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8182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的USB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形态由桌上计算机发展成体积较小、携带方便之笔记本电脑,且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当用户欲进行数据、信号传输或是与其他设备连接时,便需要接口设备。一般市面上为电子产品所广泛应用且普遍之接口设备,则仍旧首推USB接口。不同种类USB型式可应用于多种小型电子产品,例如手机、数码相机、读卡机、游戏机、摄影器材及可携式硬盘等。然而,随着所需进行传输的档案容量日渐增大,对 USB连接器传输速率的要求也日益增高。现有USB连接器,其导电端子完全容纳于绝缘本体内,导电端子的信号传输极易受到彼此间信号串扰的影响而造成高频信号传输不稳定,影响信号传输的质量。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USB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信号传输稳定、节省成本之电连接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以及自基座向外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一侧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所述端子收容槽间设有至少一个破孔,所述基座开设有至少一个通槽;遮蔽壳体;以及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对差动信号端子,所述至少一个破孔设置于所述至少一对差动信号端子之间,至少一个导电端子部分地曝露于所述通槽内。进一步地,所述对接部包括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并排同向延伸。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部的通孔与第二对接部的通孔的排列方向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垂直。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收容于第一对接部的端子收容槽内,第二导电端子收容于第二对接部的端子收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接触部、固定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固定部的弯折部。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收容槽于槽口处形成有导引部用于导引对接连接器的插入。进一步地,所述遮蔽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分别形成第一收容部及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与第二收容部相互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遮蔽壳体与绝缘本体的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配合处设有卡持部,所述卡持部呈平板状且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垂直。
3[0013]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通槽,所述通槽沿所述电连接器的厚度方向对应设置并相互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的另一侧设置有挡止部,所述遮蔽壳体顶侧后缘还设有挡止槽,所述挡止槽收容所述挡止部。由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开设有适当数目的通孔与通槽,导电端子可以部分地曝露于所述通孔与通槽内,因此,当传输高频高速信号时,导电端子相互间的信号串扰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减弱,继而提高连接器信号传输的质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绝缘本体与端子组合的剖面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实施方式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于安装于电子装置的电路板(图未示)上,其包括遮蔽壳体20、绝缘本体10及导电端子30,所述导电端子30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部,所述遮蔽壳体20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0外围。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基座103以及自基座103向外延伸的第一对接部101、第二对接部10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部 101与第二对接部102同向并排延伸。所述第一对接部101 —侧开设有若干第一端子收容槽104贯穿所述第一对接部101,所述第一对接部101另一侧开设有若干与第一端子收容槽 104相贯通的第一通孔105。再者,第一对接部101设有若干第一破孔1011,第一破孔1011 连通相邻的一对第一端子收容槽104。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30包括一对差动信号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04用以传输差动信号。所述第一破孔1011即设置于所述收容该对差动信号端子的第一端子收容槽104之间,并与该对第一端子收容槽104相互贯通。当差动信号端子传输高频的差动信号时,所述第一破孔 1011可以减少两差动信号端子之间的介电系数,且破孔的长度、宽度、深度直接影响信号传输的高频特性。因此,破孔的设置有效提高了端子高频信号传输的性能。所述第二对接部 102 一侧开设有若干第二端子收容槽106贯穿所述第二对接部102,所述第二对接部102另一侧开设有若干与第二端子收容槽106相贯通的第二通孔107。再者,第二对接部102设有若干第二破孔1021,第二破孔1021连通相邻的一对第二端子收容槽106。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30还包括一对差动信号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06用以传输差动信号。所述第二破孔1021即设置于所述收容该对差动信号端子的第二端子收容槽106之间。该第二破孔1021的应用与第一破孔1011的应用相同,于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对接部101的第一通孔105及第二对接部102的第二通孔107 的排列方向与对接连接器(图未示)的插入方向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一通孔 105、第二通孔107的数目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04、第二端子收容槽106的数目相对应。 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105、第二通孔107的数目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而加以变更。同理,两两第一端子收容槽104之间可设有若干第一破孔1011,两两第二端子收容槽106之间也可设有若干第二破孔1021。所述绝缘本体10后端还设有凹槽108及定位柱109,所述定位柱109设置于第一导电端子301与第二导电端子302之间,用以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定位于所述电子装置上。请继续参阅图3、图4并结合图5所示,所述基座103设有通槽1031、10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槽1031、1032可为贯穿基座103上、下表面的穿孔,也可为未贯穿基座103 上、下表面的盲孔。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槽1031、1032的数目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而加以变更。所述基座103于远离第一对接部101、第二对接部102的另一侧设置有挡止部1033,用于相对定位所述绝缘本体10与所述遮蔽壳体20,防止所述绝缘本体10插入所述遮蔽壳体20过深。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04及第二端子收容槽106于其槽口处均形成有导引部110用以导引对接连接器插入。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6所示,导电端子30包括第一导电端子301及第二导电端子302,第一导电端子301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槽104内,第二导电端子302收容于第二端子收容槽106内。如前所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01及第二导电端子302分别包括一对差动信号端子用以传输差动信号。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30还可以包括两对以上的差动信号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01及第二导电端子302均具有接触部 305、弯折部307及固定部309。所述导电端子30收容于相对应的第一端子收容槽104、第二端子收容槽106后,所述接触部305部分地曝露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01的第一通孔105及第二对接部102的第二通孔107,所述弯折部307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第一端子收容槽104、第二端子收容槽106内。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部分所述导电端子30的所述接触部305与所述弯折部307之间的部位部分地曝露于所述通槽1031、1032,所述固定部309 沿垂直于所述接触部305的方向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0外,同时机械地并电性地连接至所述电子装置的电路板上。进一步而言,第一导电端子301及第二导电端子302的部分部位曝露于所述通槽1031、1032,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通槽1031、1032分别对应两个第一导电端子301或第二导电端子302。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槽1031、1032与第一导电端子301或第二导电端子302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而加以变更。于是,一个通槽1031、1032可对应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端子301或第二导电端子302,例如,但不局限,一个通槽1031、1032对应五个第一导电端子301或第二导电端子30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01与第二导电端子302的结构相同且数目相等,同时均符合USB接口的要求。 然而,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01与第二导电端子302之类型与构造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环境加以调整。进一步而言,请参阅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破孔1011及第二破孔1021大体上沿平行于差动信号端子30的接触部305的方向延伸,且通槽1031、1032大体上沿垂直于差动信号端子30之接触部305的方向延伸,俾使差动信号端子30之间的介电系数得以减少,因而提高连接器信号传输的质量。请参阅图7所示,所述遮蔽壳体20设有收容空间200,该收容空间200对应收容第一对接部101、第二对接部102从而形成第一收容部201及第二收容部202,所述第一收容部201与第二收容部202的框口形状不同。所述遮蔽壳体20外侧与绝缘本体10的第一对接部101及第二对接部102配合处向外延伸设有卡持部204,所述卡持部204呈平板状且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垂直,用以协助固定所述电连接器100于所述电子装置。特别参阅图2所示,所述遮蔽壳体20顶侧后缘垂直延伸有一对扣持片203,所述扣持片203可对应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凹槽108内。所述扣持片203旁侧还设有挡止槽205 (图7),所述挡止槽205收容所述绝缘本体10的挡止部1033。可以理解地,所述扣持片203与所述挡止槽205的位置与具体构造均可以因应实际应用环境的固持要求而有所变化。当应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时,所述第一破孔1011或第二破孔1021位于两差动信号端子30之间,同时,所述绝缘本体基座103开设有通槽1031、1032,导电端子30也部分地曝露于所述通槽1031、1032内,因此,当传输高频高速信号时,导电端子相互间的信号串扰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减弱,继而提高连接器信号传输的质量。需要特别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具有两个对接部以及两组导电端子。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也可以具有单一接口, 如图9所示的绝缘本体10’仅具有一个对接部,惟所述对接部的结构仍与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同,通过设置相应的破孔与通槽,也可达成降低信号串扰的功效。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10’)、遮蔽壳体00)以及若干导电端子 (30),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103)以及自基座向外延伸的对接部(101),所述对接部一侧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104)用以收容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间设有至少一个破孔(1011、1021),所述基座开设有至少一个通槽(1031);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对差动信号端子,所述至少一个破孔设置于所述至少一对差动信号端子之间,至少一个导电端子部分地曝露于所述通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包括第一对接部(101) 与第二对接部(10 ,所述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并排同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通孔(10 与第二对接部的通孔(107)的排列方向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 (301)及第二导电端子(302),第一导电端子收容于第一对接部的端子收容槽内,第二导电端子收容于第二对接部的端子收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均具有接触部(305)、固定部(309)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固定部的弯折部(30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于槽口处形成有导引部(110)用于导引对接连接器的插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部、 所述第二对接部分别形成第一收容部(201)及第二收容部002),所述第一收容部与第二收容部相互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与绝缘本体的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配合处设有卡持部O04),所述卡持部呈平板状且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通槽 (1031、1032),所述通槽沿所述电连接器的厚度方向对应设置并相互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的另一侧设置有挡止部(1033),所述遮蔽壳体顶侧后缘还设有挡止槽005),所述挡止槽收容所述挡止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包括基座以及自基座向外延伸的对接部,对接部一侧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对接部另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与端子收容槽相贯通的通孔;基座开设有至少一个通槽;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槽,同时至少一个导电端子部分地曝露于通孔与通槽内。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简单、传输稳定、生产成本低。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2103229SQ20112020156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5日
发明者刘坤, 张勇刚, 戴宏骐, 陈亿昌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