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电路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4899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柔性电路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电路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通常是把盖子掀起后再将排线插入,合盖将排线夹持在端子上,从而具有导电性。盖子与主体卡位槽通常为左右半封闭结构方式,当产品宽度较小时,将盖子组入主体时因盖子刚性大一些,盖子弹性空间小,加之左右主体无弹性让位空间,会挤伤或挤断盖子两头柱子,导致产品功能失效;当产品宽度较大时,由于盖子为塑胶材料刚性不足,为了保证空间,盖子两头柱子和主体配合的轨道槽又不能做的太粗和太短,在组装过程中会将盖子两头柱子挤断导致功能失效,这种矛盾很难克服。现有的一般处理方式是缩短两头柱子长度,把柱子做粗一点,或组装时把盖子斜装,一边先进一边后进,来缓解这种矛盾,总之问题的症结没有完全解决。因此,极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简化柔性电路板连接器的盖子与主体的装配过程,避免盖子两端枢轴挤断现象的发生。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柔性电路板连接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包括:主体,其内形成一个收容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收容空间,且所述主体的两个侧壁的同侧一端分别与所述主体的上壁和下壁共同形成一个第二收容空间,每个第二收容空间的上部或下部中的至少一处形成具有弹性的钩形固定部;端子,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且所述端子的内侧能够与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而外侧露出于所述主体;盖子,所述盖子两端均具有枢轴,每个枢轴均越过所述钩形固定部而插入至相应的第二收容空间内。优选的是,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端子包括上端子和下端子,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分别独立设置在靠近主体的上壁一侧和靠近主体的下壁一侧。优选的是,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端子包括上端子和下端子,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分别设置在靠近主体的上壁一侧和靠近主体的下壁一侧,且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的一侧彼此相连。优选的是,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的每一个均包含有多个接触点,且所述接触点与柔性电路板相接触。优选的是,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插入到上端子和下端子之间的柔性电路板为汇流排,每个接触点与汇流排中的每条导线相接触。优选的是,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钩形固定部由橡胶材料制成。[0014]优选的是,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钩形固定部有两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前侧一端的上方;或者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前侧一端的下方,或者所述钩形固定部有四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前侧一端的上方和下方。优选的是,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钩形固定部有两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后侧一端的上方;或者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后侧一端的下方,或者所述钩形固定部有四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后侧一端的上方和下方。优选的是,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还包括一对固定片,所述固定片设置在所述端子的两侧,固定所述端子。优选的是,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主体第一收容空间的底部间隔设置有多个收容槽,所述端子并排固定于所述收容槽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盖子两端枢轴与所述主体配合为上下卡位结构,相对于左右半封闭结构方式更易于组装,由于所述主体配合所述盖子的上壁和下壁有弹性张力,当所述盖子的枢轴越过所述钩形固定部插入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后,所述钩形固定部恢复原状,并将所述盖子的枢轴固定在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因此在所述盖子与所述主体组装时既不会挤伤所述盖子,又增强了所述盖子与所述主体之间的固定作用。同时依据所连接的柔性电路板的尺寸,本实用新型可设计不同规格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从而保证了柔性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器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图1为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前掀盖式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后掀盖式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后掀盖式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a)为传统柔性电路板连接器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5 (b)为传统柔性电路板连接器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6(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7(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7(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8(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9(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9(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10(a)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10(b)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11(a)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11 (b)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12(a)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12(b)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0039]图13(a)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13(b)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14(a)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14(b)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15(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15(b)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16(a)为本实用新型第i^一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16(b)为本实用新型第i^一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17(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17(b)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18(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18(b)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19(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19(b)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图20(a)为本实用 新型第十五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未组装的正面示意图;图20(b)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的盖子与主体组装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包括:主体1,其内形成一个收容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收容空间4,且所述主体的两个侧壁的同侧一端分别与所述主体的上壁和下壁共同形成一个第二收容空间5,每个第二收容空间的上部或下部中的至少一处形成具有弹性的钩形固定部6 ;端子2,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且所述端子的内侧能够与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而外侧露出于所述主体;盖子3,所述盖子两端均具有枢轴7,每个枢轴均越过所述钩形固定部而插入至相应的第二收容空间内。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端子包括上端子和下端子,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分别独立设置在靠近主体的上壁一侧和靠近主体的下壁一侧。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端子包括上端子和下端子,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分别设置在靠近主体的上壁一侧和靠近主体的下壁一侧,且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的一侧彼此相连。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的每一个均包含有多个接触点,且所述接触点与柔性电路板相接触。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插入到上端子和下端子之间的柔性电路板为汇流排,每个接触点与汇流排中的每条导线相接触。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钩形固定部由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钩形固定部有两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前侧一端的上方;或者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前侧一端的下方,或者所述钩形固定部有四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前侧一端的上方和下方。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钩形固定部有两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后侧一端的上方;或者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后侧一端的下方,或者所述钩形固定部有四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后侧一端的上方和下方。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还包括一对固定片8,所述固定片设置在所述端子的两侧,固定所述端子。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中,所述主体第一收容空间的底部间隔设置有多个收容槽,所述端子并排固定于所述收容槽内。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均为多个,所述下端子并排固定于所述主体的底壁,各端子对应柔性电路板排线金手指具体位置设置有单个或多个接触点,柔性电路板插入所述主体的第一收容空间中,所述盖子的下表面设置有可被压缩的凸起,也可设置为凸轮,当合上盖子后,所述凸起或凸轮挤压所述上端子,进而所述上端子挤压所述柔性电路板,从而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盖子既可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前侧,即为前插前掀式柔性电路板连接器;所述盖子也可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后侧,即为前插后掀式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两种形式的连接器的盖子都能够顺畅地在所述主体两侧的第二收容空间内转动,且位于所述主体的与柔性电路板插入面相同或相反的一侧,因此不会对用户将柔性电路板插入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器的动作形成阻碍。本实用新型的钩形固定部既可设计在所述主体侧壁的上方,也可设计在所述主体侧壁的下方,或者所述主体侧壁的上方和下方都有,优选为钩形固定部为四个,即所述主体侧壁的上方和下方都有,这样更有利于将所述盖子的枢轴固定在所述主体的第二收容空间内。依据柔性电路板的尺寸本实用新型可设计为多种规格,以保证柔性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器的电性连接。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权利要求1.一种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其内形成一个收容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收容空间,且所述主体的两个侧壁的同侧一端分别与所述主体的上壁和下壁共同形成一个第二收容空间,每个第二收容空间的上部或下部中的至少一处形成具有弹性的钩形固定部; 端子,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且所述端于的内侧能够与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而外侧露出于所述主体; 盖子,所述盖子两端均具有枢轴,每个枢轴均越过所述钩形固定部而插入至相应的第二收容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上端子和下端子,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分别独立设置在靠近主体的上壁一侧和靠近主体的下壁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上端子和下端子,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分别设置在靠近主体的上壁一侧和靠近主体的下壁一侧,且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的一侧彼此相连。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的每一个均包含有多个接触点,且所述接触点与柔性电路板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插入到上端子和下端子之间的柔性电路板为汇流排,每个接触点与汇流排中的每条导线相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形固定部由橡胶材料制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形固定部有两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前侧一端的上方;或者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前侧一端的下方,或者所述钩形固定部有四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前侧一端的上方和下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形固定部有两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后侧一端的上方;或者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后侧一端的下方,或者所述钩形固定部有四个,且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后侧一端的上方和下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固定片,所述固定片设置在所述端子的两侧,固定所述端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第一收容空间的底部间隔设置有多个收容槽,所述端子并排固定于所述收容槽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其内形成一个收容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收容空间,且所述主体的两个侧壁的同侧一端分别与所述主体的上壁和下壁共同形成一个第二收容空间,每个第二收容空间的上部或下部中的至少一处形成具有弹性的钩形固定部;端子,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且所述端子的内侧能够与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而外侧露出于所述主体;盖子,所述盖子两端均具有枢轴,每个枢轴均越过所述钩形固定部而插入至相应的第二收容空间内。本实用新型简化了柔性电路板连接器的盖子与主体的装配过程,有效避免了在装配过程中将盖子两端枢轴挤断现象的发生。
文档编号H01R13/62GK202977788SQ201220526420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5日
发明者涂海文 申请人:昆山捷讯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