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1549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散热模块(heat dissipation module),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方便使用者组装或拆卸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例如是电脑装置的中央处理器(CPU)的运算速度不断地提升。由于中央处理器的运算速度不断地提升,因此中央处理器的发热功率亦随着不断攀升。为了预防中央处理器过热而导致电脑装置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失效,所以电脑装置须要有足够的散热能力以使中央处理器能正常运作。为能移除中央处理器于高速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进而使得中央处理器在高速运作时仍可维持在正常状态,已知技术将一散热模块直接配置于中央处理器(或发热芯片)上,以使中央处理器所产生的热能可藉由散热模块迅速地散逸至外界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已知技术的散热模块大多是藉由螺丝锁固的方式以稳固地配置于中央处理器上,因此使用者在将散热模块组装至中央处理器上的过程中将耗费较多组装时间。当然,在将散热模块自中央处理器上拆卸下来,以对散热模块进行维修或是清洁的过程中,使用者同样需要耗费较多拆卸时间。此外,如组装或是拆卸散热模块的现场没有适当的组装或拆卸工具,使用者无法将散热模块组装至中央处理器上,或是将散热模块自中央处理器上拆卸下来,造成组装或是拆卸作业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其散热器可方便地被组装至 一 电路板上的一发热源上,或是方便地自发热源上被拆卸下来。
本发明提出 一种散热模块,其适于对一电路板上的一发热源进行散热。此散热模块包括一配置于发热源的一接触表面的散热器、 一固定支架、 一活动支架、 一压制件以及至少一扣具。固定支架配置于电路板上,且围绕发热源,其中固定支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位于发热源相对应的两侧,第一端具有至少一""^扣部,第二端具有一穿槽以及与穿槽相通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活动支架则是设置于穿槽中,且部分活动支架暴露于第一开口。扣具则是跨设于散热器,其中扣具的两端分别卡扣于卡扣部以及暴露于第一开口的活动支架。压制件具有一压制部及一操作部,压制件适于以 一轴线为轴枢设于散热器,而操作部适于由 一第 一预定位置转动至一第二预定位置。当操作部由第一预定位置转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时,压制部会与扣具紧配合,且压制部抵压散热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的第二端设有至少一导引部,而活动支架设有一导引轨道,导引部配置于移动路径上,且与导引轨道相接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压制件由第一预定位置转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时,压制部在垂直接触表面方向上的厚度会由一第一厚度转换成一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大于第一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扣具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勾,这些卡勾分别卡扣于固定支架其第一端的卡扣部以及第一开口暴露出的活动支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压制件更包括一位于压制部与操作部之间的第二开口,而扣具是穿设于第二开口,以分别卡扣于卡扣部以及暴露于第一开
口的活动支架。
本发明再提出 一种散热模块,其同样适于对一 电路板上的 一发热源进行
散热。散热模块包括一配置于发热源的一接触表面的散热器、 一第一固定支
架、 一第二固定支架、 一活动支架、 一压制件以及至少一扣具。第一固定支
架与第二固定支架是配置于电路板上,且第一固定支架与第二固定支架位于
发热源相对应的两侧。第一固定支架具有至少一卡扣部,而第二固定支架具
有一穿槽以及与穿槽相通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活动支架则是设置于穿槽中,
且部分活动支架暴露于第一开口。扣具是跨设于散热器,扣具的两端分别卡扣于卡扣部以及暴露于第 一开口的活动支架。压制件具有 一压制部及一操作
部,压制部适于以一轴线为轴枢设于散热器,而操作部适于由一第一预定位置转动至一第二预定位置。当操作部由第一预定位置转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时,压制部会与扣具紧配合,且压制部抵压散热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支架设有至少一导引部,而活动支架设有一导引轨道,导引部配置于移动路径上,且与导引轨道相接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压制件由第一预定位置转动至第二预定位置 时,压制部在垂直接触表面方向上的厚度会由 一 第 一厚度转换成一 第二厚 度,第二厚度大于第一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扣具的两端分别设有^勾,这些卡勾分别卡 扣于第一固定支架的卡扣部以及第一开口暴露出的活动支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压制件更包括一位于压制部与操作部之间的第 二开口,而扣具是穿设于第二开口,以分别卡扣于卡扣部以及暴露于第一开
口的活动支架。
在本发明的散热模块中,扣具是5争设于散热器,且扣具的两端是分别扣 合于固定支架以及一穿设于固定支架冲的活动支架。其中,使用者仅需转动 枢设于散热器的压制件即可使得压制件的压制部与扣具紧配合,且压制部可 对散热器施予一下压力量,进而使得散热器可与发热源紧密接合,以对发热 源进行散热。
此外,当使用者欲将散热器自发热源上拆卸下来时,使用者仅需推移活 动支架,即可解除扣具与活动支架的卡合关系,而散热器即可轻易且方便地 自发热源上被拆卸下来。当然,使用者亦可藉由将压制件转动回其初始位置 并移除扣具,以方便地拆卸散热器。换言之,本发明的散热器可方便地被组 装至发热源上,亦可方便地自发热源上被拆卸下来。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
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i兌明如下。


图1A所示本为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组装于一电路板上的一发热源 的示意图。
图1B所示为图1A的散热模块与电路板的部份分解; 图2所示为图1A的散热模块的分解图。
图3A至图3B所示为图1A的散热器组装于发热源上的流程剖视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另 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组装于一 电路板的一发热源上 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6图1A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组装于一电路板上的一发热源
的示意图,而图1B所示为图1A的散热模块与电路板的部份分解图。请同 时参考图1A与图1B,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适于组装于一电路板10上 的一发热源12上,以对发热源12进行散热。其中,散热模块100中的散热 器110可方便地被组装至发热源12,亦可方便地自发热源12上被拆卸下来。 关于散热模块100的组成构件以及使用者如何在电路板IO上执行散热器110 的组装或是拆卸作业,本实施例将于下文中作详细说明。
图2所示为图1A的散热模块的分解图。请同时参考图1B与图2,本实 施例的散热模块100主要包括配置于发热源12的一接触表面12a的散热器 110、一固定支架120、 一活动支架130、 一压制件140以及至少一扣具150(本 实施例是以二个扣具150为例)。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架120是配置于电 路板10上,且围绕发热源12。本实施例的固定支架120具有一第一端120a 以及一第二端120b,第一端120a与第二端120b位于发热源12相对应的两 侧,且第一端120a具有至少一"^扣部122(本实施例是以二个卡扣部为例), 第二端120b则具有一穿槽124以及至少一与穿槽124相通的第一开口 126(本 实施例是以二个第一开口 126为例)。
此外,本实施例的活动支架130例如是沿着一移动路径L设置于穿槽 124中,且固定支架120其第二端120b的第一开口 126暴露出部分活动支架 130。其中,固定支架120的第二端120b例如设有至少一导引部128,而活 动支架130上设有一导引轨道132。在本实施例中,导引部128是配置于移 动路径L上,且与导引轨道132相接合,因此活动支架130可藉由导引部 128与导引轨道132的配合以稳固地于穿槽124中沿着移动路径L滑移。
另外,压制件140例如是是沿着一轴线X枢接于散热器110,压制件140 是由一压制部142、 一揭:作部144以及一位于压制部142与操作部144之间 的第二开口 146所组成,而扣具150例如是穿设于第二开口 146,且跨设于 散热器IIO上。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扣具150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勾152, 每一个扣具150的二卡勾152分别卡扣于固定支架120其第一端120a的卡 扣部122以及设置于穿槽124且经由第一开口 126暴露出的活动支架130。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者可藉由转动搡作部144,以使压制件140以轴线 X为轴而由一第一预定位置转动至一第二预定位置。上述压制件140的转动 可使得压制部142与扣具150紧配合,并使压制部142抵压散热器110,以让散热器110与发热源12紧密接合。为能清楚地了解散热器110的组装过 程,下文将以详细的剖视图来说明散热器110的组装作业。
图3A至图3B所示为图1A的散热器组装于发热源上的流程剖视图。请 先参考图3A(图3A所示的散热器110尚未扣合于发热源12上),本实施例 是先将散热器110配置于发热源12上,并使扣具150两端的卡勾152分别 卡接于固定支架其第一端120a的卡扣部122以及设置于穿槽124且经由第 一开口 126暴露出的活动支架130。其中,图3A的压制件140例如是位于 第一预定位置P1,且压制件140其压制部142在垂直接触表面12a方向上的 厚度为一第一厚度T.l。此时,压制件140与扣具150呈松配合状态,且扣 具150与活动支架130以及卡扣部122之间亦呈松配合状态(松配合即为未 紧密接触的意思)。
接着,请参考图3B,当压制件140以轴线X为轴而由第一预定位置P1 转动至第二预定位置P2时,压制件140其压制部142在垂直接触表面12a 的方向上的厚度会由第一厚度Tl转换成一第二厚度T2。其中,第二厚度 T2是大于第一厚度T1,进而使得穿设于压制件140的扣具150会受到压制 部142的作用而与活动支架130以及卡扣部122紧密扣合。相对地,扣具150 与活动支架130以及卡扣部122间之扣合力量亦会使得压制部142对散热器 IIO施予一抵压力量F,进而让散热器110紧密地贴合于发热源12上,以对 发热源12进行散热。
上文是针对散热器110的组装作业作说明,接下来本文将再针对散热器 110的拆卸作业作详细说明。请再同时参考图1A与图2,当散热器IIO稳固 地组装在发热源12上以对发热源12进行散热时,扣具150是稳固地卡合于 活动支架130以及卡扣部122之间。当使用者欲将散热器110自发热源12 上拆卸下来,以对散热器IIO进行维修或是清洁时,使用者仅需沿着移动路 径L推移活动支架130,即可解除扣具150与活动支架130的卡合关系,而 散热器110即可轻易地自发热源12上被拆卸下来。
更详细地说,本实施例例如会在活动支架130其第二端120b上设置至 少一对应卡勾152的凹槽D4(本实施例是以二个凹槽为例)。其中,当散热 器IIO稳固地组装在发热源12上以对发热源12进行散热时,扣具150的卡 勾152是卡合于活动支架130上,而当使用者沿着移动路径L推移活动支架 130之后,凹槽134即会移动至卡勾152的卡合位置,卡勾152与凹槽134之间即不会有任何卡合关系。亦即,扣具150不再扣合于活动支架130,而 散热器110即可轻易地自发热源12上被拆卸下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 使用者亦可直接将活动支架130自穿槽124中取出,以解除活动支架130与 扣具150间的卡合关系,进而能方便地将散热器110自发热源12上拆卸下 来。进一步地说,凡藉由解除活动支架130与扣具150间的卡合关系的设计 方式均属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本文在此并不做任何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配置于电路板10的固定支架120例如是一四方型的 结构,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本发明可藉由例如是「一」字型的一第一固定 支架120,以及一第二固定支架120"来取代固定支架120的功用(如图4所 示)。图4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组装于一电路板的一发热源 上的示意图。请参考图4,图4的散热模块IOO,与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 类似,惟二者主要差异在于图4的散热模块100'是利用二个例如是「 一 J字 型的一第一固定支架120,以及一第二固定支架120"来取代上述实施例的固 定支架120。除此之外,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IOO,与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模块 100并无其它差异。
承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支架120,与第二固定支架120"同样是 配置于电路板10上,且第一固定支架120,与第二固定支架120"是位于发热 源相对应的两侧。此外,第一固定支架120,同样设有至少一卡扣部122,,而 第二固定支架120"同样设有一穿槽124"以及至少一与穿槽124"相通的第一 开口 126"。活动支架130则同样是设置于穿槽124"中,以供扣具150扣合。 由于散热模块IOO,的组成构件多数均与散热模块100的组成构件相同,且散 热模块IOO,其散热器110固定于发热源上的方式亦相同于散热模块100其散 热器110固定于发热源上的方式,因此本文在此即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散热模块中,扣具是穿设于压制件的第二开口, 并跨设于散热器,且扣具的两端是分别扣合于固定支架以及一穿设于固定支 架中的活动支架。其中,本发明仅需将压制件由第一预预定位置转动至第二 预定位置即可使得压制部在垂直接触表面方向上的厚度由第一厚度转换成 厚度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使得扣具会受到压制部的作用而与活动支架 以及卡扣部紧密扣合。相对地,扣具与活动支架以及卡扣部间的扣合力量会 使得压制部对散热器施予一抵压力量,进而让散热器紧密地贴合于发热源 上,以对发热源进行散热。
9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欲将散热模块的散热器自发热源上拆卸下来时,使 用者仅需推移活动支架,即可解除扣具与活动支架的卡合关系,而散热器即 可轻易且方便地自发热源上被拆卸下来。换言之,本发明的散热器可方便地 被组装至发热源上,亦可方便地自发热源上被拆卸下来。当然,使用者亦可 将压制件由第二预定位置转动回第一预定位置,以使扣具与活动支架以及卡 扣部松配合,而散热器即可轻易地自发热源上被拆卸下来。
相较于已知技术的散热器是藉由螺丝锁固的方式以组装在发热源上,且 需额外以组装或拆卸工具来对散热器进行组装或是拆卸作业,本发明的散热 器具有较轻易且方便地组装或是拆卸方法。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 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 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散热模块,适于对一电路板上的一发热源进行散热,上述散热模块的特征在于包括一散热器,配置于上述发热源的一接触表面;一固定支架,配置于上述电路板上,且围绕上述发热源,其中上述固定支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上述第一端与上述第二端位于上述发热源相对应的两侧,上述第一端具有至少一卡扣部,上述第二端具有一穿槽以及与上述穿槽相通的至少一第一开口;一活动支架,设置于上述穿槽中,且部分上述活动支架暴露于上述第一开口;至少一扣具,跨设于上述散热器,其中上述扣具的两端分别卡扣于上述卡扣部以及暴露于上述第一开口的上述活动支架;以及一压制件,具有一压制部及一操作部,其中上述压制部适于以一轴线为轴枢设于上述散热器,当上述操作部由一第一预定位置转动至一第二预定位置时,上述压制部会与上述扣具紧配合,且上述压制部抵压上述散热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支架的上述第二端设有至少一导引部,而上述活动支架设有一导引轨道,上述导引部配置 于上述移动路径上,且与上述导引轨道相接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当上述压制件由上述第一预定位置转动至上述第二预定位置时,上述压制部在垂直上述接触表面方 向上的厚度会由一第一厚度转换成一第二厚度,上述第二厚度大于上述第一 厚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扣具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勾,上述这些卡勾分别卡扣于上述第一端的上述卡扣部以及上述第一开口暴露出的上述活动支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压制件更包括一位 于上述压制部与上述操作部之间的第二开口 ,而上述扣具是穿设于上述第二 开口 ,以分别卡扣于上述卡扣部以及暴露于上述第一开口的该活动支架。
6. —种散热模块,适于对一电路板上的一发热源进行散热,上述散热模 块的特征在于包括一散热器,配置于上述发热源的一接触表面;一第一固定支架,配置于上述电路板上,其中上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至少一^N口部;一第二固定支架,配置于上述电路板上,其中上述第一固定支架与上述 第二固定支架位于上述发热源相对应的两侧,且上述第二固定支架具有一穿槽以及与上述穿槽相通的至少一第一开口;一活动支架,设置于上述穿槽中,且部分上述活动支架暴露于上述第一开口;至少一扣具,跨设于上述散热器,其中上述扣具的两端分别卡扣于上述卡扣部以及暴露于上述第一开口的上述活动支架;以及一压制件,具有一压制部及一操作部,其中上述压制部适于以一轴线为 轴枢设于上述散热器,而上述操作部适于由一第一预定位置转动至一第二预 定位置,当上述操作部由上述第一预定位置转动至上述第二预定位置时,上 述压制部会与上述扣具紧配合,且上述压制部抵压上述散热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固定支架设有 至少一导引部,而上述活动支架设有一导引轨道,上述导引部配置于上述移 动路径上,且与上述导引轨道相接合。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当上述压制件由上述第 一预定位置转动至上述第二预定位置时,上述压制部在垂直上述接触表面方 向上的厚度会由一第一厚度转换成一第二厚度,上述第二厚度大于上述第一 厚度。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扣具的两端分别设 有一卡勾,上述这些卡勾分别卡扣于上述第一固定支架的上述卡扣部以及上述第一开口暴露出的上述活动支架。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压制件更包括一 位于上述压制部与上述操作部之间的第二开口 ,而上述扣具是穿设于上述第 二开口 ,以分别卡扣于上述卡扣部以及暴露于上述第一开口的上述活动支 架。
全文摘要
一种散热模块,包括设于一发热源上的一散热器、一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的固定支架、一活动支架、一枢接于散热器的压制件及一扣具。固定支架围绕发热源,第一端有一卡扣部,第二端有一穿槽及一与穿槽相通的第一开口。活动支架设于穿槽,第一开口暴露出部分活动支架。扣具跨设于散热器,且两端分别卡扣于卡扣部及第一开口暴露出的活动支架。压制件具有一压制部及一操作部。当操作部由一第一位置转动至一第二位置时,压制部会与扣具紧配合,且压制部抵压散热器。
文档编号H01L23/34GK101500393SQ200810008880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30日
发明者吕冠莹, 李建亿, 林字卫, 林瑞亿 申请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