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供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1306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源供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供应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整合燃料电池的电源供应装置。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原理为利用氢气当原料,以氧气当氧化剂,使氢气与氧气产生化学反应, 而得到水和电。燃料电池包括氢气出口及氢气入口。氢气出口与大气环境连通,而氢气入口连接 于一氢气源。进入燃料电池内部但未及参与反应的氢气,随即从氢气出口流出至大气环境, 使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有限,且造成清气的浪费使氢气的使用率无法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供应装置,其包括燃料电池及两个阀(valve),该 两个阀分别设于燃料电池的氢气入口及氢气出口,用于控制燃料电池内部的压力,提高燃 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及防止空气进入燃料电池,以延长使用寿命。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电源供应装置包括一燃料电池、一 制氢单元、一止逆阀及一排气阀。燃料电池具有一氢气入口及一氢气出口。制氢单元连接 于氢气入口并用以产生一氢气进入燃料电池内。止逆阀设于氢气入口,用以防止燃料电池 内部的氢气从氢气入口流出。排气阀设于氢气出口,用以排出燃料电池内部的氢气。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 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源供应装置的功能方块图;
图2为图1的电源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局部A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局部B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制氢单元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固态氢燃料与吸水性材料接触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固态氢燃料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制氢单元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第三连接部卡扣于第一连接部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制氢单元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电源供应装置
102,202 燃料电池104、304、404 制氢单元106 止逆阀108 排气阀110:质子交换膜112:氢气入口114:氢气出口116:正电极118:负电极120:进气门122 弹性元件124 排气门126:内壁128、428 固态氢燃料130 吸水性材料132、332、432 第一壳体134,334 第二壳体136:第一开口138、338:第三开口140:第二开口142、144: 一端146:薄膜148 尖部150,350 第一连接部152,352 第二连接部154,354 第三连接部156、390 另一端158:固定部160、360 吸水元件162,362 气液分离膜164 载体178:卡合部188 盖体190 第一密封元件192 第二密封元件194 通道266 脱氧剂268 脱氧元件270 第二贯孔
272 第五连接部274 第一贯孔276:第四连接部480 泵482:入水口484:出水口486:第三开口a 段差结构A、B:局部D1、D2:内径D4、D5:夕卜径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提出较佳实施例作为本发明的说明,然而实施例所提出的内容,仅为举例说 明之用,而绘制的附图为配合说明,并非作为限缩本发明保护范围之用。再者,实施例的图 示也省略不必要的元件,以利清楚显示本发明的技术特点。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源供应装置的功能方块图。电源供 应装置100包括一燃料电池(Fuel Cell) 102、一制氢单元104、一止逆阀(check valve) 106 及一排气阀108。制氢单元104用以产生一氢气进入燃料电池102内。通过止逆阀106及排气阀108,可控制并稳定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压力,使燃 料电池102在一稳定且足够的氢气压力下产生电力,并减少外界空气中的氧气及杂质进入 燃料电池102内部。电源供应装置100可用于与一电子装置(未绘示)电连接,以供电给该电子装置。 该电子装置例如是可携式通讯装置、计算机(computer)、手电筒或其它种类的电子装置。然 此非用以限制本实施例,另一实施状态中,电源供应装置100也可与一蓄电元件,例如是锂 电池电连接,以供电给该蓄电元件,让该蓄电元件储存电力,然后蓄电元件再将储存的电力 提供给电子装置。燃料电池102可以是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PEM)型或其它型 式的燃料电池。本实施例以质子交换膜型的燃料电池为例作说明。请参照图2,其绘示图1的电源供应装置的示意图。燃料电池102包括一质子交换 膜110、正电极116及负电极118及并具有一氢气入口 112及一氢气出口 114。一管路(未绘示)可连接氢气入口 112与制氢单元104,以将制氢单元104产生的 氢气传输至燃料电池102。止逆阀106设于氢气入口 112,用以防止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 气回流至制氢单元104。排气阀108设于氢气出口 114,用以排出燃料电池102内的氢气。详细而言,止逆阀106可防止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流出至大气环境,具有累积 氢气的作用,使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压力蓄压至该预设压力。排气阀108在燃料电池 102内部的氢气压力达到该预设压力时开启,以排出过量的氢气,维持燃料电池102内部的 氢气压力在该预设压力范围内。其中,该预设压力可以是燃料电池102内部的安全工作压力或使燃料电池102具高发电效率的工作压力。以下详细说明止逆阀106及排气阀108的
细部结构。请参照图3,其绘示图2中局部A的示意图。止逆阀106包括一进气门120,其以 例如是枢接的方式,可动地设于燃料电池102的内部并选择性地露出氢气入口 112,以让氢 气进入燃料电池102的内部。由于氢气入口 112的内壁具有一段差结构a,故当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欲从氢 气入口 112流出时,进气门120被段差结构a止挡,因此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无法从氢 气入口 112流出。然,本实施例的止逆阀106并不限于图3的结构,在其它实施态样中,止 逆阀106可以是其它构造的止逆阀或方向控制阀等,本实施例并不对止逆阀106的结构作 任何限制。请参照图4,其绘示图2中局部B的示意图。排气阀108包括一弹性元件122及一 排气门124。弹性元件122的一端固设于燃料电池102的氢气出口 114的内壁126,弹性元 件122用以提供一弹性力以遮蔽氢气出口 114。排气门IM可动地连接于弹性元件122的 另一端。当燃料电池102内氢气压力的作用在排气门IM的力量达到该弹性力时,排气门 124被推动而开启以排出燃料电池102内过量的氢气。本实施例的排气阀108并不限于图4所示的结构,在其它实施态样中,排气阀108 可以是其它型式的阀。亦即,本实施例并不对排气阀108的结构及型式作任何限制。举例 来说,在一实施态样中,排气阀108也可为止逆阀,用以防止外界的气体及杂质进入燃料电 池102的内部。或者,在另一实施态样中,排气阀108可为压力控制阀或方向控制阀等。以下详细介绍本实施例的制氢单元104。请参照图5,其绘示图1的制氢单元的示 意图。制氢单元104包括一第一壳体132、一第二壳体134、一固态氢燃料1 及一吸水性 材料130。吸水性材料130吸附有水,用以与固态氢燃料1 进行放氢反应。固态氢燃料1 包括一氢化物粉体及一放氢触媒粉体,该氢化物粉体例如是硼氢 化钠(NaBH4),该放氢触媒粉体为数个金属纳米粒子。该些金属纳米粒子选自于由钌(Ru)、 钴(Co)、镍(Ni)、铁(Fe)、锰(Mn)以及铜(Cu)所组成的群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或两种以上 金属纳米粒子搭配。其中,放氢触媒粉体的一平均粒径为Iym至10mm。在一实施态样中,该放氢触媒粉体包括数个触媒载体及上述的金属纳米粒子,该 些金属纳米粒子可披覆于该些触媒载体的表面。在另一实施态样中,该放氢触媒粉体包括 数个触媒载体及上述的金属离子,该些金属离子可螯合于该些触媒载体的表面。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132可以是具有中空部的管体,固态氢燃料1 设于第一壳 体132内。第一壳体132具有一第一开口 136及一第三开口 138。第一开口 136设于第一 壳体132的一端142,第三开口 138可通过一管路(未绘示)连通氢气入口 112。第二壳体134可以是具有中空部的管体,吸水性材料130设于第二壳体134内。 第二壳体1;34具有一第二开口 140。第二开口 140设于第二壳体134的一端144,第一壳体 132的该端142连接于第二壳体134的该端144。第一壳体132及第二壳体134可制成笔状或其它轻薄短小的壳体,可随身携带,相 当方便。如图5所示,第二开口 140的内径D2大于固态氢燃料1 的外径D4,第二壳体134 的外径D5小于第一开口 136的内径D1,使第二壳体134可经由第一开口 136进入到第一壳体132内后,吸水性材料130与固态氢燃料1 接触而进行放氢反应,产生的氢气由第三开 口 138流至燃料电池102。本文所称的“外径”指元件外侧的径向尺寸,而“内径”指元件内侧的径向尺寸,并 不限于是圆形截面的内侧直径或外侧直径。制氢单元104更包括一盖体188、一吸水元件160、一气液分离膜162及一第一密 封元件190。盖体188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壳体132,例如盖体188以螺纹锁附或压配的方 式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壳体132。盖体188可具有一通道194,通道194与第三开口 138相 连通。气液分离膜162可设于盖体188上,吸水元件160可设于第一壳体132内,吸水元 件160及气液分离膜162位于第三开口 138与固态氢燃料1 之间。吸水元件160例如是棉花、海绵或酚醛塑料发泡物可设于第一壳体132内,用以吸 收未参与反应的水,防止未参与反应的水流至燃料电池102。较佳地但非限定地,吸水元件 160遮蔽整个第三开口 138。气液分离膜162可挡住未反应的水并只让氢气通过,较佳地但非限定地,气液分 离膜162遮蔽整个第三开口 138。在一实施状态中,若吸水性材料130与固态氢燃料完全反应或未参与反应的水量 较少,则可省略吸水元件160及气液分离膜162。少量的未参与反应的水会沾附于第一壳 体132及第二壳体134的壁面上,故即使省略吸水元件160及气液分离膜162也不会有水 流出至外界或从第三开口 138流出。第一密封元件190,例如是具有弹性的0型环,其设于盖体188上。当盖体188锁 附于第一壳体132时,第一密封元件190被挤压于盖体188与第一壳体132之间而产生密 封效果,可防止未反应的水从第三开口 138泄漏出去。第二壳体1;34包括一第二密封元件192及一薄膜146。薄膜146遮蔽第二开口 140,避免吸水性材料130从第二开口 140掉出。固态氢燃料1 具有一尖部148,其设于固 态氢燃料128中朝向薄膜146的一端,用以刺破薄膜146。当第二壳体134进入第一壳体 132的过程中,固态氢燃料1 将穿破薄膜146,使固态氢燃料128与吸水性材料130得以 接触,如图6所示,其绘示图5的固态氢燃料与吸水性材料接触的示意图。第二密封元件192,例如是具有弹性的0型环,其设于第二壳体134的另一端156。 当第二壳体134进入第一壳体132时,第二密封元件192被挤压于第二壳体134与第一壳 体132之间而产生密封效果,可防止未反应的水泄漏至外界。如第一壳体132更包括一第一连接部150,其设于第一壳体132的该端142。第二 壳体134更包括一第二连接部152及一第三连接部154。第二连接部152设于第二壳体134 的该端144,第三连接部巧4设于第二壳体134的另一端15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50与第二连接部152为相配合的螺纹,而第一连接部 150与第三连接部巧4为相配合的螺纹。第二连接部152选择性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50或第三连接部154。进一步地说, 当第二壳体Π4未进入第一壳体132内部时,第一连接部150连接第二连接部152,而当第 二壳体134进入第一壳体132内部后,第一连接部150可连接第三连接部154。进一步地 说,当使用者欲使用制氢单元104时,可转动图5的第一壳体132或第二壳体134,使第二壳体134进入第一壳体132,如图6的状态。当使用者不使用制氢单元104时,可转动图6 的第一壳体132,使固态氢燃料1 与吸水性材料130脱离,如图5所示。通过第一连接部 150、第二连接部152及第三连接部154的设置,使第一壳体132与第二壳体134可稳固地
连接在一起。请回到图5,第一壳体132更包括一固定部158,其设于第一壳体132的内侧壁与 固态氢燃料1 之间,以固定固态氢燃料128。固定部158可固设于第一壳体132的内侧 壁,固定部158可具有一卡合部178,例如是贯孔,固态氢燃料1 卡合于卡合部178。以下详细说明固态氢燃料128的构造。请参照图7,其绘示图5的固态氢燃料的示意图。制氢单元104可更包括一载体 164,固态氢燃料1 设于载体164。载体164的外形可以是中空柱状,固态氢燃料1 可 附着于载体164的外表面。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实施例,在一实施状态中,固态氢燃料1 也 可同时附着于载体164的内、外表面。或者,固态氢燃料1 也可仅附着于载体164的内表 面。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实施例,在另一实施状态中,固态氢燃料128也可不形成于载体164 上。载体164为一中空载体,可提供更多的表面积,使更多的固态氢燃料1 可设于载 体164上,增加固态氢燃料128与水产生放氢反应的速率。在一实施状态中,载体的外形也可为平板状或其它任意外形。载体的外形可配合 第一壳体132及第二壳体134的外形而定,本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制。载体164可以是一具有可挠性的多孔隙载体,其可由金属形成,例如是发泡镍 (Ni-foam)网、镍网、铁丝网或铜丝网。由于载体164具可挠性,故可被卷曲成如图7所示中 空柱状。多孔隙的载体164可将固态氢燃料1 吸附于多孔隙内,使固态氢燃料1 可使 用涂布方式形成于载体164上。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实施例,固态氢燃料1 可使用其它方 式形成于载体164上,例如是喷布,浸泡等其它方式。请回到图5,吸水性材料130包括吸水体及水。吸水体可以是高分子聚合物或该高 分子与一棉质材料的组合,其成份包括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醇、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酯、聚 环氧乙烷、淀粉接枝共聚物、或橡胶共混物。较佳但非限定地,吸水性材料130的吸水率可 介于1 10至1 40之间,以得到较佳的放氢反应。其中,吸水率1 10指1公克的吸 水体可吸附10公克的水。此外,吸水性材料130可形成颗粒状,较佳但非限定地,每颗吸水 性材料130的大小大致上均勻。第二实施例请参照图8,其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的示意图。在第二实施例 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之处沿用相同标号,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实施例的燃料电池202与第 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102不同之处在于,燃料电池202更包括一脱氧剂沈6。脱氧剂266可 吸收未参与反应的氧气,避免氧气与氢气反应后产生过高的热量将质子交换膜110烧毁。燃料电池202更包括一脱氧元件268并具有一第一贯孔274及一第四连接部276。 第一贯孔274贯穿燃料电池202的壁厚以连通燃料电池202的内部与外界。第四连接部 276,例如是螺纹,设于第一贯孔274的内壁面。脱氧元件268具有一中空部(未绘示)、一第二贯孔270及一第五连接部272。第二贯孔270从脱氧元件268的外壁面(未标示)贯穿至该中空部。第五连接部272,例如是 与第四连接部276相配合的螺纹,设于脱氧元件268的外壁面,用以连接于第四连接部276。 其中,脱氧剂266设于中空部,氧气可通过第二贯孔270进入到脱氧元件沈8内部,并被脱 氧剂266吸附。在一实施状态中,第四连接部276与第五连接部272的外形可以是相配合的 锥形,用于使第四连接部276与第五连接部272连接时产生密封效果,也可使脱氧元件268 成为抽取式的脱氧元件。由于脱氧元件268为可分离式,方便使用者更换脱氧剂沈6。较佳地,脱氧元件268 更包括一盖子(未绘示),在取下该盖子后即可更换位于该中空部内的脱氧剂沈6。虽然本实施例燃料电池202的脱氧剂沈6以位于脱氧元件沈8内为例作说明,然 此非用限制本实施例,在一实施状态中,燃料电池也可省略脱氧元件沈8、第一贯孔274及 第四连接部276,脱氧剂266改以应用贴附、锁附或其它方式设于燃料电池202的内部,例如 是氢气入口 112或氢气出口 114的内壁。在启动制氢单元104后,可吸附来自于制氢单元 104和燃料电池202内部的氧气,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功效。此外,在其它实施状态中,脱氧剂沈6也可设于制氢单元104内部,例如是出口通 道194内。第三实施例请参照图9,其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制氢单元的示意图。第三实施例中与 第一实施例相同之处沿用相同标号,在此不再赘述。第三实施例的制氢单元304与第一实 施例的制氢单元104不同之处在于,制氢单元304的连接部为凸部或凹部。第一连接部350为一凹部,设于第一壳体332。第二连接部352及第三连接部354 为一凸部,设于第二壳体334,用以卡扣于第一连接部350,如图9所示。然此非用以限制本 实施例,在另一实施状态中,第一连接部350也可为凸部,第二连接部352及第三连接部3M 可为凹部。此外,本实施例的制氢单元304可省略盖体,第三开口 338设于第一壳体332的另 一端390并用以连接于氢气入口。吸水元件360及气液分离膜362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吸水元件160及气液分离膜 162,在此不再赘述。特别一提的是,吸水元件360及气液分离膜362防止未反应的水从第三开口 338 流出,而第二连接部352卡扣于第一连接部350,可防止异物侵入制氢单元304内部。此外, 当第二壳体334进入第一壳体332后,第三连接部3M可卡扣于第一连接部350而产生密 封效果,防止未反应的水泄漏出来,如图10所示,其绘示图9的第三连接部卡扣于第一连接 部的示意图。第二连接部352及第三连接部3M的尺寸可略大于第一连接部350,使第二连接部 352及第三连接部3M紧密地卡扣于第一连接部350,提升制氢单元304的密封性。此外,第二连接部352及第三连接部354的材质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材质,例如是 橡胶、硅胶,只要稍微用力便能将第二连接部352及第三连接部3M卡扣于第一连接部350 内。虽然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制氢方式以固态氢燃料与吸水性材料混合为 例作说明,然而也可使用液态水代替吸水性材料。以下以第四实施例说明。
第四实施例请参照图1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制氢单元的示意图。第四实施例中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之处沿用相同标号,在此不再赘述。第四实施例的制氢单元404与第一 实施例的制氢单元104不同之处在于,制氢单元404可省略吸水性材料。制氢单元404包括一第一壳体432、一泵(pump) 480及一固态氢燃料428。第一壳体432具有一入水口 482、一出水口 484及一第三开口 486,第三开口 486 连接于氢气入口 112。固态氢燃料4 设于第一壳体432内。固态氢燃料4 用以与液态水进行放氢反应。 泵480连接于入水口 482及出水口 484,用以将液态水传输至第一壳体432内或抽 出第一壳体432内的液态水。进一步地说,当使用者欲使用制氢单元404时,可启动泵480 的供水功能,使液态水进入第一壳体432内。当使用者不使用制氢单元404时,可启动泵 480的抽水功能,抽出第一壳体432内的液态水。虽然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制氢方式以固态氢燃料混合吸水性材料或液 态水为例作说明,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它实施状态中,制氢单元可以是其它型式的 制氢设备,例如是以储存有氢气的高压钢瓶、应用金属放氢技术的制氢装置,或是使用其它 化学产氢方式的制氢装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电源供应装置,通过两个阀分别设于燃料电池的氢气 入口及氢气出口,用于控制燃料电池内部的压力,提高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综上所述,虽然已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 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源供应装置,包括燃料电池(Fuel Cell),具有氢气入口及氢气出口 ;制氢单元,连接于该氢气入口并用以产生一氢气进入该燃料电池内;止逆阀(check valve),设于该氢气入口,用以防止该燃料电池内部的该氢气从该氢气 入口流出;以及排气阀,设于该氢气出口,用以排出该燃料电池内部的该氢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排气阀为止逆阀,用以防止外界的气体 进入该燃料电池的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排气阀为压力控制阀,当该燃料电池内 部的氢气压力达到一预设压力时,该排气阀开启以排出该燃料电池内的该氢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排气阀包括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的一端固设于该燃料电池,该弹性元件用以提供一弹性力;以及排气门,可动地连接于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其中,当该燃料电池内的该氢气的作用力达到该弹性力时,该排气门被推动而开启以 排出该燃料电池内的该氢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止逆阀包括进气门,可动地设于该燃料电池并选择性地露出该氢气入口,以让该氢气进入该燃料 电池的内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包括固态氢燃料;以及吸水性材料,吸附有水,以与该固态氢燃料进行放氢反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包括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用以连通该氢气入口,该固态氢燃料 设于该第一壳体内;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开口,该吸水性材料设于该第二壳体内,该第二开口的内径大于该 固态氢燃料的外径,该第二壳体的外径小于该第一开口的内径,使该第二壳体经由该第一 开口进入到该第一壳体内后,该吸水性材料与该固态氢燃料接触而产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一开口设于该第一壳体的一端,该第 二开口设于该第二壳体的一端,该第一壳体连接于该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包括一薄膜,该 薄膜遮蔽该第二开口;其中,该第二壳体进入该第一壳体的过程中,该固态氢燃料穿破该薄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固态氢燃料具有一尖部,该尖部设于该 固态氢燃料中朝向该薄膜的一端,用以刺破该薄膜。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一壳体包括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 部设于该第一壳体的该端,该第二壳体包括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设于该第二壳体的 该端,该第二连接部用以连接于该第一连接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二壳体还包括第三连接部,用以当 该第二壳体进入该第一壳体后,连接于该第二连接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之一者为凸部,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之另一者为凹部,该凸部用以卡扣于该凹部。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一连接部及该第二连接部为相配合 的螺纹。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一壳体还包括固定部,设于该第一壳体的内侧壁与该固态氢燃料之间,以固定该固态氢燃料。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还包括吸水元件,设于该第三 开口与该固态氢燃料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吸水元件为棉花、海绵或酚醛塑料发 泡物。
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还包括气液分离膜,设于该第 三开口与该固态氢燃料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还包括盖体,可分离地连接 于该第一壳体,该盖体具有通道,该通道用以连通该第三开口。
1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还包括载体,该固态氢燃料设于该载体上。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载体的外形为中空柱状或平板状。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载体为多孔隙的载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载体为金属网。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载体为发泡镍(Ni-foam)网、镍网、铁 丝网或铜丝网。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包括第一壳体,具有入水口、出水口及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用以连通于该氢气入口 ;泵(pump),连接于该入水口及该出水口,用以将水传输至该第一壳体内或抽出该第一 壳体内的水;以及固态氢燃料,设于该第一壳体内,该固态氢燃料用以与水进行放氢反应。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燃料电池还包括脱氧剂,设于该燃料电池与该制氢单元中至少一者的内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燃料电池还具有第一贯孔及第四连接 部,该第四连接部设于该第一贯孔的内壁面,该燃料电池还包括脱氧元件,具有中空部、第二贯孔及第五连接部,该第二贯孔从该脱氧元件的外壁面贯 穿至该中空部,该第五连接部设于该脱氧元件的外壁面,用以连接于该第四连接部;其中,该脱氧剂设于该中空部。
2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吸水性材料包括吸水体及水;其中,该吸水体包括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醇、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酯、聚环氧乙烷、淀 粉接枝共聚物、或橡胶共混物。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吸水性材料的吸水率介于1 10至 1 40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电源供应装置包括一燃料电池、一制氢单元、一止逆阀及一排气阀。燃料电池具有一氢气入口及一氢气出口。制氢单元连接氢气入口并用以产生一氢气。止逆阀设于氢气入口,用以防止燃料电池内部的氢气流至制氢单元,及外界空气进入燃料电池内部。排气阀设于氢气出口,用以排出燃料电池内的氢气。本发明通过两个阀分别设于燃料电池的氢气入口及氢气出口,用于控制燃料电池内部的压力,提高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
文档编号H01M8/04GK102117926SQ20091021571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30日
发明者太原丽子, 曹芳海, 洪剑长, 蔡幸芬, 薛展立, 许雅意, 谷杰人, 郑名山, 陈政严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