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060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现有技术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具有可供端子配件插入的 腔室的连接器壳体。在连接器壳体的腔室的内表面形成可挠曲的矛形件(lance),向腔室内 正常插入的端子配件利用矛形件而弹性地防止拔出。此外,在连接器壳体上安装具有限制 片的固定器,所述限制片通过进入矛形件的挠曲空间来限制矛形件的弹性挠曲。端子配件 通过矛形件和固定器而双重卡定,由此可靠地防止从腔室内拔出。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243081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情况下,连接器壳体的与矛形件相对的内表面 为平面,在该平面和矛形件之间夹入限制片。但是,该结构中,限制片相对于平面的接触量 较大,因此,固定器的插入阻力随着多极化变得过大,存在固定器的插入性恶化的问题。另 一方面,鉴于此而在平面和限制片之间确保间隙时,则担心在该间隙的范围内固定器相对 于连接器壳体产生松动,导致噪音。本发明基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是,避免固定器的插入阻力变得过大,并且防 止固定器的松动。

发明内容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手段,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 壳体,具有可供端子配件插入的腔室;可挠曲的矛形件,形成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腔室 的内表面,且弹性地卡定正常插入所述腔室内的所述端子配件;以及固定器,安装在所述 连接器壳体上,具有通过进入所述矛形件的挠曲空间来限制所述矛形件的弹性挠曲的限制 片,所述连接器的特征是,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在所述矛形件的挠曲方向上相对向的对向 面上形成多个突部,所述突部与进入所述挠曲空间的所述限制片抵接而使该限制片夹入所 述突部与所述矛形件之间,所述各突部配置在所述对向面上的偏离所述矛形件的投影范围 的位置。技术方案2的发明基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其特征是,所述各突部隔着所述矛 形件成对地设置在所述矛形件的两侧。技术方案3的发明基于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发明,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器壳体能 够与配对连接器壳体嵌合,在所述配对连接器壳体中形成有可供配对端子配件插入的配对 腔室,并且在所述配对腔室的内表面形成有可挠曲的配对矛形件,所述配对矛形件弹性地 卡定正常插入的所述配对端子配件,所述各突部仅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侧形成,所述配对矛 形件的挠曲量比所述矛形件的挠曲量小。〈技术方案1的发明〉固定器的限制片进入矛形件的挠曲空间时,限制片被夹入矛形件和多个突部之间,因此与限制片被夹入矛形件和平面之间相比,能够减小固定器的插入阻力。此外,利用 各突部也抑制了固定器相对于连接器壳体的松动。而且,由于各突部配置在对向面上的偏 离矛形件的投影范围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矛形件的挠曲量不被各突部制约而较大地确保矛 形件的挠曲量。〈技术方案2的发明〉由于各突部在隔着矛形件的两侧成对配置,因此限制片被各突部稳定支承。〈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仅在连接器壳体侧形成各突部,配对矛形件的挠曲量比矛形件的挠曲量小, 因此,能够使配对矛形件的挠曲量与夹入各突部和矛形件之间的限制片的厚度相对应,由 此能够使配对连接器壳体也共用安装在连接器壳体上的固定器。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连接器壳体的正视图。图2是将固定器安装在本卡定位置上的连接器壳体的剖面图。图3是将固定器安装在临时卡定位置上的连接器壳体的剖面图。图4是配对连接器壳体的正视图。图5是将固定器安装在本卡定位置上的配对连接器壳体的剖面图。图6是将固定器安装在临时卡定位置上的配对连接器壳体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根据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壳体 10、固定器40、及阳端子配件60,连接器壳体10可嵌合于配对连接器壳体80。另外,以下的 说明中,对于前后方向,设两连接器壳体10、80相互的嵌合面侧为前方。配对连接器壳体8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4至图6所示,作为整体形成纵长的方块 状。在配对连接器壳体80的短边侧的一侧面上可挠曲地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锁臂81。锁 臂81伴随两连接器壳体10、80的嵌合而弹性地卡定在连接器壳体10上所形成的锁部16, 由此起到将两连接器壳体10、80保持为嵌合状态的作用。在配对连接器壳体80内,多个配对腔室82排列而形成。配对腔室82的截面形状 为与后述的阴端子配件90的连接主体部91对应的大致四方形状。在配对连接器壳体80 的各配对腔室82内形成从该配对腔室82的内表面向前方突出的配对矛形件83。配对矛形 件83可在宽度方向(短边形成方向)上挠曲变形,在其前端部上,配对卡定突起84向配对 腔室82内突出而形成。在各配对腔室82内,从后方插入阴端子配件90,正常插入的阴端子 配件90由配对矛形件83弹性地防止拔出。配对连接器壳体80中,在配对矛形件83的挠曲方向上与配对矛形件83相对的位 置形成平坦的平面85。在配对矛形件83和平面85之间构成配对矛形件83的配对挠曲空 间86,在配对矛形件83处于自然状态时,配对挠曲空间86的高度尺寸在前后方向上大致恒 定。另外,配对矛形件83其整体向配对连接器壳体80的前面露出而配置,但如后所述,通 过将固定器40安装在配对连接器壳体80内而由固定器40的前壁41遮蔽。
阴端子配件90为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地成形,具有接受阳 端子配件60的突片62的大致方筒状的连接主体部91、和与连接主体部91的后方连接的 开放筒状的筒部92、93。筒部92、93由敛贴于电线95的末端芯线的电线筒92、和敛贴于电 线95的末端被覆的绝缘筒93构成。在连接主体部91内可挠曲地形成弹性接触片(未图 示),向连接主体部91内插入的突片62与弹性接触片弹性地接触,由此两端子配件60、90 电连接。在连接主体部91上,配对卡定突起84嵌入的配对矛形件接受部94开口而形成。 此外,连接主体部91上,在配对矛形件接受部94的相反侧的面上,片状的配对稳定部95切 起而形成。在配对腔室82的内表面上,配对稳定部95嵌合的配对引导槽88沿前后方向延 伸而形成。该配对引导槽88形成在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配对腔室82对应的平面85上开 口的形态,且形成在相邻的配对矛形件83的根部分上开口的形态。在阴端子配件90向配 对腔室82的插入过程中,配对稳定部95沿配对引导槽88插入,由此引导阴端子配件90的 组装动作,并且防止阴端子配件90向配对腔室82的误插入。在配对连接器壳体80上从前方安装前方型的固定器40。该固定器40也共用于连 接器壳体10,对于其结构在后面详述。接着对连接器壳体10进行说明,连接器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至图3所示, 具有收容阳端子配件60的纵长的方块状的壳体主体11、和内包壳体主体11并相比壳体主 体11向前方突出的纵长的大致方筒状的罩壳部12。在罩壳部12内,可嵌合配对连接器壳 体80。在壳体主体11和罩壳部12之间的短边侧具有供后述的固定器40的引导壁42插入 的引导空间13。在罩壳部12的后端,纵长圆环状的凸缘部14在全周上突出而形成。此外,在罩壳 部12的短边侧的后端部可挠曲地形成板锁部15。该连接器壳体10被插入至未图示的板上 所开设的安装孔,在该状态下凸缘部14抵接于板的里面侧,并且板锁部15弹性地卡定于板 的表面侧,由此保持于板上。此外,在罩壳部12的短边侧的内表面上形成可卡定于锁臂81的锁部16。锁部16 形成沿宽度方向的突条。在隔着锁部16的两侧上形成一对嵌合壁17。该嵌合壁17在罩壳 部12的长边侧的两内表面上也形成,在两连接器壳体10、80嵌合时,与在配对连接器壳体 80的两侧面上凹陷形成的缩颈部89嵌合。在壳体主体11内,多个腔室18排列形成在每个与配对腔室82对应的位置上。腔 室18的截面形状为与后述的阳端子配件60的主体部61对应的大致四方形状。在连接器 壳体10的各腔室18内形成从该腔室18的内表面向前方突出的矛形件19。矛形件19可在 宽度方向上挠曲变形,在两连接器壳体10、80彼此正对的状态下配置在与配对矛形件83相 同一侧。在矛形件19的前端部,卡定突起21向腔室18内突出而形成。在各腔室18内,从 后方插入阳端子配件60,正常插入的阳端子配件60利用矛形件19弹性地防止拔出。在连接器壳体10上,在矛形件19的挠曲方向上与矛形件19相对的位置上形成平 坦的对向面22。在矛形件19与对向面22之间形成矛形件19的挠曲空间23,矛形件19处 于自然状态时,挠曲空间23的高度尺寸在前后方向上大致恒定,并且比配对挠曲空间86的 高度尺寸大。另外,对于矛形件19,其整体向连接器壳体10的前面露出而配置,但如后所 述,固定器40安装于连接器壳体10上,由此被固定器40的前壁41遮蔽。
阳端子配件60为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地成形,具有大致方 筒状的主体部61、向主体部61的前方突出的突片62、及与主体部61的后方连接的开放筒 状的筒部63、64。筒部63、64由敛贴于电线65的末端芯线的电线筒63、将敛贴于电线65 的末端被覆的绝缘筒64构成。主体部61及筒部63、64收容于腔室18内,突片62向罩壳 部12内突出而配置。卡定突起21所嵌入的矛形件接受部66开口形成在主体部61上。此外,主体部61 上,在与矛形件接受部66并排的位置及矛形件接受部66相反侧的面上,切起而形成片状的 稳定部67。在腔室18的内表面上,稳定部67嵌合的引导槽24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该 引导槽24形成在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腔室18对应的对向面22上开口的形态,并且形成在 相邻的矛形件19的根部分上开口的形态。在阳端子配件60向腔室18的插入过程中,稳定 部67沿引导槽24插入,由此引导阳端子配件60的组装动作,并且防止阳端子配件60向腔 室18的误插入。在连接器壳体10的对向面22上形成与进入挠曲空间23的矛形件19抵接的多个 突部25。各突部25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具有与各矛形件19的全长大致相同的前 后长度。此外,各突部25配置在对向面22中偏离矛形件19的投影范围(高度方向上与矛 形件19正相对的区域(参照图1的虚线))的矛形件19的宽度方向两侧。因此,在矛形件 19形成最大挠曲时,矛形件19的前端部配置在与各突部25在高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另 一方面,配对矛形件83的挠曲量与矛形件19和各突部25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且 比矛形件19的挠曲量小。此外,各突部25形成截面梯形形状,具有从对向面22朝向矛形 件19侧向上倾斜的斜面27。接着对于两连接器壳体10、80共用的固定器40进行说明。固定器40为合成树脂 制且形成板状,如图3及图6所示,具有覆盖连接器壳体10 (配对连接器壳体80)的前表面 的纵长的前壁41、和从前壁41的短边侧的两缘向后方突出的一对引导壁42。固定器40将 引导壁42插入连接器壳体10 (配对连接器壳体80)的引导空间13并能够沿前后方向在临 时卡定位置和本卡定位置之间移动。前壁41上,突片插入孔43开口形成在每个与腔室18 (配对腔室82)对应的位置。 突片62的诱入口 44、45沿前后扩展开而形成在前壁41的前后两面的各突片插入孔43的 开口边缘。其中,前面侧的诱入口 44在固定器40安装于配对连接器壳体80的状态下从前 方接受突片62,后面侧的诱入口 45在固定器40安装于连接器壳体10的状态下从后方接受 突片62。此处,前面侧的诱入口 44比后面侧的诱入口 45扩开量大。此外,在固定器40上,在前壁41的后面且与两引导壁42的内表面相连的位置上, 形成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平板状的限制片46。对于各限制片46,在临时卡定位置上向各 矛形件19 (各配对矛形件83)的挠曲空间23 (配对挠曲空间86)的前方退避,允许矛形件 19(各配对矛形件83)的弹性挠曲,另一方面,在本卡定位置上进入挠曲空间23(配对挠曲 空间86)而限制矛形件19 (配对矛形件83)的弹性挠曲。具体而言,各限制片46,在固定 器40本卡定于配对连接器壳体80的情况下,沿高度方向夹入各配对矛形件83和平面85 之间,另一方面在固定器40最终卡定于连接器壳体10的情况下,沿高度方向夹入各矛形件 19和各突部25的前端面之间。限制片46的厚度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矛形件19和各突部25 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换言之,自然状态下的各配对矛形件83和平面85之间的距离
6大致相等。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等进行说明。首先,如图6所示,在配对连接器壳体80上组装固定器40,将固定器40留在临时 卡定位置。接着,从后方向配对腔室82内插入带电线95的阴端子配件90。在插入的过程 中,连接主体部91与配对矛形件83发生干涉,配对矛形件83在配对挠曲空间86发生挠曲 变形,在正常插入时,配对矛形件83弹性复原,配对卡定突起84与配对矛形件接受部94嵌 合,由此将阴端子配件90 —次卡定。将全部的阴端子配件90插入各配对腔室82内之后, 如图5所示,将固定器40压入本卡定位置。在本卡定位置上,各限制片46进入各配对矛形 件83的配对挠曲空间86,限制配对矛形件83的弹性挠曲,由此将阴端子配件90 二次卡定。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0上组装固定器40,将固定器40留在临时 卡定位置。接着,从后方向腔室18内插入带电线65的阳端子配件60。在插入的过程中,主 体部61与矛形件19发生干涉,矛形件19在挠曲空间23发生挠曲变形,在正常插入时,矛 形件19弹性复原,卡定突起21与矛形件接受部66嵌合,由此将阳端子配件60 —次卡定。 此外,阳端子配件60通过稳定部67与引导槽24的里端抵接,限制进一步向前方的压入。 将全部的阳端子配件60插入各腔室18内之后,如图2所示,将固定器40压入本卡定位置。 在固定器40的插入过程中,各限制片46的一板面在各突部25的前端滑动,因此与在平面 85滑动相比,插入阻力较小。在本卡定位置,各限制片46进入各矛形件19的挠曲空间23, 限制矛形件19的弹性挠曲,由此将阳端子配件60 二次卡定。然后,使两连接器壳体10、80彼此正对,在该状态下使配对连接器壳体80嵌合于 连接器壳体10的罩壳部12内。在两连接器壳体10、80正常嵌合时,两固定器40可抵接地 相对配置,并且通过锁臂81及锁部16的卡定作用限制两连接器壳体10、80的脱离,且使两 端子配件60、90电连接。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器40的限制片46进入矛形件19的挠曲空间 23后,限制片46被夹入矛形件19和各突部25之间,因此与限制片46被夹入矛形件19和 平面之间相比,可使固定器40的插入阻力减小。此外,通过各突部25也可抑制固定器40 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的松动。而且,各突部25配置在脱离对向面22的矛形件19的投影 范围的位置,因此矛形件19的挠曲量可不被各突部25限制而较大地确保矛形件19的挠曲 量。此外,各突部25在隔着矛形件19的两侧成对配置,因此,限制片46被各突部25
稳定支承。而且,各突部25不在配对连接器壳体80上形成而仅在连接器壳体10上形成,配 对矛形件83的挠曲量与夹入各突部25和矛形件19之间的限制片46的厚度对应,因此,能 够在两连接器壳体10、80之间共用固定器40。<其他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及

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括 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1)各突部也可以形成为柱状或圆顶状。(2)在配对连接器壳体的平面上也可以形成各突部。该情况下,可以使配对矛形件 的挠曲量与矛形件的挠曲量大致相同而在两连接器壳体之间共用固定器。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具有可供端子配件插入的腔室;可挠曲的矛形件,形成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腔室的内表面,且弹性地卡定正常插 入所述腔室内的所述端子配件;以及固定器,安装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具有通过进入所述矛形件的挠曲空间来限制所述 矛形件的弹性挠曲的限制片,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在所述矛形件的挠曲方向上相对向的对向面上形成多个突部,所 述突部与进入所述挠曲空间的所述限制片抵接而使该限制片夹入所述突部与所述矛形件 之间,所述各突部配置在所述对向面上的偏离所述矛形件的投影范围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突部隔着所述矛形件成对地设置在所述矛形件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能够与配对连接器壳体嵌合,在所述配对连接器壳体中形成有可供配对端子配件插入的配对腔室,并且在所述配对 腔室的内表面形成有可挠曲的配对矛形件,所述配对矛形件弹性地卡定正常插入的所述配 对端子配件,所述各突部仅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侧形成,所述配对矛形件的挠曲量比所述矛形件的挠曲量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避免固定器的插入阻力过大,并且防止固定器的松动。在连接器壳体(10)上形成可挠曲的矛形件(19),并且安装有固定器(40)。固定器(40)具有通过进入矛形件(19)的挠曲空间(23)来限制矛形件(19)的弹性挠曲的限制片(46)。在连接器壳体(10)的矛形件(19)的挠曲方向上相对向的对向面(22)上形成多个突部(25),所述突部与进入挠曲空间(23)的限制片(46)抵接而将该限制片(46)夹入所述突部与矛形件(19)之间。各突部(25)配置在对向面(22)上的偏离矛形件(19)的投影范围的位置。
文档编号H01R13/42GK101997216SQ20101025819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5日
发明者郑松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