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1234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结合插头主体部的插座侧的连接器,特别是关于能够将多个插座接点 构件高精度地定位安装于插座主体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为了将在印刷线路基板上形成的多个通电部和其他的印刷线路基板等上形成的 多个通电部电连接,使用薄型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与一个基板的通电部导通的插座侧的 连接器和与另一个基板的通电部导通的插头侧的连接器。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中,在插座侧的主体上形成有向与插头侧的 结合方向凹入的插头插入凹部,在插头插入凹部,进而留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接点用槽。在 各个接点用槽内,插入有由薄板状的弹簧材料冲裁而成的插口接点,插口接点具有在所述 接点用槽的内部互相对置的接触件。在插头侧的连接器中,突出形成有插入部,且在该插入部形成有多个接点用槽,由 薄板状的弹簧材料冲裁而成的针式接点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插入部的接点用槽内。插头侧的连接器的所述插入部嵌着在插座侧的连接器的所述插头插入凹部中,由 此,两连接器结合,此时针式接点夹在插口接点的对置的接触件之间,针式接点和插口接点 被分别导通。在以下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薄型且接点数多的连接器。该连接器沿平面形状 为长方形的插座主体的长边形成有插入槽,在插入槽的纵长方向上留有间隔地支承有多个 插座接点,多个插座接点以夹住插入槽的方式配置。插头本体的平面形状是长方形,在两侧 的长边上一体形成壁部,在该壁部支承有多个插头接点。所述壁部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从而插头侧的连接器与插座侧的连接器相结合, 此时各个插头接点被插座接点夹持而导通。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7-28292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18993号公报如所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等所述,现有的插座侧的连接器是在由合成树脂 形成的插座主体上形成凹部,插座侧的多个插口一个一个地嵌合安装在插座主体的凹部 中。因此,制造过程复杂且多个接点的相互的装配位置也容易发生偏差。特别是如专利文献2所述,多个接点在插座主体上以短间隔安装,因此不仅制造 过程复杂,而且各个接点从插座主体的突出位置也容易发生偏差。因此,在使插座侧的连接 器和插头侧的连接器结合时,难以将全部的接点的接触压力保持均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现有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侧的连接器,其能够使多 个插座接点构件相互高精度地定位而保持在插座主体上,并且安装操作容易。本发明是与搭载多个插头接点构件的插头主体部结合的插座侧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与所述插头主体部结合的插座主体部;多个插座接点构件,其在X方向上排列,X方向与所述插头主体部的结合方向的Z方向垂直,在所述插座接点构件上一体形成 有接触部和端子部,该接触部与所述插头接点构件接触,该端子部向所述插座主体部的外 部露出,具有与所述插座主体部不同体地形成的接点支承体,多个所述插座接点构件固定于所述接点支承体,所述接点支承体保持于所述插座主体部。本发明的连接器在多个插座接点构件固定在接点支承体上的工序中,能够高精度地确定插座接点构件的相互位置关系。因此能够将插座主体部内的多个插座接点构件的安 装位置的偏差控制为最少。其结果是,即使在插座接点构件的数量多的情况下,在使其与插 头主体部结合时,也能够使每个插座接点构件和插头接点构件的接触状态保持稳定。并且,通过将固定多个插座接点构件的接点支承体安装到插座主体部,从而能够简单地组装插座侧的连接器。本发明为下述连接器,所述插座主体部具有与所述插头主体部结合的连结侧和面向基板的固定侧,在所述连结侧开口有连结开口部,所述插头主体部的一部分和所述插头 接点构件能够进入连结开口部,所述接点支承体从所述固定侧向所述插座主体部的内部插 入而被保持,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连结开口部内且能够与所述插头接点 构件接触,所述端子部位于所述插座主体部的所述固定侧且能够固定在所述基板上。在插座主体部的固定侧上形成有与所述连结开口部相连通的保持开口部,接点支 承体嵌合在该保持开口部中,因而插座接点构件能够容易地装配在保持开口部内。并且通 过使接点支承体定位嵌着在保持开口部,从而能够在连结开口部内定位配置多个插座接点 构件。本发明优选在一个所述插座接点构件上设置有一对互相对置的所述接触部,一 对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连结开口部内,且能够夹持所述插头接点构件。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插头接点构件与各个插座接点构件的接触部可靠地接触。本发明优选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一部分埋设固定于合成树脂制成的所述接点支 承体。S卩,采用所谓的嵌入成型工序,其为将多个插座接点构件保持在金属模的型腔内, 向型腔内射出熔融树脂材料,通过树脂材料的硬化形成接点支承体的,从而能够高精度地 进行各个插座接点构件的相互定位。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接触部和所述端子部在X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置在一个所述 插座接点构件上,所述接触部的基端部和所述端子部的基端部埋设于所述接点支承体。本发明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固定有在X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接 点支承体在所述插座主体部上被保持有多个,所述接点支承体在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 向都垂直的Y方向上留有间隔地配置。并且本发明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所述接点支承体被区分为位于X方向两侧的端部 的外侧接点支承体和位于被两侧的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所夹持的位置的内侧接点支承体, 固定在所述内侧接点支承体上的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端子部与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交叉,且延伸到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的外侧。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固定在所述内侧接点支承体上的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端子部通过凹凸嵌合定位于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例如,在外侧接点支承体上形成凹部,从内侧接点支承体延伸的端子部嵌合于所述凹部,且在X方向上不能移动地定位。或者,也可以从内侧接点支承体延伸的端子部弯折 成凹部,在外侧接点支承体上形成的突起部嵌合于端子部的凹部中。由于从内侧接点支承 体延伸的端子部在外侧接点支承体上定位,因此能够防止此端子部的间隔变宽或变窄,容 易将端子部的间距保持为一定。在本发明中,固定在所述内侧接点支承体上的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端子部,在与固定在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上的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接触部重叠的位置,与所述 外侧接点支承体相交叉。或者,也可以是,固定在所述内侧接点支承体上的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端子部,在与固定在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上的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端子部重叠位置,与所述外 侧接点支承体相交叉。从内侧接点支承体延伸的端子部以与外侧接点支承体所支承的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接触部或端子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插座接点构件的配置间距短,也能够使端 子部延伸到外部。由此,能够高密度地配置多个插座接点构件。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和所述插座主体部之间设置有固定机构,在所述内侧接点支承体和所述插座主体部之间不设置所述固定机构。例如,所述固定机构是在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上固定有金属板,该金属板能够挂止在所述插座主体部上。插座主体部的固定侧设置在基板的表面,通过将在外侧接点支承体上固定的插座接点构件的端子部焊接到基板的表面的通电部,从而能够将外侧接点支承体牢固固定在基 板上,进而通过所述固定机构,能够将插座主体部相对外侧接点支承体固定。因此,即使在 内侧接点支承体和插座主体部之间不设置特别的固定机构,内侧接点支承体夹在基板表面 和插座主体部之间,能够防止在实际装配在基板后内侧接点支承体的不慎松动。本发明的构造是,多个插座接点构件固定在接点支承体上,且该接点支承体保持在插座主体部,因此在插座主体部能够高精度地相互定位安装多个插座接点构件。并且,与将多个插座接点构件一个一个地安装到插座主体部的结构相比,组装作业容易。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座侧的连接器和插头侧的连接器上下分离表示的立体图。图2是插座侧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放大表示插座主体部和插座接点构件的组装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插座主体部的俯视图。图5 (A)是表示保持有插座接点构件的外侧接点支承体和内侧接点支承体的放大俯视图,⑶是固定于外侧接点支承体的插座接点构件和固定于内侧接点支承体的插座接点构件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外侧接点支承体和插座接点构件的侧面图。图7是表示插头接点构件的立体图。图8是将插头侧的连接器上下逆向,与一部分插座接点构件一同表示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固定于外侧接点支承体的插座接点构件及固定于内侧接点支承体的插座接点构件与插头接点构件的嵌着状态的侧视图。图中1-插座侧的连接器;2-插头侧的连接器;10-插座主体部;lle、llf、12e、 12f-构成固定机构的挂止凹部;18-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9-左外侧连结开口部;21a、 21b-右内侧连结开口部;22a、22b.左内侧连结开口部;25、26、27a、27b、28a、28b_接触槽; 30-外侧接点单元;31-外侧接点支承体;32-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d-接触部;32e_端子 部;40-内侧接点单元;41-内侧接点支承体;42-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d-接触部;42e_端 子部;50-插头主体部;61-右外侧介入部;62-左外侧介入部;63a、63b-右内侧介入部; 64a、64b-左内侧介入部;71-外侧插头接点构件;71a_接触部;71b_端子部;72-内侧插头 接点构件;72a-接触部;72b-端子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连接器具有插座侧的连接器1和插头侧的连接器2。例如,插座侧的 连接器1安装在硬质基板的表面,插头侧的连接器2安装在挠性配线基板上,插头侧连接器 2与插座侧的连接器1结合,从而挠性配线基板的通电部和硬质基板的通电部单独导通。插座侧的连接器1具有合成树脂制的插座主体部10。插座主体部10的Zl侧(上 侧)是与插头侧的连接器2结合的连结侧,Z2侧(下侧)是与基板对置的固定侧。并且, Xl侧是前方,X2侧是后方,Yl侧是右侧,Y2侧是左侧。(插座侧的连接器的构造)如图1、图2、图4等所示,插座主体部10是与Z1-Z2方向上的厚度尺寸相比,X1-X2 方向即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及Y1-Y2方向即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长的扁状长方体。如图1 所示,插头侧的连接器2的插头主体部50也同样是扁状长方体,插座主体部10和插头主体 部50的面相对结合。如图2、图4所示,插座主体部10具有朝向Yl侧的前方壁部11及朝向Y2侧的后 方壁部12,朝向Yl侧的右侧方壁部13及朝向Y2侧的左侧方壁部14。右侧方壁部13的内 侧(Y2侧)形成有右侧肋部15。右侧肋部15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延伸,在Z2侧的 底部与前方壁部U及后方壁部12 —体连续。并且,在Zl侧,右侧肋部15的前后端部与前 方壁部U及后方壁部12之间形成有间隙。左侧方壁部14的内侧(Yl侧)设置有左侧肋部16,右侧肋部15和左侧肋部16之 间设置有中央肋部17。左侧肋部16和中央肋部17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延伸,在 Z2侧的底部与前方壁部11及后方壁部12 —体连续。并且,左侧肋部16的前后端部及中央 肋部17的前后端部与前方壁部11及后方壁部12之间形成有间隙。如图2所示,右侧方壁部13、左侧方壁部14及右侧肋部15、左侧肋部16以及中央 肋部17中,全部的朝向连接侧(Zl侧)的上表面为同一平面。并且,在前后方向(X1-X2方 向)的中间部分形成有连结平面23,其从右侧肋部15经过中央肋部17延伸到左侧肋部16。该连结平面23与右侧肋部15、中央肋部17及左侧肋部16的上表面是同一平面。在将连接 器1安装在配线基板上时,该连结平面23作为吸着承载连接器1的承载面使用。 如图2所示,前方壁部11和后方壁部12从右侧方壁部13、左侧方壁部14、右侧肋 部15、左侧肋部16以及中央肋部17的各个上表面更向连结侧(Zl侧)突出。在前方壁部 11的左右方向(Y1-Y2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向Z2方向凹陷的定位凹部11a,后方壁部12 的左右方向(Y1-Y2方向)的中央部也形成有向Z2方向凹陷的定位凹部12a。定位凹部Ila 和定位凹部12a的Z2侧的底面与右侧方壁部13、左侧方壁部14、右侧肋部15、左侧肋部16 以及中央肋部17的各个上表面为同一平面。在前方壁部11上的所述定位凹部Ila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朝向X2方向的前方定位 面lib。并且,在前方壁部11的Yl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Y2侧的右侧定位面11c,在Y2侧 的端部上形成有朝向Yl侧的左侧定位面lid。在后方壁部12的定位凹部12a的左右两侧 形成有朝向Xl侧的后方定位面12b。并且,在后方壁部12的Yl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Y2侧 的右侧定位面12c,在Y2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Yl侧的左侧定位面12d。所述前方定位面lib及右侧定位面11c、左侧定位面Ild以及后方定位面12b及右 侧定位面12c、左侧定位面12d比右侧方壁部13、左侧方壁部14、右侧肋部15、左侧肋部16 以及中央肋部17的各个上表面更向连结侧(Zl侧)突出。前方壁部11、后方壁部12及右侧方壁部13、左侧方壁部14中,朝向固定侧(Z2侧) 的下表面是同一平面。并且,右侧肋部15、左侧肋部16及中央肋部17的朝向固定侧(Z2 侧)的下表面与前方壁部11、后方壁部12、右侧方壁部13以及左侧方壁部14的各个下表 面是同一平面,或者,比前方壁部U、后方壁部12、右侧方壁部13以及左侧方壁部14的各 个下表面位于更靠近Zl侧。在前方壁部11的朝向Xl侧的外表面,在Yl侧形成有右侧挂止凹部lie,在Y2侧 形成有左侧挂止凹部lif。在后方壁部12的朝向X2侧的外表面,在Yl侧形成有右侧挂止 凹部12e,在Y2侧形成有左侧挂止凹部12f。如图2和图4所示,在插座主体部的连结侧(Zl侧),在右侧方壁部13和右侧肋部 15之间,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8朝向前后方向(X1-X2方向)而细长开口。在左侧方壁部14 和左侧肋部16之间,左外侧连结开口部19朝向前后方向(X1-X2方向)而细长开口。在右 侧肋部15和中央肋部17之间,在连结平面23的前方(XI侧)形成有前方的右内侧连结开 口部21a,在连结平面23的后方(X2侧)形成有后方的右内侧连结开口部21b。在左侧肋 部16和中央肋部17之间,在连结平面23的前方(XI侧)形成有前方的左内侧连结开口部 22a,在连结平面23的后方(X2侧)形成有后方的右内侧连结开口部22b。如图9中虚线示意性地表示,在插座主体部10的固定侧(Z2侧),与所述右外侧 连结开口部18上下连通的右外侧保持开口部18a开口,与所述左外侧连结开口部19上下 连通的左外侧保持开口部19a开口。并且,在固定侧(Z2侧),与前方的右内侧连结开口部 21a和后方的右内侧连结开口部21b两方都连通的右内侧保持开口部21c开口。同样地,在 固定侧,与前方的左内侧连结开口部21a和后方的左内侧连结开口部22b两方都连通的左 内侧保持开口部22c开口。如图2和图4所示,在右侧方壁部13和右侧肋部15的各个对置面上形成有夹着 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8而相对的接触槽25。接触槽25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7处。在左侧方壁部14和左侧肋部16的各个对置面上形成有夹着左外侧连结 开口部19而相对的接触槽26。接触槽26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 7个部位。在右侧肋部15和中央肋部17的各个对置面上形成有夹着前方的右内侧连结开口 部21a而相对的接触槽27a和夹着后方的右内侧连结开口部21b而相对的接触槽27b。接 触槽27a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4个部位,接触槽27b在前后方向 (X1-X2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3个部位。在左侧肋部16和中央肋部17的各个对置面 上形成有夹着前方的左内侧连结开口部22a而相对的接触槽28a和夹着后方的左内侧连结 开口部22b而相对的接触槽28b。接触槽28a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 在3处,接触槽28b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4个部位。所述接触槽25、26、27a、27b、28a、28b的X1-X2方向的配置间隔全部相同。并且, 所述接触槽25、26、27a、27b、28a、28b上下(Z1-Z2方向)贯通插座主体部10而形成。如图4所示,夹着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8而形成的接触槽25和夹着前方的左内侧 连结开口部22a而形成的接触槽28a形成在沿左右方向(Y1-Y2)延伸的相同的槽中心线L1 上。夹着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8而形成的接触槽25和夹着后方的左内侧连结开口部22b而 形成的接触槽28b形成在沿左右方向(Y1-Y2)延伸的相同的槽中心线L2上。夹着左外侧连 结开口部19而形成的接触槽26和夹着前方的右内侧连结开口部21a而形成的接触槽27a 形成在沿左右方向(Y1-Y2)延伸的相同的槽中心线L3上,所述接触槽26和夹着后方的右 内侧连结开口部21b而形成的接触槽27b形成在沿左右方向(Y1-Y2)延伸的相同的槽中心 线L4上。所述槽中心线L1和槽中心线L3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位置错开,槽中心线 L1和槽中心线L3在前后方向上的间距相当于各个接触槽的前后方向的排列间距的1/2。 即,在Y1-Y2方向上相邻的接触槽25和接触槽27a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错开接触 槽排列间距的1/2的尺寸而形成。并且,在Y1-Y2方向上相邻的接触槽28a和接触槽26也 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错开接触槽排列间距的1/2的尺寸。同样,所述槽中心线L2和槽中心线L4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错开所述排列 间距的1/2。相邻的接触槽25和接触槽27b、接触槽27b和接触槽28b、接触槽28b和接触 槽26在前后方向上错开接触槽的排列间隔的1/2的尺寸而形成。如图4所示,在右侧肋部15中,朝向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8的接触槽25和朝向前 方的右内侧连结开口部21a的接触槽27a朝向Y2方向及Y1方向上相互交错进入,接触槽 25和接触槽27a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的尺寸W的范围内重叠。同样,在右侧肋部15 中,朝向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8的接触槽25和朝向后方的右内侧连结开口部21b的接触槽 27b在尺寸W的范围内重叠。在左侧肋部16中,接触槽26和接触槽28a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W的范围内重叠, 接触槽26和接触槽28b也在尺寸W的范围内重叠。并且,在中央肋部17中,接触槽27a和 接触槽28a朝向Y2方向及Y1方向相互交错进入,接触槽27a和接触槽28a的Y1-Y2方向 上的重叠尺寸是W。同样,在中央肋部17中,接触槽27b和接触槽28b以尺寸W而重叠的方 式相互交错地形成。如图4所示,在右侧方壁部13的前方(XI侧)形成有朝向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8的挂止槽29a,在右侧方壁部13的后方形成有朝向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8的挂止槽29b。挂 止槽29a和挂止槽29b的前后方向(X1-X2方向)的张开宽度尺寸比所述接触槽25的前后 方向的张开宽度尺寸大。在左侧方壁部14的前方(XI侧)形成有朝向左外侧连结开口部19的挂止槽29c, 在后方也形成有挂止槽29d。挂止槽29c和挂止槽29d的前后方向(X1-X2方向)的张开宽 度尺寸比所述接触槽26的前后方向的张开宽度尺寸宽。如图2所示且在图4中以虚线所示,在插座主体部10的右侧方壁部13的朝向固 定侧(Z2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端子定位凹部13a。该端子定位凹部13a形成在所述槽中心 线L3、L4上。即,端子定位凹部13a与所述接触槽27a及接触槽27b在左右方向(Y1-Y2方 向)上形成在相同的中心线上。如图4的虚线所示,在插座主体部10的左侧方壁部14的朝向固定侧(Z2侧)的 下表面也形成有端子定位凹部14a。该端子定位凹部14a形成在所述的槽中心线L1、L2上。 艮口,端子定位凹部14a与所述接触槽28a及接触槽28b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上形成在 相同的中心线上。如图2所示,插座主体部10保持一对外侧接点单元30。一对外侧接点单元30以 相互朝向左右方向(Y1-Y2方向)对置的方式而对称地配置。即,一方的外侧接点单元30 以相对于另一方的外侧接点单元30旋转180度的姿态配置。如图9所示,一方的外侧接点单元30从插座主体部10的下表面侧朝向右外侧保 持开口部18a装配,另一方的外侧接点单元30从插座主体部10的下表面侧朝向左外侧保 持开口部19a装配。以下,以装配在右外侧保持开口部18a的一方的外侧接点单元30作为基准,对各 个外侧接点单元3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6表示装配在右外侧保持开口部18a的一方的外 侧接点单元30的右侧面。外侧接点单元30具有外侧接点支承体31。外侧接点支承体31是前后方向(X1-X2 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左右方向(Y1-Y2方向)的宽度尺寸更长的长条形状。外侧接点单元30中,在外侧接点支承体31上固定有7个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和 两个金属板33、34。外侧接点单元30通过所谓的嵌入成形而形成。该嵌入成形是外侧插座 接点构件32和金属板33、34在金属模的型腔内定位,向所述型腔内注射熔融树脂,由固化 后的树脂形成外侧接点支承体31。其结果是,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的一部分和金属板33、 34的一部分埋设固定在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内部。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和金属板34、35由同一金属板形成。它们为例如在磷青铜 板等的富有弹性的金属板的表面实施镍基电镀及实施该表面的镀金。图5 (A)是表示外侧接点单元30的俯视图,图5 (B)表示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和 金属板34的俯视图。如图5 (A) (B)所示,在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中,第一埋设板部32a和第二埋设板 部32b、以及将第一埋设板部32a和第二埋设板部32b连结的连结板部32c —体地形成。所 述第一埋设板部32a、第二埋设板部32b及连结板部32c埋设在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内部。在第一埋设板部32a上一体形成有在Yl方向和Y2方向上延伸的接触部32d、32d。 如图2及图5(A)所示,一方的接触部32d从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右侧面31a向外部突出,另一方的接触部32d从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左侧面31b向外部突出。各个接触部32d朝 向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上方弯曲,进而折回。从第一埋设板部32a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 接触部32d在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上方沿左右方向(Y1-Y2方向)留有间隔地对置。第二埋设板部32b上一体形成有向Yl方向上直线延伸的端子部32e。如图2及图 5(A)所示,端子部32e从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右侧面31a向Yl方向突出。在同一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上形成的接触部32d和端子部32e在前后方向 (X1-X2方向)上留有间隔地配置,但其排列间距与如图4所示的所述槽中心线Ll和槽中心 线L3的前后方向的间距,以及槽中心线L2和槽中心线L3的前后方向的排列间距相等。如图2所示,在外侧接点单元30的前方(XI侧)设置的金属板33的一部分埋设于外侧接点支承体31。金属板33的一部分在外侧接点支承体31外向上弯曲且折回,形成 挂止接触部33a。金属板33的一部分从朝向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Xl侧的前端向Xl方向 突出,大概直角地向上方(Zl方向)弯折,形成挂止片33b。并且,金属板33的一部分从外 侧接点支承体31的左侧面31a向Yl方向突出,形成固定端子部33c。在外侧接点单元30的后方(X2侧)设置的金属板34是与所述金属板33在前后 方向(X1-X2方向)上相对的对称形状。在金属板34上形成有与所述挂止接触部33a同 样向上方延伸的挂止接触部34a、与所述挂止片33b相对的挂止片34b、和与所述固定端子 部33c同样在Yl方向上延伸的固定端子部33c。从外侧接点单元30延伸的所述固定端子部33c、34c的线端部和所述外侧插座接 点构件32的端子部32e的前端部一起向Z2方向弯折,各个前端部的下表面与插座主体部 10的下表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如图2所示,在插座主体部10上保持着一对内侧接点单元40。一对内侧接点单元 40配置在一对所述外侧接点单元30的内侧。一对内侧接点单元40以朝向左右方向(Y1-Y2 方向)相对的方式对称配置。即,一方的内侧接点单元40以相对于另一方的内侧接点单元 40旋转180度的姿态配置。如图9所示,一方的内侧接点单元40从插座主体部10的下表面侧朝向右内侧保 持开口部21c装配,另一方的内侧接点单元40从下侧朝向左内侧保持开口部22c装配。以下,以在右内侧保持开口部21c上装配的一方的内侧接点单元40作为基准,说 明各个内侧接点单元40的构造。如图2所示,内侧接点单元40具有内侧接点支承体41和七个内侧插座接点构件 42。内侧接点支承体41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与所述外侧接点单元30相同,内侧接点支 承体41和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通过所谓的嵌入成形工序来形成,各个内侧插座接点构件 42的一部分埋设固定在内侧接点支承体41的内部。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与所述外侧插座 接点构件32相同,由对磷青铜板等弹性材料实施镀镍和镀金的金属板形成。如图2所示,在内侧接点支承体41上一体形成有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的中 央部向Zl方向突出的定位突起41a,且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部也一体形成有向Zl方向突出的 定位突起41b、41b。在插座主体部10上,在形成有连结平面23的部分形成有从固定侧(Z2 侧)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在内侧接点单元40向右内侧保持开口部21c和左内侧保持开口 部22c装配时,定位突起41a插入到所述凹部中。并且,如图1所示,定位突起41b插入到 右侧肋部15和中央肋部17之间以及左侧肋部16和中央肋部17之间,内侧接点单元40被定位保持在插座主体部10中。如图5(A)⑶所示,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体形成有第一埋设板部42a、第二埋设 板部42b及将所述第一埋设板部42a和第二埋设板部42b连结的连结板部42c。所述埋设 板部42a、42b和连结板部42c埋设固定在内侧接点支承体41的内部。第一埋设板部42a上一体形成有在Yl方向和Y2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接触部42d。 一方的接触部42d从内侧接点支承体41的右侧面41c向Yl方向突出,另一方的接触部42d 从内侧接点支承体41的左侧面41d向Y2方向突出。并且,一对接触部42d向内侧接点支 承体41的上方弯曲,进而折回。其结果是,一对接触部42d在内侧接点支承体41的上方, 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上留有间隔地对置。在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的第二埋设板部42b上一体形成有在Yl方向上延伸的 端子部42e。在同一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上形成的接触部42d和端子部42e在前后方向 (X1-X2方向)上留有间隔地配置。接触部42d和端子部42e的前后方向的配置间距与如图 4所示的所述槽中心线Ll和槽中心线L3的前后方向的间距及槽中心线L2和槽中心线L4 的前后方向的间距一致。(插座侧的连接器的组装)插座侧的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如下所述。首先,将一对外侧接点单元30从插座主体部10的下表面侧朝向右外侧保持开口 部18a(参考图9)及左外侧保持开口部19a(参考图9)向Zl方向装配。外侧接点单元30 在右外侧保持开口部18a和左外侧保持开口部19a的内部,在X_Y_Z各个方向都不能动地 保持在插座主体部10中。并且,如图1所示,与外侧接点单元30的金属板33、34 —体的挂止片33b、34b弯 折,挂止在插座主体部10的前方壁部11的外表面的右侧挂止凹部lie和左侧挂止凹部Ilf 上,以及挂止在后方壁部12的外表面的右侧挂止凹部12e和左侧挂止凹部12f。由此,一对 外侧接点单元30不动地固定于插座主体部10,特别是外侧接点单元30和插座主体部10不 能向上下方向(Z1-Z2方向)分离地固定。在该实施方式中,由金属板33、34的挂止片33b、 34b及右侧挂止凹部lie和左侧挂止凹部Ilf以及右侧挂止凹部12e和左侧挂止凹部12f 来构成固定机构。若外侧接点单元30装配于插座主体部10,则如图3的(i)所示,从外侧接点支承 体31向上方延伸的接触部32d插入到在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8的两侧形成的接触槽25内。 并且,如图3的(ii)所示,从外侧接点单元30延伸的端子部32e插入到在插座主体部10 的右侧方壁部13下表面形成的端子定位凹部13a内。端子部32e与端子定位凹部13a的 上内底面相接,因而端子部32e主要在上下方向(Z1-Z2方向)被定位。并且,在端子定位 凹部13a内,端子部32e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完全被拘束或在前后方向上留有少许 间隙地被保持。另外,在Y2侧配置的另一方的外侧接点单元30装配到左外侧保持开口部19a内 时的组装状态在Y1-Y2方向上与图3对称。即,从外侧接点单元30向上方延伸的接触部 32d配置在形成于左外侧连结开口部19的两侧的接触槽26内。并且,从外侧接点单元30 向Y2方向延伸的端子部32e定位保持在端子定位凹部14a内,该端子定位凹部14a形成在 插座主体部10的左侧方壁部14的下表面。
如图1所示,若一对外侧接点单元30装配到插座主体部10,则从外侧接点支承体 31向上方延伸的四个挂止接触部33a、33a、34a、34a配置在4处挂止槽29a、29b、29c、29d 内,4处挂止槽29a、29b、29c、29d形成于插座主体部10的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8和左外侧连 结开口部19。在一对外侧接点单元30装配到插座主体部10后,一对内侧接点单元40从插座主 体部10的下方装配到右内侧保持开口部21c(参考图9)和左内侧保持开口部22c(参考图 9)。设置在内侧接点单元40的内侧接点支承体41的定位突起41a、42b嵌合到插座主体部 10,由此,内侧接点支承体41不能动地定位保持在右内侧保持开口部21c和左内侧保持开 口部22c内。若内侧接点支承体41从下方装配到右内侧保持开口部21c,则如图3的(iii)所 示,从内侧接点支承体41向上方延伸的接触部42d插入到位于后方的右内侧连结开口部 21b的两侧的接触槽27b的内部,进而插入到位于前方的右内侧连结开口部21a的两侧的接 触槽27a内。如图6所示,在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定位凹部31c。该定位凹 部31c形成在与图4所示的槽中心线LI、L2 一致的位置。从内侧接点支承体41向Y1方 向延伸的端子部42e通过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所述定位凹部31c的内部,进而,如图3的 (iv)所示,通过插座主体部10的右侧方壁部13的下表面之下而向Y1方向延伸。如图6所示,从内侧接点单元40向Y1方向延伸的端子部42e通过外侧接点支承体 31的下表面的定位凹部31c内,从而在上下方向(Z1-Z2方向)上定位。并且,端子部42e 由定位凹部31c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被拘束或是在前后方向上有少量空余量地被 保持。从外侧接点单元30延伸的端子部32e在右侧方壁部13的下表面的端子定位凹部 13a被定位,从内侧接点单元40延伸出的端子部42e在外侧接点支承部41的下表面的定 位凹部31c内被定位,由此,如图1所示,能够使从右侧方壁部13向Y1方向突出的多个端 子部32e和多个端子部42e的下表面保持为大概同一平面,且能够使端子部32e和端子部 42e的前后方向的排列间距一致。在Y2侧配置的另一方的内侧接点单元40的组装工序也相同,若内侧接点支承体 41保持在左内侧保持开口部22c内,则内侧插座接点构件32的接触部32d从下方插入到在 前方的左内侧连结开口部22a的两侧形成的接触槽28a和在后方的左内侧连结开口部22b 的两侧形成的接触槽28b内。并且,从内侧接点支承体41向Y2方向延伸的端子部42e通 过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下表面的定位凹部31c内而被定位,通过插座主体部10的左侧方 壁部14的下表面的下方向Y2方向延伸出去。如图1所示,位于接触槽25内的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的接触部32d夹着右外侧 连结开口部18而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上留有间隔地对置。如图所示,接触部32d在 接触槽25内,在互相扩展的方向上具有移动余量8。同样,接触槽26内的接触部32d夹着 左外侧连结开口部19而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上留有间隔地对置,在接触槽25内具有 与所述S相同的张开方向的移动余量。内侧接点单元40的接触部42d在接触槽27a内和接触槽27b内,夹着右内侧连结 开口部21a和右内侧连结开口部21b而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上留有间隔地对置。同样,内侧接点单元40的接触部42d在接触槽28a内和接触槽28b内,夹着左内侧连结开口 部22a和左内侧连结开口部22b而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上留有间隔地对置。各个接 触部42d在各个接触槽内,具有与所述δ相同的、向互相张开方向的移动余量。在如图1所示地组装后的插座侧的连接器1中,在一对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的接 触部32d的内侧配置有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的接触部42d,因此有效利用插座主体部10的
X-Y平面内的空间,能够配置多个接触部。并且,接触槽25、26和接触槽27a、27b、28a、28b在右侧肋部15和左侧肋部16及中央肋部17中以向左右方向(Y1-Y2方向)相互交错进入的方式形成,其中所述接触槽25、 26收纳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的接触部32d,所述接触槽27a、27b、28a、28b收纳内侧插座接 点构件42的接触部42d。因此,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的接触部32d和内侧插座接点构件 42的接触部42d能够向朝左右方向(Y1-Y2方向)相互交错地组合。因此,即使将一对外侧接点单元30和一对内侧接点单元40在Y1-Y2方向上排列 配置,也能够使左右方向(Y1-Y2方向)的尺寸变短。如图5㈧⑶所示,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的端子部42e与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 的接触部32d完全重合,且通过外侧接点支承体31的下侧。因此,在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 和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相互交错配置时,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和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的
XI-X2方向的配置间距也能够最短。如图2所示,由于多个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埋设固定在外侧接点支承体31中,因 此能够使同样排列在外侧连结开口部18、19内的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的相对位置为高精 度,例如能够将在Zl方向上的排列位置高精度地设定。因此在将插头侧的连接器2装配时, 能够容易地使各个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的接触部32d所施加的压力均勻。这在内侧插座 接点构件42的接触部42d的排列上也是同样的。在将插座侧的连接器1装配到硬质基板等配线基板上时,从外侧接点单元30延伸 的端子部32e和从内侧接点单元40延伸的端子部42e焊接到在配线基板的通电部形成的 焊接部。外侧接点单元30上固定有金属板33、34,从该金属板33、34延伸的固定端子部 33c,34c焊接在配线基板的表面的焊接部的任一处。此时优选焊接在接地电位的焊接部。 通过固定端子部33c、34c的焊接,一对外侧接点单元30、30牢固地固定在配线基板的表面。 并且,所述金属板33、34上形成的挂止片33b、34b挂止到插座主体部10上,因此插座主体 部10也牢固地固定在配线基板的表面。另一方面,由于一对内侧接点单元40、40被夹在配线基板和插座主体部10之间来 保持,因此,若使用如图2所示的定位突起41a、41b而定位到插座主体部10,则即使不设置 如挂止片33b、34b的固定机构,也不会不慎松动或从基板表面脱离。(插头侧的连接器的构造)如图1所示,插头侧的连接器2具有合成树脂制的插头主体部50。插头主体部50 与外侧插头接点构件71、内侧插头接点构件72及挂止接触构件73 —起通过所谓的嵌入成 型而形成。插头主体部50呈前后力向(X1-X2方向)及左右方向(Y1-Y2方向)的长度尺 寸比上下方向(Z1-Z2方向)的厚度尺寸大的板形状。插头主体部50的前侧面51的中央 处形成有朝Xl方向突出的嵌合突部51a,后侧面52的中央处一体形成有朝X2方向突出的嵌合突部52a。插头主体部50装配在插座主体部10上时,插头主体部50的前侧面51和后表面 部52与插座主体部10的前方定位面lib和后方定位面12b相接触,在前后方向(X1-X2方 向)上定位,插头主体部50的右侧面53和左侧面54与插座主体部10的右侧定位面11c、 12c和左侧定位面lld,12d相接触,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上定位。插头主体部50的嵌合突起部51a、52a与插座主体部10的定位凹部11a、12a的底 部接触,因而插头主体部50在上下方向(Z1-Z2方向)上对插座主体部10定位。如图8所示,在插头主体部50的下表面,右外侧介入部61和左外侧介入部62向 Z2方向隆起地形成。在右外侧介入部61的内侧,前方的右内侧介入部63a和后方的右内 侧介入部63b —体隆起,在左外侧介入部62的内侧,前方的左内侧介入部64a和左内侧介 入部64b —体隆起。在前方(XI侧),与前侧面51连续的前方介入部65向Z2方向隆起形 成,在后方(X2侧),与后侧面52连续的后方介入部66向Z2方向隆起形成。若插头主体部50朝向插座主体部10而向结合方向即Z2方向插入,则右外侧介入 部61和左外侧介入部62进入插座主体部10的右外侧连结开口部18和左外侧连结开口部 19。并且,右内侧介入部63a和右内侧介入部63b进入右内侧连结开口部21a和右内侧连 结开口部21b,左内侧介入部64a和左内侧介入部64b进入左内侧连结开口部22a和左内侧 连结开口部22b。进而,前方介入部65进入插座主体部10的右侧肋部15和左侧肋部16及中央肋 部17的各自的前端与前方壁部11之间的间隙内。并且,后方介入部66进入右侧肋部15 和左侧肋部16及中央肋部17的各自的后端与后方壁部12之间的间隙内。插头主体部50的右外侧介入部61和左外侧介入部62埋设有外侧插头接点构件 71。如图7所示,外侧插头接点构件71由金属板一体形成接触部71a和端子部71b。该金 属板由与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等同种板材形成。接触部71a以沿插头主体部50的右外侧 介入部61和左外侧介入部62的外周面的方式埋设。如图8所示,右外侧介入部61的内表 面61a和外侧插头接点构件71的接触部71a的外表面为大致同一平面。并且,左外侧介入 部62的内表面62a和接触部71a的外表面为大致同一平面。外侧插头接点构件71的端子部71b从插头主体部50的右侧面53及左侧面54向 外突出。插头主体部50的右内侧介入部63a、63b和左内侧介入部64a、64b埋设保持有内 侧插头接点构件72。如图7所示,内侧插头接点构件72中,接触部72a和端子部72b —体 形成。构成内侧插头接点构件72的金属板与构成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的金属板相同。如图8所示,内侧插头接点构件72的接触部72a沿着右内侧介入部63a、63b和左 内侧介入部64a、64b的表面埋设。接触部72a露出在右内侧介入部63a、63b的右侧面63c 和左侧面63d。该右侧面63c及左侧面63d和接触部72a的外表面大致为同一平面。同样 接触部72a露出在左内侧介入部64a、64b的右侧面64c和左侧面64d。右侧面64c及左侧 面64d和接触部72a的外表面大致为同一平面。内侧插头接点构件72的各个端子部72b从插头主体部50的右侧面53和左侧面 54朝Y1方向和Y2方向突出。外侧插头接点构件71的端子部71b和内侧插头接点构件72 的端子部72b分别焊接在安装有插头侧的连接器2的配线基板,例如挠性配线基板的通电部的焊接部。在插头主体部50的右外侧介入部61埋设的外侧插头接点构件71的接触部71a和在左内侧介入部64a、64b埋设的内侧插头接点构件72的接触部72a以使其位于图4所 示的槽中心线Ll和L2上的方式配置。并且,在左外侧介入部62埋设的外侧插头接点构件 71的接触部71a和在右内侧介入部63a、63b埋设的内侧插头接点构件72的接触部72a以 使其位于图4所示的槽中心线L3和L4上的方式配置。若插头主体部50嵌着定位于插座主体部10,则如图8及图9所示,插头主体部50 所保持的外侧插头接点构件71的接触部71a进入在插座主体部10所保持的外侧插座接点 构件32上形成的一对接触部32d之间。并且,插头主体部50所保持的内侧插头接点构件 72的接触部72a进入在插座主体部10所保持的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上形成的一对接触部 42d之间。如图4中的δ所示,在插座主体部10的接触槽25、26、27a、27b、28a、28b的内部, 一对接触部32d及一对接触部42d能够向扩大其间隔的方向变形,因此在一对接触部32d 之间夹入插头侧的接触部71a,在一对接触部42d之间夹入插头侧的接触部72a,从而能够 实现可靠的导通。插头侧的连接器2中,右外侧介入部61的内表面6Ia和接触部71a的外表面大致 是同一平面,左外侧介入部62的内表面62a和接触部71a的外表面大致是同一平面。并且, 右内侧介入部63a、63b的两侧面63c、63d和接触部72a的外表面大致是同一平面,左内侧 介入部64a、64b和接触部72a的外表面大致是同一平面。因此,当插头主体部50装配到插 座主体部10时,插头侧的接触部71a、72a在插座侧的接触部32d、32d之间及接触部42d、 42d之间不会钩挂,从而能够顺畅介入。如图8所示,在插头主体部50的右外侧介入部61的前后方向(X1-X2方向)的端 部埋设有挂止接触构件73,在左外侧介入部62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也埋设有挂止接触构件 73。挂止接触构件73具有埋设在右外侧介入部61及左外侧介入部62中的埋设部73a和从 插头主体部50的右侧面53和左侧面54向外侧突出的端子部73b。并且,所述埋设部73a 上一体形成有从右侧面53向Yl方向突出的爪部73c和从左侧面54向Y2方向突出的爪部 73c0所述端子部73b焊接在挠性的配线基板等任一个焊接部上,优选在接地电位的焊 接部焊接。并且,当插头主体部50装配于插座主体部10时,所述爪部73c弹性地挂止在设置 于插座主体部10的4处的挂止接触部33a、34a的弯曲部。通过4处爪部73c构成的挂止 机构,插头主体部50嵌着为使其不容易从插座主体部10拔出。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如图7所示的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的接触部32d和内侧 插座接点构件42的接触部42d在右侧肋部15、左侧肋部16、中央肋部17中向Y1-Y2方向 相互交错地进入的构造,也可以是外侧的接触部32d和内侧的接触部42d也可以排列在同 一槽中心线Ll上。
权利要求
一种连接器,是与搭载有多个插头接点构件的插头主体部结合的插座侧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与所述插头主体部结合的插座主体部和多个插座接点构件,所述多个插座接点构件排列在与所述插头主体部的结合方向即Z方向正交的X方向上,在所述插座接点构件上一体形成有接触部和端子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插头接点构件接触,所述端子部向所述插座主体部的外部露出,所述连接器具有与所述插座主体部另体形成的接点支承体,多个所述插座接点构件固定于所述接点支承体,所述接点支承体保持于所述插座主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主体部具有与所述插头主体部结合的连结侧和与基板相对的固定侧,在所述 连结侧开口有连结开口部,所述插头主体部的一部分和所述插头接点构件进入该连结开口 部,所述接点支承体从所述固定侧插入并保持在所述插座主体部的内部,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连结开口部内且能够与所述插头接点构件 接触,所述端子部位于所述插座主体部的所述固定侧且能够固定在所述基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所述插座接点构件上,一对所述接触部互相对置地设置,一对所述接触部位于 所述连结开口部内,能够夹持所述插头接点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一部分埋设固定于合成树脂制成的所述接点支承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端子部在X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置在一个所述插座接点构件上,所 述接触部的基端部和所述端子部的基端部埋设于所述接点支承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固定有在X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接点支承体在所述插座主体 部上保持有多个,所述接点支承体在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两者都正交的Y方向上留 有间隔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点支承体区分为外侧接点支承体和内侧接点支承体,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位于 X方向两侧的端部,所述内侧接点支承体位于由两侧的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所夹的位置,固 定在所述内侧接点支承体上的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端子部与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交 叉,并延伸到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固定在所述内侧接点支承体上的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端子部通过凹凸嵌合而定 位于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固定在所述内侧接点支承体上的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端子部,在与固定在所述外 侧接点支承体上的所述插座接点构件的所述接触部重叠的位置,与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交 叉。
10.根据权利要求7 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和所述插座主体部之间设置有固定机构,在所述内侧接点支承 体和所述插座主体部之间未设置所述固定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机构中,所述外侧接点支承体上固定有金属板,该金属板挂止在所述插座 主体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在插座侧的连接器上设置多个接点构件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定位全部接点构件,且能够以较少工序进行组装。插座主体部(10)上开口有连结开口部(18、19、21a、21b、22a、22b)。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固定在合成树脂制成的内侧接点支承体(41)上。通过将外侧接点支承体(31)和内侧接点支承体(41)装配到连结开口部(18、19、21a、21b、22a、22b)中,从而能够高精度定位且组装外侧插座接点构件(32)的接触部(32d)和内侧插座接点构件(42)的接触部(42d)。
文档编号H01R12/79GK101800379SQ20101011683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9日
发明者伊藤正志, 我妻透, 横田纯一郎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