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861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电缆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特开平9一283232号公报(相关技术l)揭示了一种输出连接器,其 在框体上设置作为输出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的外导体,在嵌合连接器管脚的 绝缘树脂前端的钩的内侧设置突起,若将绝缘树脂与外导体内部嵌合,则 突起推起中心连接器管脚的前端,与电路基板的输出端子连接。
实开平2—69484号公报(相关技术2)揭示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具 有将同轴软线的中心导体的前端压接连接的中心导体连接体,在压接中心 导体的位置的外部导体连接体的圆筒面上,对置设置2个开口,采用延长 了管长的加固(铆接)管以使与外部导体连接部外接、塞住开口。
特开2006_32029号公报(相关技术3)揭示了一种连接器连接用套 筒,其使圆筒部前端的孔开口面相对于与圆筒轴垂直的面倾斜,从开口的 周线朝向比它靠前的圆筒部外面以倾斜面形成前端锐角的刃形部。该套筒 以刃形部为前头、将圆筒部插入同轴电缆的铜箔带和屏蔽线之间。
专利文献l:特开平9—2832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开平2—694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6 — 32029号公报
相关技术1形成的构成是若将绝缘树脂与外导体的内部嵌合,则突起 推起中心连接器管脚的前端、与电路基板的输出端子连接,因此存在的问 题是需要框体和绝缘树脂2个独立的部件,因而部件数增多,组装复杂。
相关技术2在利用软钎焊将同轴软线的中心导体前端和中心导体连接 体连接时,有l个开口即可,不过,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延长了管长的加固 管以堵塞l个开口。
相关技术3存在的问题是套筒的锐角的刃形部有可能使铜箔带和屏蔽线等变形,需要在修复铜箔带和屏蔽线等的变形后、再安装在同轴电缆上 的工序。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例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芯线和端子部可靠定位 在规定位置、能够削减部件数的连接器。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例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压接连接及基于 钎料的软钎悍连接两者进行连接的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方式获得一种连接器,是与电缆连接的连接器,其 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其具有第l -筒部和与该第一筒部连接且能够插入 所述电缆的第二筒部;导电性触头,其保持于所述第一筒部且用于和插入
所述第二筒部的电缆连接,所述第二筒部包括在规定径向上使所述电缆向 规定方向偏心的导向部。
优选是所述触头包括与所述第一筒部的筒轴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成
大致U字状且能够收纳所述电缆的一部分的端子部,所述大致U字状向所
述规定方向开放。
优选是包括将所述触头保持于所述第一筒部的块体。 优选是所述筒体具有导电性,所述块体具有绝缘性。 优选是所述触头包括保持在所述块体上的保持部;从所述保持部向
所述第二筒部侧延伸并从所述块体突出的用于和所述电缆连接的端子部;
以及从所述保持部向所述端子部的相反侧延伸并从所述块体突出的接触
部。 '
优选是所述端子部包括与所述保持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一筒部的筒轴
平行的底部;以及从所述底部以所述筒轴为内侧相互对置地延伸的一对压接部。
优选是所述第二筒部比所述第一筒部直径小,所述筒体具有连接所述 第一筒部和所述第二筒部之间的锥形的第三筒部,所述第一筒部、所述第 二筒部及所述第三筒部处于共同的中心轴上。
优选是所述第一筒部具有在所述规定径向上相互对置的开口部。 优选是所述导向部通过将所述第二筒部的一部分向内侧切起而形成。优选是所述导向部通过将所述第二筒部的一部分向内侧挤压而形成。 优选是所述导向部从所述第二筒部的内面向所述规定方向突出。 优选是所述第二筒部具有用于插入所述电缆的插入口,所述插入口具
有相对于筒轴倾斜的部分。
优选是所述第二筒部具有用于插入所述电缆的插入口,所述插入口具
有相对于筒轴向一侧倾斜的第一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筒轴向另一侧倾斜的
第二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例示方式的连接器,能够将芯线和端子部可靠定位在规定 位置,能够削减部件数。另外,该连接器能够利用压接连接及基于钎料的 软钎焊连接两者进行连接。


图1是本发明例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2是从左侧看图1的连接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与图1的连接器连接的同轴电缆一端侧的立体图。 图5是只剖视屏蔽线表示将图4的同轴电缆一端侧与连接器连接前的 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与压接工具一起表示用保持构件在图1的连接器上连接图5的 同轴电缆的途中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7是沿图6的vn—vn线获得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图1的连接器上连接了图5的同轴电缆后的状态的与图 7同样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用其他保持构件在图1的连接器上连接图5的同轴电缆后 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中使用的压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其他例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上连接图5的同轴 电缆的途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1的连接器上连接图5的同轴电缆的作业进行途中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1~图3,关于本发明例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进行说明。 连接器1具有导电性触头11、保持触头11的绝缘性块体21和覆盖着
触头11及块体21保持块体21的由导电性筒体构成的筒形状的外部导体31。
触头11具有在连接器1的中心轴C上延伸且保持在块体21上的保持 部13、从保持部13 —端在中心轴C上延伸的接触部15和与保持部13另 一端结合的端子部17。
端子部17整体形成大致半圆筒状,具有从保持部13与中心轴C平行 延伸的底部17a和从底部17a以中心轴C为内侧相互对置地延伸的一对压 接部17b、 17b。从而,若在与中心轴C相交的截面上看,则端子部17呈 在规定径向上向一侧开放、即在径向上向规定方向开放的截面大致U字 状,中心轴C位于其截面大致U字状部分的内侧。这样的端子部17—般 被称为滚筒。还有,该触头11能够通过将薄的导电板冲裁形成触头11的 展开形状后、实施弯曲加工从而制作。
块体21由树脂材料制作,呈圆柱形状。在块体21上形成沿着中心轴 C贯通的保持孔23。在保持孔23中贯通插入并保持触头11的保持部13。
触头ll的接触部15从块体21的与中心轴C相交的一侧面21a沿着 中心轴C向外部突出。触头11的接触部17从块体21的与一侧面21a对 置的另一侧面21b沿着中心轴C延伸。
外部导体31具有保持块体21的第一筒部33、直径小于第一筒部33 的直径的第二筒部35和将第一及第二筒部33、 35在沿中心轴C的轴向上 相互连接的锥形第三筒部37。
第一 第三筒部33、 35、 37的筒轴均位于中心轴C上。第一筒部33 内、在轴向的中间部分保持块体21。第一筒部33的一侧部分成为嵌合没 有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部39。接触部15与第一筒部33保持间隔位 于嵌合部39的内侧。当对方侧连接器与嵌合部39嵌合时,对方侧连接器 与接触部15和嵌合部39接触。再有,从块体21的另一侧面21b向第三筒部37侧延伸的端子部17 与第一筒部33保持间隔位于第一筒部33内。端子部17从块体21的另一 侧面21b沿着中心轴C延伸。
在第一筒部33的另一侧部分形成在与中心轴C正交的径向的上部壁 上形成的第一开口部33a和在径向的下部壁上形成的第二开口部33b。第 一开口部33a的位置是能够通过这里看得见端子部17的前端及截面U字 状部分的内表面。第二开口部33b的位置是能够通过这里看得见端子部17 的底部17a的外表面及截面U字状部分的外表面。
第二筒部35上在与第二开口部33b在圆周方向对应的位置形成导向 部35a。导向部35a通过在第二筒部35的所述规定径向上的另一侧将壁的 一部分向内侧切起而形成。从而,导向部35a向第二筒部35的内方且向 规定径向上的一侧突出。另外,形成导向部35a的结果是形成缺口孔35b。
再参照图4及图5,关于插入连接器1中进行连接的同轴电缆41进行 说明。
图4的同轴电缆41具有将铜那样的金属细丝捻在一起的芯线43、保 持芯线43的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绝缘体45、覆盖绝缘体45外周的通过编入 铜那样的金属细线而作成的屏蔽线47和覆盖在屏蔽线47上的由树脂材料 构成的绝缘性外包体49。
在连接器1连接同轴电缆41之前,将芯线43、绝缘体45及屏蔽线 47都在与连接器1连接的同轴电缆41的一端部露出一部分。而且,如图 5所示,预先将屏蔽线47扩展以使其从绝缘体45脱离。
还有,外部导体31的第二筒部35的内径设定为比同轴电缆41的绝 缘体45的直径大一些的内径尺寸。即,将第二筒部35的内径设定得比绝 缘体45的直径大一些,以使容易在第二筒部35中顺畅地插入绝缘体45。
再参照图6 图8,关于将同轴电缆41与连接器1连接的结构一例进 行说明。
在连接器1的第二筒部35中,以图5所示的同轴电缆41的芯线43 为前方、向图1所示的第二筒部35的插入口 35d插入同轴电缆41的一端 部。同轴电缆41在插入第二筒部35中的初始状态下,由于绝缘体45没 有到达导向部35a,所以向轴向插入下去。再有,若将同轴电缆41往第二筒部35内插入下去,则同轴电缆41
的绝缘体4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由导向部35a推动而滑动。此时如图6所 示,绝缘体45—面向第一开口部33a侧挠曲、向偏离中心轴C的位置倾 斜一面插入下去,因此,芯线43也一面向第--开口部33a侧倾斜一面插 入下去。
从而,当在第一筒部33内插入同轴电缆41的芯线43、在规定位置结 束插入时,能够使芯线43留有余隙地位于端子部17的截面大致U字状内 的一对压接部17b、 17b间及底部17a内侧的规定位置的上方附近。
导向部35a发挥的作用是防止在插入芯线43及绝缘体45之际,芯线 43不位于压接部17b、 17b的规定范围内而抵住端子部17的前端面和位于 端子17的外侧。
另外,由于很难按照绝缘体45的直径精度良好地制作第二筒部35的 直径,因而,通过在第二筒部35上形成导向部35a,从而可利用导向部 35a定位绝缘体45。
在同轴电缆41的芯线43位于端子部17后,如图6及图7所示,通 过第一开口部33a将熟知的压接工具即巻曲机51下降,通过第二开口部 33b将砧座53上升与端子部17抵接。其后,利用巻曲机51的拱门部51a, 如图8所示巻塞压接部17b,在芯线43上压接端子部17。于是,同轴电 缆41被连接在连接器1上。
将同轴电缆41的芯线43与端子部17连接后,通过缺口孔35b利用 专用工具(没有图示)将导向部35a变形按压绝缘体45,从而作为保持绝 缘体45的保持装置能够采用导向部35a。
再有,将同轴电缆41的芯线43及绝缘体45插入第二筒部35之际, 使屏蔽线47位于第二筒部35的外侧。在屏蔽线47上包覆带槽套筒形状 的保持构件61,利用紧固工具(没有图示)从外侧按压着保持构件61进 行紧固,从而挤压屏蔽线47和外部导体31进行夹紧连接。
还有,同轴电缆41的绝缘体45也能够用保持构件61保持,因此, 可以不切起第二筒部35的壁形成导向部35a及缺口孔35b,而是将第二筒 部35的壁从外面向内面挤压加工成凸状以使导向部35a突出。此时,在 屏蔽线47上可以安装环状的保持构件。另外,在同轴电缆41的芯线43位于端子部17后,还能够采用软钎
焊工具从第一开口部33a流入钎料,将芯线43和端子部17软钎焊连接。 还有,进行软钎焊连接时,无须形成外部导体31的第二开口部33b。
再有,在将芯线43和端子部17软钎焊连接的构成中,可以采用端子 部17没有压接部17b、 17b只有底部17a的形状,即使底部17a为平板, 也能够利用导向部35a使芯线43可靠地位于平板上,因此还能够容易进 行软钎焊连接。
参照图9及图10,关于将同轴电缆41连接在连接器1上的结构的其 他例进行说明。还有,图9所示的连接器1及同轴电缆41与图1 图8所 说明的连接器1及同轴电缆4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9及图10中,保持构件141具有带切槽套筒形状的紧固部161、从 紧固部161 —端介由一对连接部163a、 163b连接的一对平板状遮蔽部 165a、 165b。在紧固部161上形成狭缝171。还有,紧固部161也可以与 图6所示的保持构件61形成相同形状,紧固并保持第二筒部35上的屏蔽 线47。
一方遮蔽部165a在将同轴电缆41的芯线43和触头11的压接部17 接线连接后,遮蔽第一开口部33a。同时,另一方遮蔽部165b遮蔽第二开 口部33b。
还有,当利用软钎焊通过所述钎料将端子部17和芯线43连接时,无 须第二开口部33b,因此,采用只有一方遮蔽部165a的保持构件141。另 外, 一对遮蔽部165a、 165b并不限于平板形状,也可以是沿着第一筒部 33的周面的圆弧状板。还有,保持构件141能够通过将薄导电板冲裁成保 持构件141的展开形状后实施弯曲加工而制作。
参照图11及图12,关于本发明其他例示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进行说 明。还有,对于同样的部分附以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同轴电缆41除了在绝缘体45的外周面缠绕类似铜带那样的屏蔽带46 的构成以外,与图4及图5的同轴电缆41相同。
连接器1的第二筒部35的前端插入口 35e相对于中心轴C向一侧倾 斜,以使形成导向部35a—侧的下部比上部向前方突出。插入口35e其下部具有向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部35f。
由于第二筒部35的前端插入口 35e倾斜,因此缠绕屏蔽带46的绝缘 体45往第二筒部35插入之际,最初往下部侧的插入口 35e的倾斜部35f 侧的插入口 35e中引入屏蔽带46的一个部位,之后逐渐地引导屏蔽带46 的部分进行插入。
从而,防止了往插入口 35e插入之际屏蔽带46的变形。
根据上述的连接器,因为在外部导体上形成了将电缆的芯线朝向触头 的端子部导向并定位的导向部,所以在导到端子部的规定位置以使芯线和 端子部接线之际,能够防止芯线从端子部脱离。
另外,因为在外部导体上形成了将电缆的芯线朝向触头的端子部导向 并定位的导向部,所以在接线连接芯线和端子部之际,能够形成的构成是 利用导向部按压电缆的绝缘体以将电缆保持在外部导体内,从而能够利用 外部导体可靠地保持电缆的一端部。
另外,因为在外部导体上形成了将电缆的芯线朝向触头的端子部导向 并定位的导向部,所以无须将壳体分割成2个单体的构成,因此能够削减 部件数。
再有,因为在外部导体上形成了导向并定位的导向部,所以能够导到 端子部的规定位置以使芯线和端子部接线,在对芯线和端子部进行接线之 际,能够通过压接将芯线和端子部接线及利用钎料将端子部和芯线进行软 钎焊连接。
该申请主张以2006年9月4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38831为基础的 优先权,在此引用其揭示的全部内容。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并不限于同轴电缆,能够适用于作为将绝缘体上保持芯线的电 缆连接的连接器的用途,还能够适用于经由多个同轴电缆传送高频电信号 的高频用连接器的用途。
权利要求
1. 一种连接器,是与电缆连接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其具有第一筒部和与该第一筒部连接且能够插入所述电缆的第二筒部;以及导电性触头,其保持于所述第一筒部且用于和插入所述第二筒部的电缆连接,所述第二筒部包括在规定径向上使所述电缆向规定方向偏心的导向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包括与所述第一筒部的筒轴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成大致U字 状且能够收纳所述电缆的一部分的端子部,所述大致U字状向所述规定方 向开放。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所述触头保持于所述第一筒部的块体。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具有导电性,所述块体具有绝缘性。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包括 保持在所述块体上的保持部;从所述保持部向所述第二筒部侧延伸并从所述块体突出的用于和所 述电缆连接的端子部;以及从所述保持部向所述端子部的相反侧延伸并从所述块体突出的接触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包括与所述保持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一筒部的筒轴平行的底部;以及 从所述底部以所述筒轴为内侧相互对置地延伸的一对压接部。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部比所述第一筒部直径小,所述筒体具有连接所述第一筒部和所述第二筒部之间的锥形的第三筒部,所述第一筒部、所述第二筒部 及所述第三筒部处于共同的中心轴上。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筒部具有在所述规定径向上相互对置的开口部。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通过将所述第二筒部的一部分向内侧切起而形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通过将所述第二筒部的一部分向内侧挤压而形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从所述第二筒部的内面向所述规定方向突出。
1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部具有用于插入所述电缆的插入口,所述插入口具有相对 于筒轴倾斜的部分。
1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部具有用于插入所述电缆的插入口 ,所述插入口具有相对 于筒轴向一侧倾斜的第一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筒轴向另一侧倾斜的第二部
全文摘要
一种与电缆(41)连接的连接器,包括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筒部(33)和第二筒部(35)的外部导体(31)。在第一筒部中保持导电性触头(11)。第二筒部具有导向部(35a)。插入第二筒部中的电缆基于导向部在规定径向上向规定方向偏心。
文档编号H01R103/00GK101512845SQ20078003265
公开日2009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4日
发明者古胜数彦, 宫下敬, 樫本能久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