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5627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流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流切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利用旋转摆动方式操作一 切换元件而达成电流切换效果的电流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手提式工具机具有携带方便以及操作简易等优点。而由于某些手提式工具 机必须具有能随时切换运转方向的功能,以应付各种工作情况,因此必须藉由特定驱动设 计来达成此目的。其中,一电流切换装置即可用来切换手提式工具机的运转方向。该电流 切换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将手提式工具机的输入与输出电流进行反向切换,进而可反复改变 手提式工具机的运转方向。请参照如图1所示,是一现有习知的电流切换装置的部分元件分解图。该现有习 知的电流切换装置A包含一底座A100、一上盖(图中未显示)及一切换元件A200,该底座 AlOO由塑胶材质制成,而底座AlOO上埋设有四个金属端子A300,该四个金属端子A300以 部份圆对称的方式排列,并且此四个金属端子A300为等厚度且同平面的金属薄板。另外, 底座AlOO上设有一枢轴Al 10,其位于四个金属端子A300的相对圆心处,该枢轴AllO可供 该切换元件A200枢设于其上,藉以使切换元件A200可相对于枢轴AllO进行旋转。再者, 切换元件A200邻接于四个金属端子A300处设有两组接触片A400,每一组接触片A400可用 以导通相邻的两个金属端子A300,藉由切换元件A200的旋转,可改变接触片A400导通金属 端子A300的方式,进而改变电流方向,最终达成切换手提式工具机的运转方向的功效。在前述现有习知的电流切换装置中,由于切换元件A200以可360度旋转的方式枢 设于底座AlOO上,因此切换元件A200本身的形状通常为圆柱状,并且底座AlOO上用以容 置切换元件A200的空间也设置成圆柱状凹槽,藉以使切换元件A200可顺畅的旋转。然而, 此种结构设计将会占用底座AlOO上大部分的空间,使底座AlOO没有多余的空间可利用,因 此不容易缩小整体体积或是扩充功能。再者,由于现有习知的电流切换装置A不容易缩小体积,并且切换元件A200的圆 柱状设计也不易减少尺寸,因此会造成材料成本的浪费。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电流切换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 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 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 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电流切换装置,使 其可更有效的利用其内部空间,并可更加的节省材料及制造成本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 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流切换装置,藉由元件结构的改良以及 内部空间的设计,可有效节省内部空间的使用率,进而节省材料及制造成本。[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 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流切换装置,至少包含一上盖,设有一弧形开槽;一底座,与该上 盖结合而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底座上设有一枢轴,其位于该容置空间中,并且该枢轴的位置 对应于该上盖的该弧形开槽的圆心;多个金属端子,是平板状结构,所述多个金属端子以非 对称形状排列埋设于底座上,并分别以其中一表面显露于容置空间中,其中,至少一金属端 子的该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一凹陷区域,当该金属端子埋设于底座时,该凹陷区域被底座 的材料所包覆而隐藏,藉以增加金属端子与底座之间结合的稳固程度;一切换元件,设置于 容置空间中,其包含一切换元件本体;一枢孔,设置于该切换元件本体上,并与底座的枢 轴互相枢接,藉此可使切换元件本体相对于枢轴进行一特定角度的旋转摆动;一拨杆,设置 于切换元件本体邻接于上盖的表面上,并穿过弧形开槽而显露于该电流切换装置的外部, 该拨杆可供拨动而使切换元件本体进行旋转摆动;及至少二个容置槽,设置于切换元件本 体邻接于多个金属端子的表面上;以及至少二个接触片,分别设置于该切换元件的该二个 容置槽中,该二个接触片分别含有至少二个接触点,其中,每一接触点接触于不同的金属端 子,藉由二个接触片分别使二个金属端子之间电性连接,并且此二个接触片经由切换元件 旋转摆动的带动可改变其与金属端子接触的位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 现。前述的电流切换装置,其中所述的底座的周围设有多个侧壁,藉由所述多个侧壁 可防止外物侵入容置空间中以影响该切换元件的旋转摆动。前述的电流切换装置,其中所述的底座设有多个导电载体固定槽,并且所述多个 金属端子的部分区域分别显露于该多个导电载体固定槽,并且当所述多个导电载体分别固 定于多个导电载体固定槽时,可分别与多个金属端子接触并电性连接。前述的电流切换装置,其还包含多个用以固定所述多个导电载体而避免其脱落的 夹固元件,其分别设置于该导电载体固定槽中。前述的电流切换装置,其还包含多个第一弹性元件,其分别设置于该切换元件的 该二个容置槽中,并抵止于二个容置槽的底面与该二个接触片之间,藉由所述多个第一弹 性元件的弹性恢复力可加强二个接触片与所述多个金属端子之间接触的稳定程度。前述的电流切换装置,其中所述的切换元件本体邻接于该上盖的表面上设有一容 置孔,其用以容置一第二弹性元件及一滑动辅助元件,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抵止于该容 置孔的底面,另一端与该滑动辅助元件接触,而滑动辅助元件抵止于第二弹性元件与上盖 内侧壁面上的一卡合孔之间,第二弹性元件提供弹性恢复力给滑动辅助元件,控制该切换 元件旋转摆动的角度。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 实用新型电流切换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发明将切换元件设计为以摆动方式切换电流,此种设计可节省电流切换装置 的内部空间,多余的空间可用以作为加强防尘的设计,亦可用来缩小整体的体积,进而减少 材料成本。2、本发明藉由将塑胶材料以射出成型方式包覆于金属端子周围以及其凹陷区域 以形成底座,可增加金属端子与底座之间的结合程度而不易松脱,进而提升整体的稳定度。[0018]3、本发明的多个金属端子的排列方式为非圆对称形式,此种排列方式可应付不同 的设计需求,因此可增加应用上的弹性。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包含一上盖、一底座、多个金属端子、一切换元件及至 少二个接触片;该底座与该上盖结合而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多个金属端子以非对称形状 排列埋设于底座上;该切换元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该二个接触片分别设置于该切换元 件中,并且该二个接触片分别含有至少二个接触点,其中,每一接触点可接触于不同的金属 端子,藉由此二个接触片可分别使二个金属端子之间电性连接,并且此二个接触片经由切 换元件旋转摆动的带动可改变其与金属端子接触的位置,进而改变电流方向。本实用新型 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 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一现有习知的电流切换装置的部分元件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流切换装置的外观组合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流切换装置的外观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流切换装置部份元件的外观分解立体图。
图5A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多个金属端子的俯视图。
图5B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多个金属端子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6A是一现有习知的电流切换装置的切换方式示意图。
图6B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流切换装置的切换方式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底座的空间配置示意图。
图8A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切换方向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8B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切换方向的俯视图。
图8C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切换方向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8D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切换方向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流切换装置的制造方法步骤图。
图10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多个金属端子与二个侧边材料带的结合方式示意
图11是二个金属端子组与二个侧边材料带的连接情形示意图。 A 现有习知的电流切换装置 A100,110 底座
A110,112 枢轴 A300,120 金属端子 1 电流切换装置 101 弧形开槽 111 容置空间 114:导电载体固定槽 116 多余的空间
A200,130 A400,140
切换元件 接触片
100 上盖 102 卡合孔 113 侧壁 115 夹固元件 120’ 金属端子组
5[0045]120a 左上方金属端子120b 左下方金属端子[0046]120c 右上方金属端子120d 右下方金属端子[0047]121 凹陷区域131 切换元件本体[0048]132 枢孔133 拨杆[0049]134 容置槽135 容置孔[0050]140a 左侧接触片140b 右侧接触片[0051]141 接触点150 第一弹性元件[0052]160 第二弹性元件170 滑动辅助元件[0053]180 侧边材料带[0054]201-206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步骤编号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 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流切换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 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首先请参照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流切换 装置的外观组合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流切换装置的外观分解立体 图,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流切换装置部份元件的外观分解立体图。该电流切 换装置1包含一上盖100、一底座110、多个金属端子120、一切换元件130、二个接触片140、 多个第一弹性元件150、一第二弹性元件160及一滑动辅助元件170。上述的上盖100设有一弧形开槽101。上述的底座110与该上盖100结合而形成一容置空间111,底座110上设有一枢轴 112,其是位于该容置空间111中,并且该枢轴112的位置对应于该上盖100的该弧形开槽 101的圆心。底座110的周围设有多个侧壁113,藉由所述多个侧壁113可防止外物侵入容 置空间111中以影响该切换元件130的旋转摆动。另外,底座110上更设有多个导电载体 固定槽114,其分别位于其中两相对侧壁113的外侧。所述多个导电载体固定槽114中可分 别设置一夹固元件115,其可用以固定多个导电载体(图中未显示)而避免其脱落。上述的多个金属端子120是平板状结构,此多个金属端子120以非对称形状排列 埋设于底座Iio上,并分别以其中一表面显露于容置空间111中。另外,多个金属端子120 的部分区域分别显露于所述多个导电载体固定槽114,当所述多个导电载体分别固定于多 个导电载体固定槽114时,可分别与多个金属端子120接触并电性连接。上述的切换元件130设置于容置空间111中,其包含以下元件一切换元件本体 131 ;一枢孔132,设置于该切换元件本体131上,并与底座110的枢轴112互相枢接,藉此可 使切换元件本体131相对于枢轴112进行旋转摆动;一拨杆133,设置于切换元件本体131 邻接于上盖100的表面上,并穿过弧形开槽101而显露于该电流切换装置1的外部,该拨杆 133可供拨动而使切换元件本体131进行旋转摆动;及二个容置槽134,设置于切换元件本 体131邻接于多个金属端子120的表面上。上述的二个接触片140分别设置于该切换元件130的该二个容置槽134中,此二 个接触片140分别含有二个接触点141,其中,每一接触点141可接触于不同的金属端子120,藉由此二个接触片140可分别使二个金属端子120之间电性连接,并且此二个接触片 140经由切换元件130旋转摆动的带动可改变其与金属端子120接触的位置,进而改变电流 方向。上述的多个第一弹性元件150分别设置于该切换元件130的该二个容置槽134 中,并抵止于二个容置槽134的底面与该二个接触片140之间,藉由所述多个第一弹性元件 150的弹性恢复力可加强二个接触片140与所述多个金属端子120之间接触的稳定程度。切换元件本体131邻接于上盖100的表面上设有一容置孔135,而该第二弹性元件 160及该滑动辅助元件170设置于该容置孔135中。第二弹性元件160的一端抵止于容置 孔135的底面,另一端与滑动辅助元件170接触,而滑动辅助元件170抵止于第二弹性元件 160与上盖100内侧壁面上的一卡合孔102之间。第二弹性元件160可提供弹性恢复力给 滑动辅助元件170,藉以控制该切换元件130旋转摆动的角度。接着请参照如图5A及图5B所示,分别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多个金属端子的俯 视图以及外观立体示意图。此多个金属端子120是平板状结构,而其中二个金属端子120 表面上的部分区域分别形成一凹陷区域121,当该二个金属端子120埋设于底座110时,该 二个凹陷区域121将会被底座110的材料所包覆而隐藏,藉以增加此二个金属端子120与 底座110之间结合的稳固程度。然而,在实际应用时,凹陷区域121的数量及位置可依不同 需求而调整。接着请参照如图6A及图6B所示,分别为一现有习知的电流切换装置以及本发明 较佳实施例的电流切换装置的切换方式示意图。如图6A所示,在该现有习知的电流切换装 置A中,其切换元件A200的枢轴AllO设置于该电流切换装置A中央,因此该切换元件A200 是以电流切换装置A的中心点为旋转轴而旋转。如图6B所示,在本发明的电流切换装置1 中,切换元件130的枢轴112偏向于电流切换装置1的一侧,因此切换元件130可进行旋转 摆动,并非如现有习知技术的旋转方式。接着请参照如图7所示,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底座的空间配置示意图。如图所 示,由于本发明的切换元件130的枢轴112设置于电流切换装置1的一侧,并且切换元件 130可进行一特定角度的旋转摆动,因此当切换元件130旋转摆动至其中一个方向的极限 时,底座Iio与切换元件130之间仍有多余的空间116可以使用。该多余的空间116可用 以作为加强防尘的设计,亦可用来缩小整体的体积,进而减少材料成本。接着请参照如图8A至图8D所示,图8A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切换方向的外 观立体示意图,图8B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切换方向的俯视图,图8C是本发明较佳实 施例的第二切换方向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8D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切换方向的俯 视图。如图8A及图8B所示,当切换元件130以逆时针方向旋转至极限时,左侧接触片140a 的二个接触点141会分别接触右上方金属端子120c与左下方金属端子120b的延伸表面, 进而使右上方金属端子120c与左下方金属端子120b之间电性连接;相对的,右侧接触片 140b会使左上方金属端子120a与右下方金属端子120d之间电性连接。接着如图8C及图 8D所示,当切换元件130以顺时针方向旋转至极限时,左侧接触片140a会使左上方金属端 子120a与左下方金属端子120b之间电性连接,而右侧接触片140b会使右上方金属端子 120c与右下方金属端子120d之间电性连接。由此可知,当切换元件130旋转摆动至两个方 向的极限时,可使多个金属端子120之间有不同的电性连接方式,藉以切换电流方向。在实际应用时,电流切换装置并不限于只有两个切换方向,亦即可根据不同应用目的而增减切 换段数以及切换方向,以增加应用上的弹性。接着请参照如图9所示,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流切换装置的制造方法步骤 图,其包含以下步骤利用冲压方式形成多个金属端子,所述多个金属端子藉由二个侧边材 料带而互相连接,并且其中二个金属端子的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一凹陷区域(步骤201); 将所述多个金属端子送入一塑胶射出成型模具中(步骤20 ;将塑胶射出成型于多个金属 端子的周围,以形成一底座,并且金属端子的该凹陷区域被该底座的塑胶材料包覆而隐藏 (步骤20 ;移除该侧边材料带(步骤204);提供一切换元件及二个接触片,将该切换元件 与该二个接触片组合,并将其装设于底座上(步骤205);及提供一上盖,并将其装设于底座 上(步骤206)。其中,在上述的步骤205中,更同时提供多个夹固元件115、多个第一弹性元件 150、一第二弹性元件160及一滑动辅助元件170,并将多个夹固元件115、多个第一弹性元 件150、第二弹性元件160及滑动辅助元件170分别设置于底座110及切换元件130上,以 完整的组装电流切换装置1。请参照如图10所示,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多个金属端子120与二个侧边材料带 180的结合方式示意图。该二个侧边材料带180配置于多个金属端子120的两侧,并且每一 侧边材料带180分别与邻接的金属端子120连接。此种设计方式有以下优点(1)避免相 似的金属端子120混淆,以便于管理;( 多个金属端子120可同时冲压成型,减少工时;以 及(3)方便将多个金属端子120由模具中取出。另外,虽然前述的制造方法仅叙述了一个电流切换装置1中的多个金属端子 120(以下称为一金属端子组120’ )埋设于底座110上的方法,然而,若将本发明的制造方 法做延伸,便可同时或连续进行多个金属端子组120’与底座110的射出成型。其方式是在 步骤201中,利用冲压方式同时形成多个金属端子组120’,而每一金属端子组120’藉由二 个侧边材料带180而互相连接。请参照如图11所示,是二个金属端子组与二个侧边材料带 的连接情形示意图,虽然此图仅显示两组金属端子120’,但实际上可依需求而增加金属端 子组120’的数量。接着,依序将每一个金属端子组120’送入塑胶射出成型模具中,以将底 座110射出成型并包覆于金属端子组120’周围。当底座110成型之后,便可将二个侧边材 料带180截断,使二个侧边材料带180与金属端子组120’分离。反复进行前述动作之后, 便可连续的完成多个金属端子组120’与底座110的制造。经由上述内容对于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后,可得知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1、本发明将切换元件设计为以摆动方式切换电流,此种设计可节省电流切换装置 的内部空间,多余的空间可用以作为加强防尘的设计,亦可用来缩小整体的体积,进而减少 材料成本。2、本发明藉由将塑胶材料以射出成型方式包覆于金属端子周围以及其凹陷区域 以形成底座,可增加金属端子与底座之间的结合程度而不易松脱,进而提升整体的稳定度。3、本发明的多个金属端子的排列方式为非圆对称形式,此种排列方式可应付不同 的设计需求,因此可增加应用上的弹性。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 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流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 一上盖,设有一弧形开槽;一底座,与该上盖结合而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底座上设有一枢轴,其位于该容置空间 中,并且该枢轴的位置对应于该上盖的该弧形开槽的圆心;多个金属端子,是平板状结构,所述多个金属端子以非对称形状排列埋设于底座上,并 分别以其中一表面显露于容置空间中,其中,至少一金属端子的该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一 凹陷区域;一切换元件,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其包含 一切换元件本体;一枢孔,设置于该切换元件本体上,并与底座的枢轴互相枢接,使切换元件本体相对于 枢轴进行一特定角度的旋转摆动;一拨杆,设置于切换元件本体邻接于上盖的表面上,并穿过弧形开槽而显露于该电流 切换装置的外部,该拨杆可供拨动而使切换元件本体进行旋转摆动;及至少二个容置槽,设置于切换元件本体邻接于多个金属端子的表面上;以及 至少二个接触片,分别设置于该切换元件的该二个容置槽中,该二个接触片分别含有 至少二个接触点,其中,每一接触点接触于不同的金属端子,所述二个接触片分别使二个金 属端子之间电性连接,所述二个接触片经由切换元件旋转摆动的带动可改变其与金属端子 接触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底座的周围设有多个 侧壁,所述多个侧壁防止外物侵入容置空间中以影响该切换元件的旋转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底座设有多个导电载 体固定槽,并且所述多个金属端子的部分区域分别显露于该多个导电载体固定槽,所述多 个导电载体分别固定于多个导电载体固定槽,并分别与多个金属端子接触并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流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多个用以固定所述多个 导电载体而避免其脱落的夹固元件,其分别设置于该导电载体固定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流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多个第一弹性元件,其 分别设置于该切换元件的该二个容置槽中,并抵止于二个容置槽的底面与该二个接触片之 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切换元件本体邻接于 该上盖的表面上设有一容置孔,其用以容置一第二弹性元件及一滑动辅助元件,该第二弹 性元件的一端抵止于该容置孔的底面,另一端与该滑动辅助元件接触,而滑动辅助元件抵 止于第二弹性元件与上盖内侧壁面上的一卡合孔之间,第二弹性元件提供弹性恢复力给滑 动辅助元件,控制该切换元件旋转摆动的角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流切换装置,其至少包含一上盖、一底座、多个金属端子、一切换元件及至少二个接触片;该底座与该上盖结合而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多个金属端子以非对称形状排列埋设于底座上;该切换元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该二个接触片分别设置于该切换元件中,并且该二个接触片分别含有至少二个接触点,其中,每一接触点可接触于不同的金属端子,藉由此二个接触片可分别使二个金属端子之间电性连接,并且此二个接触片经由切换元件旋转摆动的带动可改变其与金属端子接触的位置,进而改变电流方向。
文档编号H01H19/02GK201910356SQ201020692849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4日
发明者何应松, 叶大丰, 蔡曜仲 申请人:崧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