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4610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尤指涉及一种用于传输音频、视频信号的线缆连接
O
背景技术
随着使用的电子设备、电子产品频率越来越高,现在人们经常把电子设备、电子产品随身携带。如果电子产品和一些辅助的产品体积偏大,那么就不方便携带,就会妨碍使用者的使用。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已经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目前,S-VIDEO接口连接器作为一种传输音频、视频信号的连接器,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包覆导电端子的绝缘体、包覆绝缘体的金属外壳、成型于金属外壳后端的绝缘套、线缆及成型于线缆上的应力释放元件,由于绝缘套直接成型于连接器上,造成绝缘套的体积较大。而且,在成型绝缘套过程中,若出现异常情况或者连接器中的一个部件出现不良,将致使整个连接器不良,且不能拆卸进行重工,造成浪费。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的线缆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端子模组、收容所述端子模组的前壳、与所述前壳相连的后壳及线缆,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导电端子、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体,所述线缆具有讯号线及接地线,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所述绝缘体前部的针部及与所述线缆的讯号线电性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前壳具有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且围绕所述导电端子的至少一个的圆弧片状插接部,所述端子模组自所述前壳的前端向后组装于所述前壳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线缆连接器小型化,组装简单化,提高生产良率,节省成本。

图1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图2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所示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沿图1所示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100包括若干导电端子1、包覆导电端子1的绝缘体2、收容绝缘体2的前壳4、位于前壳4后端的后壳5、分别连接导电端子1与前壳4的线缆6、成型于前壳4后部且包覆线缆6的内模块3及应力释放元件7。线缆6具有两根导线,一根为讯号线61,另一根为接地线62。导电端子1为金属材质制成,可以是铜或者其它金属材质,呈圆柱形,其包括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的针部11、位于其后端且与线缆6的讯号线61相连的连接部13 及连接针部11与连接部13的固持部(未图示),固持部(未图示)收容于绝缘体2内。绝缘体2为塑胶材质,本实施方式中为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绝缘体2包括本体部21及自本体部21向前延伸的凸柱22,本体部21呈扁平状,上下表面为平面,左右两侧为圆弧状,其具有第一台阶部211及自第一台阶部211后表面向后延伸的第二台阶部212,从正面看去,第二台阶部212小于第一台阶部211。绝缘体2与导电端子1 一起组成端子模组。前壳4为金属材质制成,可以是锌合金或者其它金属材质,其包括主体部41、自主体部41后表面向后延伸且呈环形状的对接部42及自主体部41前表面向前延伸且插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插接部44。主体部41上下表面为平面,左右两侧为圆弧面,对接部 42与线缆6的接地线62电性相连接,其下表面为平面,左右两侧为圆弧面,上部为一缺口 43。插接部44具有两片,为圆弧片状结构,分别为位于导电端子1的两侧,且相互相对的围绕导电端子1。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插接部44可以为一个或更多,分别位于导电端子1的侧边。从前端看,主体部41与插接部44呈扁平形状。自主体部41的下表面向前延伸形成一下壁45,对接部42与主体部41共同形成收容绝缘体2的收容空间46。收容空间46内设有自其表面凸起用于抵持绝缘体2表面的小凸台(未图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小凸台也可设置与绝缘体2的外表面。内模块3为塑胶材质射出成型的矩形结构,本实施方式中内模块3材质为PE (聚乙烯),左右两侧为弧面,上下表面为平面。成型时,内模块3包覆导电端子1的连接部13 及前壳4的对接部42。后壳5为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塑胶材质射出成型而成,当然,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金属材质制成,其后表面设有线缆6可以穿过的通孔51,后壳5具有收容内模块3的收容空间52。后壳5与前壳4的外形形状相同,左右两侧为弧面,上下表面为平面。前壳4与后壳5统称为外壳。应力释放元件7成型于线缆6的外表面。本实施方式中,应力释放元件7为PVC (聚氯乙烯)材质。线缆连接器100组装时,已经制成的导电端子1、绝缘体2 —起成型以令绝缘体2 与导电端子1保持很好的固持,绝缘体2包覆导电端子1的固持部(未图示)以形成端子模组,端子模组自前壳4的前端向后安装至前壳4内,绝缘体2收容于前壳4的收容空间 46,收容空间46内的小凸台(未图示)与绝缘体2干涉配合使其相互牢固固持,前壳4的主体部41收容绝缘体2的本体部21的第一台阶部211,前壳4的对接部42收容第二台阶部 212。通过射出成型,应力释放元件7包覆线缆6的前部,线缆6的讯号线61焊接在导电端子1的连接部13上,线缆6的接地线62焊接在前壳4的对接部42上,再射出成型内模块3,内模块3包覆导电端子1的连接部13及线缆6,内模块3抵持所述前壳4的对接部 42的后表面。自线缆6的后端向前安装后壳5,线缆6穿过通孔51,后壳5的收容空间52
4收容前壳4的对接部42、内模块3,通过干涉配合或点胶的方式使后壳5与前壳4的对接部 42稳固的连接在一起。应力释放元件7部分收容于后壳5的收容空间52,后壳5外表面与前壳4外表面平齐,后壳5前表面抵持前壳4的主体部41的后表面。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端子模组、收容所述端子模组的前壳、与所述前壳相连的后壳及线缆,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导电端子、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体,所述线缆具有讯号线及接地线,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所述绝缘体前部的针部及与所述线缆的讯号线电性连接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具有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且围绕所述导电端子的至少一个的圆弧片状插接部,所述端子模组自所述前壳的前端向后组装于所述前壳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呈扁平状,其左右两侧为弧面,上下表面为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与所述绝缘体两者之一具有令所述前壳与所述绝缘体相互牢固固持的小凸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向后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后壳包覆所述前壳的对接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的本体部具有第一台阶部及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收容于所述前壳的主体部,所述第二台阶部收容于所述前壳的对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前表面抵持所述前壳的主体部的后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线与所述前壳的对接部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具有包覆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且收容于所述后壳的内模块,所述内模块抵持所述前壳的对接部的后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成型于所述线缆外表面的应力释放元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元件部分收容于所述后壳。
全文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端子模组、收容所述端子模组的前壳、与所述前壳相连的后壳及线缆,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导电端子、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体,所述线缆具有讯号线及接地线,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所述绝缘体前部的针部及与所述线缆的讯号线电性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前壳具有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且围绕所述导电端子的至少一个的圆弧片状插接部,所述端子模组自所述前壳的前端向后组装于所述前壳内。
文档编号H01R13/42GK102456971SQ20101051666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3日
发明者曹渊, 王学超, 苏聘胜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