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电池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337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电池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且便于抽换的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等,因为本身结构上的设计考虑,大多将电池模块及其容置空间设置于装置底部,以避开位于顶部的显示模 块及其他功能模块;可携式电子装置利用可开闭的电池盖将电池模块容置并锁固于装置内,防止电池模块自装置本体脱落。因此,当使用者有需要更换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电池模块时,势必要先翻转装置将底部朝上,并于开启电池盖后才能进行电池的更换操作,如此设计对使用者来说多有不便。此外,由于可携式电子装置常被使用者外携使用,接触到外在环境的机会大幅提高,因此其防尘防水之因应结构设计也相对显得重要许多。一旦电池模块进水受潮,轻者可能会影响装置内部系统运作,严重者将会造成电路短路甚至导致装置故障损坏,实为使用者非乐意见道的情况。因此,如何能设计出便于使用者更换的电池模块,同时又兼顾防尘防水的效果,实为一值得研究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且便于抽换的电池模块。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该电池模块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包括壳体、伸缩定位模块、按压件、电池本体、弹性件及外盖。伸缩定位模块设置于壳体内并可相对壳体沿一第一轴进行一伸缩操作;按压件连接伸缩定位模块并穿出壳体外,使伸缩定位模块通过按压件受外力推动以进行伸缩操作;电池本体设置于壳体内,并依据伸缩操作相对壳体移动至初始位置或供电位置,电池本体包括连接于伸缩定位模块的第一端、第二端及设于第二端的供电连接部;弹性件包括二端部,分别抵接电池本体及壳体;外盖可以旋转方式结合壳体与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当电池本体位于初始位置时,电池本体与可携式电子装置保持非电连接;当电池本体通过伸缩操作移动至供电位置时,供电连接部电连接可携式电子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电池模块还包括第一弹性隔绝件,且按压件包括第一环状凹槽,第一弹性隔绝件固定于第一环状凹槽内,以提供按压件与壳体间的防渗隔绝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包括固定部及沿着第一轴贯穿固定部的穿孔,外盖包括轴孔,壳体的固定部穿过轴孔,且按压件经由穿孔贯穿该固定部。外盖包括内嵌部及外露部,内嵌部及外露部均为以第一轴为轴心的中空圆柱结构,外露部的外径大于内嵌部的外径;轴孔包括位于外露部的第一轴孔及位于内嵌部的第二轴孔,且第一轴孔的直径大于第二轴孔的直径;内嵌部包括设置于外径表面的外螺纹结构及设置于面对第二轴孔的内径表面的内螺纹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均为以第一轴为轴心的中空圆柱结构,第一固定部的外径大于第二固定部的外径;第一固定部的外径对应外盖的第一轴孔的直径,且第二固定部的外径对应外盖的第二轴孔的直径;第二固定部的外径表面包括螺纹结构,且螺纹结构对应内螺纹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电池模块还包括第二弹性隔绝件,且外露部包括第二环状凹槽,第二弹性隔绝件固定于第二环状凹槽内,以提供外盖与可携式电子装置间的防渗隔绝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电池模块还包括第三弹性隔绝件,且壳体还包括延伸部及连结部;连结部分别连接延伸部及固定部,且穿孔贯穿连结部及固定部;延伸部包括环状凸部,连结部包括对应环状凸部的第三环状凹槽,且第三弹性隔绝件位于第三环状凹槽与环状凸部之间,以提供延伸部与连结部间的防渗隔绝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延伸部还包括至少一限位结构,且该连结部还包括至少一对应限位结构,该至少一限位结构对应于该至少一对应限位结构,用以限制该延伸部相对该连结部旋转。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壳体包括至少一导引部,用以限制该壳体结合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插入角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外盖以该第一轴为旋转轴,相对于该壳体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旋转。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该电池本体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电池本体的该供电连接部位于该壳体内;当该电池本体位于该供电位置时,该供电连接部凸出该壳体以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电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伸缩定位模块包括第一作动件及第二作动件,且该壳体的内侧表面于该伸缩定位模块的相对位置设置有一对应作动结构;该第一作动件可相对于该壳体沿该第一轴方向移动以推抵该第二作动件,该第二作动件包括多个卡止部,当该第二作动件受到该第一作动件推抵时可相对于该壳体以该第一轴为旋转轴旋转,以通过该多个卡止部配合该对应作动结构进行该伸缩操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壳体包括具有一开口端的延伸部,该弹性件的该二端部分别抵接该电池本体的该第二端及该壳体的该延伸部的该开口端,使得该弹性件提供沿该第一轴方向的弹性作用力。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包括容置槽;供电接收部,结合该容置槽;电池模块,可拆卸地插设于该容置槽,该电池模块包括壳体;伸缩定位模块,设置于该壳体内并可相对该壳体沿第一轴进行一伸缩操作;按压件,连接该伸缩定位模块并穿出该壳体外,通过该按压件受一外力推动以驱使该伸缩定位模块进行该伸缩操作;电池本体,设置于该壳体内,并依据该伸缩操作相对该壳体移动至一初始位置或一供电位置,该电池本体包括第一端,连接于该伸缩定位模块;第二端,相对 于该第一端;以及供电连接部,设于该第二端;弹性件,包括二端部,该二端部分别抵接该电池本体及该壳体;以及外盖,可以旋转方式结合该壳体与该装置本体;其中,当该电池本体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电池本体与该供电接收部保持非电连接;当该电池本体通过该伸缩操作移动至该供电位置时,该供电连接部电连接该供电接收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隔绝件,且该按压件包括第一环状凹槽,该第一弹性隔绝件固定于该第一环状凹槽,以提供该按压件与该壳体间的防渗隔绝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壳体包括固定部及沿着该第一轴贯穿该固定部的穿孔,该外盖包括轴孔,该壳体的该固定部穿过该轴孔,且该按压件经由该穿孔贯穿该固定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外盖还包括内嵌部及外露部,该内嵌部及该外露部均为以该第一轴为轴心的中空圆柱结构,该外露部的外径大于该内嵌部的外径;该轴孔包括位于该外露部的一第一轴孔及位于该内嵌部的一第二轴孔,且该第一轴孔的直径大于该第二轴孔的直径;该内嵌部包括设置于外径表面的一外螺纹结构及设置于面对该第二轴孔的内径表面的一内螺纹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均为以该第一轴为轴心的中空圆柱结构,该第一固定部的外径大于该第二固定部的外径;该第一固定部的外径对应该外盖的该第一轴孔的直径,且该第二固定部的外径对应该外盖的该第二轴孔的直径;该第二固定部的外径表面包括一螺纹结构,且该螺纹结构对应该内螺纹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隔绝件,且该外露部包括第二环状凹槽,该第二弹性隔绝件固定于该第二环状凹槽,以提供该外盖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间的防渗隔绝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三弹性隔绝件,且该壳体还包括延伸部及连结部;该连结部分别连接该延伸部及该固定部,且该穿孔贯穿该连结部及该固定部;该延伸部包括环状凸部,该连结部包括对应该环状凸部的第三环状凹槽,且该第三弹性隔绝件位于该第三环状凹槽与该环状凸部之间,以提供该延伸部与该连结部间的防渗隔绝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延伸部还包括至少一限位结构,且该连结部还包括至少一对应限位结构,该至少一限位结构对应于该至少一对应限位结构,用以限制该延伸部相对该连结部旋转。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壳体包括至少一导引部,用以限制该壳体结合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插入角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装置主体还包括握持孔,该握持孔设置于该装置主体偏离一装置中心处,使得该装置主体的一侧与该握持孔之间形成一把手部;且该容置槽位于该把手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可通过插拔方式安装至可携式电子装置或自装置拆卸,利用外盖进行电池模块的锁固,减少电池模块拆装的步骤程序;而采用类似原子笔的伸缩结构设计,通过按压按压件即可控制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是否与可携式电子装置电连接以供电,同时增设防水防尘的结构,也提高了使用上的便利性及安全性。由于本实用新型构造新颖,能提供产业上利用,且确有增进功效,故依法申请新型
专利。·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的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组合后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插设于可携式电子装置前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插设于可携式电子装置后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插入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容置槽过程中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以外盖固定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装置本体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与可携式电子装置电连接前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与可携式电子装置形成电连接前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电池模块I壳体10固定部11第一固定部111第二固定部112螺纹结构112a连结部12第三环状凹槽121 对应限位结构122延伸部13开口端131对应作动结构132 环状凸部133限位结构134穿孔14导引部15伸缩定位模块20第一作动件21固定孔211第二作动件22卡止部221按压件30第一环状凹槽31电池本体40第一端41第二端42供电连接部43弹性件50外盖60[0069]轴孔61第一轴孔611第二轴孔612外露部62第二环状凹槽621内嵌部63外螺纹结构631内螺纹结构632第一弹性隔绝件71第二 弹性隔绝件72第三弹性隔绝件73第一轴L容置空间S可携式电子装置90、90a装置本体91、91a容置槽911对应螺纹结构911a对应导引部911b握持孔912把手部913供电接收部92装置中心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一并参考图I及图2。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的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组合后的剖视图。如图I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包括壳体10、伸缩定位模块20、按压件30、电池本体40、弹性件50及外盖60。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为方便插设于可携式电子装置(图未示)中,其采用柱状结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为一圆柱状结构,使得壳体10沿着一第一轴L延伸,此第一轴L即为圆柱状结构的中心轴;壳体10也可采用其他形状的柱状结构,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壳体10可包括固定部11、连结部12及延伸部13,连结部12分别连接固定部11及延伸部13,固定部11位于连结部12的一侧,而延伸部13则朝向连结部12另一侧(即设置有固定部11的相对侧)延伸,并于延伸部13的末端形成一开口端131。此外,壳体10还包括一穿孔14,此穿孔14沿着第一轴L贯穿固定部11及连结部12,且穿孔14的直径约等于按压件30的截面直径,供按压件30得以穿过穿孔14。其中固定部11用以结合外盖60 ;延伸部13则形成一容置空间S,供容置伸缩定位模块20、电池本体40及弹性件50等元件。伸缩定位模块20设置于壳体10内,其包括第一作动件21及第二作动件22,并于壳体10的延伸部13内侧表面相对位置设置对应作动结构132。第一作动件21可相对于壳体10沿第一轴L方向移动以推抵第二作动件22,第二作动件22包括多个卡止部221,当第二作动件22受到第一作动件21推抵时可相对于壳体10以第一轴L为旋转轴旋转,使得伸缩定位模块20通过多个卡止部221配合对应作动结构132 (同时搭配第一作动件21及第二作动件22的彼此相对斜面作动)可相对壳体10沿第一轴L进行一伸缩操作。由于伸缩定位模块20采用现有伸缩式原子笔的伸缩结构设计,在此对其结构及作动细节不多加赘述。第一作动件21包括固定孔211,用以连接并固定按压件30,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孔211与按压件30采用螺固方式彼此连接固定,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二作动件22则连接电池本体40,使得电池本体40可根据伸缩定位模块20的伸缩操作而移动。[0086]按压件30的一端连接伸缩定位模块20的第一作动件21,且按压件30经由穿孔14贯穿固定部11及连结部12,使得按压件30的另一端穿出并外露于壳体10外,以供使用者手动按压;当使用者按压按压件30时,伸缩定位模块20即通过按压件30所受的外力推动以进行伸缩操作。电池本体40设置于壳体10的延伸部13内,电池本体40包括第一端41、相对于第一端41的第二端42及供电连接部43,第一端41连接于伸缩定位模块20的第二作动件22,而供电连接部43设于第二端42,其包括多个供电接脚,用以输出电池本体40所储存的电量。电池本体40可依据前述伸缩定位模块20的伸缩操作,而相对壳体10移动至初始位置(如图7所示)或供电位置(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电池本体40于初始位置时,其完全位于壳体10内;而当电池本体40移动至供电位置时,第二端42的供电连接部43 会通过延伸部13的开口端131而外露于壳体10外,以便与可携式电子装置形成电连接来供电,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弹性件50设置于壳体10内,且弹性件50包括二端部,此二端部分别抵接电池本体40的第二端42及壳体10的延伸部13的开口端131内侧表面,使得弹性件50提供沿第一轴L方向的弹性作用力。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采用压缩弹簧,其可配合伸缩定位模块20的伸缩操作,以提供将电池本体40自供电位置回推至初始位置的弹性回复力。外盖60可以旋转方式结合壳体10与可携式电子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外盖60包括轴孔61、相连接的外露部62及内嵌部63,夕卜露部62及内嵌部63均为以第一轴L为轴心的中空圆柱结构,而轴孔61则沿第一轴L贯穿外露部62及内嵌部63,且外露部62的外径大于内嵌部63的外径。此处轴孔61包括第一轴孔611及第二轴孔612,第一轴孔611位于外露部62实质上的中心位置,第二轴孔612位于内嵌部63实质上的中心位置,且第一轴孔611的直径大于第二轴孔612的直径。而内嵌部63包括设置于外径表面的外螺纹结构631及设置于面对第二轴孔612的内径表面的内螺纹结构632 ;外螺纹结构631用以提供与可携式电子装置间的螺固效果,而内螺纹结构632则提供与壳体10的固定部11间的螺固效果。为因应前述外盖60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固定部111及第二固定部112,第一固定部111及第二固定部112均为以第一轴L为轴心的中空圆柱结构,而穿孔14则沿第一轴L贯穿第一固定部111及第二固定部112,且第一固定部111的外径大于第二固定部112的外径。此处第一固定部111的外径对应外盖60的第一轴孔611的直径,使得第一固定部111可容置于第一轴孔611内;第二固定部112的外径对应外盖60的第二轴孔612的直径,使得第二固定部112可容置于第二轴孔612内。且第二固定部112的外径表面包括螺纹结构112a,此螺纹结构112a对应外盖60的内嵌部63的内螺纹结构632,使得第二固定部112 ;由此,外盖60的轴孔61可供容置壳体10的固定部11,夕卜盖60可通过内嵌部63的内螺纹结构632以螺固方式结合于壳体10的第二固定部112的螺纹结构112a,且外盖60能相对于壳体10进行沿第一轴L的旋转位移。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更加强了因应防水防尘需求的结构设计,于可能会形成间隙的两部件间设置对应的弹性隔绝件,以达到阻隔水或灰尘渗入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隔绝件采用以塑性材料制成的弹性环,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如图I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还包括第一弹性隔绝件71,且按压件30包括第一环状凹槽31,第一弹性隔绝件71固定于第一环状凹槽31,通过第一弹性隔绝件71同时接触按压件30与壳体10,来填补二者间可能产生的间隙,提供按压件30与壳体10间的防渗隔绝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还包括第二弹性隔绝件72,且外盖60的外露部62包括第二环状凹槽621。由于外盖60固定于可携式电子装置时,设置有第二环状凹槽621的表面会接触可携式电子装置,因此将第二弹性隔绝件72固定于第二环状凹槽621后,通过第二弹性隔绝件72同时接触外盖60与可携式电子装置,来填补二者间可能产生的间隙,提供外盖60与可携式电子装置间的防渗隔绝效果。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连结部12及延伸部13为独立部件所组合而成,使得连结部12及延伸部13之间可能会产生缝隙,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还包括第三弹性隔绝件73,壳体10的延伸部13包括环状凸部133,且连结部12包括对应容置环状凸部133的第三环状凹槽121。第三弹性隔绝件73固定于第三环状凹槽121,当延伸部13的环状凸部133对应容置于连结部12的第三环状凹槽121后,使得第三弹性隔绝件73介于 环状凸部133及第三环状凹槽121之间,来填补二者间可能产生的间隙,提供延伸部13与连结部131间的防渗隔绝效果。而为了防止电池本体40会相对于壳体10旋转,造成供电连接部43的供电接脚位置改变,进而影响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供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的延伸部13还包括至少一限位结构134,且连结部12还包括至少一对应限位结构122,至少一限位结构134的结构形式、位置及数量均对应于至少一对应限位结构122,通过各限位结构134与各对应限位结构122所形成的卡合效果,用以限制延伸部13相对连结部12旋转。前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态样之一,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壳体10的连结部12及延伸部13可采用一体成型的设计,甚至壳体10的固定部11、连结部12及延伸部13整体可采用一体成型的设计;由此,可免除连结部12及延伸部13间的第三弹性隔绝件73的设置,且前述各限位结构134与各对应限位结构122也可省略,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的组装程序及结构设计。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的壳体10还包括至少一导引部15,各导引部15设置于壳体10的外表面,并配合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对应结构设计,用以限制壳体10插设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插入角度,并防止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相对于可携式电子装置旋转。请一并参考图3及图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插设于可携式电子装置90前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插设于可携式电子装置90后的示意图。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90可以是可携式电脑(例如平板电脑或笔记型电脑等)、个人移动助理(PDA)或其他具有类似结构设计的电子装置,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可携式电子装置90的装置本体91包括容置槽911,容置槽911可供插设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使得插设后的电池模块I的壳体10大部分容置于容置槽911内,而电池模块I的外盖60的外露部62、壳体10的第一固定部111及按压件30的一端则位于容置槽911外。容置槽911内设置有供电接收部92,此供电接收部92用以与电池模块I的供电连接部43形成电连接,使得可携式电子装置90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供电。此外,容置槽911还包括至少一对应导弓丨部91 Ib,各对应导弓丨部91 Ib用以配合壳体10的各导引部15,用以辅助使用者正确地将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插入可携式电子装置90的容置槽911中,防止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以错误角度插入而造成不正确的电连接,并防止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相对于装置本体91旋转的可能性。在本实施例中,各导引部15可为导柱结构,而各对应导引部911b则为对应的导槽,前述导柱结构及导槽可互换设置,不以本实施例为限。请一并参考图5至图6。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插入可携式电子装置90的容置槽911过程中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以外盖60固定于可携式电子装置90的装置本体91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使用者首先将电池模块I的外盖60以第一轴L为旋转轴相对于壳体10的固定部11旋转,通过对应的螺纹设计令外盖60朝图中箭头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使得 外盖60的内嵌部63接近第一固定部111。接着沿箭头方向将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推入可携式电子装置90的装置本体91的容置槽911内,由于电池模块I的壳体10的截面直径不大于容置槽911的截面直径,使得电池模块I的壳体10可顺利插入容置槽911,直到外盖60的内嵌部63与容置槽911接触。如图5及图6所不,通过外盖60的内嵌部63的外螺纹结构631,配合设于容置槽911内的对应螺纹结构911a,使得外盖60的内嵌部63可朝图5的箭头方向旋入容置槽911,以产生螺固效果,直到外盖60的外露部62抵接可携式电子装置90的装置本体91 ;而在外盖60旋入过程中,内嵌部63的内螺纹结构632也同时配合第二固定部112的螺纹结构112a,使外盖60顺利地朝图5的箭头方向移动。如图6所示,当外盖60的外露部62抵接可携式电子装置90的装置本体91时,SP完成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插设于可携式电子装置90的操作,此时设置于外盖60的外露部62的第二弹性隔绝件72因接触到可携式电子装置90的装置本体91,由此产生防渗隔绝的效果。请一并参考图7至图8。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与可携式电子装置90电连接前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与可携式电子装置90形成电连接前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固定于可携式电子装置90的装置本体91时,电池模块I仅插设于装置本体91的容置槽911内,但电池模块I尚未与可携式电子装置90形成电连接,电池本体40保持在初始位置。此时电池模块I的按压件30外露并凸出于壳体10的固定部11。如图8所示,当使用者对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I的按压件30朝箭头方向施加外力时,按压件30会相对壳体10沿第一轴L推动伸缩定位模块20进行伸缩操作,此时通过第一作动件21、第二作动件22配合壳体10内侧表面的对应作动结构(图未示)移动而相互卡固,使得电池本体40随着伸缩定位模块20移动,而自图7的初始位置移动至图8的供电位置;于该供电位置,弹性件50因电池本体40朝箭头方向移动而被压缩,且此时电池本体40的第二端42凸出壳体10,使得第二端42的供电连接部43直接接触设置于容置槽911内的供电接收部92,进而形成电连接,以将电池模块I对可携式电子装置90供电。相反地,当使用者再次箭头方向施力于按压件30时,按压件30—样会推动伸缩定位模块20进行另一次伸缩操作,此时通过第一作动件21、第二作动件22配合壳体10内侧表面的对应作动结构解除相互卡固的状态;同时被压缩的弹性件50会产生弹性回复力,驱使电池本体40、伸缩定位模块20及按压件30,相对于壳体10朝图中箭头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以自图8的供电位置回到图7的初始位置。因供电连接部43离开供电接收部92,使得电池模块I与可携式电子装置90之间再次恢复先前未电连接的状态。又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90包括装置本体91、供电接收部92及如前所述的电池模块I。装置本体91包括容置槽911,且电池模块I可拆卸地插设于容置槽911。供电接收部92设置于容置槽911内,用以与电池模块I形成电连接。当电池模块I插设并固定于容置槽911时,通过对电池模块I的伸缩操作,可控制电池模块I与可携式电子装置90间的电连接状态。请参考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90a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装置主体91a还包括握持孔912,握持孔912设置于装置主体91a偏离装置中心0处,使得装置主体91a的一侧与握持孔912之间形成把手部913,便于使用者握持携带;而容置槽911位于把手部913,以供插设电池模块I。由于现有类似装置的把手仅能提供握持功能,其内部空间并无适当利用而造成空间上的浪费,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90a的设计,将把手部913的内部空间结合电池模块1,还能挪出原本装置主体9Ia的内部使用空间。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块直接以插拔方式安装至可携式电子装置或自装置上拆卸,不同于现有设置于装置底部的设计,减少电池模块拆装的步骤程序;而采用类似原子笔的伸缩结构设计,通过按压按压件即可简单切换电池模块与可携式电子装置间的电连接状态,同时加强电池模块与可携式电子装置间的防渗隔绝效果,提高使用便利性及安全性。应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电池模块,应用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池模块包括 壳体; 伸缩定位模块,设置于该壳体内并可相对该壳体沿一第一轴进行一伸缩操作; 按压件,连接该伸缩定位模块并穿出该壳体外,通过该按压件受一外力推动以驱使该伸缩定位模块进行该伸缩操作; 电池本体,设置于该壳体内,并依据该伸缩操作相对该壳体移动至一初始位置或一供电位置,该电池本体包括 第一端,连接于该伸缩定位模块; 第二端,相对于该第一端;以及 供电连接部,设于该第二端; 弹性件,包括二端部,该二端部分别抵接该电池本体及该壳体;以及 外盖,可以旋转方式结合该壳体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 其中,当该电池本体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电池本体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保持非电连接;当该电池本体通过该伸缩操作移动至该供电位置时,该供电连接部电连接该可携式电子装置。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池模块还包括第一弹性隔绝件,且该按压件包括第一环状凹槽,该第一弹性隔绝件固定于该第一环状凹槽,以提供该按压件与该壳体间的防渗隔绝效果。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固定部及沿着该第一轴贯穿该固定部的穿孔,该外盖包括轴孔,该壳体的该固定部穿过该轴孔,且该按压件经由该穿孔贯穿该固定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外盖还包括内嵌部及外露部,该内嵌部及该外露部均为以该第一轴为轴心的中空圆柱结构,该外露部的外径大于该内嵌部的外径;该轴孔包括位于该外露部的第一轴孔及位于该内嵌部的第二轴孔,且该第一轴孔的直径大于该第二轴孔的直径;该内嵌部包括设置于外径表面的外螺纹结构及设置于面对该第二轴孔的内径表面的内螺纹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均为以该第一轴为轴心的中空圆柱结构,该第一固定部的外径大于该第二固定部的外径;该第一固定部的外径对应该外盖的该第一轴孔的直径,且该第二固定部的外径对应该外盖的该第二轴孔的直径;该第二固定部的外径表面包括一螺纹结构,且该螺纹结构对应该内螺纹结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弹性隔绝件,且该外露部包括第二环状凹槽,该第二弹性隔绝件固定于该第二环状凹槽,以提供该外盖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间的防渗隔绝效果。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弹性隔绝件,且该壳体还包括延伸部及连结部;该连结部分别连接该延伸部及该固定部,且该穿孔贯穿该连结部及该固定部;该延伸部包括环状凸部,该连结部包括对应该环状凸部的一第三环状凹槽,且该第三弹性隔绝件位于该第三环状凹槽与该环状凸部之间,以提供该延伸部与该连结部间的防渗隔绝效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还包括至少一限位结构,且该连结部还包括至少一对应限位结构,该至少一限位结构对应于该至少一对应限位结构,用以限制该延伸部相对该连结部旋转。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至少一导引部,用以限制该壳体结合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插入角度。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外盖以该第一轴为旋转轴,相对于该壳体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旋转。
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当该电池本体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电池本体的该供电连接部位于该壳体内;当该电池本体位于该供电位置时,该供电连接部凸出该壳体以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电连接。
1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伸缩定位模块包括第一作动件及第二作动件,且该壳体的内侧表面于该伸缩定位模块的相对位置设置有一对应作动结构;该第一作动件可相对于该壳体沿该第一轴方向移动以推抵该第二作动件,该第二作动件包括多个卡止部,当该第二作动件受到该第一作动件推抵时可相对于该壳体以该第一轴为旋转轴旋转,以通过该多个卡止部配合该对应作动结构进行该伸缩操作。
1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具有一开口端的延伸部,该弹性件的该二端部分别抵接该电池本体的该第二端及该壳体的该延伸部的该开口端,使得该弹性件提供沿该第一轴方向的弹性作用力。
14.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 装置本体,包括容置槽; 供电接收部,结合该容置槽; 电池模块,可拆卸地插设于该容置槽,该电池模块包括 壳体; 伸缩定位模块,设置于该壳体内并可相对该壳体沿第一轴进行一伸缩操作; 按压件,连接该伸缩定位模块并穿出该壳体外,通过该按压件受一外力推动以驱使该伸缩定位模块进行该伸缩操作; 电池本体,设置于该壳体内,并依据该伸缩操作相对该壳体移动至一初始位置或一供电位置,该电池本体包括 第一端,连接于该伸缩定位模块; 第二端,相对于该第一端;以及 供电连接部,设于该第二端; 弹性件,包括二端部,该二端部分别抵接该电池本体及该壳体;以及 外盖,可以旋转方式结合该壳体与该装置本体; 其中,当该电池本体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电池本体与该供电接收部保持非电连接;当该电池本体通过该伸缩操作移动至该供电位置时,该供电连接部电连接该供电接收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隔绝件,且该按压件包括第一环状凹槽,该第一弹性隔绝件固定于该第一环状凹槽,以提供该按压件与该壳体间的防渗隔绝效果。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固定部及沿着该第一轴贯穿该固定部的穿孔,该外盖包括轴孔,该壳体的该固定部穿过该轴孔,且该按压件经由该穿孔贯穿该固定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盖还包括内嵌部及外露部,该内嵌部及该外露部均为以该第一轴为轴心的中空圆柱结构,该外露部的外径大于该内嵌部的外径;该轴孔包括位于该外露部的一第一轴孔及位于该内嵌部的一第二轴孔,且该第一轴孔的直径大于该第二轴孔的直径;该内嵌部包括设置于外径表面的一外螺纹结构及设置于面对该第二轴孔的内径表面的一内螺纹结构。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二固定部均为以该第一轴为轴心的中空圆柱结构,该第一固定部的外径大于该第二固定部的外径;该第一固定部的外径对应该外盖的该第一轴孔的直径,且该第二固定部的外径对应该外盖的该第二轴孔的直径;该第二固定部的外径表面包括一螺纹结构,且该螺纹结构对应该内螺纹结构。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隔绝件,且该外露部包括第二环状凹槽,该第二弹性隔绝件固定于该第二环状凹槽,以提供该外盖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间的防渗隔绝效果。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三弹性隔绝件,且该壳体还包括延伸部及连结部;该连结部分别连接该延伸部及该固定部,且该穿孔贯穿该连结部及该固定部;该延伸部包括环状凸部,该连结部包括对应该环状凸部的第三环状凹槽,且该第三弹性隔绝件位于该第三环状凹槽与该环状凸部之间,以提供该延伸部与该连结部间的防渗隔绝效果。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还包括至少一限位结构,且该连结部还包括至少一对应限位结构,该至少一限位结构对应于该至少一对应限位结构,用以限制该延伸部相对该连结部旋转。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至少一导引部,用以限制该壳体结合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插入角度。
23.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体还包括握持孔,该握持孔设置于该装置主体偏离一装置中心处,使得该装置主体的一侧与该握持孔之间形成一把手部;且该容置槽位于该把手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包括壳体、伸缩定位模块、按压件、电池本体、弹性件及外盖。伸缩定位模块设置于壳体内并可相对壳体沿第一轴进行一伸缩操作;按压件连接伸缩定位模块并穿出壳体外,通过按压件受外力推动以驱使伸缩定位模块进行伸缩操作;电池本体设置于壳体内,并依据伸缩操作相对壳体移动至初始位置或供电位置,电池本体包括供电连接部;弹性件的二端部分别抵接电池本体及壳体;外盖可以旋转方式结合壳体与可携式电子装置。电池本体通过伸缩操作移动至供电位置或初始位置,以控制供电连接部是否电连接可携式电子装置。
文档编号H01M2/20GK202772211SQ201220496460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2日
发明者苏家正, 陈宗贤, 徐铂渊, 张兴旺, 王维诚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