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1791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尤指座体上开设有多个空置孔,且座体外部罩覆的外壳体表面上设有可与空置孔形成扣合定位或分离状态的多个弹性扣片,以供缆线于加工错误时可利用治具将外壳体退出,亦不需破坏整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科技快速发展,而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或行动电话等电子产品,皆已普遍存在于社会上各个角落,且时下电子产品设计都趋向于轻、薄、短、小,而为了能使各种电子产品体积缩小,故,电子产品内部电路板上的电子零组件的构造,则需要更为微小化且精密,整体结构强度亦需要加强,以因应目前电子产品发展趋势。再者,由于电子产品与面板之间信号传输量非常庞大且频率相当的高,一般都会采用具有超高速、低功耗及低电磁波幅射等特性的低压差分信号(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 LVDS)连接器达成与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液晶屏幕形成电性连接,随着连接器体积要求越来越微小,便发展出各种不同型式的连接器。请参阅图9、图10所示,分别为现有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及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于塑料本体A底部的对接部A 1上穿设有多个对接端子A 2,并于对接部A 1周围形成有插接槽A 11,即可使多个对接端子A 2与缆线D形成电性连接,再将内铁壳B 外侧周边处的多个扣槽B 1与塑料本体A上对应的卡扣A 3呈一扣合定位,以及多个弹片 B 2分别伸入于插接槽A 11内侧处后,便可将外铁壳C由塑料本体A后侧缆线D处滑卡固定于其上,且使外铁壳C表面上的多个扣接片C 1扣合于塑料本体A上方对应的扣槽内,并由外铁壳C前方二侧相对向内的勾部C 2卡持于内铁壳B底缘,同时亦使外铁壳C后方二侧处朝上方弯折延伸的挡止部C 3抵持于内铁壳B后侧表面上,当板端连接器E对配时,即可将塑料本体A的对接部A 1向下嵌插于板端连接器E的插槽E 1内,便可通过多个弹片 B 2抵持接触于板端连接器E,以确保多个对接端子A 2与插槽E 1内部穿设的多个接触端子E 2电性接触的效果。惟前述的外铁壳C组装方向在塑料本体A后侧缆线D线材端,将造成组装作业上的不便与困难,例如组装过程中容易拉扯缆线D以致极为费力且耗时,甚至是缆线D与多个对接端子A 2焊接处形成剥离产生电性连接中断的情况发生,且因外铁壳C为经过缆线D 组装处,而容易相互刮擦、损伤产生残胶或将麦拉片(Mylar)翻起的现象;另,当缆线D焊线不良时,由于外铁壳C上并无任何反工机构设计,即需要破坏外铁壳C才可顺利将其进行拆卸,使产品瑕疵率提高,也相对增加了材料、制造的成本。当板端连接器E对配时,通过使用者向下施力于塑料本体A及其外铁壳C上,即可将对接部A 1嵌插于板端连接器E的插槽E 1内,而塑料本体A四周受到作用力后便会挤压外铁壳C开口 B 0处向外翘开,造成整体固持力量变小,并影响装配的效果与结构稳定度,且待塑料本体A与板端连接器E完成对配后,外铁壳C开口 B 0处亦会抵压于接触端子 E 2的多个焊脚E 21上,并与板端连接器E连接的电路板F(如图10所示)线路产生电性接触的疑虑,从而降低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即为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所亟欲研究改善方向的所在。故,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有鉴于现有电连接器使用上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数据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虑,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电连接器的新型诞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座体底部所具的对接部周围为形成有插接槽,且座体位于插接槽前方内壁面二侧处分别设有结合部,并于结合部与插接槽之间开设有贯通至座体外部的多个空置孔,即可将内壳体罩覆于座体底部周边处,使内壳体前方二侧处相对向内的定位部与座体上的结合部呈相对应卡扣定位后,再将外壳体罩覆于座体外部,并以外壳体表面上的多个弹性扣片则分别伸入于空置孔内形成扣合定位或分离状态,以此空置孔的反工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内壳体前方二侧处定位部的U形状卡扣为与座体结合部上的扣槽呈相对应卡扣定位。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外壳体组装方向为由座体前侧处滑卡固定于其上,此种组装方式不论是在组装、对位上皆相当简易,使外壳体组装过程中不会经过缆线端,而不容易相互刮擦产生残胶于外壳体上或将麦拉片(Mylar)翻起的情况发生,通过此可降低因外壳体由缆线端组装所造成的作业上的不便与困难度,并可方便组装拆卸,且于组合后可达到结构稳定、确实的定位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座体的对接部向下嵌插于外部电连接器的插槽内,使其端子组与插槽上穿设的导电端子组形成电性接触。本实用新型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座体、内壳体及外壳体,而座体底部为具有可与外部电连接器呈电性对接的对接部及对接部周围所形成的插接槽,并于对接部上穿设有端子组,且位于座体后方纳线槽内穿置定位有可与端子组形成电性连接的预设缆线,其中该座体位于插接槽前方内壁面二侧处分别设有结合部,并于结合部与插接槽之间开设有贯通至座体外部的多个空置孔,而内壳体为罩覆于座体底部周边处,并于内壳体前方二侧处相对向内设有可与结合部呈相对应卡扣定位的定位部,再以外壳体罩覆于座体外部,且外壳体所具的基部表面上设有可伸入于结合部对应空置孔内形成扣合定位或分离状态的多个弹性扣片。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座体的结合部上设有扣槽,而内壳体的定位部底侧处分别弯折延伸有与扣槽呈相对应卡扣定位的U形状卡扣。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座体的插接槽及结合部内壁面处设有多个定位凸点,并以定位凸点抵持于外部电连接器上呈一定位。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座体的二结合部之间朝外延伸有呈阶梯状的侧壁部,而内壳体位于二定位部之间则形成有供侧壁部伸出的镂空部。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座体的纳线槽内侧处设有多个穿置槽,且纳线槽二侧内壁面处设有相对的定位槽,而端子组一侧则设有结合于对接部上且位于插接槽内的接触部,并于端子组远离接触部的另侧设有可露出穿置槽与预设缆线形成电性连接的接合部。[00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内壳体后方处弯折延伸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可抵持于座体纳线槽后侧下方处的定位卡板。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外壳体的基部为位于座体上方,并于基部二侧向下弯折延伸有可卡持于内壳体底侧边上的多个卡扣部,且基部朝座体纳线槽方向为形成有二侧相对的开口,使座体及内壳体由开口处滑卡于外壳体内,而预设缆线则伸出于开口处。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外壳体的基部前方向下弯折延伸有前侧板,并以前侧板为挡止于座体前侧表面及内壳体前方二侧处的定位部上呈一定位。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外壳体的基部表面上为设有可抵持于预设缆在线的多个弹片。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提供的电连接器,,可提供缆线加工错误(如焊线不良)时利用治具将外壳体退出,而不需要破坏整体结构,即可提高制造的质量与良率以及有效节省材料、制造上的成本;本实用新型可确保装配的效果与结构稳定度,且使二结合部之间所形成的侧壁部伸出于镂空部外部,而于座体与外部电连接器对配时,便可通过阶梯状的侧壁部抵持于预设电路板上形成预定间距的垫高与隔离效果,以避免外壳体底侧处抵压于导电端子组的焊接部或与预设电路板上的线路相互抵持接触所产生短路或连接失效等问题,从而实现改善电性接触上的隐患,并达到提升整体信号传输质量且更为稳定的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插接槽内壁面处、结合部及内壳体定位部内侧的多个定位凸点抵持于插槽外部呈一定位,并增加固持定位的力量,以确保良好的电性接触效果,亦不会受到构件形状或组装上的限制,使其整体的高度有效降低且更为薄型化。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前的侧视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组装时的侧视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现有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0为现有电连接器的侧视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座体[0035]11对接部132定位凸点[0036]111插接槽133空置孔[0037]112定位凸点134侧壁部[0038]12端子组14纳线槽[0039]121接触部141穿置槽[0040]122接合部142 5定位槽[0041]13结合部15凸扣[0042]131扣槽[0043]2内壳体[0044]21定位部213定位凸[0045]211卡扣22定位卡[0046]212镂空部23扣合槽[0047]3外壳体[0048]31基部32卡扣部[0049]311弹性扣片33前侧板[0050]312穿槽34开口[0051]313弹片35拉带[0052]4缆线[0053]41线材42固持部[0054]411芯线[0055]A塑料本体[0056]Al对接部A2对接端子[0057]All插接槽A3卡扣[0058]B内铁壳[0059]BO开口B2弹片[0060]Bl扣槽[0061]C外铁壳[0062]Cl扣接片C3挡止部[0063]C2勾部[0064]D缆线[0065]E板端连接器[0066]El插槽E21焊脚[0067]E2接触端子[0068]F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构造,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为包括有座体1、内壳体2及外壳体3, 故就本实用新型主要构件及特征详述如后,其中该座体1底部为具有呈平板状的对接部11,并于对接部11周围形成有呈凹陷状的插接槽111,且对接部11上穿设有端子组12,而座体1位于插接槽111前方内壁面二侧处分别设有结合部13,且各结合部13上分别设有扣槽131及位于扣槽131侧边的定位凸点 132,并于结合部13与插接槽111之间分别开设有贯通至座体1外部的多个空置孔133,且位于二结合部13之间朝外延伸有呈阶梯状的侧壁部134。再,座体1后方表面上形成有纳线槽14,并于纳线槽14内侧处设有多个穿置槽 141,且纳线槽14 二侧内壁面处设有相对的定位槽142,而端子组12 —侧设有结合于对接部 11上且位于插接槽111内的接触部121,并于端子组12远离接触部121的另侧设有可露出穿置槽141的接合部122。该内壳体2为罩覆于座体1底部周边处,并于前方二侧处相对向内设有定位部21, 其定位部21底侧处分别弯折延伸有可与结合部13扣槽131呈相对应卡扣定位的U形状卡扣211,且位于二定位部21之间形成有可供侧壁部134伸出的镂空部212 ;另,内壳体2后方处则弯折延伸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可抵持于座体1纳线槽14后侧下方处且呈平整状的定位卡板22。该外壳体3为罩覆于座体1外部,并具有位于座体1上方的基部31,且基部31表面上设有可伸入于结合部13对应空置孔133内形成扣合定位的多个弹性扣片311,而基部 31 二侧向下弯折延伸有可卡持于内壳体2底侧边上的多个卡扣部32,并于基部31前方处向下弯折延伸有可挡止于座体1前侧表面上的前侧板33,且基部31朝纳线槽14方向则形成有二侧相对的π形状开口 34。请搭配参阅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前的侧视剖面图、组装时的侧视剖面图、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及图7的局部放大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通过上述的构件于组装时,先将缆线4穿置定位于座体1的纳线槽 14内,即可使缆线4上的固持部42对应嵌卡于纳线槽14 二侧的定位槽142内呈一定位,并以多个线材41各别对应组装于穿置槽141内,再将线材41内部所穿设的芯线411利用焊接方式与端子组12的接合部122稳固接合形成电性连接。此时,便可将内壳体2罩覆于座体1底部周边处,并以内壳体2前方二侧处相对向内的定位部21与座体1插接槽111内壁面二侧处的结合部13形成对正,即可将定位部 21的卡扣211由上向下扣合于结合部13的扣槽131内呈相对应卡扣定位(如图4、图5所示),以确保装配的效果与结构稳定度,且使二结合部13之间所形成的侧壁部134伸出于镂空部212外部,再通过座体1外侧周边处的多个凸扣15与内壳体2内壁面上对应的扣合槽23呈一扣合定位,而内壳体2后方处的定位卡板22抵持于纳线槽14后侧下方处呈一稳固、确实的定位。续以外壳体3罩覆于座体1外部,其结合的方式为推移于座体1及内壳体2由外壳体3后方处所形成的开口 34滑卡于其内,并以外壳体3基部31前方向下弯折延伸的前侧板33挡止于座体1前侧表面及内壳体2前方二侧处的定位部21上,同时将基部31表面上的多个弹性扣片311伸入且扣合于结合部13对应的空置孔133内,便可通过基部31 二侧向下弯折延伸的多个卡扣部32卡持于内壳体2底侧边上,使外壳体3可互补、配合内壳体2完全遮蔽于座体1外部,而缆线4则伸出于外壳体3后方开口 34与内壳体2的定位卡板22之间,且将外壳体3基部31后侧表面上的多个弹片313抵持接触于缆线4上的固持部 42呈一夹持定位,通过此增加缆线4的抗拉拔与固持力量,并形成接地的效果,此种外壳体 3组装方向由座体1前侧处滑卡固定于其上的方式,不论是在组装、对位上皆相当的简易, 且使外壳体3组装过程中不会经过缆线4端,而不容易相互刮擦、损伤产生残胶于外壳体3 上,或将麦拉片(Mylar)翻起的情况发生,通过此可降低因外壳体3为由缆线4端进行组装所造成作业上的不便与困难度,且于组合后亦可达到结构稳定、确实的定位效果。再者,当使用者欲将外壳体3自座体1及内壳体2上进行拆卸时,仅需利用治具位于座体1的插接槽111内侧处顶推于外壳体3的多个弹性扣片311与结合部13对应的空置孔133形成分离状态,便可再次推移于外壳体3为由座体1前侧处退出,以此空置孔133 反工结构设计,可提供缆线4加工错误(如焊线不良、脱离等)时利用治具来将外壳体3退出,而不需要破坏外壳体3整体结构,并可方便外壳体3进行组装拆卸,且可提高制造的质量与良率,以及有效节省材料、制造的成本。而于使用时,先将座体1的对接部11向下嵌插于外部电连接器(图中未示出)的插槽内呈电性对接,使其端子组12的接触部121与插槽一侧接合部上穿设的导电端子组弹性部形成电性接触,此时,便可通过插接槽111内壁面处、结合部13,以及内壳体2定位部 21内侧的多个定位凸点112、132、213抵持于插槽外部呈一定位,并增加固持定位的力量, 以确保良好的电性接触效果,亦不会受到构件形状或是组装上的限制,使其整体的高度有效降低且更为薄型化。当座体1与外部电连接器嵌插定位后,可利用缆线4上的固持部42抵持接触于内壳体2上,并通过内壳体2底面抵持接触于插槽另侧沉台所罩覆的屏蔽铁壳,或是可将内壳体2底面直接与屏蔽铁壳抵持接触,便可通过屏蔽铁壳侧边处向下弯折延伸的多个接脚来与预设电路板焊固后形成接地回路,而具有接地的功能,即可通过屏蔽铁壳配合座体1上罩覆的内壳体2及外壳体3将电连接器周围所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导引至预设电路板的接地回路予以释放,亦可通过座体1位于二结合部13之间呈阶梯状的侧壁部134抵持于预设电路板上形成预定间距的垫高与隔离效果,以避免外壳体3底侧处抵压于导电端子组的焊接部或与预设电路板上的线路因相互抵持接触所产生短路或连接失效等问题,从而实现改善电性接触上的隐患,并达到提升整体信号传输质量且更为稳定的效果。此外,上述的外壳体3表面上剖设有多个穿槽312,并于穿槽312内穿设定位有拉带35 (如图1所示),当使用者欲将座体1与外部电连接器分离时,可将拉带35拉起使座体 1轻易脱离于外部电连接器上的插槽,以利于使用者对座体1进行拉拔动作,通过此可改善使用上的不便性,以提高整体使用机能与效果。上述详细说明为针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可行实施例说明而已,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举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艺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中。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电连接器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实用新型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创作,符合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依法提出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座体、内壳体及外壳体,而座体底部为具有可与外部电连接器呈电性对接的对接部及对接部周围所形成的插接槽,并于对接部上穿设有端子组,且位于座体后方纳线槽内穿置定位有可与端子组形成电性连接的预设缆线,其特征在于该座体位于插接槽前方内壁面二侧处分别设有结合部,并于结合部与插接槽之间开设有贯通至座体外部的多个空置孔,而内壳体为罩覆于座体底部周边处,并于内壳体前方二侧处相对向内设有可与结合部呈相对应卡扣定位的定位部,再以外壳体罩覆于座体外部, 且外壳体所具的基部表面上设有可伸入于结合部对应空置孔内形成扣合定位或分离状态的多个弹性扣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结合部上设有扣槽,而内壳体的定位部底侧处分别弯折延伸有与扣槽呈相对应卡扣定位的U形状卡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插接槽及结合部内壁面处设有多个定位凸点,并以定位凸点抵持于外部电连接器上呈一定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二结合部之间朝外延伸有呈阶梯状的侧壁部,而内壳体位于二定位部之间则形成有供侧壁部伸出的镂空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纳线槽内侧处设有多个穿置槽,且纳线槽二侧内壁面处设有相对的定位槽,而端子组一侧则设有结合于对接部上且位于插接槽内的接触部,并于端子组远离接触部的另侧设有可露出穿置槽与预设缆线形成电性连接的接合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内壳体后方处弯折延伸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可抵持于座体纳线槽后侧下方处的定位卡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体的基部为位于座体上方,并于基部二侧向下弯折延伸有可卡持于内壳体底侧边上的多个卡扣部,且基部朝座体纳线槽方向为形成有二侧相对的开口,使座体及内壳体由开口处滑卡于外壳体内,而预设缆线则伸出于开口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体的基部前方向下弯折延伸有前侧板,并以前侧板为挡止于座体前侧表面及内壳体前方二侧处的定位部上呈一定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体的基部表面上为设有可抵持于预设缆在线的多个弹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于座体底部为具有对接部及插接槽,并于对接部上穿设有端子组,且座体后方纳线槽内定位有与缆线形成电性连接的缆线,而座体位于插接槽前方内壁面二侧处分别设有结合部,并于结合部与插接槽之间开设有贯通至座体外部的多个空置孔,即可将内壳体罩覆于座体底部周边处,使内壳体前方二侧处相对向内的定位部与座体上的结合部呈相对应卡扣定位后,再将外壳体罩覆于座体外部,并以外壳体表面上的多个弹性扣片分别伸入于空置孔内形成扣合定位或分离状态,以此空置孔作为反工结构设计,可提供缆线加工错误时利用治具将外壳体退出,而不需破坏外壳体结构,即可提高制造的良品率以及有效节省材料、制造的成本。
文档编号H01R12/51GK201937030SQ201020626958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6日
发明者陈俊元 申请人: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