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间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6735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电间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导电间隔装置。该导电间隔装置包括:树脂间隔装置,置于两个导电构件之间;以及导电部分,将导电构件电连接。
背景技术
本申请要求于2012年3月19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第2012-62438号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以及于2012年8月2日日本专利局提交提交的第2012-172006号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通常的电子设备包括导电构件(如壳体和多个板)。一些电气设备还包括间隔装置。间隔装置置于板之间或置于板与壳体之间,从而可在板于板之间或在板与壳体之间维持一定空隙。一些电气设备还包括导电部分。例如,导电部分置于壳体的金属部分与位于板上的布线图案之间,从而将金属部分与布线图案电连接以除去噪声。近年来,有时,带有导电部分的间隔装置(导电间隔装置)已用于将导电构件电连接,从而使电子设备最小化。在这种情况下,导电间隔装置可以是合成树脂间隔装置与金属片导电部分的组合。该情况可利用树脂充分的刚性和弹性,并且还可利用金属片的良好导电性。例如,在第8-7948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中描述了树脂间隔装置与金属板导电部分的这种组合。该公开描述了一种金属片电连接器(导电部分),其包括一对接触件(20)和中央导体部分(12),其中该对接触件(20)与导电构件接触,中心导体部分(12)弯曲成波形并且将接触件(20)连接。第4-74487号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提出一种保持器,其包括树脂间隔装置(主体)和沿该间隔装置形成的金属片导电板(导电部分)。当对第8-7 948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中所描述的电连接器进行附接时,首先将电连接器的接触件的位置与板中的开口对准。然后,将用于间隔装置的夹附接至接触件。从而,间隔装置和电连接器单独地附接至板,这需要麻烦的附接操作。就第8-7948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中所描述的电连接器而言,可预先将用于间隔装置的夹装在电连接器的接触件的中心窗口中,从而可将电连接器与间隔装置相结合。在此情况下,可无需将间隔装置和电连接器单独地附接至板。然而,当电连接器的挤压位移(弹力与排斥力)量较大时,可容易地将用于间隔装置的夹从电连接器的接触件分离。因而为了将间隔装置与电连接器相结合,将电连接器形成以减小挤压位移(弹力)的量。因此,挤压位移的这种减小导致:电连接器通过利用接触件的弹力以改善接触件与导电构件之间的接触状态的功能的下降;以及电连接器对间隔装置功能进行支持的功能的下降。同时,在第4-74487号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的配置中,导电板通过不同于接触件的部分而固定在间隔装置上。因而无需减小接触件的弹力以将导电板固定至间隔装置上。然而,接触件完全沿间隔装置的抵靠部分设置。因此,当接触件在与导电构件接触后发生变形时,接触件易于与间隔装置的抵靠部分接触。因而防止接触件自由变形;也就是说,接触件的变形范围变得更窄。因此,接触件无法大幅地和弹性地变形,从而接触件的弹力可减小。此外,在上述第8-7948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和第4_74487号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中描述的配置中,与导电构件接触的接触件包括夹在树脂间隔装置与导电构件之间的部分(第一部分)。当第一部分是不平整的或是弯曲的时,导电构件可能从间隔装置升高。这可能导致这种问题,如导电构件与间隔装置之间存在不充分接触以及拍击。因此,将接触件的第一部分平坦地形成以符合导电构件的接触表面。这导致第一部分的弹力的下降。根据上述理由,在通常的导电间隔装置中,夹在导电构件之间的金属片导电部分难以对导电构件施加大的弹力。

实用新型内容本申请的目的在提供具有大弹力的导电间隔装置。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导电间隔装置包括:树脂间隔装置,位于两个导电构件之间并且与导电构件接触并限制导电构件彼此接近而使导电构件之间的间隔变为等于或小于预先确定的值;以及导电部分,将导电装置电连接。导电部分包括:附接部分,将导电部分附接至间隔装置;以及臂状接触件,与导电构件接触。接触件横向地邻近于间隔装置并且通过与导电构件接触而弹性地变形以横向地邻近于间隔装置。在导电间隔装置中,通过与导电构件接触,导电部分的接触件弹性地变形而横向地邻近于间隔装置。因而当接触件弹性地变形时,接触件不与间隔装置接触。因此,接触件的弹性变形并未被容易地防止,从而接触件可作用所需的大的弹力。也就是说,导电间隔装置具有大的弹力。在导电间隔装置中,间隔装置与接触件之间的间隔可被设计,从而当在接触件朝向间隔装置移动的方向上施加载荷时,接触件以接触件可维持弹性变形的位移与间隔装置接触。
·[0015]在该配置中,接触件以当在间隔装置的方向上施加载荷时接触件可维持弹性变形的位移量与间隔装置接触。因而接触件超出该位移的位移受到抑制。也就是说,间隔装置充当用于接触件的止动件。因此,接触件的塑性变形(即,导电部分的破断)可被抑制。此外,在导电间隔装置中,间隔装置可包括:第一凸缘,与导电构件之一接触;第二凸缘,与导电构件中的另一个接触;以及柱形的连接部分,将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连接。附接部分可包括两对保持件,这两队保持件将连接部分夹在之间并且保持该连接部分。该两对保持件可保持连接部分的端部。在该配置中,保持连接部分的端部的两对保持件,导电部分附接至间隔装置。因为连接部分由多个保持件保持,所以导电部分不可容易地与间隔装置脱离。此外,在该配置中,该两对保持件中的一对保持件可通过第一凸缘朝向第二凸缘弹性地变形。此外,该两对保持件中的另一对保持件可通过第二凸缘朝向第一凸缘弹性地变形。在该情况下,该两对保持件被该对凸缘挤压并弹性地变形。也就是说,该对凸缘接收该两对保持件的弹力。因而导电部分在该对凸缘之间的运动可受到抑制。因此,间隔装置与导电部分之间拍击的发展可受到抑制。
图1A至图1J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图1A为主视图,图1B为俯视图,图1C为仰视图,图1D为后视图,图1E为左视图,图1F为右视图,以及图1G至图1J为导电间隔装置的立体图。图2A至图21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隔装置构件。图2A为主视图,图2B为俯视图,图2C为仰视图,图2D为左视图,图2E为右视图,以及图2F至图21为间隔装置构件的立体图。图3A至图3J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部分。图3A为主视图,图3B为俯视图,图3C为仰视图,图3D为后视图,图3E为左视图,图3F为右视图,以及图3G至图3J为导电部分的立体图。图4为示出并排设置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隔装置构件和导电部分的侧视图。图5A与图5B示出对导电间隔装置进行附接的方法的示例。图5A为立体图,以及图5B用于该方法中的盘绕材料的侧视图。图6A至图6D示出被附接至壳体或类似物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图6A为主视图,图6B为右视图,以及图6C和图6D为导电间隔装置的立体图。图7为示出处于翘曲状态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部分的侧视图。图8示出处于展开状态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部分。图9A至图9H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图9A为主视图,图9B为俯视图,图9C为仰视图,图9D为后视图,图9E为左视图,图9F为右视图,以及图9G和图9H为导电间隔装置的立体图。图1OA至图1OH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部分。图1OA为主视图,图1OB为俯视图,图1OC为仰视图,图1OD为后视图,图1OE为左视图,图1OF为右视图,以及图1OG和图1OH为导电部分的立体图。图1lA和图1lB示出根据修改的导电间隔装置。图1lA为右视图,以及图1lB为导电间隔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详细说明中,出于解释的目的,描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所公开实施方式的彻底理解。然而,显然可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其他情形下,示意性地示出公知结构和设备以简化附图。下面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第一实施方式(I)导电间隔装置的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I设置在导电构件之间以将该导电构件电连接,导电构件诸如印刷电路板或电子设备的导电壳体。如图1A至图1J所示,导电间隔装置I包括树脂间隔装置构件3和金属片导电部分5。如图2A至图21所示,间隔装置构件3包括柱状部分11、上凸缘13、下凸缘15、卡扣17等。从图2A、图2D、和图2E可见,间隔装置构件3呈大体上左右对称且前后对称的形状。图2A、图2D、图2E及其他 图中所指示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用于方便地描述导电间隔装置。这些方向的使用方法或方式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柱状部分11为根据本申请的连接部分的示例。柱状部分11为柱形构件。柱状部分11将设置于柱状部分11上端的上凸缘13与设置于柱状部分11下端的下凸缘15相连。上凸缘13呈大体上盘状的形状。上凸缘13在前端和后端具有平面的平表面19,其法线方向对应于前后方向。卡扣17设置在上凸缘13的上表面上。卡扣17包括从卡扣17的上端向下延伸的一对弹性件。如图6A至图6D所示,当卡扣17穿过相应的导电构件51的通孔51a时,该对弹性件被打开从而弹性件被锁在通孔51a的边缘上。因此,卡扣17固定至导电构件51上。下凸缘15呈类似于上凸缘13的大体上盘状的形状。在下凸缘15的前端和后端形成有平表面21。在下凸缘15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引导凸起23。引导凸起23为凸形的引导件。引导凸起23从下凸缘15的与柱状部分11相连的中心处起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至下凸缘15的外缘。如图3A至图3J所示,导电部分5包括主体部分31、接触件33、保持件35、开口 37、握持缘部39等。导电部分5呈大体上左右对称且上下对称的形状。主体部分31为大体上矩形的板状构件。接触件33、保持件35和握持缘部39连接至主体部分31并且在端部弯曲以向后延伸。开口 37形成在主体部分31的中心处。开口37为具有圆形边缘的大体上矩形的孔。接触件33为臂状构件。接触件33设置在处于主体部分31的上端和下端以及左端和右端的四个位置。处于上端的两个接触件33连接至主体部分31并且向后弯曲且向上延伸。处于下端的两个接触件33连接至主体部分31并且向后弯曲且向下延伸。上下方向指的是这样的方向,即·,当导电间隔装置I安装在导电构件51与导电构件53之间时导电构件所处的方向(即,导电间隔装置I延伸的方向)。接触件33朝向导电构件51和导电构件53延伸。接触件33的远端在与接触件33延伸的方向(上下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折回。处于左端和处于右端的接触件33之间的间隔被设定呈大于上凸缘13和下凸缘15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保持件35设置在主体部分31的上端和下端并且位于主体部分31的中心附近的左侧和右侧,且保持件35之间设有间隔。也就是说,两个(一对)保持件35从主体部分31的上端起延伸,另两个(一对)保持件35从主体部分31的下端起延伸。保持件35连接至主体部分31并且从主体部分31向后弯曲。保持件35在上下方向上并以比接触件33的角度小的角度(即,几乎水平地)延伸。保持件35可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地变形。设置在左侧和右侧的保持件35成对地保持间隔装置构件3。在该成对的保持件35的彼此相对端部形成有弧形切口。当导电部分5附接至间隔装置构件3时,柱状部分11的端部分别保持在两对保持件35的切口中。因而,这两对保持件35分别保持柱状部分11的端部。左侧保持件35和右侧保持件35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略微大于引导凸起23的宽度。握持缘部39设置在主体部分31的左端和右端。握持缘部39连接至主体部分31并且从主体部分31向后弯曲。例如,工人可通过用其手指保持握持缘部39来容易地对导电部分5进行附接操作。有关于间隔装置构件3和导电部分5的组装,对这些部分的长度进行比较。间隔装置构件3和导电部分5组装在一起,从而间隔装置构件3的前部与导电部分5的背部彼此面对。图4示出组装前导电部分5和间隔装置构件3的状态。在该状态,没有任何载荷从外部施加至相应部分。图4中的LI指示上保持件35和主体部分31的连接点(折叠点)与下保持件35和主体部分31的连接点(折叠点)之间的长度。L2指示上保持件35与下保持件35之间的最大长度。L3指示上接触件33与下接触件33之间的最大长度。L4指示彼此面对的上凸缘13的表面与下凸缘15的表面之间的长度。L5指示彼此背向的上凸缘13的表面与下凸缘15的表面之间的长度。间隔装置构件3防止如板和壳体的构件以长度L5或更小的距离彼此接近。L1、L2、和L4之间的关系为L1〈L4〈L2。也就是说,上、下保持件35之间的最大长度L2大于上凸缘与下凸缘之间的长度L4。因而,如图1E以及图1F所示,当导电部分5附接至间隔装置构件3时,上凸缘13将上保持件35压向下凸缘15。另一方面,下凸缘15将下保持件35压向上凸缘13。因而,上保持件35与下保持件35弹性地变形,从而该上保持件35与下保持件35彼此接近以减小二者之间的距离。如图1A所示,当导电部分5附接至间隔装置构件3时,接触件33在左右方向上沿间隔装置构件3的下凸缘15或上凸缘13的端面设置。此外,平表面19和平表面21与主体部分31平行。因为如图4所示L5与L3的关系为L5〈L3,所以在导电间隔装置I安装在板或类似物上之前,接触件33的端部在上下方向上超出凸缘13和凸缘15。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导电部分5与盘绕材料61分离之前,通过将间隔装置构件3附接至导电部分5上,可将导电部分5附接至间隔装置构件3。在该情况下,工人将盘绕材料61 (导电部分5)置于 平台上。然后,通过用一只手保持间隔装置构件3,工人可将间隔装置构件3附接至导电部分5上。在组装过程中,工人可将形成于间隔装置构件3上的平表面19和平表面21用作定位参考面。也就是说,通过将平表面朝向导电部分5旋转,可以使平表面与导电部分5的主体部分31彼此平行。因此,可容易地将间隔装置构件3指引到适当方向上。显然,可通过与图5A和图5B所示方法不同的方法将间隔装置构件3和导电部分5组装起来。当间隔装置构件3附接至导电部分5时,间隔装置构件3的引导凸起23位于导电部分5的保持件35之间。因而导电部分5绕作为轴线的柱状部分11旋转受到抑制。当将导电部分5附接至间隔装置构件3上时,引导凸起23用作用于保持件35插入的定位构件。如图6A至图6D所示,导电间隔装置I设置在两个导电构件51、53之间。因而,上凸缘13与导电构件51接触,并且下凸缘15与导电构件53接触。接触件33与导电构件51和导电构件53接触。此外,接触件33弹性地变形,使得接触件33关于主体部分31的弯曲角度增加。此时,如图6A所示,接触件33弹性地变形且不与间隔装置构件3的上凸缘13或下凸缘15接触。在图6A至图6D所示的状态,间隔装置构件3与导电构件51和导电构件53接触。因而,间隔装置构件3限制(防止)导电构件51和导电构件53彼此接近以使导电构件51与导电构件53之间的间隔变为等于或小于预先确定的值。导电部分5将两个导电部件51、53电连接。当导电构件51和导电构件53为印刷电路板时,接触件33分别与导电构件51和导电构件53上印有布线图案的位置接触。当导电构件51和导电构件53为壳体时,接触件33分别与导电构件51和导电构件53的金属表面接触。(2)导电间隔装置的组成构件的操作与功能如图1A和图6A所示,例如,接触件33分别设置在凸缘13和凸缘15的横向侧并且沿凸缘13和凸缘15延伸。接触件33被设置成与凸缘13和凸缘15邻近,且在接触件33与凸缘13、15之间存在小的间隔。接触件33从主体部分31向后弯曲。因而,接触件33分别在凸缘13和凸缘15的横向侧并沿其弯曲方向弹性地变形。图1F中的箭头分别指示方向。也就是说,该方向对应于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向。换句话说,接触件33在沿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后延伸的面的方向上弹性地变形。对接触件33受到非来自于导电构件51和导电构件53的载荷的载荷的情况进行描述。当载荷仅包括上下方向分量和前后方向分量时,如上所述,接触件33在其弯曲方向上弹性地变形。而且,当在左右方向上并向内施加载荷时;也就是说,当在从接触件33朝向上凸缘13或下凸缘15的方向上施加载荷时,如果上凸缘13或下凸缘15不存在的话,那么接触件33可能超出屈服点而塑性地变形。然而,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I中,接触件33被设置成在左右方向(横向)上与上凸缘13或下凸缘15邻近。接触件33与上凸缘13或下凸缘15之间的间隔(位置关系)被设计成使得接触件33可与上凸缘13或下凸缘15接触且存在用于使接触件33可维持弹性变形的位移。因而,上凸缘13或下凸缘15充当用于限制接触件33位移的止动件。因此,接触件33的塑性变形可受到抑制。当由手或机器保持导电间隔装置I时,可能引起载荷在左右方向上施加至接触件33。该载荷从外部向内施加至接触件33。因为接触件33和上凸缘13和下凸缘15被设置成彼此邻近,所以难以通过将手指等置于接触件33与下凸缘15或上凸缘13之间的间隙中而将对接触件33施加向外的载荷。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上施加至接触件33的载荷为指向间隔装置构件3所处位置的向内的载荷。因此,设置在接触件33之内的上凸缘13和下凸缘15可充分地抑制接触件33的变形。接下来,描述保持件35的功能。如图4所示,L4与L2的关系为L4〈L2。因而,当导电部分5附接至间隔装置构件3时,上、下保持件35以弹性变形状态设置在上凸缘13与下凸缘15之间,从而上、下保持件35彼此更近。因此,导电部分5关于间隔装置构件3的拍击受到抑制。此外,当LI与L4的关系为L1〈L4时,导电部分5可顺利地插入间隔装置构件3。因而,考虑到制造变化,LI优选地被设计得小以提供余量。如果LI充分地小于L4,则可能引起拍击。然而,如果L4与L2的关系为L4〈L2,则拍击可受到抑制。保持件35以弹性变形的状态设置在上凸缘13与下凸缘15之间(主体部分31与凸缘分离)。因而,当过度的载荷被施加至接触件33等时,保持件35的弹力可被用作缓冲力并且导电部分5整体暂时地在载荷的方向上移位。因此,接触件33等的塑性变形可受到抑制。
接下来,描述开口 37的功能。由于开口 37形成于主体部分31中,因此主体部分31具有增大的挠性。因而,主体部分31可对施加至导电部分5的载荷进行缓冲。因此,可防止导电部分5破断。例如,当导电部分5附接至间隔装置构件3时,如图7中虚线所指示,主体部分31因从上凸缘13和下凸缘15施加的载荷而翘曲。因而主体部分31也对负荷进行了缓冲(接收)。因此,可以减小保持件35上关于载荷的负担。主体部分31呈平的形状。因而主体部分31将上、下接触件33以最短距离相连。因此,导电构件51与导电构件53之间的传导路径可以缩短。因此,可防止导电部分5的阻抗增加。因此,可期待抗EMC措施效果的改善。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上述组装方法包括通过从上方推间隔装置构件3以将间隔装置构件3附接至水平放置的导电部分5。然而,组装方法不限于上述的这种。可替代地,通过将导电部分5推至位于平面表面上的间隔装置构件3上来实施组装。在该情况下,主体部分31从前部被推,而不是从接触件33、保持件35、握持缘部39等延伸朝向的背部被推。这样,可抑制接触件33等因与手指或器械接触而变形。(3)效果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I中,接触件33被形成成不与间隔装置构件3接触。即使当导电间隔装置I附接至板或等时,接触件33基本上弹性地变形且不与间隔装置构件3接触。因而当接触件33与间隔装置构件3接触时,可防止接触件33弹性地变形。因此,接触件33可作用大的弹力。当间隔装置构件3的形状随时间改变时,间隔装置构件3与接触件33可彼此接触。然而,即使在该情况下,间隔装置构件3与接触件33彼此仅轻微地接触。因此,可以减小这种接触对接触件33可能产生的影响。当向内的负荷被施加至接触件33时,上凸缘13和下凸缘15充当止动件。因此,可以抑制接触件33破断。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间隔装置构件3呈左右对称且前后对称的形状。导电部分5呈大体上左右对称且上下对称的形状。也就是说,即使当间隔装置构件3的前后方向或导电部分5的上下方向颠倒 时,导电部分5也可附接至间隔装置构件3而不存在任何问题。因而,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I中,有关于附接方向的限制较小。因此,可使将导电部分5附接至间隔装置构件3的操作便利。此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I中,如图8所示,材料被高度有效地使用。因而可减小产品的制造成本。第二实施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的导电部分的形状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I的导电部分5的形状不同。下面将主要描述这种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件类似的构件由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并且省去其描述。如图9A至图9H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I包括树脂间隔装置构件3和导电部分5。如图1OA至图1OH所示,例如,导电部分5a包括主体部分31、接触件33、保持件35a、开口 37、握持缘部39、接合部分71、和凸线73。导电部分5a呈大体上左右对称且上下对称的形状。接合部分71设置在主体部分31的上端和下端,每一端处一个。上接合部分71在保持件35a之间并从主体部分31的上端向上延伸。下接合部分71在保持件35a之间并从主体部分31的下端向下延伸。如在图9A和图9H中适当地示出,上接合部分71延伸至上凸缘13的位置。下接合部分71延伸至下凸缘15的位置。上接合部分71与平表面19接触。下接合部分71与平表面21接触。凸线73通过波纹加工(beading)形成。凸线73设置在开口 37的上侧和下侧,每一侧一个。凸线7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所有凸线73向后凸出。保持件35a成对地保持间隔装置构件3。在该成对的保持件35a的彼此相对两端形成有切口。在这些方面,保持件35a类似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件35。然而,保持件35a的切口形状大体上为矩形。此外,在保持件35a的远端形成有锁定钉75。锁定钉75朝向所述成对的保持件35a延伸。在这些方面,保持件35a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件35不同。如图9G所示,锁定钉75之间的距离充分地小于柱状部分11的宽度。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如上所述配置的导电间隔装置Ia提供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间隔装置I的效果相似的效果。此外,在导电间隔装置Ia中,导电部分5a的两个接合部分71分别与平表面19和平表面21接触。平表面19的形状可通过切除盘状上凸缘13的一部分来获得。平表面21的形状可通过切除盘状下凸缘15的一部分来获得。因此,与接合部分71接触的部分(平表面19和平表面21)被定位成距离柱状部分11相比距离凸缘13和凸缘15的外周缘更近。因此,防止了导电部分5a绕柱状部分11旋转,除非接合部分71在远离柱状部分11的方向上变形。由于接合部分71所具有的刚性和弹性,接合部分71的这种变形受到抑制。因此,导电部分5a绕柱状部分11的转动受到抑制。接合部分71可以不被配置成一直与凸缘接触。接合部分71可被配置成当导电部分旋转时与平表面19和平表面21接触。接合部分71被设置成相比位于间隔装置构件3前端的平表面19和平表面21更朝前。因而主体部分31被定位成相比间隔装置构件3更朝前。
在导电部分5a中,主体部分31关于来自左右方向的力的强度通过凸线73显著增力口。因而,在导电部分5a中,主体部分31因在左右方向上弯曲而受到的损害可被抑制,并且主体部分31在上下方向上的挠性得以维持。在导电部分5a中,锁定钉75形成在保持件35a中。因而柱状部分11从保持件35a的切口的掉落可更可靠地受到抑制。修改虽然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描述,但是本发明完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本发明可以各种方式体现。例如,虽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导电部分5或导电部分5a包括4个接触件33,但是导电部分5或导电部分5a中包括的接触件33的数目不应具体地受限,其可以是I至3或5或更多个。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卡扣17设置在凸缘13的上端,但不限于此。可替代地,卡扣还可设置在下凸缘15的下端。可替代地,凸缘13和凸缘15可不具有任何卡扣。凸缘13和/或凸缘15可具有非卡扣的部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导电部分5a包括两个接合部分71。然而,导电部分5a被配置成使得接合部分71仅设置在上端和下端之一。此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导电部分5a上形成有两个凸线73。然而,凸线73可仅形成在导电部分5a的一个位置,或三个或更多地点。为了增大上下方向上的强度,可在导电部分5a上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凸线。为了抑制导电部分绕柱状部分旋转,可将保持件的远端被锁在间隔装置构件上。例如,作为图1lA与IlB中示出的导电部分5b,折叠部分77可形成在保持件35b的远端。例如,可通过折叠保持件35b的远端来形成折叠部分77。在该情况下,折叠部分77的远端被锁在平表面19和平表面21上。在如此配置的导电部分5b中,折叠部分77与平表面19和平表面21接触。因此,导电部分5b绕柱状部分11的旋转可受到抑制。折叠部分77可不被配置成一直与平表面19和平表面21接触。折叠部分77可被配置成当导电部分5b旋转时与平表面19和平表面21接触。通过将上凸缘13或下凸缘15保持在接合部分71与折叠部分77之间,导电部分5b的旋转可更可靠地受到抑制。而且,还可通过在导电部分中形成折叠部分而不存在接合部分71来获得抑制旋转的效果,如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部分5。根据本申请的导电间隔装置可以是以下第一导电间隔装置至第三导电间隔装置中任一个。第一导电间隔装置包括:树脂间隔装置,其设置在两个构件之间并且被配置成与该构件接触以限制该构件彼此接近超出构件之间的间隔的预先确定值;以及板状导体制成的导电部分,被配置成将构件电连接。导电部分包括:主体部分;附接部分,从主体部分延伸并将导电部分附接至间隔装置;以及臂状接触件,从主体部分朝向构件之一延伸并与该构件接触。当在间隔装置的方向上对接触件施加载荷时,接触件以接触件可维持弹性变形的位移量与间隔装置接触。当设置在两个构件之间的导电间隔装置与一个构件接触时,接触件弹性地变形且在与该一个构件接触时不与间隔装置接触。在具有这种配置的导电间隔装置中,当导电部分的接触件与两个构件之一接触时,该接触件弹性地变形。此时,接触件不与间隔装置接触。也就是说,当接触件弹性地变形时,接触件不与间隔装置接触 。因而并未容易地防止接触件的弹性变形。因此,接触件可作用所需的大的弹力。当间隔装置与接触件彼此分离时,间隔装置可能无法适当地保护接触件。也就是说,使导电部分的接触件设置成远离间隔装置而不是将接触件的远端夹在间隔装置与导电构件之间,放宽了对接触件的弹力的限制。然而,当接触件设置成以凸起的方式超出间隔装置时,在将间隔装置与导电部分组装时以及当将导电间隔装置附接在导电构件之间时,接触件一旦与手指等接触则可容易地变形。因而存在接触件容易破断的问题。然而,第一导电间隔装置的接触件以当在间隔装置的方向上施加载荷时接触件可维持弹性变形的位移量与间隔装置接触。因此,接触件的进一步位移可受到抑制。接触件可维持弹性变形的接触件的位移指的是接触件未塑性地变形情况下的位移。因此,充当止动件的间隔装置可抑制接触件的塑性变形,即,抑制导电部分的破断。上述两个构件(导电构件)是这样的构件,如电子设备壳和印刷电路板,需要这二者之间存在电导和不变的间隔。上述板状导体包括金属片和类似物。板状构件可以是弹性构件,如树脂,其已经过导电性赋予工艺如电镀处理。上述接触件不限于接触件从导电部分仅延伸至构件之一这样的配置。接触件还可设置在另一构件侧。一个接触件可延伸至单个构件如板。可替代地,多个接触件可延伸至单一构件如板。上述间隔装置的配置不被具体地限制。例如,间隔装置可包括:一对凸缘,其中每一个凸缘与构件中的不同的一个接触;以及柱形连接部分,被配置成将一对凸缘相连。在该情况下,附接部分可包括以夹入方式保持连接部分的一对保持件。该对保持件可在该对凸缘的布置方向上以间隔设置两个位置。在该导电间隔装置中,通过将连接部夹在该对保持件之间,可将导电部分附接至间隔装置。因为该对保持件设置在两个位置,所以导电部分不可容易地与间隔装置脱离。上述保持件可在该对凸缘的布置方向上弹性地变形。当导电部分附接至间隔装置时,设置在这两个位置的该对保持件可夹在该对凸缘之间并且被配置成朝向该对保持件弹性地变形。在该导电间隔装置中,保持件在该对凸缘之间被挤压,从而弹性地变形。因而导电部分在该对凸缘之间的运动可受到抑制。因此,间隔装置与导电部分之间拍击的发展可受到抑制。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进行了以上详细说明。按照以上教导,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化。并不意图穷尽本文描述的主题或将其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虽然以具体至结构特征和/或方法动作的语言对该主题进行了描述,但是应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主题不必然限于上述的具体特征或动作。相反地,上述具体特征和动作是作为实施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示例 性形式而公开的。
权利要求1.导电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间隔装置包括: 树脂间隔装置,置于两个导电构件之间并且与导电构件接触并限制导电构件彼此接近而使导电构件之间的间隔变为等于或小于预先确定的值;以及导电部分,将导电构件电连接,其中, 所述导电部分包括: 附接部分,将所述导电部分附接至所述树脂间隔装置;以及 臂状接触件,与导电构件接触;以及 所述臂状接触件横向地邻近于所述树脂间隔装置,并且所述臂状接触件当与导电构件接触时弹性地变形而横向地邻近于所述树脂间隔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间隔装置与所述臂状接触件之间存在间隔,当在所述臂状接触件朝向所述树脂间隔装置移动的方向上施加载荷时,所述臂状接触件以所述臂状接触件能维持弹性变形的位移与所述树脂间隔装置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间隔装置包括: 第一凸缘,与导电构件之一接触; 第二凸缘,与导电构件中另一个接触;以及 柱形的连接部分,将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第二凸缘连接, 所述附接部分包括两对保持件,所述两对保持件将所述柱形的连接部分夹在之间并保持所述柱形的连接部分·,以及 所述两对保持件保持所述柱形的连接部分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对保持件中的一对保持件通过所述第一凸缘朝向所述第二凸缘弹性地变形,以及 所述两对保持件中的另一对保持件通过所述第二凸缘朝向所述第一凸缘弹性地变形。
专利摘要提供了一种导电间隔装置,其具有大弹力。导电间隔装置(1)包括树脂间隔装置(3)和金属片导电部分(5)。间隔装置(3)包括柱状部分(11)、上凸缘(13)、和下凸缘(15)。导电部分(5)包括主体部分(31)、接触件(33)、和保持件(35)。接触件(33)为臂状构件并且其设置在处于主体部分(31)的左端、右端、上端和下端的4个位置。接触件(33)横向地邻近于上凸缘(13)和下凸缘(15)。接触件(33)与凸缘以小的间隔彼此邻近。接触件(33)弹性地变形而横向地邻近于凸缘。
文档编号H01R11/00GK203166120SQ201320122750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9日
发明者近田显儿, 矢田哲也, 山崎识夫, 濑户利树, 青山宽 申请人:北川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