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6232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旋转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构造、减少噪音的旋转连接器。在该旋转连接器中,在固定侧壳体(1)的外筒体(4a)与可动侧壳体(2)的内筒体(7b)之间划定的环状空间(S)内收纳有伴随行星齿轮(12)的自转和公转而转动的移动体(13)和在中途具有反转部(3a)的扁形电缆(3),在由树脂成形件构成的移动体(13)上立起设置有夹着开口(14)并向圆周方向延伸的限制壁(13b),使反转部(3a)通过该开口(14)并限制扁形电缆(3)的径向的运动。并且,形成为在该限制壁(13b)的外周面上向外筒体(4a)的内周面隆起的多个突部(13c)在圆周方向上反复地形成。
【专利说明】旋转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装入于汽车转向装置并作为安全气囊系统等的电连接机构而使用的旋转连接器,特别涉及在固定侧壳体与可动侧壳体间的环状空间内经由反转部反向地卷绕有扁形电缆(flat cable)的旋转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旋转连接器是将具有外筒体的固定侧壳体和具有内筒体的可动侧壳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同轴配置、并在上述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划定的环状空间内收纳并卷绕了扁形电缆的构件,作为如汽车的转向装置那样地、旋转数有限的方向盘上所安装的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等的电连接手段而使用。上述扁形电缆是在绝缘膜上担载导体的带状体,已知有将该扁形电缆卷绕成螺旋状的螺旋式和在中途反转并进行了卷绕的反转式,但后者的反转式能够显著地缩短扁形电缆的长度从而成为主流。
[0003]以往,已知有如下结构:在这种扁形电缆的卷绕方式为反转式的旋转连接器中,将在环状的旋转板上立起设置有引导壁及多个支轴而成的辊支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配置于环状空间内,该辊支架的各支轴上分别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辊,并且使扁形电缆的反转部在引导壁和与之对置的一个辊间的开口通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此结构的旋转连接器中,可动侧壳体相对于固定侧壳体向正反任一方向旋转时,根据其旋转方向,扁形电缆从外筒体被抽出并被卷紧(卷t締A)于内筒体,或者与之相反地扁形电缆从内筒体被抽出并被回卷于外筒体。此时,扁形电缆的反转部向同方向移动比可动侧壳体少的旋转量,辊支架也追随于该反转部向同方向移动,上述移动量的约2倍长度的扁形电缆从外筒体或者内筒体被抽出。即,辊支架受到来自扁形电缆的反转部的驱动力(拉拽力或者按压力)在环状空间内转动,扁形电缆的径向的运动受到在这种辊支架上所设置的多个辊限制,因此扁形电缆顺畅地向反转部的方向被抽出。
[0004]另外,作为其他的以往例,已知有如下的旋转连接器:代替辊支架而将轴支了行星齿轮的移动体配置于环状空间内,使该移动体伴随行星齿轮的旋转(自转和公转)以与扁形电缆的反转部相同的速度旋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此,多个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在移动体的表面侧,扁形电缆的反转部在任意的辊间的开口通过。另外,为如下结构:行星齿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于移动体的背面侧,使该行星齿轮与设置于固定侧壳体的内啮合齿轮和设置于可动侧壳体的太阳轮这两方啮合。在此结构的旋转连接器中,可动侧壳体相对于固定侧壳体旋转时,与内啮合齿轮和太阳轮啮合的行星齿轮以规定的减速比旋转,因此轴支行星齿轮的移动体在环状空间内旋转移动,并且扁形电缆的反转部也以与移动体的开口相同的速度在环状空间内移动。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6043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80127号公报[0009]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如前所述,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以往的旋转连接器中,受到来自扁形电缆反转部的驱动力(拉拽力或者按压力)从而辊支架在环状空间内转动,因此扁形电缆需要相应的刚性,且必须使用绝缘膜的厚度较大并且刚性较高的扁形电缆。与之相对,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以往的旋转连接器中,通过适当设定包含行星齿轮在内的各齿轮的齿比,能够使移动体的开口和扁形电缆的反转部在环状空间内以相同的方式移动,因此移动体不需要来自扁形电缆反转部的驱动力,能够使用使绝缘膜的厚度变薄了的廉价并且挺度(日文原文:〕'>)(用杨氏模量(单位:MPa)表示的挺度的强度)较弱的扁形电缆。然而,通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装配在移动体的支轴上的多个辊限制扁形电缆的径向的运动,因此有如下问题:构造复杂,并且由于辊与支轴间所需的留空量(clearance)而容易产生嘎达声(日文原文:力'夕”今音)。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鉴于这种现有技术的情况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化构造并且能够减少噪音的旋转连接器。
[0012]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3]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旋转连接器具备:固定侧壳体,具有外筒体;可动侧壳体,具有与上述外筒体对置的内筒体,并同轴配置于上述固定侧壳体;扁形电缆,在上述外筒体与上述内筒体之间的环状空间内以中途反转了卷绕方向的状态被收纳,其两端分别固定于上述固定侧壳体和上述可动侧壳体;以及移动体,在上述环状空间内能够转动地配置,并且具有供上述扁形电缆的反转部通过的开口,在轴支于上述移动体的行星齿轮分别与设置于上述固定侧壳体的内啮合齿轮和设置于上述可动侧壳体的太阳轮啮合,在上述旋转连接器中,在上述移动体上立起设置有夹着上述开口并向上述环状空间的圆周方向延伸的限制壁,在该限制壁的外周面上,以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重复的方式形成有朝向上述外筒体的内周面隆起的多个突部,并且该多个突部的总数N为11 SNS 35。
[0014]在如此构成的旋转连接器中,在伴随行星齿轮的自转和公转而在环状空间内转动的移动体上立起设置有隔着开口向圆周方向延伸的限制壁,使反转部通过其开口并限制扁形电缆的径向的运动,所以能够将移动体作为一体部件而简化构造,同时不需要辊而能够减少噪音。而且,在该限制壁的外周面上,向上述外筒体的内周面隆起的多个突部形成为上述突部的总数N为11 < NS 35,且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重复,所以能够减少构成移动体的构件数量,使组装变简单,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减少作用在扁形电缆与移动体的限制壁的外周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使可动侧壳体顺畅地旋转。
[0015]其中,在突部的总数N小于11时,以及N大于35时,难以使可动侧壳体顺畅地旋转。例如,突部的总数N小于11时,由于从内筒体侧向外筒体侧抽出的扁形电缆产生的松弛,容易产生大的松弛部(凸起)。并且,在扁形电缆产生松弛部时,由于与该松弛的部分相对应地扁形电缆没有向外筒体侧被抽出,所以回卷在外筒体侧的扁形电缆变成向内筒体侧被拉伸。其结果,扁形电缆被压紧在移动体的限制壁外周上,作用在扁形电缆与移动体的限制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变大,移动体旋转变得困难,所以使可动侧壳体顺畅地旋转变得困难。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突部的总数N变小,外筒体的内壁面的周长LI与在向圆周方向上连接各突部的顶点而形成的多边形的周长L2的差Λ (L1-L2)变大,扁形电缆变得容易松弛,该松弛容易出现为在内筒体外壁与移动体的开口形成的间隙,或在移动体所形成的开口内成为松弛部。另一方面,突部的总数N大于35时,由于扁形电缆与移动体的限制壁之间的接触点增加而接触面积增大,所以作用在扁形电缆与移动体的限制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变大,使可动侧壳体顺畅地旋转变得困难。
[0016]在上述的构成中,优选地,开口在径向的最内周侧的开口角度Θ I为0.5度(Θ1<8度。在这样的构成中,从内筒体侧向外筒体侧抽出的扁形电缆在内筒体外壁与移动体的开口的间隙能够难以产生松弛(凸起),不会使扁形电缆压曲,能够在开口内更顺畅地移动,向外筒体侧回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开口的开口角度Θ1小于0.5度时,在开口的径向中的最内周侧上向圆周方向对置的两限制壁和扁形电缆容易摩擦,滑动阻力变大,所以使扁形电缆在开口内顺畅地移动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在开口的开口角度Θ1大于8度时,存在扁形电缆在松弛变形凸起的状态下进入开口内而容易压曲的问题。其中,开口的开口角度ΘI是连结在隔着开口而对置的两限制壁中的在径向的最内周侧对置的部分与移动体的旋转中心的直线的夹角角度。
[0017]另外,在上述的构成中,在各突部的顶部为横截面曲面形状,并形成为在可动侧壳体的旋转轴方向上重复凹凸时,由于能够进一步减少扁形电缆与移动体的接触面积,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少作用在扁形电缆与移动体的限制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能够使可动侧壳体更顺畅地旋转。另外,即使假设在扁形电缆与限制壁之间付着有润滑油等润滑剂,由于扁形电缆很难紧密接触到限制壁上,所以能够避免扁形电缆紧密接触到限制壁上的状态。因此,起到能够使可动侧壳体更顺畅地旋转,并且防止扁形电缆压曲的效果。
[0018]另外,在上述的构成中,在上述环状空间内收纳有多片上述扁形电缆,并且上述移动体上设置有多个上述开口,各上述扁形电缆的反转部分别个别地通过各上述开口时,能够实现使用大于等于2片扁形电缆的旋转连接器。
[0019]发明的效果
[0020]在本发明的旋转连接器中,在伴随行星齿轮的自转和公转而在环状空间内转动的移动体上立起设置有隔着开口向圆周方向延伸的限制壁,使反转部通过其开口并限制扁形电缆的径向的运动,所以能够将移动体作为一体部件而简化构造,同时不需要辊而能够减少噪音。而且,在该限制壁的外周面上,向上述外筒体的内周面隆起的多个突部形成为上述突部的总数N为11 < NS 35,且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重复,所以能够减少构成移动体的构件数量,使组装变简单,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减少作用在扁形电缆与移动体的限制壁的外周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使可动侧壳体顺畅地旋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涉及的旋转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0022]图2是该旋转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0023]图3是该旋转连接器的横剖视图。
[0024]图4是该旋转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5]图5是表示该旋转连接器所具备的行星齿轮与各齿轮的啮合状态的说明图。
[0026]图6是该旋转连接器所具备的移动体的立体图。[0027]图7是图3的VII部放大图。
[0028]符号说明
[0029]I 固定侧壳体
[0030]2 可动侧壳体
[0031]3 扁形电缆
[0032]3a 反转部
[0033]4 上壳
[0034]4a 外筒体
[0035]4b 环部
[0036]5 下壳
[0037]5a 中心孔
[0038]5b 底板部
[0039]5d 台阶壁
[0040]6内啮合齿轮
[0041]7 上部转动件
[0042]7a 顶板部
[0043]7b 内筒体
[0044]8 下部转动件
[0045]11 太阳轮
[0046]12 行星齿轮
[0047]13 移动体
[0048]13a平板部
[0049]13b 限制壁
[0050]13c 突部
[0051]13d 凹槽
[0052]14 开口
[0053]Θ I开口的径向的最内周侧的开口角度
[0054]Θ 2开口的中央部圆周方向的开口角度
[0055]S 环状空间
[0056]SI 间隙
[0057]S2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58]以下,参照附图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涉及的旋转连接器具备固定于汽车的转向柱部的固定侧壳体1、以及插通转向轴并与方向盘一起旋转的可动侧壳体2,构成为在这两壳体1、2之间划定的环状空间S内收纳并卷绕扁形电缆3 (厚度135 μ m)。
[0059]固定侧壳体I以合成树脂制的上壳4和下壳5构成,上述两壳4、5通过卡扣结合(snapconnection)而连结并一体化。如图4所示,在上壳4上,一体形成有具有大致正圆形状的内周面的外筒体4a、从外筒体4a的上端向内方突出的环部4b、以及从外筒体4a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固定侧连接部4c,在固定侧连接部4c上设置有用于将扁形电缆3的外周端与车辆侧电连接的连接器端子(未图示)。
[0060]在下壳5上,形成有具有中心孔5a的底板部5b、以及从底板部5b的角部向下方突出的连接器盖5c,在将上壳4和下壳5 —体化了时,该连接器盖5c上连结固定侧连接部4c(参照图1)。另外,在下壳5上形成有以包围底板部5b的外缘部的方式向上方突出的台阶壁5d,在该台阶壁5d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内啮合齿轮6。
[0061]可动侧壳体2以合成树脂制的上部转动件7和下部转动件8构成,上述两转动件
7、8通过卡扣结合而连结并一体化。在上部转动件7上,一体形成有与上壳4的环部4b搭接(overlap)的顶板部7a、从顶板部7a的内周缘向下方突出的内筒体7b、以及从顶板部7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可动侧连接部7c,在可动侧连接部7c上设置有用于将扁形电缆3的内周端与方向盘侧电连接的连接器端子群(未图示)。
[0062]在下部转动件8上,形成有插通转向轴的连结筒部8a、以及从连结筒部8a的下端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锷部8b,通过将连结筒部8a从中心孔5a的下方插入并卡止于内筒体7b,上部转动件7与下部转动件8卡扣结合。由此,上部转动件7的顶板部7a与环部4b的上表面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对置,并且下部转动件8的锷部Sb与底板部5b的下表面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对置,因此可动侧壳体2 (上部转动件7和下部转动件8)被位置限制在轴线方向并与固定侧壳体I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另外,在该状态下,外筒体4a与内筒体7b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并且环部4b以及顶板部7a与底板部5b在上下方向上对置,通过上述各构件划定出上述环状空间S。
[0063]在上部转动件7的内筒体7b的下端部固定有太阳轮11,如图5所示,在设置于下壳5的内啮合齿轮6和该太阳轮11上分别啮合有行星齿轮12。因此,可动侧壳体2相对于固定侧壳体I旋转时,与两齿轮6、11哨合的行星齿轮12在底板部5b上一边自转一边公转。
[0064]在环状空间S的内部,收纳有由合成树脂的成形品构成的移动体13和多片扁形电缆3,如图6所示,移动体13是在环状的平板部13a上立起设置多个限制壁13b而构成。前述的行星齿轮12轴支于该平板部13a的下表面,所以在行星齿轮12自转和公转时,与之相伴地移动体13在环状空间S内转动。多个限制壁13b沿平板部13a的圆周方向连续地延伸,在与圆周方向邻接的一对限制壁13b间分别确保有开口 14。在本实施方式例的情况下,在平板部13a上立起设置有圆周方向的长度不同的4个限制壁13b,在各限制壁13b间设置有使大小相同的4个开口 14。
[0065]如图3所示,移动体13的各限制壁13b的内周面连续地形成为大致正圆形状,在上述限制壁13b的内周面与内筒体7b的外周面之间确保有一定宽度的间隙SI。另一方面,在除I个限制壁13b以外其他的限制壁13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突部13c,在上述限制壁13b的外周面与外筒体4a的内周面之间,确保有使内周侧为波形的间隙S2。即,在俯视观察时,限制壁13b的外周面为使突部13c和凹部在圆周方向上交替重复的波形形状,若在圆周方向连接各突部13c的顶点则成为多边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例的情况下,在4个限制壁13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共计19个突部13c,所以在圆周方向上连接各突部13c的顶点而形成的多边形为19边形状。另外,在各突部13c的外周面上,峰部和向圆周方向延伸的凹槽13d在旋转轴方向上重复地形成(参照图2)。
[0066]扁形电缆3是在PET等绝缘膜上担载导体的带状体,使用绝缘膜的厚度薄的(所谓的挺度较弱的)。该扁形电缆3在环状空间S内以中途反转了卷绕方向的状态收纳有多片,在本实施方式例的情况下,4片扁形电缆3与移动体13 —起收纳于环状空间S内。但是,在图3中仅表示了 I片扁形电缆3,剩下的3片在图中省略了图示。该扁形电缆3的外周端经由在外筒体4a形成的线缆导出部4d与内部的未图示的接头部连接后,经由接头部向前述的固定侧连接部4c电导出。另外,扁形电缆3的内周端经由在内筒体7b形成的线缆导出部7d与内部的接头部15连接后,经由接头部15向前述的可动侧连接部7c电导出。此时,从线缆导出部7d向间隙SI导出后的扁形电缆3在该间隙SI内逆时针地卷绕于内筒体7b的外周面后,在移动体13的I个开口 14内反转成U字状(以下,将其称为反转部3a)并向间隙S2抽出,进一步在间隙S2内顺时针地卷绕于外筒体4a的内周面后,以从线缆导出部4d到固定侧连接部4c (参照图4)的方式收纳于环状空间S内。需要说明的是,未图示的剩下的3片扁形电缆3在间隙SI内逆时针地卷绕于内筒体7b的外周面后,各反转部3a个别地通过移动体13的其他的开口 14内并向间隙S2抽出,在该间隙S2内顺时针地卷绕于外筒体4a的内周面后,以从线缆导出部4d到固定侧连接部4c的方式收纳于环状空间S内。
[0067]在如此构成的旋转连接器中,可动侧壳体2与方向盘连动地向正反任一方向旋转时,根据其旋转方向,各扁形电缆3从内筒体7b被抽出并回卷于外筒体4a,与之相反地从外筒体4a被抽出并卷紧于内筒体7b,各反转部3a向同方向移动比可动侧壳体2少的旋转量。另外,与此同时地太阳轮11相对于内啮合齿轮6旋转,所以与两齿轮6、11啮合的行星齿轮12在底板部5b上自转并公转,轴支行星齿轮12的移动体13在环状空间S内转动。此时,以扁形电缆的反转部3a与移动体13的开口 14的移动速度相同的方式,来设定内啮合齿轮6与太阳轮11以及行星齿轮12的齿比,所以4片扁形电缆3在径向的运动被移动体13的限制壁13b限制的状态下,向各自的反转部3a所对应的开口 14的方向被抽出。
[0068]但是,扁形电缆3从内筒体7b通过移动体13的开口 14并回卷于外筒体4a时,不限于该扁形电缆3总是以大致正圆形状回卷于外筒体4a的内周面,也可能会从外筒体4a的内周面分离地向形成于限制壁13b的外周面上的突部13c侧位移。特别地,在使用薄且挺度弱的扁形电缆3时,由于扁形电缆3之间的摩擦很容易发生上述那样的现象,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例涉及的旋转连接器中,通过突部13c的总数N为11 < NS 35,以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重复的方式来形成,能够将移动体13作为一体部件而简化构造,并且不需要辊而能够减少噪音,能够使可动侧壳体2顺畅地旋转。
[0069]其中,在突部13c的总数N小于11时,以及N大于35时,使可动侧壳体2顺畅地旋转变得困难。例如,突部13c的总数N小于11时,通过从内筒体7b侧向外筒体4a侧抽出的扁形电缆3产生的松弛,容易产生大的松弛部(凸起)。并且,在扁形电缆3产生松弛部时,由于仅在其松弛的部分扁形电缆3没有向外筒体7b侧抽出,所以回卷在外筒体7b侧的扁形电缆3被向内筒体4a侧拉伸。其结果,扁形电缆3被压紧在移动体13的限制壁13b外周上,作用在扁形电缆3与移动体13的限制壁13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变大,移动体13旋转变得困难,所以使可动侧壳体2顺畅地旋转变得困难。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突部13c的总数N变小,外筒体4a的内壁面的周长LI与在圆周方向上连接各突部13c的顶点地形成的多边形的周长L2的差Λ (L1- L2)变大而扁形电缆3变得容易松弛,在内筒体7b外壁与移动体13的开口 14形成的间隙,或在移动体13所形成的开口 14内容易成为松弛部而显现出松弛。另一方面,突部13c的总数N大于35时,由于扁形电缆3与移动体13的限制壁13b之间的接触点增加接触面积增大,所以作用在扁形电缆3与移动体13的限制壁13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变大,使可动侧壳体2顺畅地旋转变得困难。
[0070]另外,如图3所示,在开口 14的径向的最内周侧的开口角度为Θ I时,由于设定为
0.5度< Θ I < 8度,所以从内筒体7b侧向外筒体4a侧抽出的扁形电缆3在内筒体7b外壁与移动体13的开口 14的间隙等能够难以产生松弛部(凸起),不会使扁形电缆3压曲,能够在开口 14内更顺畅地移动,能够向外筒体4a侧回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开口的开口角度Θ I小于0.5度时,在开口的径向的最内周侧在圆周方向上对置的两限制壁和扁形电缆容易摩擦,滑动阻力变大,所以使扁形电缆在开口内顺畅地移动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开口的开口角度Θ I大于8度时,扁形电缆3在松弛变形而凸起的状态下进入开口 14内容易压曲。其中,开口的开口角度Θ I是连结在隔着开口而对置的两限制壁中的在径向的最内周侧对置的部分与移动体的旋转中心的直线的夹角角度。
[0071]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口 14的径向上的中央部附近,开口 14的中央部圆周方向的开口角度为Θ 2时,设定该0 2为15度< Θ 2 < 20度,所以能够充分确保将没有回卷至外筒体4a侧的扁形电缆3的松弛部形成到开口 14内的空间,能够在开口 14内产生更大的扁形电缆3的松弛部。因此,即使假设在扁形电缆3产生松弛,回卷至外筒体4a侧的扁形电缆3被拉拽至内筒体7b侧,由于以该拉拽力在开口 14内产生的松弛部被拉拽至外筒体4a侧,所以能够防止扁形电缆3被压紧至限制壁13b的外壁,能够防止作用于扁形电缆3与移动体13的限制壁13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增大,能够使可动侧壳体2更加顺畅地旋转。在开口14的中央部圆周方向的开口角度Θ 2小于15度时,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回卷至外筒体4a侧的扁形电缆3在开口 14内松弛部的尺寸变小,作用于扁形电缆3与限制壁13b的外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容易增大,所以可动侧壳体2不会顺畅地旋转。另一方面,在开口 14的开口角度Θ 2大于20度时,存在这样的问题:开口 14内的扁形电缆3的径向内侧以及外侧的运动变大,不能够限制扁形电缆3的径向的运动。
[0072]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例涉及的旋转连接器中,以在伴随行星齿轮12的自转和公转而在环状空间S内转动的移动体13上立起夹着开口 14并向圆周方向延伸的限制壁13b,使反转部3a通过其开口 14并限制扁形电缆3的径向的运动的方式而构成,所以能够将移动体13作为一体部件而简化构造,并且不需要辊而能够减少噪音。并且,在该限制壁13b的外周面上形成朝向外筒体4a的内周面隆起的多个突部13c,由于该突部13c的总数N为11 < NS 35,且以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重复的方式来形成,所以能够减少构成移动体13的构件数量,使组装变简单,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减少作用在扁形电缆3与移动体13的限制壁13b的外周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使可动侧壳体2顺畅地旋转。
[0073]另外,开口 14在径向的最内周侧的开口角度为Θ I时,设定为0.5度≤9 1^8度,所以从内筒体7b侧向外筒体4a侧抽出的扁形电缆3在内筒体7b外壁与移动体13的开口 14的间隙等能够难以产生松弛部(凸起),能够使扁形电缆3不发生压曲地在开口 14内更顺畅地移动,向外筒体4a侧回卷。
[0074]另外,形成于移动体13的限制壁13b的外周面上的各突部13c的顶部为横截面曲面形状,并形成为在可动侧壳体2的旋转轴方向上重复凹凸,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扁形电缆3与移动体13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减少作用在扁形电缆3与移动体13的限制壁13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能够使可动侧壳体2更顺畅地旋转。另外,即使假设在扁形电缆3与限制壁13b之间付着润滑油等润滑剂,由于扁形电缆3与限制壁13b很难紧密接触,所以能够避免成为扁形电缆3紧密接触在限制壁13b上的状态。因此,起到能够使可动侧壳体2更顺畅地旋转,并且防止扁形电缆3压曲的效果。
[0075]另外,在环状空间S内收纳多片(4片)扁形电缆3,并且在移动体13上设置有多个(4个)开口 14,各扁形电缆3的反转部3a分别地通过上述各开口,因此,能够实现使用大于等于2片扁形电缆3的旋转连接器。但是,设置于移动体13的开口 14的个数和使用的扁形电缆3的片数也并非必须一致,例如,在移动体13上预设了 4个开口 14,仅以其中2个开口 14作为反转部3a的配置空间而利用时,能够实现使用公共的移动体13、扁形电缆3的片数不同的旋转连接器。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侧壳体,具有外筒体; 可动侧壳体,具有与上述外筒体对置的内筒体,并同轴配置于上述固定侧壳体; 扁形电缆,在上述外筒体与上述内筒体之间的环状空间内以中途反转了卷绕方向的状态被收纳,其两端分别固定于上述固定侧壳体和上述可动侧壳体;以及 移动体,在上述环状空间内能够转动地配置,并且具有供上述扁形电缆的反转部通过的开口, 轴支于上述移动体的行星齿轮分别与设置于上述固定侧壳体的内啮合齿轮和设置于上述可动侧壳体的太阳轮啮合,在上述旋转连接器中, 在上述移动体上立起设置有夹着上述开口并向上述环状空间的圆周方向延伸的限制壁,在该限制壁的外周面上,以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重复的方式形成有朝向上述外筒体的内周面隆起的多个突部,并且该多个突部的总数N为11 SNS 3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口在径向的最内周侧的开口角度Θ I为0.5度≤Θ1<8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突部的顶部为横截面曲面形状,并形成为在上述可动侧壳体的旋转轴方向上重复凹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环状空间内收纳有多片上述扁形电缆,并且上述移动体上设置有多个上述开口,各上述扁形电缆的反转部个别地分别通过各上述开口。
【文档编号】H01R35/00GK103633522SQ201310351187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3日
【发明者】高桥静始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