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2468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柔性印刷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那样的薄型电缆连接
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与柔性印刷基板(以下,记为FPC)那样的 薄型的电缆连接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在连接器主体的接触件容纳空间内,具备交替排列 设置为列状的多个第一接触件以及第二接触件,在各接触件中通过弹性连接部连接的上 边部和下边部之间插入电缆。并且,在各接触件的上边部或下边部中的至少一个边部 上,设置与电缆表面的导体图案接触的触点部,这些第一接触件的触点部和第二接触件 的触点部在电缆插入方向上相互错开设置。在将电缆与该连接器连接的过程中,在将 电缆插入各接触件的上边部和下边部之间后,通过操作由绝缘体形成的操作杆(驱动器 (actuator))使操作杆的凸轮部旋转,通过该凸轮部按压各接触件的上边部。由此,接触 件的上边部以弹性连接部为支点摇动位移,与下边部一起夹持电缆。此时,通过使电缆 表面的导体图案与各接触件的触点部接触,使电缆与连接器电连接。在这种连接器上连接图6所示的薄型的电缆200。在该电缆200的一个表面上, 在宽度方向上排列平行地配置多个导体图案201,为了可靠地进行电连接,使导体图案 201中与接触件接触的部位比其他部位宽度宽。使该宽幅部202以使该宽幅部202在电缆 插入方向上位于与设置在第一以及第二接触件上触点部相对置的位置的方式错开位置地 交错配置,从而能够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并且,使电缆200的宽度尺寸减小而增加极 数。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4404号公报在上述那样的连接器中,在使电缆与连接器连接时,在将电缆插入接触件主体 内部后,使操作杆旋转至防脱位置,来按压固定电缆。但是,即使将操作杆旋转至防脱 位置而操作感却不发生变化,所以操作者不能明确地把握操作杆是否已经旋转至了防脱 位置。因此,存在使操作杆旋转超过防脱位置而损坏连接器,或担心连接器的损坏而没 有使操作杆旋转至防脱位置、结果电缆没有可靠地固定在连接器上等,使作业性降低的 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 够在操作操作杆固定电缆时得到适当的卡搭(click)感,提高将电缆连接在连接器上时的 作业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备连接器主体,扁平的电缆通过在该连接器主体的表面开口的电缆插入口,在设 置在该连接器主体的内部的接触件容纳空间中进行插拔;多个接触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配设在上述接触件容纳空间内部,对上述电缆从厚度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进行夹 持,并且与该电缆电连接;以及操作杆,以使该操作杆在插入上述接触件容纳空间中 的电缆相对难于拔出的防脱位置和相对易于拔出的插拔位置之间自由转动的方式配置在 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在防脱位置上,通过形成在该操作杆的端部的凸轮部按压上述接触 件,使这些接触件与上述电缆弹性连接;上述接触件具有固定部,固定在上述接触件 容纳空间的一侧的内表面上,并且在另一侧的端面与上述操作杆的凸轮部相对置;可动 部,从另一侧与上述凸轮部卡合而限制上述操作杆向另一侧的移动,并且对应于该凸轮 部的转动进行位移;以及支撑部,以使上述可动部相对于上述固定部自由摇动的方式支 撑上述可动部;在上述多个接触件中的至少某一个接触件的固定部上设置弹簧突起部, 所述弹簧突起部能够向上述电缆的厚度方向弹性位移,并与上述凸轮部相对置地具有碰 触突部,在使上述操作杆从插拔位置向防脱位置进行旋转时,上述碰触突部被上述凸轮 部按压,由此该弹簧突起部被向下按压,在使该操作杆旋转至防脱位置旋转后,上述凸 轮部从上述碰触突部离开,由此该弹簧突起部向不被按压的位置弹性复原。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在使操作杆从插拔位置向防脱位置进行旋转时,操作 杆的凸轮部的一端一边使设置在固定部上的弹簧突起部弹性位移一边越过碰触突部。因 此,操作者能够在凸轮部越过碰触突部时得到适当的卡搭感,从而能够易于识别操作杆 已旋转至防脱位置。另外,碰触突部设置在可弹性位移的弹簧突起部上,因此,在凸轮 部正在越过碰触突部时该凸轮部被碰触突部进一步向上按压而操作杆变为不稳定的可能 性小,从而能够稳定地操作操作杆。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记载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有的上述多个 接触件上设置具有上述碰触突部的弹簧突起部。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所有的接触件上设置碰触突部。因此,操作者能够 在凸轮部越过碰触突部时得到大的卡搭感,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操作杆已旋转至防脱位置。
技术方案3的发明使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接触 件,所述第二接触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在上述接触件容纳空间的内部与上述接触件交 替排列设置,对上述电缆从厚度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进行夹持并且在与上述接触件不同 的触点位置与该电缆电连接,上述第二接触件具有第二固定部,固定在上述接触件容 纳空间的一侧的内表面上;第二可动部,从一侧与上述操作杆的凸轮部卡合而限制该操 作杆向一侧的移动,并且对应于该凸轮部的转动进行位移;以及第二支撑部,以使上述 第二可动部相对于上述第二固定部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撑上述第二可动部,通过上述凸轮 部由上述可动部和上述第二可动部从另一侧和一侧弹性夹持,使得上述操作杆被保持为 相对于上述连接器主体自由转动。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交替排列配置上述接触件和与上述接触件的触点 位置不同的第二接触件,所以能够以窄的间隔配设各接触件,从而能够使连接器小型 化。另外,由于通过上述可动部和第二可动部夹持操作杆的凸轮部,所以即使不在连接 器主体上设置操作杆的轴承结构,也能够保持操作杆。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连接器,在操作操作杆来固定电缆时得到适当的卡搭感, 并且将电缆连接在连接器上时的作业性高。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a)是图3的A-A线剖视图,(b)是图4的 C-C线剖视图。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a)是图3的B-B线剖视图,(b)是图4的 D-D线剖视图。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 状态的三面视图。图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 状态的三面视图。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
(a) (c)是将操作杆5旋转至插拔位置后的 (a) (c)是将操作杆5旋转至防脱位置后的 (a)是将操作杆5旋转至插拔位置后的状态的
外观立体图,(b)是将操作杆5旋转至防脱位置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与以往例子的连接器连接的电缆200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连接器2连接器主体3第一接触件4第二接触件5操作杆20接触件容纳空间21电缆插入口31、41 固定部32、42 可动部33、43 支撑部35弹簧突起部35a碰触突部36、46 凹部51、52 凸轮部100 电缆101导体图案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的 说明,在图3(a)所示的方向中规定上下左右的方向,将图1、图2、图3(c)中的左侧规 定为前侧,将右侧规定为后侧来进行说明。例如,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是7极型连接器,作为主要结构具备连接器主体 2、两种接触件(第一接触件3、第二接触件4)和操作杆5。如图4所示,在该连接器1 上连接将7个导体图案101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平行排列配置的薄型的电缆100, 与上述的与以往例子连接的电缆200相同,为了可靠地进行电连接,使在导体图案101中与各接触件3、4接触的部位形成得比其他部位宽度宽(宽幅部10 。另外,连接器1的 极数不限于上述的极数,能够制造与规格相对应的极数的连接器。
连接器主体2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品形成,在前后方向(电缆插入方 向)的一面(后面)开设将内部的接触件容纳空间20与外部连通的电缆插入口 21,并且 从前后方向的另一面(前面)至上壁的一部分设置开口部22。另外,接触件容纳空间20 通过在左右方向上以规定间距设置的隔壁23被分隔成多个容纳室,在各个容纳室中各容 纳有一个第一接触件3或第二接触件4中的某个。另外,在隔壁23上沿着电缆插入方向 形成引导槽对,所述引导槽M在电缆插入口 21侧开放,对从电缆插入口 21插入的电缆 100的上下两面进行引导。
两种接触件3、4例如由铍铜等弹性及导电性好的金属材料形成,在连接器主体 2的左右方向上交替配置。在此,第一接触件3配置在从连接器主体2的左右方向一端部 开始计算为偶数号的位置上O、4、6号),第二接触件4配置在从连接器主体2的左右方 向一端部开始计算为奇数号的位置上(1、3、5、7号)。
如图1 (a)、(b)所示,作为偶数针(pin)的第一接触件3具有固定部31及可 动部32,在接触件容纳空间20的内部沿着电缆插入方向(前后方向)对置配置,从下侧 (一侧)及上侧(另一侧)夹持插入固定部31及可动部32之间的电缆100 ;以及支撑部 33,将固定部31与可动部32连接;支撑部33在固定部31以及可动部32的前后方向的 中间部(比引导槽M的前端位置靠前侧)以使可动部32相对于固定部31自由摇动的方 式支撑可动部32。该第一接触件3利用固定部31、可动部32和支撑部33而形成为H字 状,并从开口部22侧插入各容纳室。
第一接触件3的固定部31配置在接触件容纳空间20中,使得在固定部31的下 侧边缘与连接器主体2的内表面(下壁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固定部31的另一侧的 端面与操作杆5的凸轮部51相对置。在固定部31的电缆插入口 21侧的前端部,朝向可 动部32侧突出设置有爪31a。另外,在固定部31的开口部22侧的端部设置端子片34, 所述端子片34从设置在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上的切口部&向下方延伸,与设置在安装基 板(未图示)上的导体图案焊接。而且,在固定部31的比支撑部33靠前的前侧(图1 的左侧)设置从端子片34的上部向支撑部33突出的弹簧突起部35。在弹簧突起部35不 受到负载的状态下,在该弹簧突起部35的前端部与固定部31之间形成间隙,弹簧突起部 35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弹性位移。另外,在弹簧突起部35的前端部突出设置坡度 缓的山状的碰触突部(乗上(f突部)35a,所述碰触突部35a与后述的操作杆5的凸轮部 51相对置,在使该凸轮部51转动时该凸轮部51能够碰触爬过碰触突部35a。
在第一接触件3的可动部32上,从电缆插入口 21侧的前端部向固定部31侧突 出设置爪32a,通过固定部31侧的爪31a和可动部32侧的爪3 夹持插入固定部31和可 动部32之间的电缆100。另外,在可动部32上,在比被支撑部33支撑的部位靠前的前 侧(图1的左侧)的部位的下表面,形成用于后述的操作杆5的凸轮部51嵌合的半圆状 的凹部36,S卩,从上侧(另一侧)与凸轮部51卡合,通过该可动部32,限制操作杆5向 上侧(另一侧)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2(a)、(b)所示,作为奇数针的第二接触件4具有固定部41 及可动部42,在接触件容纳空间20的内部沿着电缆插入方向(前后方向)对置配置,从下侧(一侧)及上侧(另一侧)夹持插入固定部41以及可动部42之间的电缆100 ;以及 支撑部43,在固定部41及可动部42的前端侧(图2的左侧)以使支撑可动部42相对于 固定部41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撑可动部42。第二接触件4利用固定部41、可动部42和支 撑部43而形成U字状,并且以支撑部43为前头地从电缆插入口 21插入各容纳室。第二接触件4的固定部41以固定部41的下侧边缘与连接器主体2的内表面(下 壁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配置在接触件容纳空间20中。在固定部41的电缆插入口 21侧 的端部设置端子片44,所述端子片44从设置在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上的切口部2b向下方 延伸,与设置在未图示的安装基板上的导体图案焊接。另外,从固定部41的中间部设置 向电缆插入口 21侧突出且前端部与可动部42的前端部相对置的弹接片45,在该弹接片 45的前端部向可动部42侧突出设置爪45a。在第二接触件4的可动部42的上侧,在从开口部22露出的部位设置凹部46,在 该凹部46中插入后述的操作杆5的凸轮部52,S卩,从一侧与操作杆5的凸轮部52卡合, 通过该可动部42,限制操作杆5向下侧(一侧)移动。另外,在可动部42的前端部,在 与弹接片45的前端的爪45a相对置的部位上,朝向弹接片45侧突出设置爪42a。S卩,通 过固定部41侧的爪45a和可动部42侧的爪42a夹持插入固定部41和可动部42之间的电 缆 100。操作杆5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左右方向细长的长板形状,操作杆5被保 持为能够以在宽度方向(图4(b)的上下方向)的一端侧设置的凸轮部51、52为旋转中 心,在相对难于拔出电缆100的防脱位置和相对易于拔出电缆100的插拔位置之间,相对 于连接器主体2自由转动。凸轮部51具有约四分之三圆周的圆柱部51a和从圆柱部51a突出设置的长方体 部51b,并且以如下状态进行配置,即,圆柱部51a的轴向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可 动部32位于操作杆5的间隙部53,并且使圆柱部51a的周面与第一接触件3的凹部36抵 接。在对操作杆5进行旋转操作时,对应于该操作杆5的操作,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 至凸轮部51的上端位置的距离发生变化,如图1(b)所示,在放倒操作杆5的状态(防脱 位置)下,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至凸轮部51的上端位置的距离变为最大,如图1 (a)所 示,在立起操作杆5的状态(插拔位置)下,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至凸轮部51的上端位 置的距离变为最小。另外,长方体部51b具有在使操作杆5从立起状态(插拔位置)向 放倒状态(防脱位置)转动时弹簧突起部35可按下的程度的长度,并且如图1 (b)所示, 在放倒操作杆5的状态(防脱位置)下,长方体部51b与弹簧突起部35分离而不对该弹 簧突起部35施加向下的负载。凸轮部52对应于第二接触件4的凹部46而设置,剖面形状形成为矩形。在对 操作杆5进行旋转操作时,对应于该操作杆5的操作,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至凸轮部52 的下端位置的距离发生变化,如图2(b)所示,在放倒操作杆5的状态(防脱位置)下, 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至凸轮部52的下端位置的距离变为最小,如图2(a)所示,在立起 操作杆5的状态(插拔位置)下,从连接器主体2的下壁至凸轮部52的下端位置的距离 变为最大。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5的凸轮部51、52与多极的各接触件3、4的可 动部32、42分别对应设置,偶数针的第一接触件3的可动部32向下侧按压凸轮部51,并且奇数针的第二接触件4的可动部42向上侧按压凸轮部52、即通过从另一侧以及一侧进 行弹性夹持,因此,即使不设置将操作杆5枢轴支撑在连接器主体2上的轴承结构,也能 够使操作杆5可转动地枢轴支撑在被连接器主体2保持的各接触件3、4上。
在此,对将电缆100固定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连接电缆100之前,如图1(a)、图2(a)以及图3所示,操作杆5处于直立的 位置(与各接触件3、4的固定部31、41大致正交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凸轮部51没有 向上侧按压第一接触件3的凹部36,因此,可动部32不发生弹性变形,可动部32的爪 3 向从固定部31的爪31a离开的方向(上侧)位移。另外,在该状态下,凸轮部52没 有向下按压第二接触件4的凹部46,因此可动部42不发生弹性变形,可动部42的爪4 向从弹接片45的爪45a离开的方向(上侧)位移。因此,在操作杆5旋转至图1(a)以 及图2 (a)所示的插拔位置的状态下,可动部32、42的爪32a、4 向不与电缆100接触的 位置位移,因此,能够减小将电缆100插入连接器1进行连接时的阻力,从而即使是FPC 那样的柔软的电缆100也能够易于插入连接器1进行连接。此外,也可以是,在使操作 杆5旋转至插拔位置的状态下,各接触件3、4的爪32a、4 配置在与电缆100接触的位 置上,此时,在插入电缆100的同时确立电连接,但是与操作杆5处于防脱位置的情况相 比,成为各接触件3、4保持电缆100的保持力相对较小的状态,因此,成为相对易于拔 出电缆100的状态。
在使操作杆5旋转至插拔位置的状态下,在从电缆插入口 21将电缆100插入连 接器主体2的内部中时,在设置在隔壁23上的引导槽M中引导电缆100的上下两面,由 此在各接触件3、4的固定部31、41与可动部32、42之间插入电缆100。
从将电缆100插入连接器主体2内部的状态开始,以凸轮部51以及凸轮部52为 旋转中心,以在图1、图2以及图3(c)中观察为逆时针的方向,使操作杆5旋转。在旋 转操作杆5时,在凸轮部51的长方体部51b与弹簧突起部35的碰触突部35a的前侧(图 1的左侧)抵接后,凸轮部51的长方体部51b —边向下按压弹簧突起部35 —边越过碰 触突部35a,在操作杆5旋转至防脱位置时,到达碰触部35a的后侧(图1的右侧)(图 1(b))。此时的弹簧突起部35的动作为,长方体部51b在正在越过碰触突部35a时,弹 簧突起部35最被向下方按压,在长方体部51b越过了碰触突部35a而从碰触突部35a离 开到达弹簧突起部35的后侧时,弹簧突起部35弹性地向上方复原。这样,由于凸轮部 51 一边越过碰触突部35a —边进行旋转,所以操作者能够感觉到凸轮部51越过碰触突部 35a后的适当的卡搭感。另外,在凸轮部51正越过碰触突部35a时,弹簧突起部35被向 下方按压,因此,如在固定部31上直接设置碰触突部35a时那样凸轮部51自身被碰触突 部向上方按压的可能性小,从而能够稳定地对操作杆5进行操作。此外,如果没有达到 操作不稳定的程度,则也可以是凸轮部51被碰触突部35a向上方按压的结构。
在操作杆5旋转至图1(b)、图2(b)以及图4所示的防脱位置的状态下,凸轮部 51向上按压第一接触件3的凹部36,使可动部32弹性变形,由此,可动部32的爪3 以 支撑部33为支点向固定部31侧位移,可动部32的爪3 与设置在电缆100的上表面上 的导体图案101弹性连接。另外,此时,凸轮部52向下按压第二接触件4的凹部46使 可动部42弹性变形,由此,可动部42的爪42a向弹接片45侧(下侧)位移,可动部42 的爪4 与设置在电缆100的上表面上的导体图案101弹性连接。因此,此时,可动部32、42的爪32a、4 分别按压在电缆100上,因此,成为通过各接触件3、4的接触按压 保持电缆100的状态,从而成为相对难于拔出电缆100的状态。另外,通过在可动部32 的爪3 与固定部31的爪3Ia之间夹持电缆100,并且在可动部42的爪4 和弹接片45 的爪45a之间夹持电缆100,从而成为各接触件3、4与电缆100的导体图案101之间电连 接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电缆100与连接器1连接的状态下,将操作杆5从防脱位置旋转 至插拔位置时,凸轮部51、52按压各接触件3、4的凹部36、46的力消失,利用可动部 32、42的弹簧回复力,可动部32、42的爪32a、4 向上方位移从电缆100离开,从而各 接触件3、4保持电缆100的力消失,易于拔出电缆10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 操作杆5从防脱位置旋转至插拔位置时,凸轮部51也一边越过碰触突部35a —边旋转, 因此能够得到适当的卡搭感。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以上的结构,在将操作杆5从插拔位置旋转至防脱位 置时,凸轮部51的长方体部51b —边按压弹簧突起部35 —边越过碰触突部35a,在越过 了碰触突部35a后,弹簧突起部35弹性复原。因此,在凸轮部51越过碰触突部35a时 得到适当的卡搭感,从而能够易于识别操作杆5已旋转至防脱位置,得到作业性高的连 接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电缆100的上表面上的导体图案101与设置在可 动部32、42上的爪32a、4 电接触,但也可以使设置在固定部31、41侧的爪31a、45a 与设置在电缆100的下表面上的导体图案电接触。
另外,作为配设在接触件容纳空间20内的接触件可以构成为不使用第二接触件 4而仅使用第一接触件3并在连接器主体2上设置操作杆5的轴承结构。
另外,不需要在所有的第一接触件3上设置弹簧突起部35,只要在使操作杆5旋 转至防脱位置时得到足够的卡搭感,可以仅在多个第一接触件3中的1个第一接触件上设 置弹簧突起部35。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连接器主体,扁平的电缆通过在该连接器主体的表面开口的电缆插入口,在设置在 该连接器主体的内部的接触件容纳空间中进行插拔;多个接触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配设在上述接触件容纳空间内部,对上述电缆从 厚度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进行夹持,并且与该电缆电连接;以及操作杆,以使该操作杆在插入上述接触件容纳空间中的电缆相对难于拔出的防脱位 置和相对易于拔出的插拔位置之间自由转动的方式配置在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在防脱位 置上,通过形成在该操作杆的端部的凸轮部按压上述接触件,使这些接触件与上述电缆 弹性连接;上述接触件具有固定部,固定在上述接触件容纳空间的一侧的内表面上,并且在另一侧的端面与上 述操作杆的凸轮部相对置;可动部,从另一侧与上述凸轮部卡合而限制上述操作杆向另一侧的移动,并且对应 于该凸轮部的转动进行位移;以及支撑部,以使上述可动部相对于上述固定部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撑上述可动部; 在上述多个接触件中的至少某一个接触件的固定部上设置弹簧突起部,所述弹簧突 起部能够向上述电缆的厚度方向弹性位移,并与上述凸轮部相对置地具有碰触突部,在使上述操作杆从插拔位置向防脱位置进行旋转时,上述碰触突部被上述凸轮部按 压,由此该弹簧突起部被向下按压,在使该操作杆旋转至防脱位置旋转后,上述凸轮部 从上述碰触突部离开,由此该弹簧突起部向不被按压的位置弹性复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有的上述多个接触件上设置具有上述碰触突部的弹簧突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接触件,所述第二接触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在上述接触件容纳空间的内 部与上述接触件交替排列设置,对上述电缆从厚度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进行夹持并且在 与上述接触件不同的触点位置与该电缆电连接, 上述第二接触件具有第二固定部,固定在上述接触件容纳空间的一侧的内表面上; 第二可动部,从一侧与上述操作杆的凸轮部卡合而限制该操作杆向一侧的移动,并 且对应于该凸轮部的转动进行位移;以及第二支撑部,以使上述第二可动部相对于上述第二固定部自由摇动的方式支撑上述 第二可动部,通过上述凸轮部由上述可动部和上述第二可动部从另一侧和一侧弹性夹持,使得上 述操作杆被保持为相对于上述连接器主体自由转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固定电缆时具有卡搭感的连接器。在由固定部(31)、可动部(32)、支撑部(33)形成的剖面H字状的第一接触件(3)中,在固定部(31)上设置弹簧突起部(35)。该弹簧突起部(35)具有与操作杆(5)的凸轮部(51)相对置的碰触突部(35a),对应于操作杆(5)的转动操作而被按入,在操作杆(5)位于仅能向一侧转动的位置上时,该弹簧突起部(35)从凸轮部(51)离开。即,在使操作杆(5)转动时,通过凸轮部(51)越过碰触突部(35a)而得到卡搭感,从而易于识别操作杆(5)已旋转至可动结束位置。
文档编号H01R13/24GK102025059SQ20101028378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6日
发明者志田祐一, 桥本俊辅, 酒井央丞 申请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