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7734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讯号传输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导线对接以达成跳线功能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
背景技术
软性扁平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 FFC)为一种讯号传输用组件,其本身具有可任意挠曲、高讯号传输能力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中。该软性扁平电缆与电连接器搭配使用,将讯号由一端传递至另外一端,达到讯号传递之目的。
一般来说,软性扁平电缆的结构为复数金属导体,在金属导体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包覆绝缘层,且金属导体的前后两端的接点裸露于外,使软性扁平电缆具有传输的功能。因为软性扁平电缆的复数金属导体及绝缘层都很薄,所以具有可任意弯折之特性,并可依照不同的需求,制作出不同的绝缘层厚度。同时, 一般的软性扁平电缆在电性传递时,只能通过内部平行排列的金属导体将电路讯号由一端传递至另一端,却无法利用改变软性扁平电缆内部之电路布局达成跳线的需求。因此软性扁平电缆仅具有导通之功能,但却无法提供跳线的功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包括有主扁平电缆,主扁平电缆由绝缘层包覆复数导体构成,各导体设有相对的近端接点及远程接点,其中所述的复数导体至少包括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第一导体上分别设有第一截断部、第一外露部,第二导体上分别设有第二截断部、第二外露部,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上各自的近端接点及远程接点相互断路,主扁平电缆折叠,令第一外露部与第二外露部搭接,使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产生电性导通。
进一步地,上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中,所述的第一导体折叠横置于该第二导体之上,第一导体近端接点与第二导体远程接点互相垂直。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中,所述的第一导体由近端接点传递至该第二导体之远程接点,第一导体的第一外露部设置在第一截断部的近端接点处,第二导体的第二外露部设置在第二截断部的远程接点处。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中,所述的主扁平电缆上分布有导电材料,导电材料位于第一外露部与该第二外露部之间;或是,所述的导电材料位于第一外露部上;或是,所述的导电材料位于第二外露部上。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中,所述的导电材料为导电胶。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中,所述的近端接点与远程接点分布在主扁平电缆的末端。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中,所述的第一外露部与该第二外露部位于主扁平电缆的同一侧面。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直接将主扁平电缆折叠,令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折叠横置于该第三导体与第四导体之上,且使该第一外露部与第二外露部分别搭接于第三外露部与第四外露部上,使该第三导体与第四导体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达至IJ瑕践的效果,可在业内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先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展开构造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图2所示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包括有主扁平电缆,其由绝缘层20内部包覆复数导体热压合而成,主扁平电缆的复数导体末端具有相对的近端接点12及远程接点14。其特别之处在于复数导体包含有第一导体102、第二导体104、第三导体106及第四导体108。进一歩来看,第一导体102上设有第一外露部102a及第一截断部102b,第二导体104上具有第二外露部104a及第二截断部104b,第三导体106上具有第三外露部106a及第三截断部106b,第四导体108上具有第四外露部108a及第四截断部108b。该些外露部由绝缘层20裸露出的内部导体所构成,且这些外露部位于主扁平电缆的同一侧面la上。
具体来说,上述的截断部为挖除绝缘层20后绝缘层20内部包覆的导体所形成的中空部分构成。或者,这些截断部为挖除部份绝缘层20与绝缘层20内部包覆额导体所形成的非完全中空部分,该些截断部的主要功用是将导体的部份进行截断。
再进一步来看,主扁平电缆的第一导体102因为第一截断部102b的存在,使得第一导体102在近端接点12与远程接点14的电性传输时,够成短路状态。第二导体104、第三导体106及第四导体108的截断部104b、截断部106b及截断部108b也同样能够令第二导体104、第三导体106及第四导体108的近端接点12与远程接点14间的电性传递短路状态。
也就是说,若需要将电路讯号由第三导体106的近端接点12跳线至第一导体102的远程接点14时,则将第三导体106的第三外露部106a设置在第三截断部106b近端接点12的位置。第一外露部102a设置于第一截断部102b接近程接点14的位置。具体来看,软性扁平电缆沿虚线方向折叠后,将第一导体102的第一外露部102a搭接于第三导体106的第三外露部106a上,使第三导体106的近端接点12与第一导体102的远程接点14之间产生电性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将软性扁平电缆20沿虚线方向折叠后,再利用热压合的方式将折叠后的软性扁平电缆20的形^:固定,使第一外露部102a固定搭接在第三外露部106a上。同时,可另外在第一外露部102a或第三外露部106a上先设置导电材料,例如是导电胶,以利于第一外露部102a与第三外露部106a之间的导电接合。
同理,如果需要将电路讯号由第四导体108的近端接点12跳线至第二导体104的远程接点14,则将第四导体108的第四外露部108a设置在第四截断部108b接近近端接点12的位置,第二导体104的第二外露部104a设置在第二截断部104b接近该远程接点14的位置。具体来说,将软性扁平电缆20沿虚线方向折叠后会,把第二导体104的第二外露部104a搭接在第四导体108的第四外露部108a上,藉以使第四导体108的近端接点12与该第二导体104的远程接点14间产生电性导通。
更进一步的来看,由于主扁平电缆折叠的关系,使得靠近第一导体102的近端接点12与靠近远程接点14的另一部份方向互相垂直。并且,靠近第一导体102的近端接点12的一部份与靠近导体104、导体106及导体108的近端接点的其他部份导体是呈互相平行排列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文字表述并结合附图可以看出,采用本实用新型后,能够直接将主扁平电缆折叠,令第一导体102与第二导体104折叠横置于该第三导体106与第四导体108之上,且使该第一外露部102a与第二外露部104a分别搭接于第三外露部106a与第四外露部108a上,就可以使该第三导体106与第四导体108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导体102与第二导体104,达到跳线的效果。
当然,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包括有主扁平电缆,主扁平电缆由绝缘层包覆复数导体构成,各导体设有相对的近端接点及远程接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数导体至少包括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第一导体上分别设有第一截断部、第一外露部,第二导体上分别设有第二截断部、第二外露部,主扁平电缆折叠,第一外露部与第二外露部搭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第一导体折叠横置于该第二导体之上,第一导体近端接点与第二导体远程 接点互相垂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第一导体的第一外露部设置在第一截断部的近端接点处,第二导体的第二 外露部设置在第二截断部的远程接点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主扁平电缆上分布有导电材料,导电材料位于第一外露部与该第二外露部 之间;或是,所述的导电材料位于第一外露部上;或是,所述的导电材料 位于第二外露部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导电材料为导电胶。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近端接点与远程接点分布在主扁平电缆的末端。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第一外露部与该第二外露部^立于主扁平电缆的同一侧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软性扁平电缆。其包括有主扁平电缆,主扁平电缆由绝缘层包覆复数导体构成,各导体设有相对的近端接点及远程接点,特点是所述的复数导体至少包括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第一导体上分别设有第一截断部、第一外露部,第二导体上分别设有第二截断部、第二外露部,主扁平电缆折叠,第一外露部与第二外露部搭接。由此,简单的操作即可达到跳线的效果,可在业内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H01B7/08GK201302843SQ20082018631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2日
发明者王文伦 申请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