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封极柱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430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固封极柱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固封极柱的密封结构,属于开关电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技术及电力产品的发展,中压产品小型化、智能化的发展成为主流。目前国内外小型化断路器的发展很快,但小型化断路器的发展,必然带来零部件生产难度加大的问题,特别是固封极柱,真空灭弧室与下出线座之间密封问题更是难以解决。常规的解决办法是真空灭弧室与下出线座之间加一个密封圈。这些办法成本高,且不能有效地解决真空灭弧室与下出线座之间密封问题,这一问题成为中压产品小型化发展的障碍。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369250Y,
公开日2009年12月23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固封极柱,包括上出线座、真空灭弧室、环氧树脂绝缘体、封闭罩、连接组件、下出线座,真空灭弧室嵌装于环氧树脂绝缘体中,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动端连接部分所处的外表面设有绝缘筋,绝缘筋纵向布置于所述的外表面。但该装置制造工艺复杂复杂,制作成本较高,真空灭弧室与下出线座之间的密封效果不佳,无法避免避免固封极柱本体固化收缩时下出线座上移时所引起的下出线座与真空灭弧室之间压迫过紧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真空灭弧室与下出线座之间的密封效果不佳,制作成本高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真空灭弧室与下出线座之间的密封效果好,成本低廉的一种固封极柱的密封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固封极柱的密封结构,包括固封极柱本体,固封极柱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真空灭弧室,真空灭弧室的下方为下出线座,所述下出线座的上端开设有空腔,空腔四周设有薄壁,薄壁的上端与真空灭弧室的下端之间通过软胶层紧密配合密封。所述下出线座上端空腔的直径大于真空灭弧室下端的外径。所述固封极柱本体由环氧树脂绝缘材料浇注而成。所述软胶层由硅橡胶制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I.本实用新型在下出线座的上端开设有空腔,空腔四周设有薄壁,薄壁的上端与真空灭弧室的下端之间通过软胶层紧密配合密封,改变了以往采用普通密封圈密封的方式,密封效果更佳。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避免了固封极柱本体固化收缩时下出线座上移时所引起的下出线座与真空灭弧室之间压迫过紧的问题,简化了制造工艺,节省了成本,并且保证了较好的密封性能。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固封极柱本体I,软胶层2,真空灭弧室3,下出线座4。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固封极柱的密封结构,包括固封极柱本体1,固封极柱本体I的内部设置有真空灭弧室3,真空灭弧室3的下方为下出线座4,所述下出线座4的上端开设有空腔,空腔四周设有薄壁,薄壁的上端与真空灭弧室3的下端之间通过软胶层2 紧密配合密封。所述下出线座4上端空腔的直径大于真空灭弧室3下端的外径。所述固封极柱本体I由环氧树脂绝缘材料浇注而成。所述软胶层2由硅橡胶制成。固封极柱本体I由环氧树脂绝缘材料浇注而成,并在其内部设置有真空灭弧室3, 真空灭弧室3的下方为下出线座4。下出线座4的上部加高并在上端开设有空腔,空腔的四周设有薄壁,空腔的直径大于真空灭弧室3下端的外径。下出线座4薄壁的上端与真空灭弧室3的下端之间通过软胶层2紧密配合密封,使真空灭弧室3和下出线座4与外部完全隔离,有效形成密封。软胶层2由硅橡胶制成,其厚度为0.5毫米-2毫米,并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改变了以往采用普通密封圈密封的方式,密封效果更佳,同时也避免了固封极柱本体I固化收缩时下出线座4上移时所引起的下出线座4与真空灭弧室3之间压迫过紧的问题。
权利要求1.一种固封极柱的密封结构,包括固封极柱本体(1),固封极柱本体(I)的内部设置有真空灭弧室(3),真空灭弧室(3)的下方为下出线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出线座(4)的上端开设有空腔,空腔四周设有薄壁,薄壁的上端与真空灭弧室(3)的下端之间通过软胶层(2)紧密配合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固封极柱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出线座(4)上端空腔的直径大于真空灭弧室(3)下端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固封极柱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封极柱本体(I)由环氧树脂绝缘材料浇注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固封极柱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胶层(2)由娃橡胶制成。
专利摘要一种固封极柱的密封结构,包括固封极柱本体(1),固封极柱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真空灭弧室(3),真空灭弧室(3)的下方为下出线座(4),所述下出线座(4)的上端开设有空腔,空腔四周设有薄壁,薄壁的上端与真空灭弧室(3)的下端之间通过软胶层(2)紧密配合密封,本实用新型在下出线座的上端开设有空腔,空腔四周设有薄壁,薄壁的上端与真空灭弧室的下端之间通过软胶层紧密配合密封,改变了以往采用普通密封圈密封的方式,避免了固封极柱本体固化收缩时下出线座上移时所引起的下出线座与真空灭弧室之间压迫过紧的问题,简化了制造工艺,节省了成本,并且保证了较好的密封性能。
文档编号H01H33/66GK202363353SQ201120525788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5日
发明者刘曙, 刘波, 吴汉建, 常明华, 江阳, 潘拥军 申请人:武汉倍诺德开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