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6970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压器,尤其涉及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具 有第一套接部,可增加所述第二磁柱的绝缘沿面距离,得以符合安规的绝缘安 全距离,且可提升所述二次侧绕线区穿设于第一套接部的稳固性,进而可达大 幅提升线槽利用率。
背景技术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第200820136921.0号(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一)), 请参阅图l所示,其包含 一绕线部8,所述绕线部8设有主绕线区81,所述 主绕线区81绕设有主线圈811,且所述绕线部8设有副绕线区82,所述副绕线 区82绕设有副线圏821,又所述绕线部8设有中空部83,所述中空部83贯通 所述主绕线区81及所述副绕线区82; — I型铁心84,所述I型铁心84设于所 述绕线部8的中空部83 —侧,且所述I型铁心84设有凹部841; — E型铁心 85,所述E型铁心85的中间^磁柱852穿设于所述绕线部8的副绕线区82的中 空部83;通过所述E型铁心85的外部磁柱851设于所述副绕线区82外侧,且 所述外部石兹柱851与所述I型铁心84的凹部84形成气隙,可防止磁扩散外泄, 而可达到磁屏蔽的效果;
所述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一)虽可达到磁屏蔽的效果,但是所述绕线 部8的主绕线区81及副绕线区82 —体成型,因而导致不易绕设主线圏811以 及副线圈821,进而造成整体组装耗时的缺点,且当所述主绕线区81损坏或者 所述副绕线区82损坏时,必须更换整组绕线部8,因而造成维修成本大幅增加;
进而有人加以改良如图2所示的变压器结构,其包含 一铁心组91,所述 铁心组91设有轴心911; 一第一绕线部件92,所述第一绕线部件92设有主极 绕线区923,所述主极绕线区923上绕设有主极绕线94,且所述主极绕线区923 一侧设有第一侧板921,又所述主极绕线区923另一侧设有第二侧板922,另所 述第一绕线部件92设有第一通道925,所述第一通道925穿设于铁心组91的轴心911; 一第二绕线部件93,所述第二绕线部件93设有次极绕线区933,所述 次极绕线区933上绕设有次极绕线95,且所述次极绕线区933 —侧设有套件931, 所述套件931内设有容置空间934,所述容置空间934可包设于第一绕线部件 92其主极绕线区923外,又所述次极绕线区933另一侧设有侧板932,另所述 第二绕线部件93设有第二通道935,所述第二通道935穿设于铁心组91的轴心 911上;
所述变压器结构虽可改善前述的组装耗时、及维修成本增加的缺失,请再 参阅图3并配合图2所示,但是所述铁心组91的轴心911穿设于第一绕线部件 92的第一通道925、及第二绕线部件93的第二通道935后,所述铁心组91的 轴心911对第一侧板921产生一第五绝缘沿面距离路径98,所述第五绝缘沿面 距离路径98是第一侧板921的高度及厚度,又所述铁心组91其轴心911对第 二侧板922产生第四绝缘沿面距离路径99 ,所述第四绝缘沿面距离路径99是第 二侧板922的高度及厚度,因而当所述变压器结构应用于大电压时,为符合安 规的绝缘安全距离,必须增加所述第一侧板921的高度、厚度,同时也需增加 所述第二侧板922的高度、厚度,因而造成整体变压器的体积大幅增加,且同 时使成本大幅增加;或者所述变压器结构符合安规的绝缘安全距离,所述主极 绕线94通过空槽的绕设方式,得以增加所述绝缘沿面距离,但是此空槽的绕设 方式造成主极绕线区923其线槽96的利用率大幅下降,因此经常为使用者所垢 病。
因此,如何将上述缺点加以摒除,即为发明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之所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具有第一 套接部,可增加所述第二磁柱的绝缘沿面距离,得以符合安规的绝缘安全距离, 且可提升所述二次侧绕线区穿设于笫一套接部的稳固性,进而可达大幅提升线 槽利用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包

一绕线架,所述绕线架设有一次侧绕线区,所述一次侧绕线区绕设有一次 侧线圈,且所述一次侧绕线区一侧延伸设有第一套件,所述第一套件内设有一中空部,所述中空部内设有第一套接部,所述第一套接部可为中空套管,且所 述第一套接部也可为透孔,又所述第一套接部贯通所述所述第一套件以及所述 一次侧绕线区,另所述第一套接部周围设有至少一固定凸部,所述固定凸部可 为凸条,且所述中空部内设一第二套接部,所述第二套接部可为第二中空套管, 且所述第二套接部也可为第二透孔,又所述第二套接部贯通所述第一套件以及 一次侧绕线区,另所述一次侧绕线区另一侧延伸设有第一凹凸平台部,且所述 绕线架设有二次侧绕线区,所述二次侧绕线区绕设有二次侧线圏,且所述二次 侧绕线区设有第 一被套接部,所述第 一被套接部与所述中空部的第 一套接部互 补穿设套合,且所述第一被套接部可为透孔,叉所述第一被套接部也可为中空 套管,另所述第一被套接部贯通所述二次侧绕线区两侧,且所述二次侧绕线区
一侧延伸设有第二凹凸平台部;
一铁心组,所述铁心组设有第一铁心,所述第一铁心设于第一套件的中空 部一侧,且所述第一铁心设有缺口部,又所述铁心组设有第二铁心,所述第二 铁心设有共接部,所述共接部设有共接调整部,且所述第二铁心与第一铁心之 间设有至少两个磁柱,所述至少两个磁柱中的第二磁柱穿设于第一套接部内, 且所述第二磁柱一端与第一铁心相接触,又所述共接部所接设的第三磁柱未穿 设于二次側绕线区其第一被套接部,且所述第三磁柱与第一铁心间设有气隙, 又所述至少两个磁柱中的第三磁柱设于第二磁柱一侧,并同时设于所述二次侧 绕线区外侧,另所述至少两个磁柱中的第一磁柱设于二次侧绕线区外侧,所述 第 一石兹柱其f兹通方向相反于第三-兹柱的f兹通方向,且所述至少两个磁柱一端共
同接设于第二铁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通过所述中 空部内设有第一套接部,可增加所述第二磁柱的绝缘沿面距离,得以符合安规 的绝缘安全距离,且可提升所述二次侧绕线区穿设于第一套接部的稳固性,进 而可达大幅提升线槽利用率。


图l是现有技术一的大部分解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二的大部分解示意图3是图2的组合剖视的绝缘沿面距离路径及空槽绕设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大部分解示意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大部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6是图4的磁路径示意图7是图5的共接部有效截面积与穿设于第一套接部的磁柱有效截面积示 意图8是图5剖视的绝缘沿面距离路径示意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大部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l-绕线架;ll-一次侧绕线区;lll-一次侧线圈;12-二次侧 绕线区;121-二次侧线圈;122-第一被套接部;123-第二凹凸平台部;124-引线 端子;13-中空部;14-第一套件;16-第一套接部;161-固定凸部;18-第二套接 部;19-第一凹凸平台部;2-第一铁心;21-缺口部;3-第二铁心;31-第一磁柱; 32-第二磁柱;321-第一绝缘沿面距离路径;322-第二绝缘沿面距离路径;323-第三绝缘沿面距离路径;33-第三磁柱;34-磁路径;35-磁扩散;36-共接调整部; 37-气隙;38-共接部;39-磁柱;4-第三铁心;41-第四磁柱;5-另一第三铁心; 51-第五磁柱;6-另一绕线架;61-另一次侧绕线区;62-另二次侧绕线区;622-另一第一被套接部;623-另一第二凹凸平台部;64-另一套件;7-铁心组;8-绕线 部;81-主绕线区;811-主线圈;82-副绕线区;821-副线圈;83-中空部;84-1型 铁心;841-凹部;85國E型铁心;851-夕卜部磁柱;852-中间磁柱;91-铁心组;911-轴心;92-第一绕线部件;921-第一侧板;922-第二侧板;923-主极绕线区;925-第一通道;93-第二绕线部件;931-套件;932-侧板;933-次极绕线区;934-容置 空间;935-第二通道;94-主极绕线;95-次极绕线;96-线槽;98-第五绝缘沿面 距离路径;99-第四绝缘沿面距离路径;Al-—次侧有效截面积;A2-二次侧有效 截面积;B-顶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审查员方便筒捷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达成的 功效能够更为显现,将本实用新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包

一绕线架1,所迷绕线架1设有一次侧绕线区11,所述一次側绕线区11绕 设有一次侧线圈111,且所述一次侧绕线区11 一侧延伸设有第一套件14,所述
7第一套件14内设有一中空部13,所述中空部13内设有第一套接部16,所述第 一套接部16可为中空套管,且所述第一套接部16贯通所述第一套件14以及所 述一次侧绕线区11,又所述第一套接部16周围设有至少一固定凸部161,所述 固定凸部161可为凸条,且所述中空部13内设一第二套接部18,所述第二套接 部18可为第二中空套管,且所述第二套接部18也可为第二透孔,又所述第二 套接部18贯通所述所述第一套件14以及所述一次侧绕线区11,另所述一次侧 绕线区11另一侧延伸设有第一凹凸平台部19,且所述绕线架1设有二次侧绕线 区12,所述二次侧绕线区12绕设有二次侧线圏121,且所述二次侧绕线区12 设有第一被套接部122,所述第一被套接部122与所述中空部13的第一套接部 16互补穿设套合,且所述第一被套接部122可为透孔,又所述第一被套接部122 贯通所述二次侧绕线区12两侧,且所述二次侧绕线区12—侧延伸设有第二凹 凸平台部123;
—铁心组7,所述铁心组7设有第一铁心2,所述第一铁心2设于第一套件 14的中空部13 —侧,且所述第一铁心2设有缺口部21 ,又所述铁心组7设有 第二铁心3,所述第二铁心3设有共接部38,所述共接部38设有共接调整部36, 且所述第二铁心3与所述第一铁心2之间设有至少两个》兹柱39,所述至少两个 磁柱39中的第二磁柱32穿设于所述第一套接部16内,且所述第二磁柱32 — 端与第一铁心2相接触,又所述共接部38所接设的第三磁柱33未穿设于所述 二次侧绕线区12的第一被套接部122内,且所述第三磁柱33与所述第一铁心2 间设有气隙37,如图6所示,又所述至少两个磁柱39中的第三磁柱33设于所 述第二磁柱32—侧,并同时设于所迷二次侧绕线区12外侧,另所迷至少两个 磁柱39中的第一磁柱31设于二次侧绕线区12外侧,所述第一磁柱31的磁通 方向相反于所述第三磁柱33的磁通方向,且所述至少两个磁柱39 —端共同接 设于所述第二铁心3;
请再参阅图4A所示,也可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套接部16可为透孔,且所 述第一被套接部122可为中空套管,又所述第一被套接部122周围设有至少一 固定凸部161,所述固定凸部161可为凸条,所述第一被套接部122与所述第一 套接部16互补穿设套合;
请参阅图4、图6所示,所述第一铁心2与所述第二铁心3可为EI也可为 EE型铁心组,通过所述第二磁柱32穿设于第一套接部16内,且同时穿设于所 述第一被套接部122内,可使所述第二磁柱32 —端对应绕设有二次侧线圈121,并同时可使所述第二磁柱32另一端对应绕设有一次侧线圏111,且所述第三磁
柱33穿设于所述第二套接部18内,而可使所述第三磁柱33 —端对应绕设有一 次侧线圈111;当所述共接部38的磁通流经第二铁心3的共接调整部36顶端B 时,而使所述磁通一部分往第二磁柱32移动,因所述第二磁柱32—端绕设有 二次侧线圈121,而在所述第二磁柱32产生磁扩散35,且流经B点的磁通另一 部分往第三磁柱33移动,又所述第三磁柱33设于所述第二磁柱32 —侧,可避 免所述第二》兹柱32其磁扩散35外泄,且可使所述第三磁柱33的磁通量往所述 第一铁心2移动,而可形成一封闭回路的磁路径34,即可使所述第一磁柱31上 的磁通量等于第二磁柱32的磁通量与第三磁柱33的磁通量相加之和,进而可 达最佳化磁屏蔽效果。
请再配合参阅图6、图7所示,当相同使用功率下,且一次侧线圈111与二 次侧线圈121的磁通量为定值时,通过磁通量等于截面积与磁通密度相乘之积, 且磁通密度与电压成正比,可调整截面积大小,进而控制电压升降,因而本实 用新型藉此调整所述第二铁心3其共接部38所设的共接调整部36,使其所述共 接调整部36的有效面积减少,即可使所述第二铁心3其共接部38的有效面积 减少,因而可使所述第二磁柱32其二次侧线圏121的磁通密度上升,而可达到 二次侧线圈121电压提升的目的;再通过所述第二铁心3其共接部38的一次侧 有效截面积A1大于第二/f兹柱32其二次侧有效截面积A2,可使二次侧线圈121 的磁通密度上升,进而可达提升二次侧线圈121电压的目的。
请再配合参阅图4、图8所示,通过所述第一套件14内的中空部13设有第 一套4妻部16,且所述第一套接部16周围设有至少一固定凸部161,因此当所述 第一套接部16与所述二次侧绕线区12的第一被套接部122穿设套合后,可提 升所述二次侧绕线区12穿设于所述第一套接部16的稳固性,且可使所述二次 侧绕线区12被固定于所述第一套件14内,又可使所述一次侧绕线区11对所述 二次側绕线区12所产生的第一绝缘沿面距离路径321大幅增加,同时也可大幅 提升所述二次侧线圈121的一侧对所述第二磁柱32所产生的第三绝缘沿面距离 路径323,而可符合安规的绝缘安全距离;再通过所述二次侧绕线区12—侧延 伸设有第二凹凸平台部123,可使所述第二磁柱32对第二凹凸平台部123上的 引线端子124所产生的第二绝缘沿面距离路径322大幅增加,得以符合安规的 绝缘安全距离,因而可排除增加二次侧绕线区12其高度、及厚度所造成的成本增加,也可避免空槽的绕线方式,进而达到在相同体积下可大幅提升线槽的利 用率。
请再参阅图9所示,也可令本实用新型其一次侧绕线区11的一侧延伸设有
另 一绕线架6的另一次侧绕线区61 ,且所述另 一次侧绕线区61 —侧延伸设有另 一套件64,又所述另一绕线架6设有另一二次侧绕线区62,所述另二次侧绕线 区62内设有另一第一被套接部622,且所述另一二次侧绕线区62 —侧延伸设有 另一第二凹凸平台部623;藉此,可使所述第三铁心4的第四磁柱41穿设于第 一被套接部122内,且可使另一第三铁心5其第五磁柱51穿设于另一第一被套 接部622内,而可供二个EE型铁心穿设,进而可增加一组输出电压,因而可提 升使用效率;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加显现出其进步性与实用性,与现有作一比较分析如下 现有技术
1、 整体组装耗时。
2、 当所述主绕线区损坏或者所述副绕线区损坏时,必需更换整组绕线部, 因而造成维修成本大幅增加。
3、 为符合安规的绝缘安全距离,造成整体变压器的体积大幅增加,且同时 4吏成本大幅增加。
4、 为符合安规的安全距离,所述主极绕线通过空槽的绕设方式,造成主极 绕线区其线槽的利用率大幅下降。
本实用新型优点
1、 可增加所述第二磁柱的绝缘沿面距离,得以符合安规的绝缘安全距离。
2、 可提升所述二次侧绕线区穿设于第一套接部的稳固性。
3、 在相同体积下,可达大幅提升线槽的利用率。
4、 可控制二次侧线圏的电压。
5、 可防止磁扩散外泄。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 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绕线架,所述绕线架设有一次侧绕线区,所述一次侧绕线区绕设有一次侧线圈,且所述一次侧绕线区一侧延伸设有第一套件,所述第一套件内设有一中空部,所述中空部内设有第一套接部,所述第一套接部贯通所述第一套件以及所述一次侧绕线区,且所述中空部内设一第二套接部,所述第二套接部贯通所述第一套件以及所述一次侧绕线区,且所述绕线架设有二次侧绕线区,所述二次侧绕线区绕设有二次侧线圈,且所述二次侧绕线区设有第一被套接部,所述第一被套接部与所述中空部的第一套接部互补穿设套合,又所述第一被套接部贯通所述二次侧绕线区两侧;一铁心组,所述铁心组设有第一铁心及第二铁心,且所述第一铁心设于第一套件的中空部一侧。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铁心设有至少两个磁柱,所述至少两个磁柱设于所述第 一铁心与所述第二铁 心之间,且所述至少两个磁柱一端共同接设于所述第二铁心,又至少一磁柱穿 设于所述第一套接部,且所述至少两个磁柱中的两磁柱设于所述二次侧绕线区 外侧,又所述两磁柱的》兹通方向相反,另所述第二铁心设有共接部,所述共接 部的有效截面积大于穿设于所述第 一 套接部的磁柱的有效截面积。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套接部为中空套管,且所述第一被套接部为透孔。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套接部为透孔,且所述第一被套接部为中空套管。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套接部与所述第一被套接部之间设有至少一固定凸部,所述固定凸部为凸条。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套接部为第二透孔。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铁心设有缺口部。
8、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 接部设有共接调整部。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铁心与所述第二铁心为EI或EE型铁心组。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一次侧绕线区一侧延伸设有另 一绕线架的另 一次侧绕线区。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另 一绕线架设有另 一次侧绕线区,且所述另 一次侧绕线区一侧延伸设有另 一第 一套件,又所述另一绕线架设有另一二次侧绕线区,所述另二次侧绕线区内设 有另一第一套接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流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包含一绕线架,所述绕线架绕设有一次侧线圈,且所述绕线架绕设有二次侧线圈,又所述第一套件的中空部设有第一套接部,所述第一套接部贯通第一套件与一次侧绕线区;一第一铁心,所述第一铁心设于第一套件的中空部一侧;一第二铁心,所述第二铁心设有至少两个磁柱,且至少两个磁柱中的第二磁柱穿设于第一套接部内;通过所述第一套件的中空部设有第一套接部,可增加所述第二磁柱的绝缘沿面距离,得以符合安规的绝缘安全距离,且可提升所述二次侧绕线区穿设于第一套接部的稳固性,进而可达大幅提升线槽的利用率。
文档编号H01F27/24GK201374239SQ20082017527
公开日2009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7日
发明者张君毅, 蓝世富, 陈其铭, 黄宜男 申请人:耀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