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3831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沉板式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一种沉板式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自后向前组装入第一本体内的第二本体及固持于第二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第一本体包括基部及位于基部上方的安装部,基部向前凸伸有对接部,安装部内形成有收容空间。第二本体大致呈“Z”形,其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及自连接部上、下侧缘朝相反方向水平延伸的舌板部、固持部。舌板部贯穿所述对接部,固持部收容于收容空间内。然而,由于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之间无牢固的卡持结构,第二本体易于与第一本体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在第一本体内旋转。因此,确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弥补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第二本体和第一本体牢固配合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第二本体及固持于第二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基部及位于基部后方的安装部,所述基部向前突伸有对接部,所述安装部内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本体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及自连接部的上、下侧缘分别向相反方向延伸的固持部及舌板部,所述舌板部穿过所述对接部,固持部收容于所述安装部的收容空间内,所述连接部纵向两侧与基部两侧设有相互卡持的第一定位块与第一固持槽;所述固持部两侧与收容空间内部两侧设有相互卡持的第二定位块与第二固持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于一本体不同部位上设置定位块,于另一本体不同部位上设置固持槽,通过定位块与固持槽的卡持配合可防止第二本体绕第一本体旋转。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装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导电端子与塑胶块的结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本体1、收容于第一本体1内的第二本体2、固持于第二本体2两侧的导电端子3、遮覆第一本体1的前壳体4、后
3壳体5及定位件6。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第一本体1大致呈倒“L”形,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基部 11及自基部11上部垂直向后延伸的安装部12。基部11自前端面111向前水平延伸有大致呈矩形的对接部112,该对接部112设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基部11的开口 113。前端面 111在紧挨对接部112的上方设有第一固持孔116并在第一固持孔116上方左右各设有一凹部114。基部11于其下侧设有下壁面119并自下壁面119向下延伸形成一凸块115,凸块115于内部设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第二固持孔118。即第一固持孔116和第二固持孔 118分别位于对接部112的上下侧。基部11进一步在与前端面111相反的后部两侧设有第一固持槽117。安装部12包括顶壁121及位于顶壁121两侧的侧壁122,顶壁121与两侧壁122围设有收容空间123。安装部12的下底面定义为安装面126,安装面1 位于顶壁121与下壁面119之间,即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为一种沉板式电连接器。在本实施例中, 安装面1 在竖直方向上高出对接部112。侧壁122于其前端向内凹设有缺口 124,在缺口 IM后方,侧壁122进一步朝向外侧突伸有卡块125。顶壁121于其内表面设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若干端子槽1210以用来抵压固持导电端子3。收容空间123在邻近开口处朝两侧延伸形成两第二固持槽1220,在第二固持槽1220前方,侧壁122进一步凹设有卡槽1221。第二本体2大致呈“Z”形,自后向前固持于第一本体1内并在内外表面凹设有不连续的第一端子槽201及第二端子槽202。该第二本体2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21 及自连接部21的上、下侧缘分别向相反方向水平延伸的固持部22、舌板部23。舌板部23 在靠近连接部21处设有上下相对的第一凹槽231及第二凹槽232,第一端子槽201及第二端子槽202分别自舌板部23的前端向上、向下凹设有第一扣持槽2010及第二扣持槽2020。 固持部22在靠近连接部21处自内表面向上凹设有第三凹槽221,在第三凹槽221的后侧, 固持部22进一部设有容纳定位件6的容纳腔223,容纳腔223自中央位置向下延伸有一柱体224。连接部21纵向两侧向外凸设有第一定位块211,固持部22于纵向两侧末端向外凸设有第二定位块222。定位件6包括呈长方体状的本体部61及自本体部61两侧向外凸设的滑块62。在前后方向上,本体部61上设有两排定位孔611并于后排中间设有一收容孔612。该收容孔 612用来收容容纳腔223中的柱体224。参图3至图5所示,导电端子3包括收容于内表面的第一端子槽201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31及收容于外表面上第二端子槽202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32。其中,每一第一导电端子31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体部311及自第一主体部311上下两端分别沿相反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一接触部312及第一延伸部313。第一接触部312的末端设有向上弯折的钩部314,以钩持于舌板部23上的第一扣持槽2010。第一延伸部313自末端垂直弯折并向下延伸形成第一焊接部315。若干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焊接部315在前后方向上呈两排设置。第二导电端子32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结构类似,其中,每一第二导电端子 32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主体部321及自第二主体部321上下两端分别沿相反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二接触部322及第二延伸部323。第二接触部322的末端设有向下弯折的钩部 324,以钩持于舌板部23上的第二扣持槽2020。第二延伸部323自末端向下弯折延伸一段距离后再水平向后延伸形成第二焊接部325,第二焊接部325呈一排设置。若干第一导电端子31与若干第二导电端子32分别通过塑胶块7起到固定作用,
4以防止端子散开而引起正位度不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31通过两个塑胶块7来固定,塑胶块7分别设置于第一接触部312及第一延伸部313上。第二导电端子32通过一个塑胶块7来固定,该塑胶块7设置于第二接触部322上。塑胶块7采用注塑单独成型,其在纵长方向上凹设有与第一导电端子31或第二导电端子32数目相同的夹持槽71,每相邻两夹持槽71之间设有突出的间隔部72。在具体操作中,以第一导电端子31为例,首先将每一第一导电端子31对应组装于塑胶块7的每一夹持槽71内,然后通过热熔方式使夹持槽71之间的间隔部72熔化从而覆盖每一第一导电端子31,待冷却后第一导电端子31便与塑胶块7结合为不可分离的一体。第二导电端子32采用与第一导电端子31相同的热熔方式,在此不再赘述。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3长度较长并且竖直弯折段高度较高, 若采用模内注塑成型,模具成本高昂且成型周期长。而采用热熔方式,塑胶块可以单独成型再与导电端子组装,最后通过热熔方式将导电端子与塑胶块结合为一体。相较模内注塑成型,热熔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时间与成本。前壳体4由金属片冲压弯折而成,其包覆在对接部112的周围,该前壳体4包括上表面41、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42及连接上表面41与下表面42的两侧表面43。侧表面 43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焊脚431,该第一焊脚431向上弯折后再水平向外延伸。由于安装面 126高出对接部112,相对应地,该第一焊脚431在竖直方向上需高于上表面41。侧表面43 进一步自后部向上竖直延伸有支撑部432。同样由于安装面1 高度较高,支撑部432需向上延伸一定高度。这样,在下料时两支撑部432之间便无多余空间,如果采用从支撑部432 上侧缘向下弯折形成插接脚,则没有插接脚的排料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插接脚433自支撑部432的后侧边缘反向弯折并向下延伸,其排料位置将处于两支撑部432之间的空间外部, 如此,可方便前壳体下料。上、下表面分别向后突伸有卡持片44以固持于第一本体1上的第一固持孔116、第二固持孔118。后壳体5也是由金属片冲压弯折而成,其包覆在安装部 12的周围,该后壳体5包括上盖51、自上盖51前侧向下延伸的前盖52及自上盖51两侧向下延伸的侧盖53。前盖52于对应第一本体1的凹部114处设有向内突出的扣持部521,侧盖53在对应第一本体1的卡块125处设有间隙部531并于侧盖53后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二焊脚532。组装过程中,首先将与塑胶块7结合在一起的第一导电端子31、第二导电端子32 分别组装于第二本体2上的第一端子槽201及第二端子槽202,相对应地,第一导电端子31 上的塑胶块7分别固持于第二本体2上的第二凹槽232及第三凹槽221 ;第二导电端子32 上的塑胶块7固持于第二本体2上的第一凹槽231。然后将装设有导电端子3的第二本体2 自后向前组装入第一本体1内,舌板部23穿过开口 113并部分突伸出对接部112,即舌板部 23穿过对接部112。固持部22收容于收容空间123,固持部22两侧的第二定位块222卡持于收容空间内的第二固持槽1220,同时连接部两侧的第一定位块211卡持于基部11两侧的第一固持槽117,这样,通过第二本体2不同位置上的定位块与第一本体1相扣合,可防止第二本体2在第一本体1内旋转,从而更紧密地将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结合在一起。当然,也可将第二固持槽1220设置在固持部22上,而将第二定位块222设置在收容空间内; 同样的,可将第一固持槽117设置在连接部21两侧,而将第一定位块211设置在基部11两侧,通过相互卡持也可以达到防止第二本体2在第一本体1内旋转的目的。接下来,将定位件6套设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焊接部315上,即第一焊接部315对应穿过定位件6上
5的定位孔611。然后将定位件6两侧的滑块62扣持于第一本体1的卡槽1221,定位件6上的收容孔612收容收容腔223中的柱体224。这样定位件6将固持于第一本体1上。设置定位件6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固持定位第一焊接部315,以在后续焊接过程中第一焊接部 315能够准确插入焊接孔(未图示)内。最后,将前壳体4自前向后固持于第一本体1上, 将后壳体5自上向下固持于第一本体1上。前壳体4上的支撑部432卡持于第一本体1两侧的缺口 1 内。后壳体5前盖52上的扣持部521扣持于第一本体1的凹部114,侧盖53 上的间隙部531卡持于第一本体1安装部12两侧的卡块125。如此,电连接器100组装完毕。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第二本体及固持于第二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基部及位于基部后方的安装部,所述基部向前突伸有对接部,所述安装部内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本体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及自连接部的上、下侧缘分别向相反方向延伸的固持部及舌板部,所述舌板部穿过所述对接部, 固持部收容于所述安装部的收容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纵向两侧与基部两侧设有相互卡持的第一定位块与第一固持槽;所述固持部两侧与收容空间内部两侧设有相互卡持的第二定位块与第二固持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块于连接部纵向两侧向外凸设而成,第二定位块于固持部纵向两侧向外凸设而成,第一固持槽位于基部两侧并与第一定位块卡持,第二固持槽位于收容空间内并与第二定位块卡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包括外表面及与外表面相对的内表面,并在内、外表面凹设有不连续的若干第一端子槽、第二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第一端子槽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及固持于第二端子槽内的第二导电端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部在靠近连接部处设有上下相对的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固持部在靠近连接部处自内表面向上凹设有第三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体部及自第一主体部上下两端分别沿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一延伸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一延伸部上各固持有一塑胶块,这两个塑胶块进一步分别固持于第二凹槽、第三凹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自一端垂直弯折并向下延伸形成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呈两排设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主体部及自第二主体部上下两端分别沿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接触部及第二延伸部, 所述第二接触部上固持有一塑胶块,该塑胶块进一步固持于第一凹槽内。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设有顶壁并于顶壁内表面设有用以抵压固持导电端子的若干端子槽。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对接部的前壳体以及包覆安装部的后壳体;所述前壳体自后部向上延伸有支撑部,该支撑部自后侧缘弯折有插接脚;所述后壳体设有前盖并于前盖上设有向内突出的扣持部,该扣持部扣持于第一本体上设有的凹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的上下侧设有第一固持孔和第二固持孔,所述前壳体设有上表面及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前壳体自上下表面向后突伸有固持于第一固持孔、第二固持孔的卡持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第二本体及固持于第二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第一本体设有基部及位于基部后方的安装部,基部向前突伸有对接部,安装部内形成有收容空间,第二本体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及自连接部的上、下侧缘分别向相反方向延伸的固持部及舌板部,舌板部穿过所述对接部,固持部收容于所述安装部的收容空间内,连接部纵向两侧与基部两侧设有相互卡持的第一定位块与第一固持槽;固持部两侧与收容空间内部两侧设有相互卡持的第二定位块与第二固持槽,从而防止第二本体于第一本体内旋转。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2076555SQ20112005297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日
发明者徐国峻, 李才付, 杨惠雯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