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4277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太阳能电池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接线盒。
背景技术
随着太阳能发电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与其应用密切相关的接线盒也不断推陈出新,太阳能发电采用矩阵形式排列的多组太阳能电池模块将日光转换成电能,每一组太阳能电池模块与接线盒相连接,接线盒再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其它部分相连接,由于接线盒长期工作在户外,机械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电传输的效率。二极管是接线盒中的一个重要的元器件,现有技术中二极管引脚和导电片相连, 一般是通过夹持方式对其进行连接,但是这种结构的问题是二极管和导电片接触电阻高, 不利于电传输,同时工作时间长了之后,二极管和导电片连接就容易发生松动。由于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其管脚在便于拆装的前提下,与相邻的导电片连接时保持较高的紧密度就非常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其装配简单,二极管和导电片连接紧密度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降低二极管引脚和导电片的接触电阻。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包括盒体,盒体内设有若干导电片和二极管,导电片和二极管引脚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两侧向上弯折形成导电片第一侧壁,导电片第一侧壁上开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二极管的引脚穿过凹槽与导电片卡合;还包括一压板,压板上带有至少一个弹性翅片,所述弹性翅片和二极管引脚部位相配合;所述压板的前端与导电片转动连接,所述压板的后端与导电片卡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板两侧向下弯折形成压板第二侧壁,所述压板第二侧壁中部相对弯折形成弹性翅片。更进一步改进,相邻弹性翅片之间有开槽。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片带有阻挡端,所述阻挡端为导电片第一侧壁前端上半部相对弯折而成。更进一步改进,压板第二侧壁的前部开有一横向贯穿槽,所述导电片的阻挡端与所述压板的横向贯穿槽转动连接。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片第一侧壁后端有卡孔,所述压板第二侧壁后部末端具有相背的翻折边,所述压板的翻折边与导电片的卡孔卡合。压板第二侧壁的前部也可以是开有一纵向槽,所述槽延伸到压板上;所述压板上的槽与导电片的阻挡端转动连接。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导电片第一侧壁后端有卡孔,压板第二侧壁后部末端带有一卡口,所述压板的卡口与导电片的卡孔卡合。[0015]优选本实用新型与二极管引脚卡合的导电片部位呈凸向二极管引脚的“M”形。另外,优选所述导电片第一侧壁上与卡孔相对应处带有斜面。本实用新型的二极管引脚卡入导电片第一侧壁上开的槽中,为了降低二极管引脚与导电片之间的接触电阻,在导电片与二极管引脚的部位,将导电片设计成向上弯曲的弧面,该弧面成“M”形,使得二极管引脚与导电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为了使得二极管引脚与导电片接触更为紧密,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个压板,将该压板两侧向下弯折成压板第二侧壁之后,将两个压板第二侧壁的中部向压板的中心线方向,即相对弯折成弹性翅片,弹性翅片之间设计成相互不连接状,弹性翅片可压在与导电片卡合处的二极管引脚部位;可以设计成弹性翅片之间具有开槽,这样使得各个弹性翅片能分别可靠地压紧每个二极管引脚,避免翅片之间的相互干涉。为了使得压板压在导电片上之后不会发生松脱现象,本实用新型在导电片两个第一侧壁的前端设计了一阻挡端,为了加工方便,节约成本,优选将两个导电片第一侧壁前端的上部切开,然后将两个切开部分向导电片中心线方向,即相对弯折成为阻挡端。同时,将两个压板第二侧壁的前部分别开一个横向贯穿槽,所述的横向贯穿槽的形状优选为横向贯穿槽的首端为矩形槽,矩形槽的宽度大于阻挡端的厚度,小于阻挡端的长度;横向槽的末端为一孔,所述的孔可以用圆形的,或者方形的,或者椭圆形的;若是圆形的,那么圆孔的直径稍大于阻挡端的长度,这样阻挡端进入圆孔后,可以在圆孔内自由转动,从而实现压板的横向贯穿槽和导电片的阻挡端的转动连接。使用时,将压板与导电片垂直放置,导电片的阻挡端插入压板的贯穿槽的首端,然后将压板翻转90度压在导电片上,这时导电片的阻挡端插入在压板的贯穿槽的末端,而压板的贯穿槽的首端与导电片阻挡端的位置变成垂直关系,导电片阻挡端只能在贯穿槽的末端转动,不会从贯穿槽中脱出。如果两个压板第二侧壁的前部的贯穿槽方向为纵向的话,优选贯穿槽首端为圆形孔状,向压板方形纵向延伸时,贯穿槽从孔状变为矩形槽,矩形槽的宽度大于导电片阻挡端的厚度,小于导电片阻挡端的长度,将压板与导电片在一个平面上放置,这时可将导电片的阻挡端插入压板上纵向的矩形槽,然后将压板翻转180度,压板压在导电片上,阻挡端进入压板贯穿槽的圆孔位置,可以在圆孔内转动,不能从圆孔内脱落。无论上述哪种安装情况,当将压板压在导电片后,压板上的弹性翅片也正好压在二极管引脚部位,由于其弹力作用,使得压板能够压紧二极管引脚。为了保证压板与导电片的连接牢固性,本实用新型在两个压板第二侧壁的后部末端设计成远离压板中心线的翻折边,即相背的翻折边,在导电片第一侧壁的后端设计有2 个卡孔,同时,卡孔相对应的导电片侧壁上缘带有向下倾斜的斜面。在将压板前端和导电片活动连接,向下压向导电片时,压板后端的翻折边沿着导电片向下的斜面滑入导电片的卡孔中卡入。导电片侧壁设计向下斜面的目的是为了使压板在转动过程中,压板后端能顺利地滑入卡孔内,也同时起到固定作用,防止压板滑脱出来。当然,两个压板第二侧壁的后端也可以设计成带有卡口状,起到同样的卡合效果。本实用新型在需拆卸或更换二极管时,只需通过夹持工具将压板后端与导电片卡合处向内压缩,使其脱离卡孔,转动压板,便可将压板打开,随后将二极管拆卸下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压板与导电片相固定,使压板的弹性翅片紧压在二极管的引脚上,有效地提高了二极管与导电片连接的紧密度,同时,还降低了二极管引脚和导电片的接触电阻,提高了产品的电传输效率;另外便于安装和维修。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导电片和二极管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导电片剖视图。图4为第一种压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一种压板插入导电片时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第一种压板压在导电片上的示意图。图7为第二种压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第二种压板插入导电片时的状态示意图。图9为第二种压板压在导电片上的示意图。图中1、盒体;2、斜面;3、压板;321、压板底部;311、压板第二侧壁;5、阻挡端; 6、卡孔;7、二极管;8、凹槽;9、销孔;91、横向槽;92、横向槽孔;93、圆形孔;94、矩形槽;10、弹性翅片;11、卡口;111、卡脚;12、贴合位;13、引线脚;15、分隔槽;21、导电片第一侧壁;22、第一号导电片;23、第四号导电片;31、第二号导电片;32、第三号导电片;41、接线端;42、电缆线;43、螺母;44、弹性垫片;48、弹性悬臂;49、棘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包括盒体1、盒盖、导电片、二极管7和压板3,以及电缆线42、螺母43和弹性垫片44 ;盒体1与盒盖相互扣合;导电片置于盒体1内,由左至右依次排列,每个导电片上均装有一压板3,相邻的导电片之间通过二极管7的引线脚13相连。参见图1、图2、图3、图5、图6。所述导电片置于盒体1内,并与电缆线42相连接, 相邻的导电片之间通过二极管7的引线脚13相连;所述导电片的两侧向上弯折形成两个导电片第一侧壁21,导电片第一侧壁21上开有凹槽8,二极管7的引线脚13插入凹槽8内; 导电片第一侧壁21的一端具有一向内横向弯折形成的阻挡端5,另一端上设有卡孔6,并在与卡孔6相对应处的上方设有斜面2 ;导电片的底部与二极管7的引线脚13相对应处还部分向上拉伸形成贴合位12,与二极管7的引线脚13相贴合;所述贴合位12的接触面为与引线脚13的下柱面相对应的弧面。其中第一、四号导电片22、23的前端由两侧突出部分向内弯形成与电缆线42相连接的接线端41,中部两侧向上弯折形成两个导电片第一侧壁21,导电片第一侧壁21上开有两个凹槽8,导电片的底部具有两个部分向上拉伸形成贴合位12 ; 第二、三号导电片31、32两侧向上弯折形成两个导电片第一侧壁21,导电片第一侧壁21上开有四个凹槽8,导电片的底部具有四个部分向上拉伸形成贴合位12。实施例1参见图4、图5、图6。所述压板3上带有四对弹性翅片10,每对弹性翅片 10与一贴合位12相对应;压板3的一端两侧各具有一销孔9,销孔9包括横向槽91和横向槽孔92,与阻挡端5相配合,实现压板3与导电片的转动连接;压板3的另一端两侧各具有一卡脚111,与卡孔6卡接配合,实现压板3与导电片的固定;压板3还开有,六个分隔槽 15,分隔槽15位于相邻的弹性翅片10之间。本实施例1在装配时,先将导电片的阻挡端5插入压板3的横向槽91。之后,将二极管7的两个引线脚13分别安装在相邻的导电片的导电片第一侧壁21上开有的凹槽8 内。接着,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压板3,在转动的过程中,导电片的阻挡端5进入压板3销孔9 的横向槽孔92内。当压板3上的卡脚111与导电片第一侧壁21接触后,卡脚111会受导电片第一侧壁21的挤压向内压缩,由于导电片第一侧壁21上与卡孔6相对应处带有斜面2, 故在斜面2的作用下卡脚111可顺利的滑入卡孔6内,随后卡脚111在本身的弹力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卡于卡孔6内,使压板3与导电片被固定。当压板3和导电片被固定后, 压板3上带有的弹性翅片10便可紧压在二极管7的引线脚13上,由于弹性翅片10与贴合位12相对应,故二极管7的引线脚13可在弹性翅片10与贴合位12的共同作用下被固定。 然后,将装配好的导电片、二极管7和压板3的组合装入盒体1内,再将电缆线42分别安接在第一、四号导电片22、23的接线端41上,并通过螺母43与弹性垫片44相配合将电缆线 42固定;最后,将盒体1与盒盖相互扣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参见图7、图8和图9。这是另外一种结构的压板3,即压板 3包括压板底部321和第二侧壁311,压板3的前端带有销孔9,销孔9包括圆形孔93和矩形槽94,压板第二侧壁311的后端有卡口 11。参见图1。电缆线42通过螺母43固定,螺母43前端设有棘齿49,螺母43与接线盒之间设有弹性垫片44,弹性垫片44上带有一向外弯曲的弹性悬臂48,故螺母43可通过其前端的棘齿49与弹性垫片44上的弹性悬臂48相配合,令螺母43不可逆向旋动。本实施例在需拆卸或更换二极管7时,只需通过夹持工具,使压板3的卡脚111或者卡口 11处的侧壁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内压缩,脱离卡孔6,然后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压板3, 打开便可。
权利要求1.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包括盒体,盒体内设有若干导电片和二极管,导电片和二极管引脚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两侧向上弯折形成导电片第一侧壁,导电片第一侧壁上开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二极管的引脚穿过凹槽与导电片卡合;还包括一压板,压板上带有至少一个弹性翅片,所述弹性翅片和二极管引脚部位相配合;所述压板的前端与导电片转动连接,所述压板的后端与导电片卡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两侧向下弯折形成压板第二侧壁,所述压板第二侧壁中部相对弯折形成弹性翅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其特征在于相邻弹性翅片之间有开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带有阻挡端,所述阻挡端为导电片第一侧壁前端上半部相对弯折而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其特征在于压板第二侧壁的前部开有一横向贯穿槽,所述导电片的阻挡端与所述压板的横向贯穿槽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第一侧壁后端有卡孔,所述压板第二侧壁后部末端具有相背的翻折边,所述压板的翻折边与导电片的卡孔卡合。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其特征在于压板第二侧壁的前部开有一纵向槽,所述槽延伸到压板上;所述槽与导电片的阻挡端转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第一侧壁后端有卡孔,压板第二侧壁后部末端带有一卡口,所述压板的卡口与导电片的卡孔卡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其特征在于与二极管引脚卡合的导电片部位呈凸向二极管引脚的“M”形。
10.如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第一侧壁上与卡孔相对应处带有斜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太阳能电池接线盒,包括盒体,盒体内设有若干导电片和二极管,导电片和二极管引脚相连,所述导电片中部两侧向上弯折形成导电片第一侧壁,导电片第一侧壁上开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二极管的引脚穿过凹槽与导电片卡合,导电片第一侧壁前端带有阻挡端,后端带有卡孔;还包括一压板,压板上带有至少一个弹性翅片,所述弹性翅片和二极管引脚部位相配合;所述压板的前端与导电片阻挡端转动连接,所述压板的后端与导电片卡孔卡合。本实用新型装配简单,二极管和导电片连接紧密度高,且能降低二极管引脚和导电片的接触电阻。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2332899SQ201120472250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4日
发明者周迪辉, 王冬 申请人:人和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