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2850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定义有前后方向,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及组装于导电壳体中的端子模组,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对接面,主体部向对接部凹设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腔贯穿对接面而在对接部形成缺口部,端子模组固持有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收容腔内的支撑部及自支撑部一体凸伸于缺口部的接触部。导电端子的接触部自导电端子的支撑部一体凸伸形成,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0003]【【背景技术】】
[0004]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14899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外壳及固持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模组,所述外壳具有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自外壳后端面凹设的容置腔,所述对接部具有对接面,对接面设有缺口,所述端子模组自外壳的后端面组装于容置腔,端子模组具有容置于容置腔中的固定体及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固持部及接触部,所述固持部连接于固定体,所述接触部附接于固持部并自缺口突出而裸露于对接面。然而,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及固持部分开设置,并采用额外工序将其连接在一起,组装工序繁琐,不利于节省成本。[0005]所以,希望设计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以改善上述问题。
[0006]【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定义有前后方向,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及组装于导电壳体中的端子模组,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对接面,主体部向对接部凹设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腔贯穿对接面而在对接部形成缺口部,端子模组固持有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收容腔内的支撑部及自支撑部一体凸伸于缺口部的接触部。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导电端子的接触部自导电端子的支撑部一体凸伸形成,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0010]【【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3]图3是沿图2所示A-A线的剖视图;
[0014]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0015]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16]【【具体实施方式】】
[0017]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导电壳体1、组装于导电壳体I的端子模组2及支撑件3。
[0018]结合图2,所述导电壳体I为一体式注塑成型结构,其包括主体部10、自主体部10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1及自主体部10的后端面向对接部11凹设的收容腔101。所述对接部11具有两个彼此呈锐角倾斜的对接面102,所述收容腔101向对接部11凹设形成贯穿两个对接面102的缺口部103。
[0019]所述端子模组2自主体部10的后端面组装于收容腔101,该端子模组2包括第一端子模组21及第二端子模组22。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第二端子模组21、22的结构完全相同,下面介绍端子模组2的结构即为第一、第二端子模组21、22的共有结构。所述端子模组2包括绝缘体23及导电端子24。结合图3,所述绝缘体23收容于收容腔101,所述导电端子24凸伸于缺口部103。
[0020]参图3及图4,所述导电端子24具有埋设于绝缘体23的支撑部241及自支撑部241 —体凸伸于缺口部103的接触部242。第一、第二端子模组21、的接触部242分别对应凸伸于两个对接面102的缺口部103。所述导电端子24的支撑部241的前端具有向缺口部103弯折延伸的结构,该弯折延伸的结构为对接端243,所述接触部242形成于该对接端243。支撑部241的弯折设置有利于增加导电端子24的接触部242的高度而保证该接触部242裸露于对接面102,同时允许支撑部241受到外力作用时(比如在导电端子的外围包覆塑胶)给予导电端子24 —定的弹性空间,从而避免导电端子24的接触部242凸伸出对接部11的对接面102。
[0021]结合图3,所述支撑件3自主体部10的后端面插入并抵持于第一、第二端子模组21、22之间,从而保证端子模组2的接触部242凸伸至前述缺口部103。所述支撑件3为导电材质,支撑件3在抵持第一、第二端子模组21、22的同时亦可对第一端子模组21的导电端子24及第二端子模组22的导电端子24起到屏蔽作用。
[0022]参图1,所述支撑件3包括板体部31,所述板体部31的前端具有打薄部311、位于打薄部311两侧并向后延伸的弹性臂312及自弹性臂312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延伸臂313。延伸臂313的前端具有倒角且呈内扣的钩状。所述端子模组2埋设有导电端子24的对接端243的部位为浇注部25,延伸臂313抵顶于第一、第二端子模组21、22的浇注部25之间。所述延伸臂313沿收容腔101的内侧壁抵持插入而使支撑件3的打薄部311顺利插入并抵顶于第一、第二端子模组21、22之间。延伸臂313与收容腔101的内侧壁抵持接触而使支撑件3与导电壳体I达成接地效果。支撑件3组装完成后,向导电壳体I的缺口部103浇注绝缘材料,绝缘材料凝固后,导电端子24的接触部242与绝缘材料向平齐且裸露于对接部11的对接面102。
[0023]所述端子模组2的绝缘体23面向支撑件3的表面进一步设有凹陷区235,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纵长方向,凹陷区235的长度小于缺口部103的长度。所述凹陷区235的设置有利于支撑件3插入收容腔101,由于凹陷区235的长度小于缺口部103的长度,支撑件3与绝缘体23的凹陷区235两侧部分形成紧密配合,故,在导引支撑件3插入时不会使绝缘材料自导电壳体I的后端面溢出。
[0024]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24的接触部242自支撑部241的对接端243 —体延伸并凸伸于对接部11的缺口部103,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导电端子的接触部裸露于对接部的对接面,在导电端子的支撑部黏附接触部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0025]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24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参图5,将支撑部241的后方返折形成位于支撑部241下方的连接部26,所述连接部26与支撑部241相互倾斜,且支撑部241可向连接部26弹性移动。此设置可以在端子模组2的绝缘体23的厚度较薄时垫高导电端子24,从而保证导电端子24的接触部242凸伸至对接部11的缺口部103,连接部26连接于柔性电路板(未图示)。在包覆成型时,向对接部11的缺口部103注塑绝缘材料时,支撑部241向连接部242的弹性移动可避免导电端子24的接触部242凸伸出对接部11的对接面102,因此在保证接触部242裸露于对接面102的同时有利于接触部242与对接面102相平齐的控制。
[0026]本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采用其他实施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定义有前后方向,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导电壳体及组装于导电壳体内的端子模组,所述导电壳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对接面,主体部向对接部凹设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腔贯穿对接面而在对接部形成缺口部,端子模组固持有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收容腔内的支撑部及自支撑部一体凸伸于缺口部的接触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体,所述导电端子一体成型于绝缘体中,所述支撑部埋设于绝缘体,所述接触部凸伸出绝缘体而位于缺口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前端朝向缺口部弯折形成对接端,接触部自该对接端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返折形成连接部,所述支撑部与连接部倾斜设置,且支撑部可向连接部弹性移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支撑件,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第二端子模组,所述缺口部包括分别与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对应的缺口部,所述支撑件位于第一、第二端子模组之间而抵顶于第一、第二端子模组进而使第一、第二端子模组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对应凸伸于缺口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的绝缘体面向支撑件的表面设有凹陷区,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纵长方向,所述凹陷区的长度小于缺口部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前端具有打薄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导电材质,所述支撑件于打薄部两侧向后倾斜延伸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弹性抵接于收容腔之内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埋设有导电端子对接端的部位为浇注部,所述弹性臂进一步设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抵顶于第一、第二端子模组的浇注部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臂之前端具有倒角并呈向内扣的钩状设置。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3747078SQ201320682834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日
【发明者】方爱红, 金火星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