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7731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连接于 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背景技术
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330605号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 器组件连接于印刷电路板上,并包括插头及插座。所述插头设有第一绝缘本 体及固持于第 一绝缘本体内的第 一端子,所述插座设有第二绝缘本体及固持 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设有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 部,第二端子设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弯折形成并与 第 一接触部接触的第三接触部及与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第四接触部,第三接触 部及第四接触部相对设置并由U形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三接触部具有弹性并可在受力时发生弹性形变。当所 述插头及插座对接时,第二端子的第四接触部在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作用 下而向下移动,并带动所述U形连接部以所述固持部为支点而转动。因第四接 触部随U形连接部的转动而向下移动,使第四接触部无法位于预定的接触位 置,造成第四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的接触不良而使该电连接器组件可能存在 电性连接不够稳定。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可靠对接的电连接 器及电连"l妻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 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该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所述端子设有固持 部、弹性部及连接该固持部与弹性部的连接部,弹性部上设有接触部,所述 端子设有位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的承载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端子 的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设有承载部,该承载部可避免弹性部的过度移动, <吏对接可靠。
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
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
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 二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千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设有固 持部、弹性部及连接该固持部与弹性部的连接部,该弹性部设有与第一端子 接触的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有位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的承载部,所述 第一端子挤压第二端子的弹性部,弹性部向第二端子的固持部侧变形,使所 述承载部夹持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第 二端子设有位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的承载部,使第 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 触部接触时,该承载部夹持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而对弹性部产生承载力, 可避免因第一端子的作用造成第二端子的弹性部过度转动,从而使第一端子 与第二端子稳定对接。


图l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 一、第二连接器对接后的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 一、第二连接器对接前的状态。
图3是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 的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端子的立体图。 图IO是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ll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展现了第
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展现了第
器组件第一种实施方式另一角度的立体
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端子图1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端子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
器2及第二连接器3,所述第一连接器2及第二连接器3安装于两电路板 (未图示)上。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2包括纵长形第一绝缘本体 21、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21内的若千第一端子22及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21 两端的第一固定件2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1具有沿纵长方向设置的一对第 一侧壁211及一对横向设置的第一端壁212,所述第一侧壁211及第一端壁 212围成第一对接空间213。所述第一端子22具有位于第一对接空间213内 并抵靠第一侧壁211的第一接触部221、第二接触部222及自第一接触部221 底部水平弯折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21的第一焊接部223。第一接触部221与 第二接触部222相连并形成U形结构。所述第一固定件23具有与第一端子 22相同的结构,方便成型,以降低制造成本。
请参阅图2及图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3包括纵长的第二绝缘本体 31、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31内的若干第二端子32及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31 两端的第二固定件33,第二绝缘本体31设有两第二侧壁311、两第二端壁 312及底壁313。该第二侧壁311、第二端壁312及底壁313构成有收容第一 连接器2的第二对接空间34。所述底壁313向第二对接空间34内凸伸有纵 长型舌板35。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1的第二侧壁311的内表面上还设有若干 沿纵长方向排列的端子槽36,所述端子槽36贯穿底壁313并与所述第二对 接空间34连通。
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所述第二端子32包括固持于第二侧壁311中的 基部321、自基部321底部水平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31的第二焊接部326、 自基部321顶部向第二对接空间34弯折并横向延伸的连接部322及连接于该 连接部322的弹性部324,该弹性部324设有临近所述连接部322的第三接 触部323及该弹性部324另一端弯折形成的第四接触部325。所述弹性部324 呈U形,使第三接触部323及第四接触部325相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三接触部323呈弧形,并具有弹性。所述弹性部324具有与第三接触部323连接并向下延伸的第一弹性臂327及与第四接触部325连接的第二弹 性臂328,该第一弹性臂327与所述基部321相对设置。第一弹性臂327呈 弧形以防止第一端子22与第二端子32对接时第一弹性臂327与第一端子22 干涉而造成接触不良。所述基部321设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31内的固持部 3211及自该固持部3211向所述第一弹性臂327方向凸伸出的承载部3212, 该承载部3212为拱形且其两端与所述固持部3211连接,以增加该承载部 3212的承载力。所述拱形的最高点即为承载部3212与所述第一弹性臂327 的接触点(未标号),该接触点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22下侧。 所述承载部3212位于固持部3211及第一弹性臂327之间。所述第二固定件 33包括收容于第二对接空间34中的水平板体部331及自板体部331两端延 伸出第二绝缘本体32外的第二焊接脚332。
请参阅图2及图6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器2及第二连接器3对接时, 第一连接器2自上而下收容于第二连接器3内,第一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 221与第二接触部222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子32的第四接触部3"及第三接触 部323接触。在所述第一接触部221的作用下,第四4妻触部325向下移动, 并使所述弹性部324以第三接触部323为支点而转动。当弹性部324的第一 弹性臂327与所述承载部3212抵靠时,承载部3212夹持于第一弹性臂327 及固持部3211之间而对第一弹性臂327产生承载力,在承载部3212的限制 下可防止该第一弹性臂327的过度转动,从而保证所述第四接触部325与第 一接触部221对接时该第四接触部325不会过度偏离位置,使该两接触部 221、 325稳定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部3212低于端子32的连接 部322,以使该承载部3212能够对第一弹性臂327产生力矩以抵消该第一弹 性臂327的转动力矩。同时,承载部3212的设置还可以防止第一弹性臂327 过度变形而受损,从而延长第二端子32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部3212也可自所述第一弹性臂327向所述固 持部3211方向延伸,并当第一连接器2及第二连接器3对接时,所述寿、载部 3212在第一端子22的作用下而抵靠于所述固持部3211上,也可防止第一弹 性臂327的过度转动,达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功效。
请参阅图7至图IO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l'用于 与对接物(未图示)连接。所述电连接器r包括纵长形的绝缘本体ll'及收容于绝缘本体11'内的若干端子12'。所述绝缘本体ir具有沿纵长方向设置 的一对侧壁lll'及一对横向设置的端壁112、所述侧壁lll'及端壁112'围 成对接空间113\侧壁lll'设有若干沿纵长方向排列并收容所述端子12'的 端子槽114、所述端子槽114'由侧壁lll'外表面延伸至侧壁lll'内表面并 与所述对接空间113'连通。
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所述端子12'由上而下组装入绝缘本体ll'的端 子槽114'中,其具有固持于绝缘本体IF的侧壁lll'上的第一固持部12T 、 第二固持部122'、连接第一、第二固持部121'、 122'的第一连接部123'、 自第一固持部12F底部水平延伸出绝缘本体ir的焊接部124'及自第二固持 部122'底部向上弯折延伸入对接空间113'中的延伸臂125'。所述第一固持 部121\第二固持部122'及连接部123'形成倒U形固持部,使第一固持部 121'及第二固持部122'分别架设并固持于侧壁lll'的内外两侧,以使端子 12'稳固固持于绝缘本体ll'上。所述第二固持部122'及延伸臂125'形成正U 形结构。所述延伸臂125'设有与第二固持部122'连接的弧形第二连接部 126'、自第二连接部126'向上延伸的弹性部127'、自弹性部127'向第一固 持部121'弯折延伸的承载部129'。所述承载部129'为弧形,其一端抵靠于 所述第二固持部122'上。所述第二连接部126'及承载部129'均具有弹性。 所述弹性部127'与承载部129'的连接处设有向对接空间113'内突伸的接触 部128、所述第二连接部126'及承载部129'分别位于纟妻触部128'的上下两 侧。所述承载部129'靠近弹性部127'的一端设有导引面130',该导引面 13(K位于所述接触部128'上方,可导引对接物至所述对接空间113'内。
请参阅图10所示,当所述电连接器l'与对接物(未图示)对接,接触 部128'受到对接物的挤压时,所述第二连接部126'及承载部129'同时也受 到挤压作用,以便承载接触部128'并对接触部128'产生作用力,从而使接触 部128'对对接物的压力增加,同时由于第二连接部126'及承载部129'分别 位于接触部12『的上下两侧,使接触部12V的两侧同时得到作用力,使接触 部128'与对接物接触时不会过度偏离位置,从而达成接触部128'与对接物稳 定的电性连接。
上述通过承载部设置于弹性部与固持部之间达成电连接器与对接物对接 稳定的功效,也可用于如图11至图1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三种 实施方式中。
7请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 用于与对接物(未图示)连接并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电连接器 r'包括绝缘本体11〃、收容于绝缘本体ll"内的若干端子12〃及固持于绝
缘本体ir'内的若干固定件13〃。所述绝缘本体ii"设有面对对接物的对
接面111〃及底面112〃。绝缘本体11〃设有收容所述端子12〃的若干端子 槽113",该端子槽113"贯穿所述对接面111〃及底面112〃。
请参阅图12及图13所示,所述端子12〃包括固持部121〃、与对接物 对接的弹性部122〃、连接固持部121"和弹性部122"的弹性连接部 123〃、自固持部121"延伸出绝缘本体11"并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焊接部 124〃及自固持部121"向所述弹性部122"延伸的承载部125"。所述承载 部125"与固持部121"—体成型并自固持部121"弯折形成,可节省端子 12"的制造成本。所述弹性部122"设有与对接物接触的接触部126〃。当电 连接器1〃与对接物对接时,所述端子12〃的弹性部122〃与对接物接触并 在对接物的作用下向固持部121〃侧移动,所述承载部125〃可承载弹性部 122"以防止弹性部122"的过度移动,使所述接触部126"与对接物接触时 不会过度偏离位置,从而达成接触部126〃与对接物稳定的电性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该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所述端子设有固持部、弹性部及连接该固持部与弹性部的连接部,弹性部上设有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设有位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的承载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是自固持部向 弹性部侧凸伸并抵靠于所述弹性部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是自弹性部向 固持部侧凸伸并抵靠于所述固持部上。
4.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及连接 部分别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两侧。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为换形, 该拱形的最高点为承载部的接触点,且该承载部的两端与端子的固持部相连 接。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与固持部 一体成型并自固持部弯折形成。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的接触点设置 于端子的连接部的下侧。
8. —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 包括第 一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 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所述第二连接 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 子设有固持部、弹性部及连接该固持部与弹性部的连接部,该弹性部设有与 第一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设有位于固持部及弹性 部之间的承载部,所述第一端子挤压第二端子的弹性部,使弹性部向第二端 子的固持部侧变形,所述承载部夹持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承载 部是自第二端子的固持部向第二端子的弹性部侧凸伸并抵靠于所述弹性部 上。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与弹性 部相互抵接的接触点位于第二端子的连接部的下侧。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件,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所述端子设有基部、与基部连接的弹性部及自弹性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所述基部设有承载所述弹性部的承载部,当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弹性部在承载部的限制下可避免过度弯折,从而使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稳定接触。
文档编号H01R12/55GK201323272SQ200820186288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6日
发明者科 李, 楠 胡, 雷高兵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