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5643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尤其是一种具有改进的连接器锁紧和接地部件的 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通常被用于电连接一对相互平行排列的电路板。这种板对板连接器 对设有连接至成对电路板的各个相互对立表面的一个半部或各个部分。进一步地,已经有 一种被推荐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加强金属支架被附设在每个连接器部分的各相对端,该加 强金属支架被配置为一种锁定部件,用来使每个连接器半部固定到另一个配对的连接器半 部上(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3-234150)。参见图14,第一连接器801被连接于第一电路板(未示出),第二连接器901被连 接于平行的第二电路板(未示出)。第一连接器801包括多个第一端子(未示出),所述第 一端子装设在第一壳体811内,该第一壳体由一种绝缘材料制成。第二连接器901包括多 个第二端子961,所述第二端子容纳于第二壳体911内,该第二壳体也是由一种绝缘材料制 成。因此,当第一连接器801对接至第二连接器901用以使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961连接 并形成图示装配时,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随之相互连接。加强金属支架851在第一壳体的纵向(垂直于附图的纸面方向)上装设于第一壳 体811的两端的左右两侧。加强金属支架851包括尾部852、保持部853和弹性可变形的锁 紧部854 ;该尾部852焊接于第一电路板,该保持部853位于形成在第一壳体811内的狭缝 815里,该弹性可变形的锁紧部854具有形成在其末端的突起855。当第一连接器801和第 二连接器901对接在一起时,锁紧部854的突起855与形成于第二壳体911侧表面上的锁 紧容纳部915接合。这样就使第一连接器801和第二连接器901相互锁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上面提到的传统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存在的问题和 提供一种可靠的成对的板对板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装设 有一对第一本体,每个第一本体包括第一锁紧部和第一接地部,该本体被保持在第一壳体 的插入容纳部的两侧。该对第一本体被连接杆连接以形成第一加强金属支架,该第一加强 金属支架固定于第一连接器,并且第二连接器配置有与其连接的第二加强金属支架。第二 加强金属支架包括第二本体部和第二接地部,该第二本体部连接于一对第二锁紧部,并被 第二壳体的插入部固定。其中,第一加强金属支架和第二加强金属支架相互接合并施加一 个较强的锁紧力,因此,确保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对接状态。第一加强金属支架和 第二加强金属支架都能够作为接地端子,从而消除了提供单独接地端子的必要,并可以减 小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尺寸,相应地,也减少了制造成本。第一加强金属支架是坚固 的且不容易从第一壳体中脱离出来,从而保证了其连接性能的可靠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括第一连接器的板对板连接器对,该第
4一连接器被配置有第一壳体和插入容纳部,该第一壳体为大体上呈矩形的平行六面体形 状,第一端子排列在第一壳体内,该插入容纳部形成在第一壳体的两端并允许第一加强金 属支架配置于内。第二连接器配置为可与第一连接器对接,其具有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为 大体上呈矩形的平行六面体形状,第二端子排列于内。第二壳体配置为可插入到第一壳体 内,并且连接于第二壳体两端的插入部被配置为可插入到插入容纳部内,且插入部允许第 二加强金属支架设置于内并且与第一加强金属支架相接合。第一加强金属支架包括第一本体部和连接杆部,该第一本体部分别位于插入容纳 部两侧的侧壁部,该连接杆部连接两侧的第一本体部,每个第一本体部包括第一锁紧部,该 第一锁紧部设置为与一个第二加强金属支架的第二锁紧部接触并接合。第一接地部被提供 用以构成与板的接地连接。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第一本体部包括保持臂,该保持 臂连接于第一接地部的一端,该保持臂同连接于第一接地部一端的第一锁紧部一起从两侧 面夹紧形成在侧壁部的底端的支架保持部。在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板对板连接器 中,保持臂包括保持突起,该保持突起朝第一锁紧部的方向突出,第一锁紧部包括保持突 起,该保持突起朝保持臂的方向突出。在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板对板连接器对中,第一锁紧部包括第一接合突 起,该第一接合突起形成在比保持突起更靠近自由端的位置,并在保持突起相反的方向上 突出,从而能够与第二锁紧部相接合。在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板对板连接器对中,连 接杆部包括向下突出的突起部。根据本发明,板对板连接器对包括一对第一本体部,每个第一本体部包括第一锁 紧部和第一接地部,该第一本体部被保持在第一壳体的插入容纳部的两侧上。该对第一 本体部通过连接杆连接以形成第一加强金属支架,该第一加强金属支架装配在第一连接器 内。板对板连接器对还包括连接至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加强金属支架,其中该第二加强金属 支架包括第二本体部和第二接地部,该第二本体部与一对第二锁紧部连接。第二本体部被 保持在第二壳体的插入部内。因此,板对板连接器对能以这种方式配置,使得第一加强金属 支架和第二加强金属支架被牢固地配合在一起以施加一个较强的锁紧力,从而保证第一连 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对接状态。第一加强金属支架和第二加强金属支架能作为接地端子, 从而消除了提供单独接地端子的必要,并减小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尺寸,因而减 少了相应的制造成本。更进一步地,第一加强金属支架是足够牢固的以防止从第一壳体中 脱离,从而确保可靠的性能。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对,包括第一和第二互配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壳体,该 第一壳体大体上呈矩形,具有一对被间隔开的第一侧壁以形成具有中央凸起在其中的细长 的插入容纳部。多个第一端子容纳空腔沿第一壳体被间隔开,第一锁紧容纳空腔定位在第 一壳体的两端。多个第一端子的每个第一端子装配在各自的第一端子容纳空腔内,第一加 强锁紧支架装配在每个第一锁紧容纳空腔内。第一加强锁紧支架是平坦部件,由金属片压 印形成,并包括一对第一本体部,各第一本体部分别位于插入容纳部的相对两侧,并被固定 到一侧壁上,一连接部使第一本体部相互连接。每个第一本体部包括第一锁紧臂和第一板 安装部,该第一板安装部用于安装到第一电路元件。 第二连接器适合于与第一连接器对接,该第二连接器包括大体上呈矩形的第二壳体,具有一对被间隔开的第二侧壁以在其间形成细长的通道。该通道配置为可容纳第一连 接器的中央凸起于内。多个第二端子容纳空腔沿第二壳体被间隔开,第二锁紧容纳空腔位 于第二壳体的两端。多个第二端子分别装配在各第二端子容纳空腔内并被配置为与各第一 端子可操作地配合。第二加强锁紧支架装配在每个第二锁紧容纳空腔内,该第二加强锁紧 支架是平坦部件,其由金属片压印而成,包括一对锁紧部、支架保持部和第二板安装部,该 支架保持部用于把第二锁紧支架固定于第二壳体,该第二板安装部用于安装于第二电路元 件。每个锁紧部被配置为可锁紧地接合第一加强锁紧支架的一个第一锁紧臂,从而将第一 和第二连接器辅助固定在一起。根据需要,每个第一本体部可以包括第一保持部,该第一保持部与第一接地部的 一端相连接,保持部和每个第一本体部的第一锁紧臂的一部分可接合一个第一侧壁的相反 两侧面。保持部和第一锁紧臂的该部分与一个第一侧壁的相反两侧面可以在这样一个位置 接合从侧壁外侧边缘向内间隔开的位置。保持部可以包括保持突起,该保持突起朝着第一 锁紧部的方向突出。第一锁紧部可以包括锁紧突起,该锁紧突起朝着保持部的方向突出,并 且可以进一步地包括可偏转的锁紧臂,该锁紧臂用于与一个第二加强锁紧支架的一个锁紧 部相接合。根据需要,第一锁紧部可以包括第一接合突起,该第一接合突起形成在比锁紧突 起更靠近第一锁紧部自由端的位置,这样的第一接合突起在相反于保持突起的方向上突出 并与一个第二锁紧臂相接合。连接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从其一边缘向下延伸的突起部,或 至少两个被分隔开来的突起部。第一和第二连接器均具有一纵向轴线,加强锁紧支架具有 沿该纵向轴线的厚度。该厚度可以是压印形成第一和第二加强锁紧支架的金属片的厚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加强锁紧支架在一个平面上对接在一起,该平面 具有厚度,该厚度为压印形成第一和第二加强锁紧支架的金属片的厚度。第一端子沿插入 容纳部被间隔开,第二端子沿通道被间隔开。每个第一加强锁紧支架的连接部可以相对较 窄且可偏转,第一本体部的第一锁紧臂可以是可偏转的。每个第二加强锁紧支架的锁紧部 可以包括可偏转臂,并且支架保持部可以延伸穿过第二连接器的侧壁之间的中心孔。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该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示出了对接在一起的一对第一和第二 连接器;图3为从上方看的图1中第一连接器的透视图;图4为从下方看的图1中第一连接器的透视图;图5为从图4的有利位置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6为从上方看的图2的第二连接器的透视图;图7为从下方看的图2的第二连接器的透视图;图8为图2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9为从图7的有利位置看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10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横截面图,其示出了在两连接器对接之前的 根据本发明该实施方式的加强金属支架;
图11为与图10相似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横截面图,但两连接器已对接 在一起;图12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横截面图,其示出了两连接器对接在一起之 前的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端子;图13为与图12相似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横截面图,但两连接器已对接 在一起;图14为传统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加强金属支架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介绍。参照图1-9,第一连接器1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一对表面装配的板对板连接器的 一半部,其适合于装配在下面介绍的第一板91的表面。第二连接器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 该对表面装配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另一半部,其适合于装配在下面介绍的第二板191的表面 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并通过这两个 连接器使第一板91和第二板191相互电连接。第一板91和第二板191例如可为用于电子 装置的印刷电路板或相似的任何种类的板。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解释板对板连接器的每个部件的结构和运动的方向表述 如上、下、左、右、前、后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每个板对板连接器位于图示的位置 时这些表述是合适的。然而,如果板对板连接器的位置变化,根据板对板连接器的变化这些 表述将要改变。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壳体作为连接器本体由一种绝缘材料一体成 型,该绝缘材料例如是一种合成树脂。如所示的,第一壳体11为大体上呈矩形的厚板状,形 成为大体上呈矩形的平行六面体部件。第二连接器101插入的表面,即对接面(图1-图3 中的上表面),形成有与大体矩形形状的外表面或周边向内间隔一段距离的容纳部。第一连 接器1的尺寸例如是大约10毫米长,大约2. 5毫米宽,大约1. 0毫米厚,尽管该些尺寸在需 要时可能被适当地改变。中央凸起部或肋部13 —体成型,并沿着连接器的纵向中心线布置 在容纳部内。侧壁部14在平行于凸起部13的方向上延伸,并在凸起部13的相对两侧面上 与第一壳体11 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13和侧壁部14从容纳部的底面向上突伸 出并沿着第一壳体11的纵向方向延伸。因此,在第一壳体11的纵向延伸的作为狭窄的插 入容纳部的狭窄的凹槽部12形成在凸起部13和每个侧壁部14之间,每个侧壁部14设置 在凸起部13的一侧。如图4和图5所示,每个凹槽部12都具有平面,其中一个平面被底板 部17封闭以形成装配面(图1-图3中的底面),通过该装配面,第一壳体11被装配在第 一板91上。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设置了单一的凸起部13,然而多个或任何数目的凸起部13 都可被使用。凸起部13例如具有大约0. 6毫米的宽度,尽管该尺寸可视情况被改变。第一端子容纳空腔15沿着侧壁14设置,在凸起部13的两侧面上和凹槽部12的 底面上延伸,并在其中容纳第一端子61,每个第一端子容纳空腔都具有凹槽形状。在示出的 实施例中,具有20个第一端子容纳空腔15,其以大约0.4毫米的间距形成在凸起部13的每 个侧表面和凹槽部12的底面上。位于凸起部13两侧的第一端子容纳空腔15和第一端子 容纳凹槽16共同作为一系列凹槽用来容纳第一端子61。第一端子容纳空腔15、第一端子容纳凹槽16和第一端子61的间距和数目在需要的时候可被适当地改变。第一端子61是一体冲压件,其由导电金属片形成。第一端子61包括第一保持部 63、第一尾部62、第一连接部或弹性梁64和第一接触部65。该第一保持部63可插入第一 端子容纳凹槽16 ;该第一尾部62与第一保持部63的底端连接,并适合于通过焊接或其他 类似方式与连接到第一板91上导电迹线的连接焊盘连接;该第一连接部或弹性梁64基本 呈U形,通过一弯曲部连接到第一保持部63的上端;该第一接触部65形成在接近第一连接 部64的自由端的位置,并朝着第一保持部63的方向向内延伸。第一端子61从装配面的设 置位置一侧插入第一端子容纳空腔15和第一端子容纳凹槽16内,第一保持部63被相应的 第一端子容纳凹槽16的侧壁16a从两侧卡紧,从而使第一端子固定在第一壳体11内。壳体11的端壁部26设于第一壳体11的两相对端并相对壳体的纵向方向横向延 伸。每个端壁部26的两端通过形成为侧壁部的末端侧壁部22连接到侧壁部14。在凸起 部13的纵向上一部分凹进部位于凸起部13的各端部外侧,并被端壁部26和末端侧壁部22 包围以形成一个插入容纳部21。换句话说,两侧的插入容纳部21分别形成在凹槽部12的 各自的端部外侧。每个插入容纳部21可移除地容纳下面介绍的第二连接器101的插入部 121,并在其中永久地容纳第一加强金属支架或装配钉51。参见附图10和11,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包括一对第一本体部52,该第一本体部 52连接到连接杆58两端,该连接杆是细的杆形连接部件。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是一体成 型的一体件,由导电金属片冲压或冲切形成。第一本体部52被末端侧壁部22保持在每个 相对的插入容纳部21的两端,第一本体部52大致呈J形,其包括第一锁紧部54、第一板安 装部56和保持臂53。第一锁紧部54从连接杆58的末端向上延伸(朝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面的方向), 其包括形成在上端或靠近自由端的第一接合突起55,该突起具有朝着另一个第一本体部 52突伸出的形状。上面提到的第一锁紧部54进一步包括形成在靠近基座端部(baseend)的锁紧突 起54a,该突起具有与第一接合突起55相反的方向突伸出的形状。锁紧突起54a被提供用 来与下面描述的支架的肩部24a接合。第一板安装部56在远离另一个第一本体部52的方向上从连接杆58的末端延伸, 并形成一下表面,该下表面平行于底板部17的下表面。第一板安装部56通过焊接或类似 方式连接到连接至第一板91上的接地迹线的一接地焊盘。保持臂53从第一接地部56的远端向上延伸,其包括形成在上端的保持突起53a, 或靠近保持臂53自由端的一部分,并具有朝着第一锁紧部54的方向突伸出的形状。保持 突起53a紧紧地咬合支架保持部24的外壁表面。保持臂53和第一接地部56可被看作为 具有L形的单一构件。连接杆58包括从其底面向下突伸出的突起部58a,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两个突 起部58a,它可以包括仅仅一个突起部58a或多于两个的突起部58a。每个突起部58a的尺 寸和位置可以是任意指定的。更进一步地,如果适当的话,突起部58a可以被省略。前述的插入容纳部21形成有支架接收容纳部23,用以容纳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 在里面。支架接收容纳部23包括外容纳部23a、内容纳部23b和连接容纳部23c。前述的 外容纳部23a形成在末端侧壁部22的外表面上以在其中容纳保持臂53 ;前述的内容纳部
823b形成在末端侧壁部22的内表面以在其中容纳第一锁紧部54 ;前述的连接容纳部23c在 第一壳体11的横向方向上延伸形成于底板部17,以容纳连接杆58在其中。第二连接器101包括第二壳体111,该第二壳体形成为一体的连接器本体,其由一 种绝缘材料如合成树脂形成。如图6-9所示,第二壳体111为大体上呈矩形的厚板状,其形 成为大体上呈矩形的平行六面体部件。第二壳体111的示例性尺寸为大约10毫米长,大约 1. 5毫米宽,和大约0. 8毫米厚,尽管在需要时,尺寸可能被改变。第二壳体111形成有一 平面,该平面被配置成与第一连接器1相配合。更确切地说,对接面(在图6和图8中的上 表面)具有一体成型的凸起部,该凸起部沿着相对第二壳体111的纵向方向延伸。凸起部 112沿着第二壳体111的每个侧面形成。如图7和图9所示,凹槽部113具有被底板部或表 面117封闭的平面,用以形成将被安装在第二板191上的安装面(在图6和图8中的下表 面)。虽然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凸起部112,然而单一的凸起部112,或任何数目的 凸起部112可以依照要求被布置。凹槽部113具有例如大约0. 7毫米的宽度,尽管在必要 时尺寸可被适当地改变。具有凹槽形状的第二端子容纳凹槽116形成在凸起部112的两侧面,并延伸穿过 顶部以在其中容纳第二端子161。如所示出的那样,在各凸起部112和该凸起部顶端设置有 例如二十个具有大约0. 4毫米间距的第二端子容纳凹槽116。第二端子容纳凹槽116和第 二端子161的间距、数目在必要时可被适当改变。第二端子161是由导电金属片冲压形成的一体件。第二端子161包括第二保持部 163、第二尾部162和第二接触部165。前述第二保持部163插入到第二端子容纳凹槽116 ; 前述第二尾部162与第二保持部163的底端连接,并适合以焊接或类似方式连接于接合至 第二板191上的导电迹线的连接焊盘;前述第二接触部165通过向下延伸的弯曲部连接于 第二保持部163的上端。第二端子161从对接面所处一侧插入第二端子容纳凹槽116,并且 第二保持部163被第二端子容纳凹槽116的两侧壁116a卡紧,从而使第二端子161稳固在 适当位置。端壁部121被设置在第二壳体111的两端,并相对壳体的纵向方向在横向上延伸。 端壁部1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凸起部112。当两个连接器配合在一起时,端壁部121被配置 成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插入容纳部21内。第二加强金属支架或装配钉151包括第二本体部152,一对第二锁紧部154,第二 接地部156和保持部153。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是一体的M形部件,由导电金属片通过冲 压形成。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被形成为以便于第二本体部152被保持在端壁部121上。第二锁紧部154为L形部件,在第二本体部152的两上端连接到肩部152a,第二锁 紧部154包括水平部154a和垂直部154b,该水平部154a平行于前述的底板部117向外延 伸,该垂直部154b连接于水平部154a并向下延伸。更进一步地,第二锁紧部154提供了形 成在靠近垂直部154b自由端的一向外突出形状的第二接合臂或突起155。第二本体部152包括保持部153,该保持部具有向外突伸出的保持突起或倒钩 153a。保持突起153a适于接合形成在插入部121内的支架保持部124的保持肩部124a。第二接地部156从保持部153的下端向下延伸,并通过焊接或类似方式与接合至 第二板191上接地迹线的接地焊盘连接。支架接收容纳部123形成在端壁部121内,在容纳部内容纳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支架接收容纳部123具有外容纳部123a和内容纳部123b。该外容纳部123a形成在 端壁部121的顶部和两外侧表面以容纳第二锁紧部154,该内容纳部123b延伸穿过端壁部 121并设置成在其中容纳保持部153。如图10所示,在两侧的支架保持部24和每个第一本体部52的第一锁紧部54之 间,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通过干涉配合被固定到第一壳体11上。也就是说,第一本体部52 从下面插入第一壳体11内,并且两边的每个支架保持部24处在相应的保持臂53和第一锁 紧部54之间,因此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被安设在第一壳体11上。每个保持臂53的保持突起53a接合并扣牢支架保持部24的外壁面,并且第一锁 紧部54的保持突起54a与支架保持部24的保持肩部24a接合。因此,即使对第一壳体11 施加相对于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向上的拉力,第一壳体11也不会从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 中出来。各侧的支架保持部24被第一锁紧部54的保持突起54a和保持臂53的保持突起 53a夹紧。而且,保持突起54a和保持突起53a由单一连续的板材形成。所以,即使对第一 壳体11施加横向方向上(在图10的左右方向上)的力,例如倾斜力或震动力,第一加强金 属支架51依然固定在第一壳体11上。通过将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的第一接地部56与第 一板91上的接地焊盘焊接连接或者其他类似方式连接,第一壳体11被牢固地固定在第一 板91上。第一接地部56的下表面是平的,因此与第一板91上的接地焊盘在较宽大的面积 上接触并连接,相应地,在第一接地部56和第一板91之间具有了很大的结合力。因此,即 使将一个很大的力施加到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上时,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也不会和第一 板91发生分离。第一接地部56的远端,换句话说,相对于连接杆58的第一接地部56的一 端从末端侧壁部22的外表面向内定位。即,第一接地部56如此设置使其不从末端侧壁部 22的外表面向外突出。这样设置可以减少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尺寸和减少将第一连接器1 安装在第一板91上必需的装配面宽度尺寸。而且,连接于第一接地部56的远端的保持臂 53也容纳在开槽于末端侧壁部22的外表面上的外容纳部23a内,这样可以减少第一连接器 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进一步地,左、右第一本体部52与第一壳体11的左、右末端侧壁部22相连接,该 左、右第一本体部52通过连接杆58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体件,其可以防止第一壳体11的变 形。相比于左、右第一本体部52相互独立的情况,上述左、右第一本体部52的一体件结构 容许左、右第一本体部52以改进的安装精度容易地安装在第一壳体11上。另外,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相互配合在一起时,或在它们已经配合在 一起的状态时,左、右第一本体部52自然地弯曲并同时张开。在这个过程中,一向外的力施 加到每个第一本体部52上,在连接杆58上产生一伸长压力,该伸长压力也作用在第一本体 部52上。这就使得不需加大第一本体部52的尺寸,可牢固地将第一连接器1保持装配于 第二连接器101。连接杆58具有与杆58 —体的突起部58a,该突起部被设置成从连接杆58的下表 面向下突出。这些突起部58a每一个都具有加强件的功能,它们能够增加连接杆58的强度。 虽然也可以通过增加整个连接杆58的宽度尺寸(图10中的垂直尺寸)来增加连接杆58的 强度,但也因此增加了连接杆58所必须消耗的材料量,从而增加了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的 制造成本。相反地,通过在连接杆58的适当部位处形成具有必需尺寸的各突起部58a,可以
10最小化地增加制造连接杆58的材料消耗量从而抑制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的制造成本。可 以通过调节突起部58a的数目、布局和尺寸来调节连接杆58的强度。这就允许任意设定连 接杆58的强度。在这个阶段,不像其他部件,连接杆58并不需要精确的尺寸精度。因此, 为了在生产阶段中移动加强金属支架51,可以设置和生产一个或多个突起部58a作为承载 件,并推定相同的一部分被切除。上述的突起部58a需要形成为向下突出,以便于突起部58a的底端不与第一板91 的上表面相接触。这就使连接杆58的任何部位可保持与第一板91的上表面分离,同时,可 以在位于连接杆58下方区域的第一板91的上表面设置导电迹线,如印刷电路图案。更进 一步地,如图12所示,第一壳体11的凹槽部12具有被底板部17封闭的装配面。因此,除 了第一尾部62,第一端子61的其他部分不能接触第一板91的上表面。因此,在面对第一 壳体11底部的第一板91的几乎整个上表面区域内可以设置导电迹线,例如印刷电路图案。 这增加了在第一板91上设计导电迹线的自由度,并大大减少了第一连接器1安装在第一板 91上所必需的装配面积,因此,提高了第一板91上的电子组件或类似组件的组装密度。前述的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通过从两侧将形成在第二壳体111的插入部121上 的每个支架保持部124的保持肩部124a挤压第二本体部152的肩部152a和保持部153的 保持突起153a而装设于第二壳体111。支架保持部124是插入部121的一部分,该支架保 持部被支架接收容纳部123包围。即,在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2安装于第二壳体111上时, 第二本体部152从装配面向第二壳体111移动,且保持部153安装到内容纳部123b内,从 而完成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2的安装。通过这种方式,肩部152a与支架保持部124的保持肩部124a接合,因此,即使对 第二壳体111施加相对于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向上(图10中的向下方向)的拉力时,第 二壳体111也不会从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中出来。通过将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的第二 接地部156与第二板191上的接地焊盘焊接连接或以类似方式连接,第二壳体111牢固地 同第二板191相固定。如图11所示,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对接的状态下,第二壳体111的 插入部121插入第一壳体11的插入容纳部21内,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的第一锁紧部54 和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的第二锁紧部154相互接合,以使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 锁紧。更详细地,形成于靠近第一锁紧部54的自由端部处的第一接合突起55与第二锁紧 部154的第二接合突起155接合。因此,第一锁紧部54同第二锁紧部154的接合是牢固的, 结果,第一连接器1同第二连接器101的装配也同样是牢固的。第一锁紧部54和第二锁紧部154之间的相互接触在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和第二 加强金属支架151之间提供了电传导。这样,在连接到第一板91上的接地焊盘的接地迹线 和连接到第二板191上的接地焊盘的接地迹线之间提供了电连续性,其中,第一加强金属 支架51的第一接地部56连接至第一板91上的接地焊盘,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的第二接 地部156连接至第二板191上的接地焊盘。因此,通过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和第二加强金 属支架151,第一板91上的接地迹线和第二板191上的接地迹线具有相同的电势。这就消 除了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上单独设置接地端子的需要。因此,可以使第一连 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尺寸变小,也可以减少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制造 成本。
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相对接的状态下,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的第一 锁紧部54的第一接合突起55被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的第二锁紧部154向外挤压,因而 受到一向外的力,也就是说,受到迫使第二锁紧部154朝着第一壳体11的末端侧壁部22的 力。这就在第一锁紧部54的自由端接近末端侧壁部22的方向上将一转动力矩施加在具有 第一锁紧部54的第一本体部52上。该转动力矩相对于保持臂53施加在保持臂53移动远 离支架保持部24的外表面的方向上。保持臂53与第一接地部56成一整体,该保持臂具有L形的侧面。第一接地部56 的下表面是平的,从而与第一板91上的接地焊盘相接触,甚至保持臂53的连接部。因此, 转动力矩被第一接地部56的下表面所接触的接地焊盘接收,并且几乎没有作用在保持臂 53上。结果,在保持臂53移动远离支架保持部24外壁表面的方向上,保持臂53在转动力 矩的作用下没有位移。保持臂53的保持突起53a仍然和支架保持部24的外壁表面接合和 卡紧,并牢固地把第一壳体11固定在第一板91上。在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的第二锁紧部154被压紧时,第一锁紧部54本身弹性地 移动以便于在接近末端侧壁部22的方向上倾斜。这样,在接近支架保持部24并增加与保 持肩部24a接合量的方向上,保持突起54a发生移位。依次地,这会更牢固地保持住支架保 持部24,从而把第一壳体11固定到第一板91上。更进一步地,关于作用在每个第一本体部52上的转动力矩,作用在左、右第一本 体部52上的力矩方向是相反的。事实上,左、右第一本体部52通过连接杆58相互连接。因 此,施加在左、右第一本体部52上的转动力矩的作用方向使其相互取消并大大削弱。相应 地,致使左、右第一本体部52的强度增加并提供大的装配力,因此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 接器101之间保证了增强的装配力。在阐述的实施例中,第一锁紧部54和第一接地部56之间的连接点作为第一锁紧 部54的位移支点,连接杆58在该连接点的上方区域连接到第一锁紧部54,也就是说,靠近 作为第二锁紧部154的施力点的第一接合突起55的区域。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第一锁 紧部54的位移。另外,由于位移的作用,第一锁紧部54的斥力增加。这在第二加强金属支 架151和第二锁紧部154之间增强了接合性,相应地,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 间提高了装配性。如前所述,连接杆58具有突起部58a,该突起部一体形成在连接杆的下表面上并 向下突出。因此,通过改变突起部58a的数目、布局和尺寸,可以调节连接杆58的强度。这 就调整了左、右第一锁紧部54由于其位移而产生的斥力,因此第一锁紧部54同相应的第二 加强金属支架151的第二锁紧部154之间的接合力也被调整。突起部58a可以从连接杆58的上表面向上突起而形成。然而,由图11可知,在第 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配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接近连接杆58 的上表面,从而,在连接杆58上方留下一有限空间。因此,优选地从连接杆58的下表面向 下突出形成一个或多个突起部58a。假如接地焊盘也形成在面对接地杆58下部的第一板 91的上表面区域,可以允许突起部58更进一步向下突出,以便于突起部58a的下端表面能 够与接地焊盘接触并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或其他类似方式。这样的话,连接杆58的 强度能显著增强,因而保证第一连接器1非常牢固地装配在第二连接器101上。如图12所示,第一端子61从装配面插入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子容纳空腔15和第一端子容纳凹槽16内,第一保持部63被第一端子容纳凹槽16的侧壁16a在两侧面卡紧 从而连接到第一壳体11上。连接部64容纳在凹槽部12内的第一端子容纳空腔15和第一端子容纳凹槽16内, 形成在靠近连接部64的自由端附近的第一接触部65的顶端从第一端子容纳空腔15突伸 出。凹槽部12具有安装平面,该安装平面被底板部17封闭以使得连接部64不会接触第一 板91的上表面。第一端子61的第一尾部62同接合至第一板91上的导电迹线的连接焊盘连接,该 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或其他类似方式。第一尾部62的末端从侧壁部14的外表面向内定位。 也就是说,第一尾部62不会突出于侧壁部14的外表面之外。这样,可以减少第一连接器1 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和用于安装第一连接器1至第一板91上必需的安装平面的宽度。第二端子161从装配面插入到第二壳体111的第二端子容纳凹槽116内,并且第 二保持部163被第二端子容纳凹槽116的侧壁116a在两边卡紧,从而连接到第二壳体111 上。第二接触部165容纳在凹槽部113内的第二端子容纳凹槽116内。第二端子161的第 二尾部162同样通过焊接或类似方式连接在接合至第二板191的导电迹线的连接焊盘上。如图13所示,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相配合的状态下,第二壳体111 的凸起部112插入第一壳体11的凹槽部12内,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的顶端与第 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5接触。这样,在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提供了电传 导。更进一步地,在连接至第一板91上的连接焊盘的传导迹线和连接至第二板191上的连 接焊盘的传导迹线之间提供了电传导,其中,第一端子61的第一尾部62连接至第一板91 上的连接焊盘,第二端子161的第二尾部162连接至第二板191上的连接焊盘。从前面所述的可以理解,在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包括第 一本体部52和连接部58,该第一本体部52分别连接到插入容纳部21相对两侧的末端侧壁 部22,该连接部58连接两侧的第一本体部52。第一本体部52包括第一锁紧部54和第一 接地部56,该第一锁紧部与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的第二锁紧部154接触并接合,该第一接 地部连接到第一板91上从而被接地。这样,增加了两侧的第一本体部52的强度和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的装配力。第一 加强金属支架51和第二加强金属支架151具有足够强的锁紧力,该锁紧力确保将第一连接 器1安装到第二连接器101。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是坚固的以使得加强金属支架51不会 从第一连接器1脱离出来,从而提高了可靠性。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也充当了接地端子, 因此,不需要提供单独的接地端子,减小了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尺寸,也减少 了相应的制造成本。第一本体部52包括保持臂53,该保持臂连接于第一接地部56的一端。保持臂53 同连接于第一接地部56 —端的第一锁紧部54 —起从两边挤压形成在第一壳体11的末端 侧壁部22底端的支架保持部24。因此,末端侧壁部22不能从第一加强金属支架51取下。连接杆58包括向下突起的一个或多个突起部58a。这样增加了连接杆58的强度。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要旨可能有其他各种方式的改 变,这些改变并不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1权利要求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对,包括(a)第一连接器,其包括第一壳体、多个第一端子和第一加强锁紧支架;所述第一壳体大体上呈矩形,其具有一对被相隔开的第一侧壁、多个第一端子容纳空腔和第一锁紧容纳空腔;所述一对第一侧壁形成具有中央凸起在其中的细长的插入容纳部,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容纳空腔沿所述第一壳体被间隔开,所述第一锁紧容纳空腔位于第一壳体的两端;每个第一端子装配在各自的所述第一端子容纳空腔内,所述第一加强锁紧支架装配在每个所述第一锁紧容纳空腔内;(b)第二连接器,其适合与第一连接器相配合,并包括大体上呈矩形的第二壳体、多个第二端子和第二加强锁紧支架;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一对被间隔开的第二侧壁、多个第二端子容纳空腔和第二锁紧容纳空腔;所述一对第二侧壁在其间形成细长通道,所述通道被配置成在其内容纳所述中央凸起,所述第二端子容纳空腔沿所述第二壳体被间隔开,所述第二锁紧容纳空腔位于第二壳体的两端;每个第二端子装配在各自的所述第二端子容纳空腔内并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有效配合,所述第二加强锁紧支架装配在每个第二锁紧容纳空腔内;(c)其中,第一加强锁紧支架是由金属片冲压的平坦部件,其包括一对第一本体部和连接部;每个第一本体部位于所述插入容纳部的相对两侧并固定到一个所述侧壁,所述连接部使所述一对第一本体部相互连接,每个第一本体部包括第一锁紧臂和用于与第一电路元件装配的第一板安装部;(d)其中,第二加强锁紧支架是由金属片冲压的平坦部件,其包括一对锁紧部、支架保持部和第二板安装部;所述支架保持部用于使第二锁紧支架固定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板安装部用于与第二电路元件装配,每个锁紧部被配置成可锁紧地接合所述第一加强锁紧支架的一个第一锁紧臂,用以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辅助固定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本体部包括第一保持 部,该第一保持部连接于第一接地部的一端,其中,保持部和每个第一本体部的第一锁紧臂 的一部分接合一个第一侧壁的相反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其中,所述保持部和第一锁紧臂的一部分 与一个第一侧壁的相反两侧接合的位置为从所述侧壁的外边缘向内间隔开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其中,所述保持部包括保持突起,该保持突 起朝第一锁紧部的方向突出,第一锁紧部包括锁紧突起和可偏转的锁紧臂,所述锁紧突起 朝保持部的方向突出,所述可偏转的锁紧臂用于与一个所述第二加强锁紧支架的一个所述 锁紧部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其中,所述第一锁紧部包括第一接合突起, 所述第一接合突起形成在比锁紧突起更靠近自由端的位置,该第一接合突起突出的方向与 保持突起的方向相反,并与一个第二锁紧臂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从其一边 缘向下延伸的突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至少两个从其下边 缘向下延伸的间隔开的突起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均具有一纵向轴线,加强锁紧支架沿该纵向轴线具有一厚度,所述厚度为冲压形成第一和第二 加强锁紧支架的金属片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加强锁紧支架在一 个平面内对接在一起,该平面具有冲压形成第一和第二加强锁紧支架的金属片的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沿所述插入容纳部被 间隔开,所述第二端子沿所述通道被间隔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加强锁紧支架的连接 部是相对狭窄和可偏转的,所述第一本体部的第一锁紧臂是可偏转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对,其中,每个所述第二加强锁紧支架的锁紧 部包括可偏转臂,所述支架保持部延伸通过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侧壁之间的中心孔。
全文摘要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对,其包括第一和第二互配连接器,每个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壳体内的多个端子。第一连接器包括平坦的第一加强锁紧支架,该平坦的第一加强锁紧支架由金属片压印而成,第二连接器包括平坦的第二加强锁紧支架,该平坦的第二加强锁紧支架由金属片压印而成,并被配置为与平坦的第一加强锁紧支架相配合。
文档编号H01R13/639GK101911397SQ200880124662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8日
发明者竹内良太郎, 谷口太一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