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6333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传输高频信号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被广泛地用于连接用来通讯或数据传输的装置。为了迎合大量数据的传输需求,数据传输的速度则持续增加。随着数据传输速度的增加,传输速度较小的连接器必须重新设计以确保信号完整性。图1显示了一种现有的层叠连接器1,而图2显示了多个端子2及9间隔排列于层叠连接器1内。层叠连接器1包含一含有上插座111及下插座112的壳体11,上插座111 及下插座112供分别固持以并列的方式排列的端子2及9的接触部21及91。每一上端子 2或下端子9进一步包含连接接触部21或91的刺钩部22或92以及连接刺钩部22或92 的延伸部23或93。延伸部23或93自刺钩部22或92延伸并垂直弯折,接着笔直地延伸而形成供焊接至一印刷电路板上的贯穿孔的一端。多个上端子2部分地容置于上插座111中并包含两个接地端子27及28与两个差分端子对M及25。在两个差分端子对M及25之间,设置一相似于差分端子对M及25 的上端子2的接地接脚26。该两个接地端子27及观分别地设至于该两个差分端子对M 及25的相对两侧。相似地,部分地容置于下插座112中的多个下端子9包含两个接地端子 97及98、两个差分端子对94及95以及设置于两个差分端子对94及95之间的一接地接脚 96。容置于上插座111的上端子2的两个差分端子对M及25含有长于部分容置于下插座 112的下端子9的延伸部93的延伸部23。相应地,当上端子2的两个差分端子对M及25 应用于高速数据传输(例如3(ibpS)时,较长的延伸部23无法确保信号传输的完整性。此外,含有相似于端子2或9结构的接地接脚沈或四无法提供足够的屏蔽效果,将使信号完整性有缺陷。再者,端子2或9的延伸部23或93垂直地弯折,而垂直弯折的上端子2可能影响信号的传输。此外,因为多个端子2及9整齐地排列使得自差分端子对M及25产生的电场并非最佳化,因此对于信号的传输将有不良影响。综上所述,先前提到的缺陷,现有的连接器无法满足高速传输的需求,因此需要新的供高速信号传输的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电连接器无法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本发明的一目的为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其应用于高速数据传输。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含一介电壳体、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以及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 该介电壳体供与一配合连接器连接。
每一第一差分端子对包含一对第一端子。每一第一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固持部、 一延伸部及一焊接部,其中该第一端子的该接触部延伸入该介电壳体,该第一端子的该固持部于该第一端子的该接触部及该第一端子的该延伸部之间延伸,该第一端子的该延伸部于该第一端子的该固持部与该第一端子的该焊接部之间连接。每一第二差分端子对包含一对第二端子。每一第二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固持部、 一延伸部及一焊接部,其中该第二端子的该接触部延伸入该介电壳体,该第二端子的该固持部于该第二端子的该接触部及该第二端子的该延伸部之间延伸,该第二端子的该延伸部于该第二端子的该固持部与该第二端子的该焊接部之间连接。该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并列于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设置。每一第一接地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固持部、一延伸部及一焊接部,其中该第一接地端子的该接触部延伸入该介电壳体,该第一接地端子的该固持部于该第一接地端子的该接触部及该第一接触端子的该延伸部之间延伸,该第一接地端子的该延伸部于该第一接地端子的该固持部与该第一接地端子的该焊接部之间连接。该第一端子及该第一接地端子的该延伸部以交错方式排列, 且该第一端子邻近该第一接地端子的中间延伸部包含一加宽段,其横向延伸而使该加宽段部分重叠该第一端子及该第一接地端子的最外缘的延伸部。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含一介电壳体,连接一配合连接器;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每一第一差分端子对包含一对第一端子,每一第一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固持部、一延伸部及一焊接部,其中该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延伸入该介电壳体,该第一端子的固持部于该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及该第一端子的延伸部之间延伸,该延伸部于该第一端子的固持部与该第一端子的焊接部之间连接;以及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并列于至少一该第一差分端子对设置,每一第一接地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固持部、一延伸部及一焊接部,其中该第一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延伸入该介电壳体,该第一接地端子的固持部于该第一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及该第一接触端子的延伸部之间延伸,该第一接地端子的延伸部于该第一接地端子的固持部与该第一接地端子的焊接部之间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及该第一接地端子的延伸部以交错方式排列,且位于该第一接地端子旁的该中间的第一端子的延伸部包含一加宽段,该加宽段横向延伸而使该加宽段部分重叠该外侧的第一端子及该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延伸部。在上述电连接器中,优选地,进一步包含一中间接地端子,其中该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包含相互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该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包含两个第一接地端子,该中间接地端子设置介于该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之间,以及该两个第一接地端子设置于该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相对的外侧。在上述电连接器中,优选地,每一第一端子及每一第一接地端子的延伸部包含两个钝角弯折部。在上述电连接器中,优选地,该介电壳体包含沿垂直方向并列设置的一第一插座及一第二插座,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延伸入该第一插座内。在上述电连接器中,优选地,进一步包含两个第二差分端子对以及两个第二接地端子,每一第二差分端子对包含两个第二端子,每一第二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固持部、一延伸部及一焊接部,其中该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延伸入该第二插座,该第二端子的固持部于该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及该第二端子的延伸部之间延伸,该延伸部于该第二端子的固持部与该第二端子的焊接部之间连接,其中该两个第二差分端子对设置介于该两个第二接地端子之间。优选地,该电连接器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每一第一电源端子包含凸伸入该第一插座的一接触部;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包含凸伸入该第一插座的一接触部;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每一第二电源端子包含凸伸入该第二插座的一接触部;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每一第二信号端子包含凸伸入该第二插座的一接触部。进一步优选地,该介电壳体包含两个侧壁,其中该中间接地端子介于该两个侧壁之间设置。在上述电连接器中,优选地,该中间接地端子包含一板部及两个接触部,该板部及该两个接触部一体成型,该两个接触部分别地延伸入该第一插座及该第二插座,该板部设置介于该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之间及介于该个两第二差分端子对之间,并供分隔其一该第一差分端子对的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部与另一第一差分端子对的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部, 并分隔其一第二差分端子对的所述第二端子的延伸部与另一第二差分端子对的所述第二端子的延伸部。在上述电连接器中,优选地,该中间接地端子进一步包含一体成型的至少一焊接部,以供接地。在上述电连接器中,优选地,每一第一端子及每一第二端子的所述固持部包含多个刺钩,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刺钩沿一平行于所述第一端子排列的方向排列,该第二端子的所述刺钩沿一平行于所述第二端子排列的方向排列。通过上述结构,本发明能过实现如下有益技术效果通过使差分端子对产生的电场最佳化,消除了对于信号传输的不良影响, 从而使得本发明的电连接器满足了高速信号传输的要求。


图1显示一现有的层叠连接器;图2显示间隔排列于图1的电连接器中的多个端子;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前视图;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后视图;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4的电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两个第二差分端子对及中间接地端子的示意图;图8为图7的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两个第二差分端子对及中间接地端子的侧视图;图9为图7的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及中间接地端子的后视图;图10为图7的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两个第二差分端子对及中间接地端子的分解图;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后视图;图12为沿图10剖面线Z-Z的剖面图;以及
图13为沿图10剖面线Y-Y的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3电连接器31介电壳体311 第一插座3111 插槽3112 隔板312 第二插座3121 插槽3122 隔板313 本体314 侧壁3141 下凸部3142 中凸部3143 凸块3144 间隙315固定部316 狭缝317 凹洞318刺钩部32中间接地端子321 板部3211 第一侧缘3212 凹口3213 分割段3214 上缘3215 下缘3216 第二侧缘322下接触部323上接触部324焊接部33a 第一端子33b 第一端子331接触部332固持部3321 刺钩333a 延伸部333b 延伸部3331 加宽段
334焊接部34a 第二端子34b 第二端子341接触部342固持部3421 刺钩343a 延伸部343b 延伸部344焊接部35第一接地端子351接触部352固持部3521 刺钩353延伸部354焊接部36第二接地端子361接触部362固持部3621 刺钩363延伸部364焊接部367钝角弯折部368钝角弯折部37 板锁38 板件381贯穿孔382 缺口383 卡块4第一差分端子对41第一电源端子411接触部42第一信号端子421接触部43第二电源端子431接触部44第二信号端子441接触部5第一差分端子对51端子孔洞
52端子孔洞6第二差分端子对7第二差分端子对。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配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细节进行阐述。参照图3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电连接器3。此电连接器3包含供连接一配合连接器的一介电壳体 31、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4及5以及并列于第一差分端子对4及5的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35。第一差分端子对4及5包含供传输差分信号(Differential Signal)的一对第一端子33a及33b。每一第一端子33a及3 包含凸伸入介电壳体31的接触部331、供固定的固持部332、延伸部333a或33 以及供焊接至一印刷电路板的焊接部334。固持部332 可供于接触部331及延伸部333a或33 之间延伸,而延伸部333a或33 则供固持部332 与焊接部334之间连接。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35包含凸伸入介电壳体31的接触部351、供固定的固持部 352、延伸部353以及供焊接至一印刷电路板而接地的焊接部354。固持部352可供于接触部351及延伸部353之间延伸,而延伸部353则供固持部352与焊接部3M之间连接。具体而言,组合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4或5、其相对应的第一接地端子35、第一端子33a及33b的延伸部333a、33!3b及第一接地端子35的延伸部353可按照如图7所示的交错方式排列。如图9所示,在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4或5中,位于第一接地端子35 旁设置的中间的第一端子33b的延伸部33 包含一加宽段3331,当以沿第一端子33a及 33b的插接方向或垂直于界定第一端子33b的延伸部33 的一主要表面的方向观察时,加宽段3331可横向延伸使得加宽段3331可部分地与外侧第一端子33a的延伸部333a及第一接地端子35的延伸部353重叠。如此的交错及部分重叠的关系将使受第一差分端子对 4或5引发的电场交互作用最佳化,进而造成较佳的耦合信号。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3包含供电性接地的中间接地端子32、相互并列设置的两第一差分端子对4及5以及供电性接地的两个第一接地端子35。中间接地端子 32设置介于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4及5之间。如图7及图9所示,两个第一接地端子35可设置于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4及5相对的外侧。除了上述实施例外,电连接器3可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层叠连接器。参照图3 至图6所示,电连接器3包含含有第一插座311及第二插座312的一介电壳体31、一中间接地端子32、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4及5以及两个第二差分端子对6及7。参照图3所示,第一插座311及第二插座312为自本体313分别地向前凸伸,第一插座311及第二插座312沿如箭头X所指示的垂直方向并列设置。第一插座311包含一插槽3111,供容置接合插头连接器。插槽3111可为第一插座内所延伸的单一插槽或可由图3 所示的隔板3112所分隔。相似地,第二插座312也可含有供容置接合插头连接器的一内部单一插槽3121。此插槽3121也可由如图3所示的隔板3122所分隔。参照图3及图6,介电壳体31包含自本体313向后凸伸的两个侧壁314,此两个侧壁314界定一容置空间。固定部315设置于每一侧壁314的外表面。固定部315靠近分别相应侧壁314的底缘,以供固持板锁37,并且电连接器3可通过板锁37固定于印刷电路板上。参照图6,下凸部3141设置于每一侧壁314的内表面并沿侧壁314的底缘延伸凸出。此外,中凸部3142则设置于每一侧壁314的内表面并平行于下凸部3141,下凸部3141 与中凸部3142中间由一间隙3144所隔开。电连接器3进一步包含两个板件38,多个贯穿孔381形成于所述板件38上。在每一板件38的相对两个侧缘上形成缺口 382及卡块383。 相对地,每一下凸部3141面朝容置空间的侧面有两个凸块3143形成于其上,凸块3143分别抵触缺口 382,使得板件38经由凸块3143导引而让板件38于组装后固定。卡块383沿宽度方向上凸出并邻靠设置于板件38的顶面。此外,卡块383可供与下凸部3141干涉配合而容置于间隙3144内。当板件38安装后,卡块38将固持于下凸部3141及中凸部3142 之间。参照图6、7、11及图13,每一第一端子33a及3 包含朝插槽3111向上延伸并部分地凸伸入插槽3111的接触部331、连接接触部331的固持部332、供贯穿板件38上相应贯穿孔381的焊接部334以及供固持部332与焊接部334之间连接的延伸部333a或33北。 每一第二端子3 及34b包含朝插槽3121向上延伸并部分地凸伸入插槽3121的接触部 ;341、连接接触部341的固持部342、供贯穿板件38上相应贯穿孔381的焊接部344以及供固持部342与焊接部344之间连接的延伸部343a或34北。参照图10,中间接地端子32包含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的板部321,板部321含有第一侧缘3211、自第一侧缘3211向前凸伸的下接触部322、自第一侧缘3211向前凸伸的上接触部323以及自板部321向下凸伸的焊接部324,焊接部3M可供焊接于印刷电路板的接地点。具体而言,下接触部322及上接触部323以及焊接部3 可一体成型于板部321。参照图10及图12,下接触部322可供凸伸入第二插座312内,在插槽3121内的上方,一部分的下接触部322凸伸入插槽3121内,供电性抵触于接合插头连接器。上接触部323供凸伸入第一插座311内,在插槽3111内的上方,一部分的上接触部323凸伸入插槽3111内,供电性抵触于接合插头连接器。如图10所示,多个凹口 3212可形成于板部321的第一侧缘 3211,使得第一侧缘3211分隔成数个分割段3213。相对应地,如图6所示,形成多个狭缝 316以供接收分割段3213。因此中间接地端子32于安装后可适当地被固持。如图12所示,两个凹洞317分别被形成以供连通插槽3111与狭缝316以及连通插槽3121与狭缝316,进而供上接触部322及下接触部323可凸伸入插槽3111及插槽3121 内。两个刺钩部318可分别形成介于板部321及下接触部322之间以及介于板部321及上接触部323之间。刺钩部318可供抵触相应的凹洞317,从而固定中间接地端子32于介电壳体31。参照图7、8、9、11及图13,中间接地端子32可接地并供设置介于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4及5之间及设置介于两个第二差分端子对6及7之间。参照图7及图8,中间接地端子32的板部321供分隔或遮蔽其一第一差分端子对4的第一端子33a及33b的延伸部 333a及33 与另一第一差分端子对5的第一端子33a及33b的延伸部333a及33北,使得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4及5之间的耦合或干扰(Crosstalk)减少并增加信号传输的速度。 再者,中间接地端子32的板部321也可供分隔或遮蔽其一第二差分端子对6的第二端子 34a及34b的延伸部343a及34 与另一第二差分端子对7的第二端子3 及34b的延伸部343a及34北,使得两个第二差分端子对6及7之间的耦合或干扰(Crosstalk)减少并增加信号传输的速度。具体而言,板部321包含高于连接于固持部332的延伸部333a及33 上端的上缘3214、低于连接于固持部342的延伸部343a及34 下端的下缘3215以及相对于第一端子33a及33b的延伸部333a及33北,远离介电壳体31的本体313更远的第二侧缘3216。参照图6至图9,电连接器3进一步包含两个第一接地端子35,每一第一接地端子 35邻靠对应的第一差分端子对4及5,并相对于中间接地端子32设置及包含两个第二接地端子36,每一第二接地端子36邻靠第二差分端子对6及7,并相对于中间接地端子32设置。换言之,两个第二差分端子对6及7介于两个第二接地端子36之间设置。每一第一接地端子35包含部分凸伸入插槽3111的接触部351、连接接触部351的固持部352、供贯穿板件38上相应贯穿孔381供接地的焊接部354以及供固持部352与焊接部3M之间连接的延伸部353。相对应地,每一第二接地端子36包含部分凸伸入插槽3121的接触部361、 连接接触部361的固持部362、供贯穿板件38上相应贯穿孔381的焊接部364以及供固持部362与焊接部364之间连接的延伸部363。参照图7至图9,在层叠连接器的实施例中,为了增进含有较长信号传输路径的每一第一差分端子对4或5的信号传输,第一端子33a及33b的延伸部333a或33 与第一接地端子35的延伸部353以离介电壳体31的本体313不同距离来排列。邻靠第一接地端子35旁的一第一端子3 的加宽段3331的宽度大于第一接地端子35与另一第一端子33a 之间的距离。因此,延伸部33 的加宽段3331的边缘部分可分别地与延伸部333a的边缘部分以及延伸部353的边缘部分重叠,而得到较佳的耦合信号。参照图7及图8,每一第一端子33a及33b的延伸部333a、333b及第一接地端子 35的延伸部353包含两个钝角弯折部367、368,使得每一第一端子33a或3 的接触部331 与相对应的第一端子33a或33b的焊接部邪4往不同方向延伸,以及使第一接地端子35的接触部351与焊接部3M往不同方向延伸。此外,由于钝角弯折部367、368的应用,第一端子33a及3 与第一接地端子35并无尖锐的弯折,因此信号的传输可得到进一步改进。在此实施例中,两个钝角弯折部367及368的角度包含但不限于135度。参照图6及7,多个间隔排列并穿透介电壳体31的本体313的端子孔洞51及52, 端子孔洞51及52分别地连通插槽3111及3121。每一第一端子33a及33b及第二端子3 及34b与第一接地端子35及第二接地端子36的固持部332、342、352或362包含多个相对突出的刺钩3321、3421、3521或3621,以供固定抵触于界定端子孔洞51及52的两相对侧壁。此外,第一端子33a及3 及第二端子3 及34b与接地端子35及36的接触部331、 341,351及361可通过端子孔洞51及52插接入各自的插座311及312。每一端子孔洞51 或52可垂直地加宽,使各自的接触部331、341、351或361贯穿并凸伸入相应的插座311或 312 中。再者,每一第一端子33的刺钩3321可沿一平行于第一端子33的间隔排列的方向排列,使得第一端子33的信号完整性可被确保。相同地,每一第二端子34的刺钩3421可沿一平行于第二端子34的间隔排列的方向排列,使得第二端子34的信号完整性可被确保。参照图3及图6,电连接器3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一电源端子41,每一第一电源端子 41包含在下方延伸并部分凸伸入第一插座311的插槽3111的接触部411、多个第一信号端子42,每一第一信号端子42包含在下方延伸并部分凸伸入第一插座311的插槽3111的接触部421、多个第二电源端子43,每一第二电源端子43包含在下方延伸并部分凸伸入第二插座312的插槽3121的接触部431、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端子44,每一第二信号端子44包含在下方延伸并部分凸伸入第二插座312的插槽3121的接触部441。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满足高速数据传输需求的电连接器3。电连接器3包含含有一对第一端子33a及33b的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4或5,每一第一端子33a及3 含有延伸部333a及33 以及并列于第一差分端子对4或5的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35,其含有延伸部353。第一端子33a及33b的延伸部333a、33;3b及第一接地端子35的延伸部 353可交错及部分重叠地排列,使得受第一差分端子对4或5引发的电场交互作用最佳化, 进而造成较佳的耦合信号。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仍可基于本发明的教示及揭示而作出种种不背离本发明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发明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包含一介电壳体,连接一配合连接器;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每一第一差分端子对包含一对第一端子,每一第一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固持部、一延伸部及一焊接部,其中该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延伸入该介电壳体, 该第一端子的固持部于该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及该第一端子的延伸部之间延伸,该延伸部于该第一端子的固持部与该第一端子的焊接部之间连接;以及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并列于至少一该第一差分端子对设置,每一第一接地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固持部、一延伸部及一焊接部,其中该第一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延伸入该介电壳体,该第一接地端子的固持部于该第一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及该第一接触端子的延伸部之间延伸,该第一接地端子的延伸部于该第一接地端子的固持部与该第一接地端子的焊接部之间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及该第一接地端子的延伸部以交错方式排列,且位于该第一接地端子旁的该中间的第一端子的延伸部包含一加宽段,该加宽段横向延伸而使该加宽段部分重叠该外侧的第一端子及该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延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进一步包含一中间接地端子,其中该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包含相互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该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包含两个第一接地端子,该中间接地端子设置介于该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之间,以及该两个第一接地端子设置于该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相对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每一第一端子及每一第一接地端子的延伸部包含两个钝角弯折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介电壳体包含沿垂直方向并列设置的一第一插座及一第二插座,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延伸入该第一插座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进一步包含两个第二差分端子对以及两个第二接地端子,每一第二差分端子对包含两个第二端子,每一第二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固持部、 一延伸部及一焊接部,其中该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延伸入该第二插座,该第二端子的固持部于该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及该第二端子的延伸部之间延伸,该延伸部于该第二端子的固持部与该第二端子的焊接部之间连接,其中该两个第二差分端子对设置介于该两个第二接地端子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中间接地端子包含一板部及两个接触部, 该板部及该两个接触部一体成型,该两个接触部分别地延伸入该第一插座及该第二插座, 该板部设置介于该两个第一差分端子对之间及介于该个两第二差分端子对之间,并供分隔其一该第一差分端子对的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部与另一第一差分端子对的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部,并分隔其一第二差分端子对的所述第二端子的延伸部与另一第二差分端子对的所述第二端子的延伸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中间接地端子进一步包含一体成型的至少一焊接部,以供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每一第一端子及每一第二端子的所述固持部包含多个刺钩,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刺钩沿一平行于所述第一端子排列的方向排列,该第二端子的所述刺钩沿一平行于所述第二端子排列的方向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每一第一电源端子包含凸伸入该第一插座的一接触部; 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包含凸伸入该第一插座的一接触部; 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每一第二电源端子包含凸伸入该第二插座的一接触部;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每一第二信号端子包含凸伸入该第二插座的一接触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介电壳体包含两个侧壁,其中该中间接地端子介于该两个侧壁之间设置。
全文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包含含有一对端子的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及并列于至少一第一差分端子对的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每一对端子及至少一接地端子包含一接触部、一焊接部及供该接触部及该焊接部连接的一延伸部。所述端子及该接地端子的延伸部以交错及部分地重叠的方式排列。通过使差分端子对产生的电场最佳化,消除了对于信号传输的不良影响,从而使得满足了高速信号传输的要求。
文档编号H01R13/46GK102222828SQ20111005488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4日
发明者林健兴, 谢玉慧 申请人:美国莫列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