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173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蓝色芯片和红色芯片的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即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固体发光器件。它是 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当两端加上正向电压,半导体中的少数截流子和多数 截流子发生复合,放出过剩的能量而引起光子发射,直接发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白色 的光。LED光源由于具有高节能、寿命长、利于环保等优点,实际上,自LED问世以来,LED的 应用面越来越广泛,其环保节能之优点使得LED被视为21世纪之主要照明光源之一。为了在照明市场占得一席之地,不同封装类型的白光LED在市场上不断出现。随 着LED的大量应用,LED的需要量逐渐增大,然而如何提高LED的光效以及如何解决高功率 LED的散热问题一直都是LED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照明模块而言,发光功率、散热性能 以及出光效率都是设计者所关心的焦点。在以往的LED结构中,发光芯片设置于支架上,发光芯片通常用金线与引脚导电 连接。发光芯片一般采用蓝光芯片,然后覆盖红色荧光粉和黄色荧光粉,通过蓝光芯片激发 红色荧光粉和黄色荧光粉分别发出红色和黄色,再与蓝光混合形成白光出射。在这种LED 结构中,通过荧光粉的搭配,能调配出不同演色性的产品,但光输出会下降不少,光效会变 差。因为如果需要提高产品演色性的话,就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光效低的红色荧光粉进去,所 以产品的整体光效就会变差,而且红色荧光粉的价格极其昂贵,无形之中大大增加发光二 极管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高光效、成本低的发光二极管。一种发光二极管,其包括基底、设置于基底上的红色发光芯片和蓝色发光芯片、以 及封装所述红色发光芯片和蓝色发光芯片的封装体,发光二极管还包括覆盖所述蓝色发光 芯片的荧光粉,所述封装体覆盖在所述荧光粉和红色发光芯片上,所述封装体直接结合于 所述红色发光芯片上。进一步地,所述红色发光芯片与所述封装体之间紧密贴合。进一步地,所述基底具有凹槽,所述蓝色发光芯片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红色发光 芯片置于所述基底的高于所述凹槽的表面。进一步地,所述基底具有两个以上的凹槽,相邻两个凹槽之间构成相对凹槽的凸 起,所述蓝色发光芯片分成两组以上的蓝色芯片,每组蓝色芯片置于对应一凹槽内,每个凸 起上具有与每组蓝色芯片中的芯片相对应数量的红色发光芯片,并分布于所述凸起表面。 具体地,所述荧光粉分成至少两部分,每部分荧光粉覆盖对应一组蓝色芯片。每组蓝色芯片 包括至少两个蓝色发光芯片,每个凸起上具有至少两个红色发光芯片。[0010]进一步地,所述封装体是经模压成型的半球形或球冠形胶体,或者是透镜。进一步地,所述基底为铝基底,所述红色发光芯片和蓝色发光芯片贴合于所述铝基底。进一步地,所述基底为铝基底,所述红色发光芯片和蓝色发光芯片为串联联接,所 述基底周边设置有正负焊盘,所述串联联接的首尾两芯片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正负焊盘。发光二极管还包括置于基底上、环绕所述红色发光芯片和蓝色发光芯片的反射 杯,所述反射杯具有中空空间,所述封装体填充于所述反射杯的中空空间。在所述发光二极管中,在蓝色发光芯片上覆盖有荧光粉,而封装体直接结合于所 述红色发光芯片,即红色发光芯片并未覆盖有荧光粉,这样通过荧光粉激发蓝色发光芯片 发光,再与部分射出荧光粉的蓝光和红色发光芯片发出的红光混合,形成白光。一方面,红 色发光芯片发出的红光直接与蓝色发光芯片激发发光混合,光输出效率高,即提高发光二 极管的光效,另一方面,可避免现有技术中红色发光芯片被荧光粉覆盖,其发出的光经过荧 光粉而造成的光损,提高光利用率。另外,由于不采用荧光粉覆盖红色发光芯片,极大降低 制造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中发光二极管沿II-II线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3中发光二极管沿IV-IV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作为实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和2,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10,其包括基底11、设 置于基底11上的红色发光芯片12和蓝色发光芯片13、以及封装所述红色发光芯片12和蓝 色发光芯片13的封装体15,发光二极管10还包括覆盖蓝色发光芯片13的荧光粉16,封装 体15覆盖在荧光粉16和红色发光芯片12上,封装体15直接结合于红色发光芯片12上。基底11可以是导热性基底,例如铝基底,以便散热,根据实际需要,基底11的形状 可以是方形或圆柱形,图示为圆柱形,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限于此。基底11具有一顶 面110,该顶面110为一平面。进一步,基底11具有凹槽14,蓝色发光芯片12置于凹槽14 内,红色发光芯片13置于基底11的高于凹槽14的表面,即本实施例的平整的顶面110,凹 槽14凹设于顶面110。红色发光芯片13和蓝色发光芯片12贴合于铝基底11,与铝基底11 紧密接触,以利于散热。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基底11具有两个以上的凹槽14,相邻两个凹槽14之间构成相 对凹槽14的凸起,凸起相当于是凹槽14的槽壁,或者是相邻两个凹槽14之间的隔墙,蓝色 发光芯片12分成两组以上的蓝色芯片,每组蓝色芯片置于对应一凹槽14内,每个凸起上具 有与每组蓝色芯片中的芯片相对应数量的红色发光芯片13,即每个凸起上的红色发光芯片13的数量与每组蓝色芯片中的芯片数量相匹配(例如一个红色发光芯片13对两个以上蓝 色芯片,反之亦然)或相同,并分布于凸起的表面(即本实施例的平整的顶面110),即凸起 有多少,红色发光芯片13就分成同样组数分布于凸起的表面。具体地,每个凹槽14内的一 组蓝色芯片共同覆盖有一层荧光粉16,即荧光粉16分为两部分,每部分荧光粉覆盖对应一 个凹槽14内的一组蓝色芯片,并完全覆盖同一凹槽14内的所有蓝色芯片,凹槽14的深度 大于蓝色发光芯片12的高度,由此荧光粉16可以是填平或填满凹槽14,当然也可以是仅覆 盖蓝色发光芯片12而未填满凹槽14的情形。荧光粉16不限于为成两部分,具体的数量与 蓝色发光芯片12的组数相对应或相同,即为两部分以上。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部分荧光 粉16填平对应的凹槽14,凹槽14内填充的荧光粉16的顶部高度大致与顶面110平齐,这 样,红色发光芯片13的位置高于荧光粉16,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可提高发光均勻性和光效。 如图所示,每组蓝色芯片包括至少两个蓝色发光芯片12,每个凸起上具有至少两个红色发 光芯片13。作为示例,具体如图1所示,凹槽14的数量为两个,凹槽14为狭长形沟槽,每个凹 槽14内均勻间隔地放置有四个蓝色发光芯片12,这样,两个凹槽之间构成的凸起也是狭长 形,凸起上对应地放置有四个红色发光芯片13。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实际应用中,凹槽数 量、蓝色发光芯片12的数量、凸起的数量、红色发光芯片13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布置并不局 限于图示中的设置,具体根据实际需要,例如色温、亮度等而变化。本实施例中,蓝色发光芯片12置于凹槽14内,与铝基底11直接接触,蓝色发光芯 片12发光时产生的热量直接从铝基底11散发出去,有利于降低蓝色发光芯片12的工作温 度,保证其发光效率。另外,在铝基底11开设凹槽14以容纳蓝色发光芯片12,也方便进行 单独点荧光胶。如图2所示,凹槽14的截面可以是锥形或梯形,这样点荧光胶时可将胶限 制在凹槽14内,防止胶溢流走失,凹槽14大小足够放置蓝色发光芯片12即可,因而,这种 结构既能保证完全覆盖蓝色发光芯片12,又节省用胶,且操作简便。红色发光芯片13直接由封装体15覆盖,与封装体15之间紧密贴合,而没有覆盖 荧光粉,这样,红色发光芯片13发出的光不经过荧光粉,直接经由封装体15出射。一方面, 红色发光芯片13发出的红光直接与蓝色发光芯片12激发荧光粉而发出的光混合,光输出 效率高,即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光效,另一方面,可避免现有技术中红色发光芯片被荧光粉覆 盖,其发出的光经过荧光粉而造成的光损,提高光利用率。另外,由于不采用荧光粉覆盖红 色发光芯片,极大降低发光二极管10的制造成本。如图1所示,蓝色发光芯片12和红色发光芯片13为串联联接,以图1中两组蓝色 发光芯片12和一组红色发光芯片13为例,四个蓝色发光芯片12串联联接,四个红色发光 芯片13串联联接,外端的红色发光芯片13和蓝色发光芯片12通过焊垫17相连,如图所示, 所有芯片12和13都是串联在一起。基底11周边设置有正负焊盘18,串联联接的蓝色发 光芯片12和红色发光芯片13与基底11上的正负焊盘18电性连接,例如首尾两芯片分别 电性连接至正负焊盘18,再通过正负焊盘18与外部控制电路连接,从而将蓝色发光芯片12 和红色发光芯片13进行串联控制,而不是分别控制。通过这种串联联接控制,能降低发光 二极管10的使用条件,比如在应用时,需要3000k的低色温的产品,可方便计算出所需要匹 配的红色发光芯片13数量及蓝色发光芯片12数量及其荧光粉16的配量,并且,在安装时, 只需要将正负焊盘18联接至外部控制电路连接,按规格电流去驱动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复杂的分别控制及复杂的连接和驱动方式。如图2所示,封装体15是模压(molding)成型的半球形或球冠形胶体,胶体材质 可以是但不限于环氧树脂或硅胶等,其通过模压成型的方式形成,并直接成型在基底11的 顶面110上,与基底11的顶面110直接平面式相接触,相对于有反射杯时的多面接触,可避 免反射杯反射光时的光损失,提高光出射效率,提高LED的发光强度。另外,由于是半球形 或球冠形胶体,可增大蓝色发光芯片12和红色发光芯片13的出射角度。因此,本实施例不 采用反射杯去挡住点胶,这样就减小光出来时碰到其它物体(如反射杯)而造成光损。由 于是采用半球形或球冠形胶体,这样,蓝色发光芯片12和红色发光芯片13具有较高的光输 出效率,提高发光二极管10的光效,增加发光二极管10的亮度。另外,通过模压成型的方 式可利用成熟的模压技术,便于工业上大批量生产。封装体15也可以是一透镜,其通过如上所述的模压成型方式直接在设有芯片的 基底上形成,或者是直接将预先模压成型的透镜盖设于设有芯片的基底上。另外,封装体15的面积小于基底11的面积,从而在基底11多出的部分两侧分别 设置上述的多个外部焊盘18。另外,在该多出的部分两侧还分别设置一个定位缺口 112,该 两个定位缺口 112的对称地分布于基底11边缘,定位缺口 112也可以是定位孔的形式,并 不限于图示的结构。通过定位缺口 112,使得发光二极管10在安装时可以灵活地对整个产 品进行对位调节,从而确保每一个产品同外部装置灵活可靠的装配。请参阅图3和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20的结构示意图。该发 光二极管20的结构与上面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10的结构基本相同,图3和4与图1和2 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在此不再赘述。两个实施例的LED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 施例采用反射杯22。封装体15是通过点胶方式形成的,因此设置反射杯22来挡住点胶。反射杯22的材质可以是高导热性材料,如金属或金属合金,如铝或镀银的金属, 或者其它可塑性材料,例如聚邻苯二甲酰胺(英文缩写为PPA)。反射杯22为一个反射性环 状结构,置于基底11上并环绕红色发光芯片13和蓝色发光芯片12,其内有贯穿的中空空 间,如图所示形成收容封装体15的圆台形空间,即封装体15填充于反射杯22的中空空间。 同样地,反射杯22面积小于基底11的面积,至少在一个方向上短于基底11,从而在基底11 多出的部分两侧分别设置上述的多个外部焊盘18以及定位缺口 112,以便于外部电路连接 及安装定位。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蓝色发光芯片12上覆盖有荧光粉16,而封装体15直接结合 于红色发光芯片13,即红色发光芯片13并未覆盖有荧光粉16,这样通过荧光粉16激发蓝 色发光芯片12发出的光,再与部分射出荧光粉的蓝光和红色发光芯片发出的红光混合,形 成白光。一方面,红色发光芯片13发出的红光直接与蓝色发光芯片12激发发光混合,光输 出效率高,即提高发光二极管10的光效,另一方面,可避免现有技术中红色发光芯片被荧 光粉覆盖,其发出的光经过荧光粉而造成的光损,提高光利用率。另外,由于不采用荧光粉 覆盖红色发光芯片,极大降低制造成本。另外,通过设置凹槽形式,一方面,增强散热性能,另一方面,大大减少覆盖蓝色发 光芯片所需的荧光粉用量,由此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发光二极管,其包括基底、设置于基底上的红色发光芯片和蓝色发光芯片、以及 封装所述红色发光芯片和蓝色发光芯片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所述蓝色发光 芯片的荧光粉,所述封装体覆盖在所述荧光粉和红色发光芯片上,所述封装体直接结合于 所述红色发光芯片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红色发光芯片与所述封装体之 间紧密贴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具有凹槽,所述蓝色发光芯 片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红色发光芯片置于所述基底的高于所述凹槽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具有两个以上的凹槽,相邻 两个凹槽之间构成相对凹槽的凸起,所述蓝色发光芯片分成两组以上的蓝色芯片,每组蓝 色芯片置于对应一凹槽内,每个凸起上具有与每组蓝色芯片中的芯片相对应数量的红色发 光芯片,并分布于所述凸起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分成至少两部分,每部分 荧光粉覆盖对应一组蓝色芯片。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蓝色芯片包括至少两个蓝 色发光芯片,每个凸起上具有至少两个红色发光芯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体是模压成型的半球形或 球冠形胶体,或者是透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为铝基底,所述红色发光芯 片和蓝色发光芯片贴合于所述铝基底。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为铝基底,所述红色发光芯 片和蓝色发光芯片为串联联接,所述基底周边设置有正负焊盘,所述串联联接的首尾两芯 片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正负焊盘。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基底上、环绕所述红色 发光芯片和蓝色发光芯片的反射杯,所述反射杯具有中空空间,所述封装体填充于所述反 射杯的中空空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其包括基底、设置于基底上的红色发光芯片和蓝色发光芯片、以及封装所述红色发光芯片和蓝色发光芯片的封装体,发光二极管还包括覆盖所述蓝色发光芯片的荧光粉,所述封装体覆盖在所述荧光粉和红色发光芯片上,所述封装体直接结合于所述红色发光芯片上。在上述发光二极管中,在蓝色发光芯片上覆盖有荧光粉,而封装体直接结合于所述红色发光芯片,即红色发光芯片并未覆盖有荧光粉,如此可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光输出效率,既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光效,还降低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H01L25/075GK201820755SQ201020259998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5日
发明者黄建中 申请人:弘凯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