一位置(图6中虚线位置)和从该第一
位置在iE极用电极部件A的宽度方向错开的第二位置(图6的实线的 位置)之间可移动地构成。而且,下侧供给部61在第二位置,如上所 述,接受由吸附输送部40输送来的正极用电极部件A,将接受到的正
极用电极部件在第一位置向巻芯71供给。
下侧限制器65如图9以及图n所示,设于下侧直线导轨63上, 按照阻止下侧把持部62向远离巻取部70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另 外,下侧限制器65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可移动地设置在下侧直线导 轨63上,使得在下侧供给部61处于上述第二位置时(图6的实线位 置),下侧把持部62配置在图11所示的待机位置。该待机位置是下 侧把持部62可接受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位置。另一方面,下侧限制器 65使得在下侧供给部61位于上述第一位置(图8的实线位置)时,将 下侧把持部62配置在图12所示的供给位置。该供给位置是下侧限制 器65从待机位置向巻取部70的方向移动了的位置。下侧限制器65在 该移动之际,将下侧把持部62向巻取部70按压。此时,设有吸附台 64的滑动台64a联动,向巻取部70的方向移动,由此,将正极用电极 部件A的前端向巻芯71的附近配置。而且,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巻取 一开始,下侧限制器65就返回到原来的待机位置。
另外,下侧把持部62上如图9所示,连接着软带状部件66的一 端部。而且,设置了导向辊67以及连接固定部88,在软带状部件66 上安装有锤体68的滑轮69吊下这一点上与上侧把持部52相同。由此, 在下侧把持部62上,由于锤体68的自重而持续向离开巻取部70的方 向作用拉伸力。另外,在巻取时以外,通过由下侧限制器65阻止因该 拉伸力而导致的下侧把持部62的移动,可使下侧把持部62停止。另 外,如上所述,在下侧供给部6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 与下侧把持部62连接的软带状部件66相对于导向辊67沿其移动方向 摆动。
巻取部70如图9所示,配置在电极部件供给部50的右侧,具备
巻取电极部件A、 B以及隔片的巻芯71、将电极部件A、 B以及隔片C
以上下层叠的状态下成束的压紧辊73。巻芯71具有上下配置的两条芯 棒71a、 71b,上侧的芯棒71a在上下方向可移动地构成。而且,如后
面所述,在该芯棒71a、 71b之间夹着负极用电极部件B以及隔片C的
状态下,使芯棒71a、 71b--体旋转,由此巻取各电极部件A、 B以及
隔片C。
另外,巻芯71在电极部件A、 B的宽度方向可移动地构成,如后 面所述,在通过第二吸附输送部45的前端吸引作动器46c使负极用电 极部件B的前端部和隔片C上下层叠为止是退避的。另外,巻芯71在 巻取结束后也退避,由此,巻芯71从巻取的电极部件A、 B以及隔片 C的辊体中抽出。另外,在图2 16中,虚线所示的构成要素是位于退 避后的位置或位于移动前的位置的要素。
另外,在下侧的芯棒71b的下方设置有可上下摆动地构成的支承 辊75。该支承辊75在巻芯71巻取时向上方移动,从而压紧电极部件 A、 B以及隔片C。由此,能够将A、 B以及隔片C牢牢巻向巻芯。
压紧辊73配置在比巻芯71靠电极部件供给部50侧,由上下配置 的两个辊73a、 73b构成。该辊73a、 73b彼此在上下方向可移动,如后 面所述,在它们之间配置电极部件A、 B及隔片C的状态下,向彼此 接近的方向移动,将电极部件A、 B及隔片C上下层叠成束。另外, 上侧的辊73a在电极部件A、 B的宽度方向可移动地构成,在上下的辊 73a、 73b之间配置电极部件A、 B及隔片C为止是退避的。
另外,如图9所示,在框架80的前方部设有拉下隔片C的拉下机 构77、在被拉下后的隔片C上作用张力的张力附加机构79。拉下机构 77具备把持隔片C的把持臂77a、和从离隔片供给部30的巻取部60 最近的辊31d的附近向下方延伸并引导把持臂77a的导轨(未图示)。
而且,如后面所述,把持臂77a在辊31d的附近把持通过隔片供给部 30后的隔片C的前端,可使导轨可移动到下方。由此,隔片C从辊31d
被拉向下方。
张力附加机构79具备把持隔片C的把持体79a、从压紧辊73的 下侧辊73b的附近向下方延伸并引导把持体79a的导轨(未图示)。而 且,如后面所述,把持体79a把持、从把持臂77a接受由把持臂77a 拉下来的隔片C的前端部。由此,把持隔片C的把持体79a自身起到 锤的作用,在隔片C上作用张力。
在巻取部70的电极部件供给部50的相反侧设置有保护巻绕部
100。 该保护巻绕部100具备巻绕单面为粘接面的保护带T的带巻轴
101、 将保护带T供给到巻取后的电极部件A、 B以及隔片C的辊体上 的带供给辊103。带供给辊103由支持臂103a可摆动地支持,与巻取 后的辊体接触而巻绕保护带T。
下面,参照图2 16对本实施方式的巻取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 8是表示输送电极部件A、 B的工序的巻取装置1的概略侧面图。 图9 16是表示层叠电极部件A、 B以及隔片C并将其向巻芯71供给 而进行巻取的工序的巻取装置1的概略正面图。
首先,参照图2 8说明通过吸附输送部40将容纳在储料柜lla、 llb中的电极部件A、 B向电极部件供给部50输送的工序。图2表示 电极部件A、 B容纳在储料柜lla、 llb中的状态。如此容纳的电极部 件A、 B如图3所示,由第一正极吸引头42a、第一负极吸引头42b从 储料柜lla、 llb中取出,如图4所示,输送到正极用定位部91a、负 极用定位部91b。输送来的电极部件A、 B分别通过正极用定位部91a、 负极用定位部91b定位。
结束输送后的第一正极吸引头42a、第一负极吸引头42b如图5所示,返回到各储料柜lla、 llb的上方。此时,第二正极吸引头46a、 第二负极吸引头46b配置在正极用定位部91a、负极用定位部91b的上 方。而且,利用第一正极吸引头42a、第一负极吸引头42b取出容纳在 储料柜lla、 llb中的电极部件A、 B,同时利用第二正极吸引头46a、 第二的负极吸引头46b取出由正极用定位部91a、负极用定位部91b定 位的电极部件A、 B。而且,如图6所示,第一正极吸引头42a、第一 负极吸引头42b分别向正极用定位部91a、负极用定位部91b的上方移 动,同时第二正极吸引头46a、第二负极吸引头46b分别向下侧供给部 61、上侧供给部51的上方移动。此时,下侧供给部61移动到第二位 置(图6中实线位置)。而且,如图7所示,将被第一正极吸引头42a、 第一负极吸引头42b吸附的电极部件A、 B分别交接给正极用定位部 91a、负极用定位部91b,同时将被第二正极吸引头46a、第二的负极吸 引头46b吸附的电极部件A、 B分别交接给下侧供给部61、上侧供给 部51。
接收到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下侧供给部61如图8所示,向第一位 置(图8的实线位置)移动。由此将电极部件A、 B从储料柜向电极部 件供给部50输送。另外,交接各电极部件A、 B的第一吸附输送部41 以及第二吸附输送部45分别向储料柜10、定位部90的上方移动。其 后,吸附输送部40与后述的电极部件A、 B的巻取的进行同步,重复 上述的顺序(图5 8的顺序),由此就能够连续地输送各电极部件A、 B。
其次,参照图9 16说明层叠电极部件A、 B以及隔片C,将其供 给到巻芯71进行巻取的工序。首先,如图9所示,从隔片巻轴20输 出隔片C,通过辊23将其跨设在隔片供给部30的辊31a、 31b、 31c、 31d上。而且,隔片C的前端部设定成由拉下机构77的把持臂77a把 持的状态。
如图IO所示,被把持的隔片C通过向把持臂77a的下方(图9中
箭头方向)的移动而被拉下。该被拉下的隔片C的前端部由张力附加
机构79的把持体79a把持,并向该把持体79a交接。由此,在隔片C
上作用张力。
正极用电极部件A如上所述,通过吸附输送部40被向电极部件供 给部50输送。被输送来的正极用电极部件A如图ll所示,其巻取终 端部(图11中左侧端部)由下侧供给部61的下侧把持部把持,其相 反侧的端部(图11中右侧端部)由吸附台64保持。由此,正极用电 极部件A被下侧供给部61接收。另外,此时,下侧供给部61如上所 述处于图7所示的第二位置。而且,下侧供给部61在接收到正极用电 极部件A之后,移动到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实线位置)。
而且,如图12所示,下侧供给部61的下侧把持部62、吸附台64 以及导杆64d整体向巻取部70移动,由此,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前端 配置在巻芯71的附近。此时,隔片C也被导杆64d牵引,配置在巻芯 71的附近。另外,此时,巻芯71退避,不会与导杆64d接触。另外, 此时隔片C被引导到压紧辊73的下侧的辊73b。
负极用电极部件B,如上所述,通过吸附输送部40被向电极部件 供给部50输送。被输送来的负极用电极部件B如图13所示,其巻取 终端部由上侧供给部51的上侧把持部52把持。而且,其相反侧的端 部被第二负极吸引头46b的前端吸引作动器46c压在位于下方的隔片C 上,将负极用电极部件B和隔片C层叠。此时,隔片C由上侧供给部 51的辊53引导。另外,此时,由于巻取部70中的压紧辊73的上侧的 辊73a位于退避后位置,故其不会接触负极用电极部件B。
在如此层叠负极用电极部件B和隔片C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 使巻芯71从要退避的位置突出,由巻芯71将其夹入。而且,如图15 所示,使导杆64b退避,同时解除由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吸附台64的 吸附,也使吸附台64退避。此时,利用把持体79a的自重将隔片C向
下方拉伸,从而消掉隔片C的松弛。而且,在该状态下,使压紧辊73 的上侧的辊73a从退避的位置突出,使上下的辊73a以及73b彼此接近。 由此,电极部件A、 B以及隔片C上下层叠成束。而且,如图15所示, 使前端吸引作动器46c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如图16所示,使第二负极 吸引头46b向上方移动。
接着,如上所述,利用巻芯71夹住负极用电极部件B以及隔片C, 在由压紧辊73使它们成束状态下,如图16所示,使巻芯71旋转,巻 取负极用电极部件B以及隔片C。此时,正极用电极部件A由隔片C 夹住,因此,与负极用电极部件B以及隔片C一起被巻取。随着该巻 取,把持各电极部件A、 B的巻取终端部的上侧把持部52以及下侧把 持部62将各直线导轨54、 63向巻取部70移动。此时,在该上侧把持 部52以及下侧把持部62上,由于锤体58、 68的自重而在其移动方向 的相反方向作用拉伸力。在上侧把持部52与上侧供给部51的辊53接 触之前解除负极用电极部件B的把持,在下侧把持部62与压紧辊73 的下侧的辊73b接触之前解除正极用电极部件A的把持。其后,上侧 把持部52以及下侧把持部62分别利用锤体58、 68的自重沿直线导轨 54、 63向限制器55、 65移动,借助于该限制器55、 65而停止在接受 之后输送来的电极部件A、 B的位置。另外,如图16所示,把持着隔 片C的把持体79a随着隔片C的巻取而在导轨上向上方移动。此时, 由于把持体79a的自重,其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拉伸力作用在隔片C 上。而且,把持体79a在与压紧辊73的下侧的辊73b接触之前解除隔 片C的把持,通过自重在导轨上向下方移动从而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另外,如图16所示,在巻取时,支承辊75向上方移动,压紧电 极部件A、 B以及隔片C。在巻取结束时,利用未图示的切断装置切断 隔片C,如图9所示,隔片C的前端部再次由臂77a把持。而且,在 巻取结束之后,利用保护巻绕部100的带供给辊103来巻绕保护带, 通过使巻芯71退避,将被巻取成的电极部件A、 B以及隔片C的辊体 从巻芯71取下。接着在将电极部件A、 B以及隔片C巻取到巻芯上的
情况下,如上所述,只要重复图9~16的顺序即可。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巻取装置1,在将带状的两个电极 部件A、 B以及隔片C以上下层叠的状态巻绕到巻芯的电子零件的巻 取装置中,能够将两个电极部件A、 B彼此在宽度方向并列的状态下容 纳在储料柜中。因此,与将电极部件沿长度方向并排配置的现有例相 比,可减小使装置整体的大小,可实现装置的设置空间的节约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巻取装置1,可利用下侧把持部62以及 上侧把持部52在电极部件A、 B上沿与其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拉 伸力,同时,将电极部件A、 B巻取在巻芯71上。因此,能够将电极 部件A、 B牢牢地巻绕在巻芯71上,从而能够使巻绕的精度提高。
还有,把持电极部件A、 B的巻取终端部的下侧把持部62以及上 侧把持部52由各直线导轨63、 54引导。因此,例如,与用限制板等 直接引导电极部件的侧端部的引导方式相比,能够提高完成的电子零 件的品质。即,在由限制板引导时,电极部件的侧端部因与限制板摩 擦而磨损,因该磨损产生的电极部件的粉尘混入完成的电子零件的内 部,从而有时会使电子零件的品质恶化。对此,本实用新型中,不直 接引导电极部件,而是利用把持电极部件A、 B的下侧把持部62以及 上侧把持部52间接地引导,因此,不会因电极部件的磨损而产生粉尘。 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完成的电子零件的品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述,在下侧供给部61的下侧 直线导轨63上设有用于使第二正极吸引头46a和下侧供给部61的位置 吻合的对位装置63b。该对位装置63b具备从下侧直线导轨63向上方 延伸的两个臂63c、旋转支持于各臂63c上的一对辊63d。该对位装置 63b通过在一对辊63d之间插入设于第二正极吸引头46a的未图示的对 位销,由此将下侧供给部61和第二正极吸引头46a进行对位。另外, 也可以在上侧供给部51上同样设置这样的对位装置。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 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零件的卷取装置,将带状的第一电极部件、带状的第二电极部件以及带状的隔片以上下层叠的状态供给到卷芯进行卷取,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储料柜以及第二储料柜,其将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以及第二电极部件彼此在宽度方向并排配置,且将该第一电极部件以及第二电极部件在上下方向分别重叠多层来容纳;隔片卷轴,其卷绕所述隔片并输送该隔片;隔片供给部,其在所述宽度方向从所述储料柜离开的位置,沿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以及第二电极部件的长度方向平行配置,将从所述隔片卷轴输送来的所述隔片供给到所述卷芯;吸附输送部,其具有在上下方向以及所述宽度方向可移动地构成的吸附体,吸附所述各电极部件,从所述各储料柜输送该各电极部件;上侧供给部,其配置在所述隔片供给部的上方,接受由所述吸附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将其向所述卷芯供给;以及下侧供给部,其在与所述上侧供给部之间夹着所述隔片供给部的第一位置和从该第一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错开的第二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地构成,在所述第二位置接受由所述吸附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第二电极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将接受到的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供给到所述卷芯。
2. 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电子零件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供给部以及下侧供给部分别具备把持部,其把持从所述吸附输送部接受到的所述各电极部件的巻取终端部;直线导轨,其在从所述吸附输送部接受到的所述各电极部件的长 度方向引导所述把持部;以及限制器,其设置在所述各直线导轨上,阻止所述各把持部从自所述吸附输送部接受所述各电极部件的位置向远离所述巻芯的方向的移 另外,所述巻取装置具备软带状部件,其一端部与所述各把持部分别连接; 导向辊,其相对于所述各把持部设置在被各把持部把持的所述各 电极部件的相反侧;以及锤体,其通过所述各导向辊由所述各软带状部件吊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零件卷取装置(1),其将带状的第一电极部件(A)、带状的第二电极部件(B)以及带状的隔片(C)以上下层叠的状态供给到卷芯(71)进行卷取,其特征在于,具备容纳各电极部件(A、B)的第一储料柜(11a)以及第二储料柜(11b)、隔片卷轴(20)、将隔片(C)供给到卷芯(71)的隔片供给部(30)、输送各电极部件(A、B)的吸附输送部(40)、将各电极部件(A、B)供给到卷芯(71)的上侧供给部(51)及下侧供给部(6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零件的卷取装置(1),能够实现装置的设置空间的节约化。
文档编号H01G13/00GK201063295SQ20072015258
公开日2008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8日
发明者新宫邦隆, 野津范人 申请人:岛根自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