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和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9336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和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增加收纳的极板的片数,接触电阻也不会增大的二次电池。在正极端子(11)的端子主体部(11b)的叠层方向上相对的面(11c)上,形成2个螺纹孔(11d)。在2个螺纹孔(11d)之间,设置与设有螺纹孔(11d)的部分相比更向正极侧按压部件(25)突出的突出面(11e)。突出面(11e)与设有2个螺纹孔(11d)的部分相比向正极侧按压部件(25)进一步突出0.2mm。
【专利说明】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和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和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0002]锂离子电池等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并且自放电少、循环性能好的优点。因此,近年来,通过使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大型或大容量化,期待将其用作各种工业用机械器具的电源。为了使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大容量化,具有使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内收纳的极板的片数增加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0003]极板需要分别与电极端子电连接。因此,在增加了所收纳的极板的片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要使各极板分别与电极端子连接,就必须为了确保连接极板的区域而使电极增大。此外,在端子的周围,需要用于连接多片极板的空间。因此,存在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大型化的问题。在日本特许第4494731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为了减少与电极直接连接的部件的数量,将5片极板的引片与集电引脚(集电板)焊接,将多片该集电引脚重叠并通过螺栓和焊接固定在电极上的二次电池。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4947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在专利文献I的二次电池的结构中,各集电板在接近螺合了螺母的螺栓的位置彼此密合地接触,但是随着远离螺栓,集电板彼此的接触程度降低。因此,在远离螺栓的区域,各集电板彼此之间以及集电板与端子部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大。因此在将专利文献I所示的端子结构应用于放电电流大的二次电池中时,出现端子部的温度变得非常高的问题。
[0008]最近,有最大放电电流达到100A的二次电池,在这样的二次电池中,有时将数百片的极板叠层而构成极板组,处于连接极板的引片的集电板的片数也不得不增加的状况。叠层的集电板的片数增多时,因各集电板间的接触电阻的增加引起的放热的增加,有时可能会引起二次电池着火,存在二次电池的安全性降低的问题。
[000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层的集电板之间的接触电阻比以往降低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
[0010]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增加连接的极板的片数,放热量也不会显著增大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
[0011]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12]本发明的改良对象是具备多片具有引片的极板隔着隔膜叠层而成的极板组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本发明的端子结构包括:具备端子部和端子主体部的端子、集电板叠层组、2个以上的接合件和按压部件。集电板叠层组通过多片集电板叠层而成,所述集电板上焊接有多片同极性的极板的引片。在本发明中,以将该集电板叠层组夹在端子的端子主体部与按压部件之间的方式,利用2个以上的接合件,将按压部件安装于端子主体部。2个以上的接合件由在集电板叠层组的叠层方向上延伸的螺栓、和螺母构成。本申请说明书中的螺栓是一端固定并且另一端形成有螺合螺母的螺纹部的结构、一端固定有螺母部并且另一端形成有螺纹部的结构、两端形成有螺纹部的结构中的某一种结构。此外,本申请说明书中的螺母不仅包括单体的与螺栓的螺纹部螺合的结构,也包括在端子主体部形成有阴螺纹部的结构。本发明中使用的接合件以I个以上的接合件分别位于隔开规定间隔的2个安装区域的方式设置。此处,“安装区域”指的是螺栓与螺母在螺合的状态下所处的虚拟的空间区域。端子主体部具有与按压部件相对的主体侧相对面,按压部件具有与端子主体部相对的按压部件侧相对面。并且,在本发明中,在主体侧相对面和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向主体侧相对面和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面。该突出面在位于2个安装区域之间的位置形成。根据本发明,在位于突出面的两侧的2个安装区域中利用接合件使按压部件向端子部件移动时,位于突出面的两侧的按压部件的两端部部分弯曲相当于突出面的突出尺寸的量。由于该弯曲,与突出面隔着集电板叠层组相对的按压部件的中央区域部分形成基本在整面上与集电板叠层组较强地接触的状态。结果,根据本发明,与单纯由端子主体部和按压部件夹着集电板叠层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集电板叠层组内的相邻的2片集电板之间的接触电阻以及集电板叠层组与按压部件之间的接触电阻与以往相比大幅度降低,从而能够大幅减少因端子结构而产生的放热量。
[0013]可以形成突出面设在主体侧相对面和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一方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优选突出面从非突出面突出的尺寸为0.1mm至0.5mm。在突出面的突出尺寸小于0.1mm时,取决于集电板的片数,基本不能获得设计突出面的效果,此外,在突出面大于0.5mm时,取决于集电板的片数,与突出面相对的按压板的部分向外侧弯曲,接触电阻减少的效果降低。使突出面的突出尺寸在该数值范围内时,与不设计突出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放热量减少20%以上。
[0014]优选突出面是连续面。使突出面为连续面时能够进一步减小接触电阻。此外,突出面当然也可以是不连续的。此外,优选突出面的面积是主体侧相对面或按压部件侧相对面的面积的60%?80%的范围。
[0015]可以将接合件的螺栓的基部固定在端子主体部和按压部件中的一方,在端子主体部和按压部件中的另一方形成螺栓贯通的贯通孔。在该情况下,使螺母与从贯通孔突出的螺栓的螺纹部螺合。这样构成时,能够通过使螺栓在贯通孔中贯通来进行按压部件与端子主体部的定位,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
[0016]作为代替,也可以在按压部件上形成螺栓贯通的贯通孔,在端子主体部形成用于螺栓的螺纹部螺合的、起到螺母的作用的切有阴螺纹的孔部。这样构成时,能够将端子主体部用作螺母。因此,仅通过将螺栓的前端的阳螺纹部插入端子主体部上形成的阴螺纹部中并转动螺栓,就能够将螺栓简单地安装在端子主体部上。
[0017]此外,也可以在集电板上形成螺栓贯通的贯通孔。这样,能够简单地对集电板叠层组进行定位。
[0018]为了使更多的极板与端子部电连接,可以在端子主体部的2个面上分别安装集电板叠层组。具体而言,由端子主体部的在叠层方向上相对的2个面构成2个主体侧相对面,具备与这2个主体侧相对面相对的2个按压部件。在该情况下,将极板组中的同一极性的多个极板的多片引片分别按规定片数与多个集电板焊接。并且将多个集电板分为两部分并叠层,从而构成2个集电板叠层组。并且,将一个集电板叠层组夹在一个主体侧相对面与一个按压部件之间。将另一个集电板叠层组夹在另一个主体侧相对面与另一个固定部件之间。这样构成时,能够分别在端子主体部的在叠层方向上相对的2个面上保持集电板叠层组,能够应对极板的片数的增加。
[0019]将集电板叠层组分开与2个面连接的情况下,在端子主体部形成在2个主体侧相对面分别开口的多个贯通孔。此外,在2个按压部件形成与多个贯通孔匹配的多个贯通孔。此外,以贯通端子主体部上形成的贯通孔和按压部件上形成的贯通孔的方式,配置两端具有螺纹部的螺栓,在螺栓的两端分别螺合螺母。这样构成时,仅通过从两侧螺合螺母,就能够简单地将2个按压部件安装于端子主体部。
[0020]此外,也可以代替两端具有螺纹部的螺栓,而使用在一侧端部具有螺纹部的通常的螺栓。在该情况下,以使一侧端部具有螺纹部的螺栓贯通端子主体部的贯通孔和按压部件上形成的贯通孔的方式配置。并且,使螺栓的基部与一个按压部件接触。此外,使螺母与另一个按压部件接触。这样构成时,能够减少螺合的螺母的数量,因此按压部件的安装变得更简单。
[0021]优选按压部件由铝、钛、铁、镍、铜、锌、银、镉或锡形成,叠层方向的厚度为5mm至7_。这样构成时,能够充分确保按压部件的刚性,并且能够沿着集电板叠层组使按压部件变形。
[0022]此外,突出面也可以在按压部件上形成。在按压部件上形成突出面时,能够利用现有的端子部,因此能够廉价地制造二次电池。
[0023]也可以将按压部件、集电板叠层组和端子部相互焊接。这样,能够使电流通过焊接部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接触电阻。
[0024]本发明也可以理解为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用途。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部分剖面正视图。
[0026]图2是卸下电池罐后的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0027]图3是卸下电池罐后的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右侧视图。
[0028]图4是按每个部件表示极板的引片、集电板、端子主体部和螺栓的图。
[0029]图5㈧是从电池盖侧观察正极端子的端子主体部的突出面的图,⑶是图5㈧中用符号B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
[0030]图6是表示测定伴随通电时间的温度变化量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0031]图7是表示使突出尺寸变化时的放热量的曲线图。
[0032]图8是表示使正极侧按压部件、正极集电板叠层组和正极端子分别通过激光焊接相互焊接后的状态的图。
[0033]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端子结构和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图1是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端子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I的部分剖面正视图。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理解,对一部分部件的厚度尺寸夸张地描绘,此外对、极板的片数也比实际少。
[0035]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I具备极板组3、和内部收纳极板组3的不锈钢制的方形电池容器5。电池容器5具备一侧端部开口的电池罐7和电池盖9,在将极板组3插入电池罐7后,通过将电池罐7的开口周缘部与电池盖9的周缘部焊接而密闭。
[0036]在电池盖9上固定有铝制的正极端子11和负极端子13。正极端子11和负极端子13分别具有贯通电池盖9的盖板并向电池容器5的外部突出的端子部Ila和13a、以及在电池容器内配置的端子主体部Ilb和13b。在正极端子11和负极端子13与电池盖9之间,分别设置有圆环状的内侧密封垫15。在电池盖9的外侧,在隔着电池盖9与内侧密封垫15相对的位置,以重叠的状态设置有圆环状的外侧密封垫17、平垫圈19和带齿垫圈21。正极端子11和负极端子13通过内侧密封垫15、外侧密封垫17、平垫圈19和带齿垫圈21,被在螺栓部的前端设置的螺母23分别固定在电池盖9上。电池盖9的设置有正极端子11和负极端子13的部分通过内侧密封垫15和外侧密封垫17来确保电池容器5内的密闭、密封状态。
[0037]在正极端子11的端子主体部11b,通过螺栓29安装有正极侧按压部件25和正极集电板叠层组27。并且,在负极端子13的端子主体部13b,通过螺栓29安装有负极侧按压部件31和负极集电板叠层组33。
[0038]图2是卸下电池罐7后的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I的立体图,图3是卸下电池罐7后的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I的右侧视图。其中,在图2和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而示意性地表示各结构部件。因此,图2和图3中所示的各结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等与实际的极板组的结构部件不同。
[0039]在电池盖9上,配设有焊接了不锈钢箔的排气阀9a和注液口 9b。排气阀9a具有在电池内压上升时不锈钢箔开裂而释放内部气体的功能。从注液口 9b注入在碳酸乙烯酯与碳酸二甲酯的混合溶剂中溶解了六氟磷酸锂(LiPF6)或四氟硼酸锂(LiBF4)的未图示的非水电解液。注入电解液后,利用注液口塞将注液口 9b密闭。
[0040]极板组3通过多片正极板35和多片负极板37隔着隔膜39交替地叠层而构成。隔膜39防止正极板35与负极板37接触而短路。
[0041]正极板35具有由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板状的铝箔构成的正极集电体、和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例如通过如下操作形成:将锂锰复合氧化物粉末、作为导电剂的鳞片状石墨和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PVDF)以重量比85:10:5的比例混合,在其中添加混炼分散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制成浆料,将该浆料涂布在正极集电体上,之后进行干燥,进行压制而形成。在正极集电体的沿着电池盖9延伸的边上,一体地形成有正极引片35a。正极引片35a通过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与后述的正极集电板接合。
[0042]负极板37具有由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板状的电解铜箔构成的负极集电体、和在负极集电体的两面设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例如通过如下操作形成: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无定形碳粉末90质量份中添加10质量份的作为粘结剂的PVDF,在其中添加混炼分散溶剂NMP制成浆料,将该浆料涂布在厚度为10 μ m的电解铜箔的两面,之后进行干燥,进行压制而形成。在负极集电体的沿着电池盖9延伸的边上,一体地形成有负极引片37a。该负极引片37a以使正极板35和负极板37叠层时不与正极引片35a相对的方式形成。负极引片37a通过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与后述的负极集电板接合。
[0043]隔膜39用锂离子能够通过的聚乙烯制的多孔材料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片状。其中,隔膜39具有能够防止正极板35的正极集电体与负极板37的负极集电体在叠层状态下接触的大小。
[0044]其中,在图2和图3中,为了容易图示,仅表示了 6片正极板、6片负极板和12片隔膜。此外,在图2和图3中,为了容易图示,表示在正极集电板和负极集电板上分别焊接了 I片正极板和I片负极板,但实际上,如图4所示,在正极集电板和负极集电板上分别焊接有多片正极板的正极引片和多片负极板的负极引片。
[0045]图4是将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正极板的正极引片35a、正极集电板41、端子主体部Ilb和螺栓29分离表示的图。各正极引片35a通过超声波焊接每6片地与正极集电板41焊接。其中,在图4中未图示隔膜和负极板。本实施方式中,同样使6片负极引片37a通过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与负极集电板43焊接。
[0046]正极集电板41由铝形成为厚度20 μm的大致长方体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正极集电板41上,在被正极端子11的端子主体部Ilb和正极侧按压部件25夹着的部分的两端的端部附近形成有螺栓29贯通的2个贯通孔41a。通过将多个正极集电板41叠层而构成正极集电板叠层组27。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正极集电板41被分为两部分,构成2个正极集电板叠层组27。
[0047]负极集电板43由镍形成为厚度10 μ m的大致长方体形状。本实施方式的负极集电板43上,在被负极端子13的端子主体部13b和负极侧按压部件31夹着的部分的两端的端部附近形成有螺栓29贯通的2个贯通孔43a。通过将多个负极集电板43叠层而构成负极集电板叠层组33。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负极集电板43被分为两部分,构成2个负极集电板叠层组33。
[0048]正极侧按压部件25由铝形成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正极侧按压部件25上,在长度方向的两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螺栓29贯通的2个贯通孔25a。正极侧按压部件25在与正极端子11的端子主体部Ilb之间夹着正极集电板叠层组27的状态下安装在端子主体部Ilb上。
[0049]负极侧按压部件31由铜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负极侧按压部件31上,在长度方向的两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螺栓29贯通的2个贯通孔31a。负极侧按压部件31在与负极端子的端子主体部13b之间夹着负极集电板叠层组33的状态下安装在端子主体部13b上。
[0050]在正极端子11的端子主体部11b,在叠层方向上相对的面Ilc上形成有用于接合螺栓29的2个螺纹孔lid。螺纹孔Ild在面Ilc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端部附近形成。在螺纹孔Ild的内部,形成有与在螺栓29的前端设置的螺纹部螺合的阴螺纹。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主体部Ilb起到作为接合件的螺母的作用。面Ilc具有与正极侧按压部件25完全相对的大小。该面Ilc是正极中的主体侧相对面,正极侧按压部件25的与面Ilc相对的面是正极中的按压部件侧相对面25b。在2个螺纹孔Ild之间,设置有与设置螺纹孔Ild的部分相比更向正极侧按压部件25突出的突出面He。突出面lie与设置有2个螺纹孔Ild的部分相比向正极侧按压部件25进一步突出0.2mm。图5 (A)是从电池盖9 一侧观察正极端子11的端子主体部Ilb的突出面lie的图,图5(B)是图5㈧中由符号B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
[0051]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部Ilb中,在端子主体部Ilb的与面Ilc在叠层方向上相对的面Ilf上也形成有螺纹孔Ild和突出面lie。即,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部Ilb具有2个主体侧相对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主体部Ilb的相对的2个主体侧相对面IlC和llf,使用正极侧按压部件25和接合件(螺栓29和螺母13d)分别安装2个正极集电板叠层组27。
[0052]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栓29和螺母13d在螺合的状态下所处的2个虚拟的空间区域A(图4)构成了安装区域。
[0053]与正极端子11的端子主体部Ilb同样,在负极端子13的端子主体部13b,在叠层方向上相对的2个面13c和13f形成有用于接合螺栓29的2个螺纹孔13d和突出面13e。在螺纹孔13d的内部也形成有阴螺纹。面13c和13f具有与负极侧按压部件31完全相对的大小。该面13c和13f是负极中的主体侧相对面,负极侧按压部件31的与面13c或13f相对的面是负极中的按压部件侧相对面31b。
[0054]2个正极集电板叠层组27在被正极侧按压部件25压紧的状态下,通过螺栓29分别安装在正极端子11的面Ilc和Ilf上。具体而言,使螺栓29在构成正极集电板叠层组27的正极集电板41的贯通孔41a和正极侧按压部件25的贯通孔25a中贯通。然后,使在螺栓29的前端设置的螺纹部与正极端子11的端子主体部Ilb上形成的螺纹孔Ild的阴螺纹螺合。此外,2个负极集电板叠层组33以与正极集电板叠层组27相同的方式,在被负极侧按压部件31压紧的状态下,通过螺栓29分别安装在负极端子13的面13c和13f上。
[0055]对于在端子主体部Ilb和13b未设置突出面Ile和13e的现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和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结构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了测定伴随通电时间的端子的温度变化量的实验。图6是用虚线表示对于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的实验结果、用实线表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如图6所示,确认了在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电池中,与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相比,能够抑制40%以上的温度变化。其中,关于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因为实验中温度变化量过大,不能确保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所以在实验的中途终止了通电。因此在图6中,对于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的实验结果仅表示到中途。
[0056]下面,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了测定使突出面的突出尺寸按每0.1mm变化时放热量的变化的实验。图7是表示使突出尺寸按每0.1mm变化时放热量的曲线图。如图7所示,使突出面的突出尺寸为0.1mm至0.5mm的情况下,能够抑制20%以上的放热量。
[0057]图8是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正极侧按压部件25、正极集电板叠层组27和正极端子11分别通过激光焊接彼此焊接后的状态的图。在正极侧按压部件25、正极集电板叠层组27和正极端子11的侧面,通过激光焊接形成了焊接部M。并且,负极侧按压部件31、负极集电板叠层组33和负极端子13也通过激光焊接彼此焊接。如图8所示,通过进行激光焊接,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热量。
[0058]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的放大图。其中,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部件,标注在图1至图7中标注的符号上加上100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端子主体部Illb上,设置有在面Illc和面Illf上分别开口的贯通孔lllg。两端具有螺纹部的螺栓129分别在贯通该贯通孔Illg的状态下被固定。在该螺栓129的两端的螺纹部中,在中间夹着正极侧按压部件125和正极集电板叠层组127的状态下,螺合螺母N。并且,在负极端子的端子主体部113b也形成有贯通孔113g并固定了螺栓129。
[005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集电板叠层组和按压部件上形成有贯通孔的锂二次电池,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应用于未形成贯通孔的集电板叠层组和按压部件。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将螺栓的基部固定在按压部件上,使集电板叠层位于螺栓之间,通过利用按压部件夹住而固定在端子上。
[0060]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端子主体部的叠层方向上相对的2个面上分别保持集电板叠层组,但也可以仅在一个面上保持集电板叠层组。
[006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端子主体部的主体侧相对面上形成有突出面,但也可以在按压部件的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上形成突出面。
[0062]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二次电池及其电极结构。
[0063]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64]根据本发明,在主体侧相对面和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至少一方的位于2个安装区域之间的区域,形成有向主体侧相对面和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面,所以与单纯用端子主体部和按压部件夹着集电板叠层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端子主体部与集电板叠层组之间的接触电阻、集电板叠层组内的相邻的2片集电板之间的接触电阻、以及集电板叠层组与按压部件之间的接触电阻与以往相比大幅度降低,能够大幅度减少因端子结构而产生的放热量。
[0065]符号说明
[0066]1:锂离子二次电池;3:极板组;5:电池容器;7:电池罐;9:电池盖;9a:排气阀;11:正极端子;lla:螺纹部;llb:端子主体部;13:负极端子;13b:端子主体部;15:内侧密封垫;17:外侧密封垫;19:平垫圈;21:垫圈;23:螺母;25:正极侧按压部件;27:正极集电板叠层组;29:螺栓;31:负极侧按压部件;33:负极集电板叠层组;35:正极板;35a:正极引片;37:负极板;37a:负极引片;39:隔膜;41:正极集电板;43:负极集电板。
【权利要求】
1.一种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具备多片具有引片的极板隔着隔膜叠层而成的极板组,所述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 具备端子部和端子主体部的端子;和 按压部件,其以将多片集电板叠层而成的集电板叠层组夹在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端子主体部之间的方式、利用由螺栓和螺母构成的2个以上的接合件安装于所述端子主体部,所述多片集电板上分别焊接有同极性的多片所述极板的所述引片, 所述2个以上的接合件以所述螺栓在所述集电板叠层组的叠层方向上延伸、并且I个以上的所述接合件分别位于隔开规定间隔的2个安装区域的方式设置, 所述端子主体部具有与所述按压部件相对的主体侧相对面, 所述按压部件具有与所述端子主体部相对的按压部件侧相对面, 所述主体侧相对面和所述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至少一方,在位于所述2个安装区域之间的区域中,具有向所述主体侧相对面和所述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面, 所述突出面设置在所述主体侧相对面和所述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一方, 所述突出面从非突出面突出的尺寸为0.1mm至0.5mm, 所述突出面的面积为所述主体侧相对面和所述按压部件侧相对面的面积的6 O %?80%, 所述突出面是连续面, 在所述多片集电板形成有所述螺栓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端子主体部的在所述叠层方向上相对的2个面构成2个所述主体侧相对面, 具备与所述2个主体侧相对面相对的2个所述按压部件, 所述极板组中的同一极性的多片所述极板的所述多片引片分别按规定片数焊接在所述多片集电板上,所述多片集电板被分为两部分并叠层而构成2个所述集电板叠层组, 一个所述集电板叠层组被夹在一个所述主体侧相对面与一个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另一个所述集电板叠层组被夹在另一个所述主体侧相对面与另一个所述按压部件之间, 在所述端子主体部形成有在所述2个面分别开口的多个贯通孔, 在所述2个按压部件形成有与所述多个贯通孔匹配的多个贯通孔, 在两端具有螺纹部的所述螺栓以贯通所述端子主体部上形成的所述贯通孔和所述按压部件上形成的所述贯通孔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螺栓的两端分别螺合有所述螺母, 所述按压部件由铝、钛、铁、镍、铜、锌、银、镉或锡形成,所述叠层方向的厚度为5mm至7mm, 所述按压部件、所述集电板叠层组和所述端子部被彼此焊接。
2.—种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具备多片具有引片的极板隔着隔膜叠层而成的极板组,所述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 具备端子部和端子主体部的端子;和 按压部件,其以将多片集电板叠层而成的集电板叠层组夹在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端子主体部之间的方式、利用由螺栓和螺母构成的2个以上的接合件安装于所述端子主体部,所述多片集电板上分别焊接有同极性的多片所述极板的所述引片, 所述2个以上的接合件以所述螺栓在所述集电板叠层组的叠层方向上延伸、并且I个以上的所述接合件分别位于隔开规定间隔的2个安装区域的方式设置, 所述端子主体部具有与所述按压部件相对的主体侧相对面, 所述按压部件具有与所述端子主体部相对的按压部件侧相对面, 所述主体侧相对面和所述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至少一方,在位于所述2个安装区域之间的区域中,具有向所述主体侧相对面和所述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面设置在所述主体侧相对面和所述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一方, 所述突出面从非突出面突出的尺寸为0.1mm至0.5mm, 所述突出面的面积为所述主体侧相对面和所述按压部件侧相对面的面积的6 O %?8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面是连续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件的所述螺栓的基部固定在所述端子主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件中的一方, 在所述端子主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所述螺栓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螺母与从所述贯通孔突出的所述螺栓的螺纹部螺合。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按压部件形成有所述螺栓贯通的贯通孔, 在所述端子主体部形成有用于所述螺栓的螺纹部螺合的、起到所述螺母的作用的切有阴螺纹的孔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片集电板形成有所述螺栓贯通的贯通孔。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主体部的在所述叠层方向上相对的2个面构成2个所述主体侧相对面, 具备与所述2个主体侧相对面相对的2个所述按压部件, 所述极板组中的同一极性的多片所述极板的所述多片引片分别按规定片数焊接在所述多个集电板上,所述多片集电板被分为两部分并叠层而构成2个所述集电板叠层组, 一个所述集电板叠层组被夹在一个所述主体侧相对面与一个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另一个所述集电板叠层组被夹在另一个所述主体侧相对面与另一个所述按压部件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主体部形成有在所述2个面分别开口的多个贯通孔, 在所述2个按压部件形成有与所述多个贯通孔匹配的多个贯通孔, 两端具有螺纹部的所述螺栓以贯通所述端子主体部上形成的所述贯通孔和所述按压部件上形成的所述贯通孔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螺栓的两端分别螺合有所述螺母。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主体部形成有在所述2个主体侧相对面分别开口的多个贯通孔, 在所述2个按压部件形成有与所述多个贯通孔匹配的多个贯通孔, 端部具有螺纹部的所述螺栓以贯通端子主体部的贯通孔和所述按压部件上形成的贯通孔的方式配置, 所述螺栓的基部与一个按压部件接触, 所述螺母与另一个按压部件接触。
11.如权利要求2?10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由铝、钛、铁、镍、铜、锌、银、镉或锡形成,所述叠层方向的厚度为5mm至7mm0
12.如权利要求2?10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所述集电板叠层组和所述端子部被彼此焊接。
13.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盖板和箱体主体构成的电池箱体,所述箱体主体具有被该盖板堵塞的开口部;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具有贯通所述盖板的正极端子部和在所述盖板的背面侧配置的正极端子主体部,所述负极端子具有贯通所述盖板的负极端子部和在所述盖板的背面侧配置的负极端子主体部; 多片正极板和多片负极板分别隔着隔膜交替地叠层并收纳在所述箱体主体内的极板组,所述正极板通过在具有正极引片的正极集电体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而形成,所述负极板通过在具有负极引片的负极集电体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而形成; 正极集电板叠层组,其通过将分别焊接有多片所述正极引片的多片正极集电板叠层而成; 负极集电板叠层组,其通过将分别焊接有多片所述负极引片的多片负极集电板叠层而成; 由螺栓和螺母构成的多个接合件; 正极侧按压部件,其以将所述正极集电板叠层组夹在所述正极侧按压部件和所述正极端子主体部之间的方式、利用2个以上的所述接合件安装于所述正极端子主体部;和 负极侧按压部件,其以将所述负极集电板叠层组夹在所述负极侧按压部件与所述负极端子主体部之间的方式、利用2个以上的所述接合件安装于所述负极端子主体部, 所述接合件以所述螺栓在所述正极集电板叠层组或所述负极集电板叠层组的叠层方向上延伸、并且I个以上的所述接合件分别位于隔开规定间隔的2个安装区域的方式设置,所述正极端子主体部和所述负极端子主体部具有分别与所述正极侧按压部件或所述负极侧按压部件相对的主体侧相对面, 所述正极侧按压部件和所述负极侧按压部件具有与所述正极端子主体部或所述负极端子主体部相对的按压部件侧相对面, 所述主体侧相对面和所述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至少一方,在位于所述2个安装区域之间的区域中,具有向所述主体侧相对面和所述按压部件侧相对面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面设置于所述主体侧相对面和所述固定部件侧相对面中的一方, 所述突出面从非突出面突出的尺寸为0.1mm至0.5mm。
【文档编号】H01M2/30GK104471745SQ201380037958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7日
【发明者】钉野智史, 三代祐一朗, 中野光雅 申请人:新神户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