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4622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光电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且能够削减制造工时的光电传感器。该光电传感器具有传感器电路装配体。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包括投光元件、受光元件、投光支撑部、受光支撑部以及连接部。投光元件与受光元件相互相向。投光支撑部从投光元件延伸,并支撑投光元件。受光支撑部从受光元件延伸,并支撑受光元件。连接部连接投光支撑部的一端与受光支撑部的一端。连接部包括密封部及从密封部突出的第一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包括第一压接部以及用于能够向压接方向按压第一压接部的第一按压部。
【专利说明】光电传感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光电传感器。

【背景技术】
[0002] 光电传感器具有投光元件、受光元件以及密封部。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光电传感 器中,投光元件与受光元件经由引线框架连接,引线框架的一部分被密封部密封。另外,以 从密封部突出的方式设置有连接端子。在连接端子上,形成有供电缆线插入的孔,电线通过 焊接固定在连接端子上。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 一 145505号公报。
[0006] 在上述光电传感器中,需要使电线通到连接端子的孔中,然后对连接端子和电线 进行焊接。因此,存在制造工时增多的问题。
[0007] 此外,连接端子与密封部呈一体化,因此,密封部可能在焊接时受到热影响。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光电传感器,可靠性高且能够削减制造工时。
[0009] 本发明的光电传感器具有传感器电路装配体。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包括投光元件、 受光元件、投光支撑部、受光支撑部、连接部。投光元件与受光元件相互相向。投光支撑部 从投光元件延伸,并支撑投光元件。受光支撑部从受光元件延伸,并支撑受光元件。连接部 连接投光支撑部的一端与受光支撑部的一端。连接部包括密封部及从密封部突出的第一连 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包括第一压接部以及用于能够向压接方向按压第一压接部的第一按 压部。
[0010] 在该光电传感器中,投光支撑部和受光支撑部分别支撑投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并 通过具有密封部的连接部连接。因此,投光元件、受光元件及密封部在传感器电路装配体中 呈一体化。由此,投光元件、受光元件及密封部能够一体地安装于其他部件。另外,第一连 接端子具有第一压接部,因此,能够通过将第一连接端子压接于电线上以进行连接。因此, 在第一连接端子与电线的连接中,不需要焊接。由此,可以减少制造工时。另外,由于不需 要焊接,可以防止对密封部的热影响。由此,能够提高可靠性。因而,本发明的光电传感器, 其可靠性高并且可以减少制造工时。
[0011] 此外,由于第一连接端子具有第一按压部,所以通过按压第一按压部,可以压接第 一连接端子。因此,与为了压接而按压密封部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对密封部的负担。由此, 能够进一步提1?可罪性。
[0012] 优选地,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按压部配置于从压接方向对密封部投影而得到的区 域之外,此时,密封部难以成为按压第一按压部时的障碍。由此,能够容易进行压接。
[0013] 优选地,第一连接端子还包括结合部。结合部对第一压接部与密封部进行结合。结 合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压接部的宽度。第一连接端子具有在结合部弯曲的形状。此时,与结 合部的宽度和第一压接部的宽度相同时相比,可以通过较小的力弯曲第一连接端子。因此, 在对第一连接端子进行弯曲加工时,可以降低施加于密封部的力。由此,可以防止在弯曲加 工时密封部断裂。另外,由于可以通过较小的力弯曲第一连接端子,可以提高第一连接端子 的弯曲角度的精度。
[0014] 优选地,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按压部是第一连接端子板厚的厚度方向的端面的一 部分。此时,能够容易形成第一按压部。
[0015] 优选地,光电传感器还具有与传感器电路装配体连接的第一电线。第一连接端子 的第一压接部在压接方向上压接于第一电线。
[0016] 优选地,第一电线包括芯线和覆盖芯线的内护套。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压接部以 贯穿内护套而与芯线接触的方式刺穿第一电线。此时,不用在压接前进行去除电线内护套 的加工,可以通过将连接端子按压于电线来容易地进行压接。
[0017] 优选地,光电传感器还具有用于支撑第一电线的保持架。保持架包括第一电线容 纳部和第一端子容纳部。第一电线容纳部容纳第一电线。第一端子容纳部容纳第一连接端 子。在第一电线容纳部中,第一电线与第一连接端子压接在一起。此时,通过向容纳于第一 电线容纳部中的第一电线按压第一连接端子,能够容易进行压接。
[0018] 优选地,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压接部具有狭缝。此时,在压接时,第一电线芯线进 入狭缝,由此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一电线电连接。
[0019] 优选地,第一端子容纳部具有突起。突起从第一端子容纳部的底部向狭缝突出。第 一端子容纳部的底部是在第一端子容纳部容纳有第一连接端子时与第一连接端子的顶端 相向的面。此时,在压接时,第一电线的芯线被突起压入第一连接端子的狭缝。因此,可以 防止压接时芯线从狭缝中脱离。由此,可以高精度地确保芯线与第一连接端子的连接。
[0020] 优选地,保持架还包括用于卡止于传感器电路装配体的卡止部。在第一连接端子 压接于第一电线的状态下,卡止部卡止于传感器电路装配体。此时,保持架的卡止部卡止于 传感器电路装配体,由此能够牢固地维持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一电线的压接。另外,在压接 时,在第一连接端子配置于与第一电线压接的压接位置时,卡止部到达与传感器电路装配 体卡止的卡止位置。因此,作业人员通过卡止部卡止于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可以容易把握第 一连接端子的压接已结束。
[0021] 优选地,该光电传感器还具有与传感器电路装配体连接的第二电线。连接部还包 括从密封部突出的第二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在压接方向上压接于第二电线。此时,能 够同时压接多个连接端子。由此,能够减少制造工时。
[0022] 优选地,第二连接端子包括第二压接部以及用于能够向压接方向按压第二压接部 的第二按压部。此时,通过按压第二按压部,可以压接第二连接端子。因此,与为了第一连 接端子的压接和第二连接端子的压接,而按压共同的按压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良好精度 进行各连接端子的压接。
[0023] 优选地,密封部包括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第一侧部位于第二侧部的相反侧。第 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设置于第一侧部。第二侧部未设置连接端子。此时,与在第一 侧部和第二侧部都设有连接端子时相比,能够容易均匀地压接多个连接端子。
[0024] 优选地,该光电传感器还具有用于支撑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的保持架。保持架包 括第一电线容纳部、第二电线容纳部、第一端子容纳部以及第二端子容纳部。第一电线容纳 部容纳第一电线。第二电线容纳部容纳第二电线。第一端子容纳部容纳第一连接端子。第 二端子容纳部容纳第二连接端子。第一电线容纳部与第二电线容纳部相互隔开。在第一电 线容纳部中,第一电线与第一连接端子压接在一起。在第二电线容纳部中,第二电线与第二 连接端子压接在一起。此时,由于第一电线容纳部与第二电线容纳部相互隔开,可以防止第 一电线与第二电线接触。
[0025] 优选地,光电传感器还具有电缆以及用于支撑电缆的保持架。电缆包括第一电线、 第二电线以及外护套。外护套覆盖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保持架具有贯穿保持架的孔。在 孔的内表面设有至少三个突起。电缆以穿过孔的方式配置。在孔的内表面与电缆之间填充 有粘接剂。此时,通过突起可以确保孔的内表面与电缆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均匀。因此,将 电缆粘接于孔时,在孔与电缆之间可以均匀地流入粘接剂。由此,能够提高电缆的粘接强 度。
[0026] 优选地,突起在孔的内周以等间隔配置。此时,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确保孔的内表 面与电缆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均匀。
[0027] 优选地,孔包括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在孔的轴向上并排配 置。第二孔部具有孔的端部。第二孔部的内径大于第一孔部的内径。此时,由于具有孔的 端部的第二孔部的内径较大,因此粘接剂容易流入孔与电缆之间。
[0028] 优选地,保持架具有定位部。定位部设置为,在孔的贯穿方向与孔的一部分重叠。 此时,将电缆插入孔时,能够容易地对电缆端部进行定位。
[0029] 优选地,保持架具有壁部。壁部设置为与孔的一部分重叠。壁部包括第一电线容 纳部和第二电线容纳部。第一电线容纳部容纳第一电线。第二电线容纳部容纳第二电线。 定位部为壁部的一部分。此时,设有电线容纳部的壁部兼作定位部。
[0030] 优选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包括投光透镜部和受光透镜部。投光透镜部覆盖投光 元件。受光透镜部覆盖受光元件。受光透镜部的形状与投光透镜部的形状相互相同。此 时,可以将投光透镜部的形状和受光透镜部的形状设定为分别适合投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 形状。
[0031] 优选地,光电传感器还具有电缆、保持架以及主体壳。电缆包括第一电线。保持架 支撑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和电缆。主体壳具有容纳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和保持架的内部空间。 在将压接方向作为向下方向,将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向上方向时,保持架具有在上 下方向贯穿保持架的孔。电缆以穿过孔的方式配置。保持架包括第一电线容纳部和第一端 子容纳部。第一电线容纳部容纳第一电线。第一端子容纳部容纳第一连接端子。第一电线 容纳部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在朝向上方开放。第一端子容纳部以与第一电线容 纳部交叉的方式配置,且朝向上方开放。传感器电路装配体从上方安装于保持架。第一连 接端子的顶端朝向下方配置。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压接部从上方刺穿第一电线容纳部内的 第一电线,由此压接于第一电线。主体壳的内部空间朝向下方开放。主体壳从上方安装于 保持架。
[0032] 此时,在光电传感器在组装时,电缆沿上下方向插入孔中。另外,通过从保持架的 上方安装传感器电路装配体,第一连接端子被插入第一端子容纳部。由此,第一连接端子压 接于第一电线容纳部内的第一电线。另外,通过将主体壳从上方安装于保持架,传感器电路 装配体和保持架容纳于主体壳的内部空间。因而,可以从上方依次将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和 主体壳安装于保持架。由此,能够容易地组装光电传感器。
[0033] 优选地,光电传感器还包括保持架和主体壳。保持架支撑传感器电路装配体。主 体壳容纳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和保持架。主体壳包括投光箱部、受光箱部以及检测槽。投光 箱部容纳投光元件。受光箱部容纳受光元件。检测槽位于投光箱部与受光箱部之间。主体 壳具有标记。标记用于表示在检测槽中能够检测出检测对象的检测深度。此时,使用者根 据标记能够容易把握检测深度。检测深度是指将检测对象插入到检测深度以上的深度时能 够稳定进行检测的深度。
[0034] 优选地,光电传感器还具有电缆、保持架以及主体壳。电缆包括第一电线和第二电 线。保持架支撑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和电缆。主体壳具有容纳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和保持架的 内部空间。在将压接方向作为向下方向,将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向上方向时,保持架 具有在上下方向贯穿保持架的孔。电缆以穿过孔的方式配置。保持架包括第一电线容纳部、 第二电线容纳部、第一端子容纳部以及第二端子容纳部。第一电线容纳部容纳第一电线。第 二电线容纳部容纳第二电线。第一端子容纳部容纳第一连接端子。第二端子容纳部容纳第 二连接端子。第一电线容纳部和第二电线容纳部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朝向上方 开放。第一端子容纳部以与第一电线容纳部交叉的方式配置且朝向上方开放。第二端子容 纳部以与第二电线容纳部交叉的方式配置,且朝向上方开放。第一连接端子的顶端和第二 连接端子的顶端朝向下方配置。第一连接端子在第一电线容纳部中压接于第一电线。第二 连接端子在第二电线容纳部中压接于第二电线。
[0035] 此时,通过从保持架的上方安装传感器电路装配体,第一连接端子插入第一端子 容纳部,并且第二连接端子插入第二端子容纳部。由此,第一连接端子压接于第一电线容纳 部内的第一电线,并且第二连接端子压接于第二电线容纳部内的第二电线。这样,在将传 感器电路装配体安装于保持架时,可以同时进行第一连接端子的压接和第二连接端子的压 接。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光电传感器的组装。
[0036]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靠性高且可以减少制造工序数量的光电传感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光电传感器的立体图。
[0038] 图2是光电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0039] 图3是传感器主体的立体图。
[0040] 图4是传感器主体的主视图。
[0041] 图5是传感器主体的侧视图。
[0042] 图6是第一连接端子的放大图。
[0043] 图7是保持架(holder)的立体图。
[0044] 图8是示出保持架、传感器主体以及电缆的立体图。
[0045] 图9是保持架的俯视图。
[0046] 图10是保持架的主视图。
[0047] 图11是第一电线保持部的放大图。
[0048] 图12是保持架的侧视图。
[0049] 图13是图12中的沿XIII - XIII的剖视图。
[0050] 图14是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一端子収容部的放大图。
[0051] 图15是图9中的沿XV - XV的剖视图。
[0052] 图16是保持架的仰视图。
[0053] 图17是主体壳的立体图。
[0054] 图18是副壳(sub case)的立体图。
[0055] 图19A?图19C是示出传感器主体的制造工序的图。
[0056] 图20是示出光电传感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0057] 图21是示出光电传感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0058] 图22是示出光电传感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0059] 图23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的图。
[0060] 图24A?图24B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投光透镜部与受光透镜部的图。
[0061] 图25A?图25H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检测深度标记的图。
[0062]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63] 2传感器电路装配体
[0064] 3保持架
[0065] 6 电缆
[0066] 25密封部
[0067] 20连接部
[0068] 210投光支撑部
[0069] 220受光支撑部
[0070] 260第一按压部
[0071] 261第一压接部
[0072] 26第一连接端子
[0073] 61第一电线
[0074] 211投光元件
[0075] 221受光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76] 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photosensor)l。图1是光 电传感器1的立体图。图2是光电传感器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所示,光电传感器1具 有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保持架3、副壳4、主体壳5以及电缆6。
[0077] 图3是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的立体图。图4是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的主视图。图 5是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的侧视图。
[0078] (0038)
[0079] 如图3至图5所示,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包含投光部21、受光部22以及连接部20。 投光部21、受光部22和连接部20被一体化。
[008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后述的压接方向称作"下方"。将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 称作"上方"。将作为与压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投光部21和受光部22的排列方向称作"左 右方向"。将与投光部21和受光部22排列的方向和压接方向交叉的方向称作"前后方向"。
[0081] 如图4所示,投光部21具有投光元件211、投光透镜部212以及投光支撑部210。 投光元件211是例如发光二极管。但是也可以使用与发光二极管不同的元件来作为投光元 件211。投光元件211会安装在后述的引线框架24上。投光透镜部212覆盖投光元件211。 投光透镜部212在发光方向观察呈圆形。投光透镜部212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投光 透镜部212由例如树脂材料制成。投光支撑部210支撑投光元件211。投光支撑部210从 连接部20向上方延伸。投光支撑部210包含投光引线部242。
[0082] 受光部22在左右方向上与投光部21分离配置。受光部22具有受光元件、受光透 镜部222和受光支撑部220。受光元件221例如可以是光电晶体管(phototransistor)。但 是,与光电晶体管不同的元件也可以作为受光元件使用。受光元件221安装在引线框架24 上。受光兀件221和投光兀件211彼此相对配置。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 是所谓的透过型光电传感器。受光支撑部220支撑受光元件221。受光支撑部220从连接 部20向上延伸。受光支撑部220具有受光引线部243。
[0083] 受光透镜部222覆盖在受光元件221上。受光透镜部222在从受光方向观察呈圆 形。受光透镜部222和投光透镜部212相对配置。受光透镜部222的形状和投光透镜部212 的形状不同。详细的讲,受光透镜部222的面积和投光透镜部212的面积不同。换言之,受 光透镜部222的直径和投光透镜部212的直径不同。受光透镜部222的直径比投光透镜部 212的直径大。受光透镜部222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制成。例如,受光透镜部222由树脂制 成。受光透镜部222和发光透镜212是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0084] 连接部20连接投光支撑部210的一端和受光支撑部220的一端。连接部20具有 电路部23、密封部25、主体引线部241和多个连接端子26?29。
[0085] 电路部23经由引线框架与投光元件211和受光元件221电连接。电路部23是控 制受光元件221和投光元件211的电路。电路部23安装在引线框架24上。例如,电路部 23用引线键合等的连接手段安装在引线框架上。电路部23例如具有1C芯片。电路部23 控制投光元件211的发光。另外,电路部23判断受光元件221有无受光,基于该判断结果, 控制输出信号。另外,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具有动作显示灯231。电路部23根据有无受光 的判断结果,控制动作显示灯231。动作显示灯231例如可以是发光二极管等的发光元件, 并安装在引线框架24上。
[0086] 引线框架24具有上述的主体引线部241、投光引线部242和受光引线部243。主 体引线部241具有在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的形状。主体引线部 24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投光引线部242和受光引线部243之间。上述的电路部23安装在主 体引线部241上。另外,上述的动作显示灯231安装在主体引线部241上。
[0087] (0046)
[0088] 投光引线部242将投光元件211和主体引线部241连接在一起。投光元件211安 装在投光引线部242上。投光引线部242从主体引线部241向右侧突出。投光引线部242 具有向上方弯曲的形状。如图3中所示,投光引线部242具有第一投光引线部244和第二 投光引线部245。第一投光引线部244和第二投光引线部245在前后方向分离安装。第一 投光引线部244和第二投光引线部245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
[0089] 受光引线部243将受光元件221与主体引线部241连接在一起。受光元件221安 装在受光引线部243上。受光引线部243具有相对于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与投光引线部 242对称的形状。受光引线部243从主体引线部241向左侧突出。受光引线部243,有向上 弯曲的形状。受光引线部243具有第一受光引线部246和第二受光引线部247。第一受光 引线部246和第二受光引线部247在前后方向分离安装。第一受光引线部246和第二受光 引线部247具有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第一投光引线部244和第一受光引线部246具有相对 于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相互对称的形状。第二投光引线部245和第二受光引线部247具 有相对于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相互对称的形状。
[0090] 密封部25在引线框架24上密封电路部23。密封部25密封引线框架24的一部分 和电路部23。详细来讲,密封部25在主体引线部241上密封电路部23。另外,密封部25 在主体引线部241上密封动作显示灯231。密封部25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制成。密封部 25例如由树脂制成。密封部25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251。凸部251与动作显示灯相对 配置。密封部25由与投光透镜部212和受光透镜部222相同的材料制成。
[0091] 多个连接端子26?29从密封部25突出,并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密封部25具 有第一侧部252和第二侧部253。第一侧部252是密封部25的前表面。第二侧部253配置 在第一侧部252的相反侧,也就是说,第二侧部253是密封部25的后表面。多个连接端子 26?29仅设置在第一侧部252和第二侧部253之中的第一侧部252上。也就是说,在第二 侧部253未设置连接端子。多个连接端子26?29的顶端朝下配置。如后文描述那样,多 个连接端子26?29各自与多个电线61?64压接在一起。
[0092] 多个连接端子26?29具有第一连接端子26、第二连接端子27、第三连接端子28 和第四连接端子29。第一连接端子26和第四连接端子29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来配置。 第二连接端子27和第三连接端子28在第一连接端子26和第四连接端子29之间配置。第 一连接端子26和第四连接端子29是用于向电路部23提供电源的电源端子。第二连接端 子27和第三连接端子28是用于输出来自电路部23的输出信号的输出端子。
[0093] 第一连接端子26具有第一压接部261和第一结合部262。第一结合部262将第一 压接部261与密封部25结合在一起。第一结合部262与引线框架24 -体连接。第一结合 部262的宽度比第一压接部261的宽度小。第一连接端子26具有在第一结合部262向下 方弯曲的形状。
[0094] 如图3和图4所不,第一连接端子26具有第一按压部260。第一按压部260是能 够在压接方向上按压第一压接部261的部分。也就是说,第一按压部260是能够将第一压 接部261向下按压的部分。第一按压部260是第一连接端子26的板厚方向的端面(利用板 状材料的厚度形成的平面)的一部分。第一按压部260配置在从压接方向对密封部25进 行投影而得到的区域之外。也就是说,从压接方向观察,第一按压部260与密封部25不重 叠。第一按压部260具有第一台阶部263与第二台阶部264。第一台阶部263和第二台阶 部264与第一结合部262相邻配置。第一结合部262在第一台阶部263和第二台阶部264 之间连接在第一压接部261上。第一台阶部263和第二台阶部26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的平坦的形状。
[0095] 图6是第一压接部261的放大图。第一压接部261具有越朝下方而顶端变得越细 的形状。详细地说,第一压接部261具有第一侧端部265和第二侧端部266。第一侧端部 265是第一压接部261的右侧端部。第二侧端部266位于第一侧端部265的相反侧。也就 是说,第二侧端部266是第一压接部261的左侧端部。第一侧端部265和第二侧端部266 之间的距离,越向下方越小。
[0096] 第一连接端子26的顶端具有狭缝267。也就是说,第一压接部261具有狭缝267。 狭缝267,从第一连接端子26的顶端向上方延伸。狭缝267具有直线部268和扩大部269。 扩大部269位于在直线部268的下方。扩大部269设置在狭缝267的入口。在扩大部269, 狭缝267的宽度越向下方越宽。直线部268从扩大部269向上方延伸,具有直线状的形状。
[0097] 第二连接端子27、第三连接端子28和第四连接端子29的结构与第一连接端子26 相同。详细地说,第二连接端子27具有第二压接部271和第二结合部272。第三连接端子 28具有第三压接部281和第三结合部282。第四连接端子29具有第四压接部291和第四 结合部292。第二压接部271、第三压接部281、第四压接部291的结构与第一压接部261 - 样,因此省略说明。第二结合部272、第三结合部282和第四结合部292的结构与第一结合 部26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端子27具有第二按压部270。第 三连接端子28具有第三按压部280。第四连接端子29具有第四按压部290。第二按压部 270、第二按压部280、第四按压部290的结构与第一按压部26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98] 图7是保持架3的立体图。图8是显示保持架3、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和电缆6的 立体图。如图8所示,电缆6具有多根电线61?64。详细地说,电缆6具有第一电线61、 第二电线62、第三电线63和第四电线64。保持架3支撑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和多根电线 61 ?64
[0099] 保持架3具有第一壁部31。如图7所示,第一壁部31具有多个电线容纳部311? 314。多根电线容纳部311?314分别容纳多根电线61?64。多个电线容纳部311?314 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第一壁部31。多个电线容纳部311?314朝向上方开放。
[0100] 如图2所示,电缆6具有外护套60。外护套60覆盖多根电线61?64。在电缆6 的两端,外护套60被去除,多根电线61?64露出来。多个电线容纳部311?314保持从 外护套60露出的多根电线61?64。
[0101] 如图7所示,第一壁部31上有第一电线容纳部311、第二电线容纳部312、第三电 线容纳部313和第四电线容纳部314。第一至第四电线容纳部311?314在左右方向上并 排配置,并相互隔开。第一电线容纳部311容纳第一电线61,第二电线容纳部312容纳第二 电线62,第三电线容纳部313容纳第三电线63,第四电线容纳部314容纳第四电线64。
[0102] 图9是保持架3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第一电线容纳部311在前后方向延伸。第 一电线容纳部311延伸到第一壁部31的前端面315。图10是保持架的主视图。如图7和 图10所示,第一电线容纳部311朝向上方开放。
[0103] 如图7和图9所示,第一壁部31具有多个端子容纳部316?319。多个端子容纳 部316?319分别容纳多个连接端子26?29。详细地说,第一壁部31具有第一端子容纳 部316、第二端子容纳部317、第三端子容纳部318和第四端子容纳部319。第一?第四端 子容纳部316?319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并相互隔开。第一端子容纳部316与第一电 线容纳部311交叉配置。第一端子容纳部316容纳第一连接端子26。第二端子容纳部317 与第二电线容纳部312交叉配置。第二端子容纳部317容纳第二连接端子27。第三端子 容纳部318与第三电线容纳部313交叉配置。第三端子容纳部318容纳第三连接端子28。 第四端子容纳部319与第四电线容纳部314交叉配置。第四端子容纳部319容纳第四连接 端子29。
[0104] 第一电线容纳部311具有第一电线保持部311a和第一电线引导部311b。第一电 线保持部311a位于第一端子容纳部316的前方。第一电线引导部311b位于第一端子容纳 部316的后方。
[0105] 图11是第一电线保持部311a的放大图。但是,在图11中示出第一电线保持部 311a和电线61的剖面。如图11所示,第一电线保持部311a的直径dl与电线61的直径 d2相同,或者比电线61的直径d2小。由此,电线61被保持为不会在第一电线保持部311a 内移动。
[0106] 另外,如图11所示,第一电线容纳部311具有第一插入口 311c。第一插入口 311c 是第一电线保持部311a中的电线61的插入口。第一插入口 311c的宽度wl比电线61的 直径d2小。另外,第一插入口 311c的宽度wl比第一电线保持部311a的直径dl小。
[0107] 第一电线容纳部311具有扩大插入口 311d。扩大插入口 311d位于第一插入口 311c的上方。扩大插入口 311d的宽度随着朝向而扩大。扩大插入口 311d上端部的宽度 w2比电线61的直径d2大。由此,能够比较容易地将向第一插入口 311c插入电线61。第 二?第四电线容纳部312?314的结构与第一电线容纳部311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 的说明。
[0108] 图12是保持架3的侧视图。图13是图12中的XIII-XIII剖视图。如图7和图 13所不,第一端子容纳部316向上方开放。如图13所不,第一端子容纳部316具有一对第 一壁面部316a、316b。一对第一壁面部316a、316b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第一连接端子 26配置在一对第一壁面部316a、316b之间。第二端子容纳部317具有一对第一壁面部317a 和317b。一对第二壁面部317a、317b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第二连接端子27配置在一 对第二壁面部317a、317b之间。第三端子容纳部318具有一对第三壁面部318a、318b。一 对第三壁面部318a、318b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第三连接端子28配置在一对第三壁面 部318a和318b之间。第四端子容纳部319具有一对第四壁面部319a、319b。一对第四壁 面部319a、319b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第四连接端子29配置在一对第四壁面部319a、 319b之间。
[0109] 如图13所示,第一壁部31具有多个突起316c、317c、318c、319c。突起316c、317c、 318c、319c设置在多个端子容纳部316?319各自的底部。各端子容纳部316?319的底 部是在各个端子容纳部316?319容纳连接端子26?29时与连接端子26?29的顶端相 向的面。详细地说,第一壁部31具有第一突起316c、第二突起317c、第三突起318c和第四 突起319c。第一突起316c从第一端子容纳部316的底部向第一连接端子26的狭缝267 (参照图4)突出。第二突起317c从第二端子容纳部317的底部向第二连接端子27的狭缝 277 (参照图4)突出。第三突起318c从第三端子容纳部318的底部向第三连接端子28的 狭缝287 (参照图4)突出。第四突起319c从第四端子容纳部319的底部向第四连接端子 29的狭缝297 (参照图4)突出。
[0110] 图14是第一连接端子26和第一端子容纳部316的放大图。图14不出了在第一? 第四连接端子26?29配置在和电线61?64压接的压接位置上的状态下的第一连接端子 26和第一端子容纳部316。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端子26朝下方刺穿电线61,而与电线61 压接。第一连接端子26以贯穿电线61的内护套611而与芯线612接触的方式刺穿电线 61。因此,如图14所示,芯线612在狭缝267中被第一连接端子26夹住,由此第一连接端 子26与电线61连接。
[0111] 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端子26的狭缝267的宽度W3比芯线612的直径d3大。另 夕卜,第一连接端子26的狭缝267的宽度《3比未压接的多根芯线612的线束的宽度《7小。 因此,在压接时,如图14所示,通过使芯线612的线束变形,芯线插入第一连接端子26的狭 缝267中。此外,在图6和图14中,只对多根芯线612的一部分标注附图标记612。
[0112] 在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配置在和电线61?64压接的压接位置上的状态 下,第一突起316c和第一连接端子26不接触,在第一突起316c和第一连接端子26之间设 置有间隙。由此,在向电线61压接第一连接端子26时,电线61的内护套611能够通过间 隙脱离到狭缝267之外。第一突起316c和第一连接端子26之间的距离《4,比电线61的芯 线612的直径d3小。另外,在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配置在和电线61?64压接的 压接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连接端子26的第一台阶部263和第二台阶部264从第一端子容纳 部316向上方突出。
[0113] 如图7和图9所示,保持架3具有第二壁部32和第三壁部33。第二壁部32和第 三壁部33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第二壁部32和第一壁部31的右端部连接。第三 壁部33和第一壁部31的左端部连接。第一壁部31的上表面、第二壁部32的上表面和第 三壁部33的上表面在位于相同的高度上。第一壁部31的上表面、第二壁部32的上表面和 第三壁部33的上表面与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的底面接触,来支撑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
[0114] 如图7和图8所示,保持架3具有卡止在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上的的第一卡止部 37和第二卡止部38。第一卡止部37和第二卡止部38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第一 卡止部37和第二卡止部38延伸到比上述的第一壁部31、第二壁部32和第三壁部33更靠 上方的位置。第一卡止部37的顶端部和第二卡止部38的顶端部具有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 出的形状。详细地说,第一卡止部37的顶端部具有有向左侧突出的形状。第二卡止部38 的顶端部具有向右侧突出的形状。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配置在第一卡止部37和第二卡止 部38之间,由此,第-^止部37的顶端部和第二卡止部38的顶端部卡止在密封部25的上 表面。因此,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被固定在保持架3上。
[0115] 如图10所示,第一^^止部37的顶端部具有第一倾斜面371。第二卡止部38的顶 端部具有有第二倾斜面381。第一倾斜面371和第二倾斜面381以相互的距离随着朝向上 方而扩大的方式倾斜。因此,通过将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相对于第一卡止部37和第二卡止 部38向下方压入,第一卡止部37和第二卡止部38的间隔扩大,容易将传感器电路装配体 2配置在第一卡止部37和第二卡止部38之间。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 29配置在和电线61?64压接的压接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卡止部37和第二卡止部38到达 与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卡止的卡止位置。另外,在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在配置在 与电线61?64压接的位置上,如图8所示,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的底面由第一壁部31的 上表面、第二壁部32的上表面和第三壁部33的上表面支撑。
[0116] 如图7和图9所示,保持架3具有凹部34。凹部34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二壁部 32和第三壁部33之间。凹部34位于第一壁部31的后方。
[0117] 如图9和图13所示,保持架3具有孔35。孔35在上下方向上贯穿保持架3。孔35 设置在凹部34上。如图13所示,孔35具有第一孔部351、第二孔部352和第三孔部353。 第一孔部351、第二孔部352和第三孔部353在孔35的轴线方向上并排配置。也就是说,第 一孔部351、第二孔部352和第三孔部353在上下方向并排配置。
[0118] 第一孔部351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形状。第一孔部351的内径比电缆 6的外径大。第二孔部352具有孔35的上端部。也就是说,第二孔部352与凹部34的底部 连接。第二孔部352的内径比第一孔部351的内径大。详细地说,第二孔部352的内径越 向上方越大。第三孔部353位于第一孔部351和第二孔部352之间。第三孔部353的内径 越向上方越大。第三孔部353的内径,比第一孔径351的内径大,且比第二孔部352的内径 小。
[0119] 图15是图9中的XV-XV剖视图。图16是保持架3的仰视图。而且,在图15中, 示意性地示出了电缆6插入到孔35内的状态。如图15和图16所示,保持架3具有定位部 36。定位部36配置在孔35的上方,并与孔35的一部分重叠。定位部36是第一壁部31的 底面。
[0120] 如图9和图13所示,孔35的内表面具有多个突起354?357。多个突起354? 357从孔35的内表面向孔35的中心轴线突出。多个突起354?357在孔35的内周方向上 等间隔配置。通过多个突起354?357的顶端的圆的直径,比电缆6的外径小。另外,突起 354?357具有越接近孔35的中心轴线而顶端变得越细的形状。因此,如图15所示,当电 缆6插入孔35内时,突起354?357的顶端进入电缆6的外表面。通过这样,电缆6就不 会脱落出来。详细地说,孔35的内表面具有第一突起354、第二突起355、第三突起356和 第四突起357。如图15所示,第一突起354具有倾斜面354a和卡止面354b。倾斜面354a 相对于孔35的轴线方向倾斜。倾斜面354a以越向上方越接近孔35的中心轴线的方式倾 斜。卡止面354b从孔35的内表面朝孔35的中心轴线突出,卡止在电缆6的外表面上。第 二?第四突起355?357的结构与第一突起354相同,故省略说明。通过如上述那样的多 个突起354?357的形状,电缆6能容易地朝上方插入孔35内,但也限制了电缆在孔35内 朝向下方的移动。
[0121] 如上所述那样,孔35的内径比电缆6的外径大。另外,因为电缆6由多个突起 354?357支撑,因此在电缆6和孔35之间存在间隙。向该间隙流入粘接剂,电缆6通过粘 接剂粘接在孔35的内表面。
[0122] 图17是主体壳5的立体图。主体壳5包含容纳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和保持架3 的内部空间。在主体壳5的底面设有开口 51。因此,主体壳5的内部空间向下方开放。传 感器电路装配体2和保持架3经开口 51配置在主体壳5的内部空间中。
[0123] 如图17所示,主体壳5具有用于将主体壳5安装在各种设备上的第一安装孔521 和第二安装孔522。第一安装孔521和第二安装孔522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主体壳5。主体 壳5的前表面52具有第一固定孔523和第二固定孔524。如图7所示,在保持架3的前表 面具有第一固定突起391和第二固定突起392。第一固定突起391卡止于第一固定孔523。 第二固定突起392卡止于第二固定孔524。由此,主体壳5被固定在保持架3上。另外,如 图9所示,保持架3的后表面具有第三固定突起393和第四固定突起394。另外,虽然省略 了图示,但主体壳5的后表面具有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保持架3的第三固定突起393 卡止于第三固定孔。保持架3的第四固定突起394卡止于第四固定孔。
[0124] 如图7和图9所示,保持架3具有第一端面321和第二端面322。第一端面321和 第二端面322是保持架3的前表面的一部分。上述的第一固定突起391从第一端面321向 前方突出。第二固定突起392从第二端面322向前方突出。第一壁部31的前端面315在 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端面321和第二端面322之间。第一壁部31的前端面315具有比第 一端面321和第二端面322向后方凹入的形状。
[0125] 如图17所示,主体壳5具有投光箱部53、受光箱部54和检测槽55。投光箱部53 容纳投光元件211。受光箱部54容纳受光元件221。投光箱部53和受光箱部54在左右方 向上相互分离配置。检测槽55位于投光箱部53和受光箱部54之间。
[0126] 投光箱部53具有投光狭缝531。投光狭缝53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投光狭缝531 至少从与投光元件211相向的的位置延伸到到达检测槽55的底部的位置。详细地说,投光 狭缝531从与投光透镜部212相向的位置延伸到到达检测槽55的底部的位置。受光箱部 54具有受光狭缝541。受光狭缝541与投光狭缝531相向配置。受光狭缝541在上下方向 上延伸。受光狭缝541至少从与受光元件221相向的位置延伸到到达检测槽55的底部的 位置。受光狭缝541从与受光透镜部222相向的位置延伸到到达检测槽55的底部的位置。
[0127] 主体壳5具有元件位置标记532、542和检测深度标记533、543。元件位置标记 532、542配置在与受光元件221和投光元件211的位置相当的位置上。详细地说,元件位 置标记532、542配置在与投光透镜部212的中心位置和受光透镜部222的中心位置相当的 位置上。检测深度标记533、543示出用于在检测槽55中对检测对象进行检测的检测深度。 在检测槽55中,在对象物到达检测深度以下的位置时,通过投光元件211和受光元件221 可以稳定地检测对象物。
[0128] 元件位置标记532、542和检测深度标记533、543是标记在主体壳5上的符号。元 件位置标记532、542分别标记在投光箱部53的前表面和受光箱部54的前表面。检测深度 标记533、543分别标记在投光箱部53的前表面和受光箱部54的前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 元件位置标记532、542是三角形的符号。检测深度标记533、543是棒状的符号。元件位置 标记532、542和检测深度标记533、543由在主体壳5上形成的凹凸构成。详细地说,元件位 置标记532、542具有从主体壳5的表面凹入而成的形状。另外,检测深度标记533、543具 有从主体壳5的表面凹入而成的形状。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元件位置标记532、542也分 别标记在投光箱部53的后表面和受光箱部54的后表面。另外,检测深度标记533、543也 分别标记在投光箱部53的后表面和受光箱部54的后表面。
[0129] 主体壳5具有一个以上的显不灯窗525、551。详细地说,主体壳5具有第一显不灯 窗525、第二显不灯窗551和第三显不灯窗(未图不)。第一显不灯窗525设置在主体壳5的 前表面。第二显不灯窗551设置在检测槽55的底部。第三显不灯窗设置在主体壳5的后 表面。第一显示灯窗525、第二显示灯窗551和第三显示灯窗配置为与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 的凸部251相向。
[0130] 4的立体图。副壳4配置在主体壳5和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之间。副壳4抑制干 扰光的透过而使红外线高效地透过。例如,副壳4例如由树脂制成。
[0131] 副壳4具有投光罩部41、受光罩部42和连接壳部43。连接壳部43连接投光罩部 41和受光罩部42。投光罩部41具有配置投光元件211的第一容纳空间411。投光罩部41 从投光兀件211的投光方向覆盖投光兀件211。在与投光方向相反一侧,第一容纳空间411 在上下方向上的整个投光罩部41都开放。即,第一容纳空间411的右方在整个上下方向上 都开放。第一容纳空间411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投光罩部41。
[0132] 受光罩部42具有配置受光元件221的第二容纳空间421。受光罩部42从受光元 件221的受光方向覆盖受光兀件221。在与受光方向相反一侧,第二容纳空间421在上下方 向上的整个受光罩部42都开放。即,第二容纳空间421的左方在整个上下方向上都开放。 第二容纳空间421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受光罩部42。
[0133] 投光罩部41的第一容纳空间411侧的内表面412具有越朝向投光方向而顶端变 得越细的形状。即,投光罩部41的内表面412具有越朝向受光元件221侧而顶端变得越细 的形状。因此,当将副壳4安装在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上时,投光透镜部212与投光罩部41 的内表面412接触,由此对投光罩部41进行定位。受光罩部42的第二容纳空间421侧的 内表面422具有越朝向受光方向而顶端变得越细的形状。即,受光罩部42的内表面422具 有越朝向投光元件211侧而顶端变得越细的形状。因此,当将副壳4安装到传感器电路装 配体2上时,受光透镜部222与受光罩部42的内表面422接触,由此对受光罩部42进行定 位。
[0134] 在投光罩部41的内表面412上设置有突起413。在第一容纳空间411内配置有 投光透镜部212的状态下,突起413的上端部与投光透镜部212的底面相接触。另外,在受 光罩部42的内表面422上设置有突起423。在第一容纳空间421内配置有受光透镜部222 的状态下,突起423的上端部与受光透镜部222的底面相接触。由此,防止传感器电路装配 体2相对于副壳4向下方脱落。
[0135] 副壳4包含投光窗部44与受光窗部45。投光窗部44具有从投光罩部41向投光 方向突出的凸状形状。投光窗部44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投光窗部44具有与上述主体壳5 的投光狭缝531相吻合的形状。投光窗部44插入到投光狭缝531内。受光窗部45具有从 受光罩部42向受光方向突出的凸状形状。受光窗部45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受光窗部45具 有与上述的主体壳5的受光狭缝541相吻合的形状。受光窗部45插入到受光狭缝541内。
[0136] 副壳4具有第一显示灯开口 431与第二显示灯开口 432。第一显示灯开口 431与 第二显示灯开口 432设置于连接壳部43。第一显示灯开口 431以与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的 凸部251相向的方式配置。在副壳4安装在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上的状态下,凸部251配 置在第一显示灯开口 431内。第二显示灯开口 432具有相对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对称 轴与第一显示灯开口 431相对称的形状。另外,副壳4具有相对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对 称轴对称的形状。因此,能够以与上述方式相反的朝向将副壳4安装在传感器电路装配体 2上。即,可以将投光罩部41安装在受光透镜部222上,将受光罩部42安装在投光透镜部 212上。在该情况下,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的凸部251配置在第二显示灯开口 432内。
[0137] 接着,说明光电传感器1的制造工序。图19A?图19C示出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 的制造工序。在图19A所示工序中,利用冲压加工对板状的框架进行冲裁而形成具有规定 形状的引线框架240。另外,在引线框架240上,安装有电路部23的1C芯片230、动作显示 灯231、投光元件211以及受光元件221。
[0138] 接下来,在图19B所示的工序中,在引线框架240上形成密封部25、投光透镜部 212以及受光透镜部222。密封部25、投光透镜部212以及受光透镜部222由相同的成形材 料形成,密封部25、投光透镜部212以及受光透镜部222利用共用的模具被一次形成。
[0139] 接下来,在图19C所示的工序中,去掉引线框架240的无用的部分,形成上述的传 感器电路装配体2的引线框架24。然后,向上方折弯受光引线部243和投光引线部242。另 夕卜,向下方折弯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
[0140] 图20?图22示出光电传感器1的组装工序。首先,在图20所示的工序中,在保持 架3上安装电缆6。在此,事先切去电缆6的顶端部的外护套60,从而露出多根电线61? 64。而且,露出的电线61?64与电缆6的具有外护套60的部分朝着保持架3向上方移动, 从而插入到保持架3的孔35中。然后,朝向前方拉紧电线61?64,将该电线61?64插入 到第一?第四电线容纳部311?314中。
[0141] 接下来,在图21所示工序中,将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安装在保持架3上。在此,传 感器电路装配体2朝着保持架3向下方移动。由此,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分别插入 到第一?第四端子容纳部316?319中。此时,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刺穿第一? 第四电线容纳部311?314内的电线61?64,而与电线61?64压接。当朝向保持架3向 下方压入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直至该压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卡止至保持架3的第一卡定部 37和第二卡定部38时,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到达压接位置,第一?第四连接端子 26?29与电线61?64之间的压接完成。并且,切去从第一壁部31的前端面315突出的 多余电线。
[0142] 接下来,在图22中所示工序中,在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上安装副壳4。在此,通过 使副壳4朝向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向下方移动,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覆盖副壳4。由此,投 光透镜部212配置在第一容纳空间411内。另外,受光透镜部222配置在第二容纳空间421 内。
[0143] 并且,主体壳5安装在保持架3上。在此,通过使主体壳5朝向传感器电路装配体 2和保持架3向下方移动,主体壳5覆盖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保持架3以及副壳4。由此, 在主体壳5的内部空间内配置有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保持架3以及副壳4。另外,副壳4 的投光窗部44插入到投光狭缝531内,而且受光窗部45插入到受光狭缝541内。
[0144] 本实施形状的光电传感器1的效果如下。在该光电传感器1中,投光元件211、受 光元件221以及密封部25实现一体化。因此,能够将含有投光元件211、受光元件221以 及密封部25的传感器电路装配体2 -体地安装在保持架3上。另外,第一?第四连接端子 26?29分别与电线61?64压接,因此不需要进行焊接。因此,能够减少制造工时。
[0145] 此外,因为不需要进行焊接,所以即使密封部25与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 之间的距离小,也能够防止对电路部23和密封部25的热影响。由此,能够提高可靠性。此 夕卜,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的顶端朝着下方配置,所以通过向下移动传感器电路装配 体2,能够容易地将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压接在电线61?64上。由此,在本实施 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中,可靠性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减少制造工时。
[0146] 尤其是,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多个连接端子并排设置时,在小型的光电传感器中, 连接端子之间的距离变得极小。在该情况下,可能产生以下等问题:即,不容易将电线焊接 在各连接端子上,相邻的连接端子可能发生短路。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中, 多个连接端子26?29通过压接与电线61?64相连接,因此,可以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
[0147] 并且,由于第一连接端子26具有第一按压部260,因此通过按压第一按压部260, 从而能够压接第一连接端子26。因此,与为了压接而按压密封部25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 对密封部25的负担。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0148] 各连接端子26?29具有从密封部25在前后方向上突出并朝向下方弯曲的形状。 因此,各连接端子26?29的按压部260、270、280、290配置在从压接方向对密封部25进行 投影而得到的区域之外。因此,当从上方按压各连接端子26?29的按压部260、270、280、 290时,难以受到密封部25妨碍。由此,能够容易地实施压接。另外,按压部260、270、280、 290为连接端子26?29的板厚的厚度方向的端面的一部分。因此,按压部260、270、280、 290的形成较为容易。并且,在各连接端子26?29上设置有按压部260、270、280、290。因 此,与仅在连接端子26?29中的一部分上设置有按压部情况相比,能够均匀地按压各连接 端子26?29。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按压各连接端子26?29。
[0149] 压接是指,通过将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向电线61?64按压,来使第一? 第四连接端子26?29破坏电线61?64的内护套而与芯线接触。因此,无需在事前切去 电线61?64的内护套,而能够容易进行压接。由此,能够削减制造工时。
[0150] 多个电线容纳部311?314被彼此分隔。因此,防止了电线61?64的接触。
[0151] 多个电线容纳部311?31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因此,在制造光电传感器1时,电 线61?64在电线容纳部311?314中沿着前后方向而配置。而且,通过使连接端子26? 29向下方移动并向电线61?64按压,从而能够容易地实施连接端子26?29的压接。
[0152] 电缆6以穿过孔35的方式而配置。孔35在上下方向上贯穿保持架3。因此,将电 缆6插入到孔35中的方向与电线61?64在电线容纳部311?314中被配置的方向垂直。 因此,与将电缆6插入到孔35中的方向和电线61?64的配置方向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 防止在插入电缆6时电线61?64顶起传感器电路组装体2。
[0153] 第一电线容纳部311的第一插入口 311c的宽度比电线61的直径d2小。因此,能 够提高第一电线容纳部311对电线61的保持力。即,电线61不易从第一电线容纳部311 中脱落。另外,在经第一插入口 311c而将电线61插入到第一电线容纳部311中时,能够获 得插入感。由此,在制造光电传感器1时,作业者能够容易地掌握电线61向第一电线容纳 部311的安装完成的情况。对于第二?第四电线容纳部312?314而言,也具有与第一电 线容纳部311同样的效果。
[0154] 第一?第四端子容纳部316?319彼此被隔开。因此,能够防止相邻的连接端子 的接触。
[0155] 第一端子容纳部316以与第一电线容纳部311交叉的方式配置。在该情况下,通 过将第一连接端子26插入到第一端子容纳部316中,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第一连接端子26 刺入到在第一电线容纳部311中配置的电线61。对于第二?第四连接端子27?29而言, 也具有与第一连接端子26同样的效果。
[0156] 第一连接端子26配置于一对第一壁面部316a、316b之间。因此,通过一对第一壁 面部316a、316b限制了压接时的第一连接端子26的变形。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第一连接 端子26与电线之间的压接强度。对于第二?第四连接端子27?29而言,也具有与第一连 接端子26同样的效果。
[0157] 在第一端子容纳部316中,第一突起316c向第一连接端子26的狭缝267突出。因 此,在压接时,电线61的芯线612通过第一突起316c而被压入至第一连接端子26的狭缝 267中。因此,能够防止在压接时芯线612从第一连接端子26的狭缝267中脱离。由此, 能够精度良好地确保第一连接端子26与芯线612之间的连接。对于第二?第四连接端子 27?29而言,也具有与第一连接端子26同样的效果。
[0158] 在将连接端子26?29配置在与电线61?64压接的压接位置的状态下,第一^^ 止部37和第二卡止部38到达与传感器电路组装体2卡止的卡止位置。因此,通过将第一 卡止部37和第二卡止部38卡止于传感器电路组装体2,从而能够牢固地维持第一?第四 连接端子26?29与电线61?64之间的压接。另外,在压接时,在将第一?第四连接端子 26?29配置在与电线61?64压接的压接位置时,第一^^止部37和第二卡止部38到达 与传感器电路组装体2卡止的卡止位置。因此,作业者通过将第一卡止部37和第二卡止部 38卡止于传感器电路组装体2,从而能够容易地掌握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的压接 完成的情况。
[0159] 投光引线部242和受光引线部243向上方弯曲。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向 下方弯曲。因此,将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向下方按压而与电线61?64压接时,投 光引线部242和受光引线部243难以成为压接的障碍。
[0160] 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仅被设置在密封部25的第一侧部252和第二侧部 253中的第一侧部252上。在第一侧部252和第二侧部253均设置有连接端子的情况下, 需要以均匀地向第一侧部252的连接端子和第二侧部253的连接端子施加力的方式实施压 接,但这并不容易实现。另外,虽然为了均匀地对第一侧部252的连接端子和第二侧部253 的连接端子施加力,可以按压位于第一侧部252和第二侧部253之间的密封部25,但有可能 会损坏密封部25。相对于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将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仅设 置在第一侧部252,从而能够容易地均匀地压接多个连接端子26?29。
[0161] 第一连接端子26的第一结合部262的宽度比第一压接部261的宽度小。因此,与 第一结合部262的宽度和第一压接部261的宽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小的力来使第 一连接端子26弯曲。对于第二?第四连接端子27?29也同样,能够以较小的力进行弯曲。 因此,在对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的弯曲加工时,能够降低施加于传感器电路组装体 2的密封部25上的力。由此,能够防止弯曲加工时的密封部25的断裂。另外,由于能够以 较小的力来使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弯曲,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 29的弯曲角度的精度。
[0162] 第一按压部260从第一端子容纳部316的表面突出。因此,在压接第一连接端子 26时,能够容易地按压第一按压部260。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连接端子26压接于电线 61。对于第二?第四连接端子27?29而言,也具有与第一连接端子26同样的效果。
[0163] 第一连接端子26的狭缝267的宽度w 3比未压接的芯线612的线束的宽度w 7 小。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芯线612的线束在狭缝267内被第一连接端子26夹持,从而能够 牢固地连接芯线612和第一连接端子26。对于第二?第四连接端子27?29而言,也具有 与第一连接端子26同样的效果。
[0164] 保持架3的孔35的内表面含有第一?第四突起354?357。因此,通过第一?第 四突起354?357而能够在孔35的内表面与电缆6的外面之间确保间隙均匀。因此,在要 将电缆6粘接于孔35中时,能够使粘接剂均匀地流入到孔35与电缆6之间。由此,能够提 高电缆6的粘接强度。
[0165] 在保持架3的孔35中,第二孔部352的内径比第一孔部351的内径大。另外,第 二孔部352的内径越接近孔35的端部越大。因此,粘接剂易于流入到孔35与电缆6之间。 由此,能够降低粘接不良的产生。
[0166] 保持架3的定位部36配置在孔35的上方并与孔35的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容 易地实施对电缆6的外护套60的上端部的定位。另外,定位部36为第一壁部31的一部分。 因此,能够将第一壁部31兼用作定位部36。
[0167] 投光透镜部212的面积与受光透镜部222的面积不同。因此,能够将投光透镜部 212的面积和受光透镜部222的面积设置成与投光兀件211和受光兀件221各自相适应大 小。另外,由于投光元件211和受光元件221安装在一体的引线框架24上,因此在制造传 感器电路组装体2时,能够同时进行投光透镜部212和受光透镜部222的成型。因此,即使 投光透镜部212的面积和受光透镜部222的面积不同,但也无需使用不同的模具,而能够通 过共用的模具来进行投光透镜部212和受光透镜部222的成型。由此,能够削减制造工时 和成本。
[0168] 电缆6通过朝向保持架3向上方移动而被安装在保持架3上,而传感器电路组装 体2通过朝向保持架3向下方移动而被安装在保持架3上。另外,副壳4和主体壳5也通 过朝向保持架3向下方移动而被安装在保持架3上。因此,在将电缆6安装在保持架3上 之后,在相同的方向上依次实施传感器电路组装体2、副壳4、主体壳5向保持架3的组装。 由此,能够容易地实施光电传感器1的组装。
[0169] 主体壳5含有检测深度标记533、543。检测深度标记533、543表示检测槽55中的 投光元件211和受光元件221的检测深度。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检测深度标记533、543 而容易地掌握检测深度。另外,由于检测深度标记533、543由凹部构成,因此检测深度标记 533、543能够兼作为光电传感器1的防滑件。
[0170]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更。
[0171]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透过型的光电传感器,也可以应用于反射型的光电传感器。
[0172] 连接端子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的形状。例如,可以入图 23所示的连接端子71那样,具有顶端尖的形状。连接端子71通过刺入到电线61中而与电 线61连接。在该情况下,连接端子71通过刺入到电线61中而与芯线612接触,从而将连 接端子71和电线61电连接。或者,也可以是连接端子以贯穿密封部的方式配置。在该情 况下,通过从密封部的上方按压连接端子的端部,能够能够将连接端子压接于电线。
[0173] 投光透镜部212、受光透镜部222以及密封部25的材料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材料。 例如,投光透镜部212、受光透镜部222、密封部25也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另外,投 光透镜部212、受光透镜部222以及密封部25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但是,为了使投光 透镜部212、受光透镜部222以及密封部25 -体地成型,优选为,投光透镜部212、受光透镜 部222以及密封部25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密封部25并不限定于密封引线框架24的一部 分,也可以密封引线框架24整体。
[0174] 投光透镜部212和受光透镜部22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例如,如图24A所示, 投光透镜部212和受光透镜部222的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或者,如图24B所示,也可以为 投光透镜部212和受光透镜部222中的一方是圆形,而另一方是椭圆形。另外,虽然在图 24B中,投光透镜部212是椭圆形,受光透镜部222是圆形,但也可以相反,投光透镜部212 是圆形,而受光透镜部222是椭圆形。
[0175] 投光引线部242和受光引线部243也可以具有彼此非对称的形状。第一投光引线 部244和第二投光引线部245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或者对称的形状。第一受光引线部 246和第二受光引线部247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或者对称的形状。
[0176] 连接端子的数量并不限定于4个。传感器电路组装体2可以具有少于4个或者多 于4个的连接端子。与连接端子的数量相对应地,传感器电路组装体2可以具有少于4个 或者多于4个的电线容纳部。另外,与连接端子的数量相对应地,传感器电路组装体2可以 具有少于4个或者多于4个的端子容纳部。孔35的内表面的突起的数量并不限定于4个, 只要是3个以上即可。另外,在传感器电路组装体2中也可以省略动作显示灯231。
[0177] 多个连接端子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配置。例如,多个连接端子可 以设置在密封部25的第一侧部252和第二侧部253双方上。但是,在多个连接端子设置在 密封部25的第一侧部252和第二侧部253双方上的情况下,在压接时,需要用均匀的力来 按压第一侧部252的连接端子和第二侧部253的连接端子。因此,从易于制造光电传感器 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多个连接端子仅设置在密封部25的第一侧部252和第二侧部253 中的一方上。
[0178]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密封部25的形状在俯视观察时,即从上方观察 时呈四边形,但密封部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例如,密封部可以在俯视观察时呈三角形。在 该情况下,通过仅在相互面对的对边中的一方上设置连接端子,也能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 同样以均匀的力来按压连接端子。
[0179] 连接端子的狭缝的宽度比芯线的直径小。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芯线变形并将其压 入到狭缝中,从而能够牢固地连接芯线和连接端子。
[0180]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压接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与电线61?64之后, 将多余的电线切去。但是,也可以在压接第一?第四连接端子26?29和电线61?64之 前,将多余的电线切去。
[0181] 检测深度标记533、543并不限定于从主体壳5的表面上凹入而成的形状,也可以 具有从主体壳5的表面上突出的凸状的形状。或者,检测深度标记533、543也可以具有比 主体壳5的其他部分大的表面粗糙度。
[0182] 元件位置标记532、542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三角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检测深度 标记533、543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棒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可以如图25A?图25H所 示,在主体壳5上附加图案或与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图案或者颜色的边界可以是检测深 度标记533、543。
[0183] 在图25A中,在主体壳5上附加有由多条直线构成的图案A1、A2。各直线在上下方 向上延伸,并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图案A1、A2的下方的边界即各直线的下端部相当于 检测深度标记533、543。在图25B中,在主体壳5上附加有由多条直线构成的图案Bl、B2。 各直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图案Bl、B2的上方的边界即各直线 的上端部相当于检测深度标记533、543。另外,图案八142、81、82可以由凹凸构成。或者, 图案Al、A2、Bl、B2可以具有比主体壳5的其他部分大的表面粗糙度。
[0184] 在图25C中,在主体壳5上附加有由多条直线构成的图案Cl、C2。各直线在左右 方向上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并排配置。图案Cl、C2的下方的边界即位于最下方的直线相 当于检测深度标记533、543。在图25D中,在主体壳5上附加有由多条直线构成的图案D1、 D2。各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并排配置。图案D1、D2的上方的边界即位 于最上方的直线相当于检测深度标记533、543。另外,图案C1、C2、D1、D2可以由凹凸构成。 或者,图案Cl、C2、D1、D2具有比主体壳5的其他部分大的表面粗糙度。
[0185] 在图25E中,在主体壳5上附加有网状的图案El、E2。图案El、E2的下方的边界 相当于检测深度标记533、543。在图25F中,在主体壳5上附加有网状的图案F1、F2。图案 FI、F2的上方的边界相当于检测深度标记533、543。另外,图案El、E2、FI、F2可以由凹凸 构成。或者,图案E1、E2、F1、F2也可以具有比主体壳5的其他部分大的表面粗糙度。
[0186] 在图25G中,在主体壳5的一部分上附加有与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颜色不同的 部分Gl、G2的下方的边界相当于检测深度标记533、543。在图25H中,在主体壳5的一部 分上附加有与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颜色不同的部分H1、H2的上方的边界相当于检测深度 标记533、543。另外,部分61、62、!11、!12可以由凹凸构成。或者,部分61、62、!11、!12可以 具有比主体壳5的其他部分大的表面粗糙度。
[0187] 投光支撑部只要能支撑投光元件即可,其形状及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 式。例如,投光支撑部可以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为引线,也可以是在树脂构件上形成图形 而成的构件等其他结构。投光支撑部延伸的方向并不限于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限定于铅 垂方向,也可以是其他方向。例如,投光支撑部可以在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投光支撑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直线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投光支撑部可以是弯曲的 形状。受光支撑部只要能够支撑受光元件即可,其形状及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的情况。例如,受光支撑部可以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为引线,也可以是在树脂构件上形成 图形而成的构件等其他结构。受光支撑部延伸的方向并不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限定于铅 垂方向,也可以是其他方向。例如,受光支撑部可以在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受光支撑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直线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受光支撑部可以是弯曲的 形状。
[0188]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高且能够削减制造工时的光电传感器。
【权利要求】
1. 一种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传感器电路装配体, 该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包含: 投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相互相向, 投光支撑部,从所述投光元件延伸,并支撑所述投光元件, 受光支撑部,从所述受光元件延伸,并支撑所述受光元件, 连接部,对所述投光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受光支撑部的一端进行连接; 所述连接部包含密封部和从所述密封部突出的第一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包含第一压接部和用于能够向压接方向按压所述第一压接部的第 一按压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按压部配置于从所述压接方向对所述密封部投影而得 到的区域之外。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还包含结合部, 所述结合部对所述第一压接部与所述密封部进行结合, 所述结合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压接部的宽度,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具有在所述结合部弯曲的形状。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按压部是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板厚的厚度方向的端面 的一部分。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按压部是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板厚的厚度方向的端面 的一部分。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该光电传感器还包括与所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连接的第一电线,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压接部在所述压接方向上压接于所述第一电线。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线包含芯线和覆盖所述芯线的内护套,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压接部以贯穿所述内护套而与所述芯线接触的方式刺 穿所述第一电线。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该光电传感器还具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电线的保持架, 所述保持架包含: 第一电线容纳部,容纳所述第一电线, 第一端子容纳部,容纳所述第一连接端子; 在所述第一电线容纳部中,所述第一电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压接在一起。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压接部包含狭缝。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容纳部包含突起, 所述突起从所述第一端子容纳部的底部向所述狭缝突出, 所述第一端子容纳部的所述底部是在所述第一端子容纳部容纳有所述第一连接端子 时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顶端相向的面。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还包含用于卡止于所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的卡止部, 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压接于所述第一电线的状态下,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传感器电 路装配体。
12.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该光电传感器还具有与所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连接的第二电线, 所述连接部还包含从所述密封部突出的第二连接端子,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在所述压接方向上压接于所述第二电线。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还包含第二压接部和用于能够向所述压接方向按压所述第二压接 部的第二按压部。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包含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 所述第一侧部位于所述第二侧部的相反侧,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 在所述第二侧部未设置连接端子。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该光电传感器还具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电线和所述第二电线的保持架, 所述保持架包含: 第一电线容纳部,容纳所述第一电线, 第二电线容纳部,容纳所述第二电线, 第一端子容纳部,容纳所述第一连接端子, 第二端子容纳部,容纳所述第二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电线容纳部与所述第二电线容纳部相互隔开, 在所述第一电线容纳部中,所述第一电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压接在一起, 在所述第二电线容纳部中,所述第二电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压接在一起。
16.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该光电传感器还具有电缆和保持架,其中,所述电缆包括所述第一电线、所述第二电线 以及覆盖所述第一电线和所述第二电线的外护套,所述保持架用于支撑所述电缆, 所述保持架包含贯穿所述保持架的孔, 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三个突起, 所述电缆以穿过所述孔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孔的内表面与所述电缆之间填充有粘接剂。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在所述孔的内周以等间隔配置。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包含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 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在所述孔的轴线方向上并排配置, 所述第二孔部包含所述孔的端部, 所述第二孔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孔部的内径。
19.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包含定位部, 所述定位部配置为,在所述孔的贯通方向上与所述孔的一部分重叠。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包含以与所述孔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的壁部, 所述壁部包含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电线的第一电线容纳部和用于容纳所述第二电线的 第二电线容纳部, 所述定位部是所述壁部的一部分。
21.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包含覆盖所述投光元件的投光透镜部和覆盖所述受光元件的 受光透镜部, 所述受光透镜部的形状与所述投光透镜部的形状相互不同。
22.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电缆,包含所述第一电线, 保持架,支撑所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与所述电缆, 主体壳,包含容纳所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与所述保持架的内部空间; 在将所述压接方向作为向下方向,以与所述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向上方向时, 所述保持架包含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保持架的孔, 所述电缆以穿过所述孔的方式配置, 所述保持架包含容纳所述第一电线的第一电线容纳部和容纳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第 一端子容纳部, 所述第一电线容纳部在与所述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朝向上方开放, 所述第一端子容纳部以与所述第一电线容纳部交叉的方式配置且朝向上方开放。 所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从上方安装在所述保持架上,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顶端朝向下方配置,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压接部从上方刺穿所述第一电线容纳部内的所述第一 电线,由此压接于所述第一电线 所述主体壳的所述内部空间朝向下方开放, 所述主体壳从上方安装在所述保持架上。
23.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保持架,支撑所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 主体壳,容纳所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和所述保持架; 所述主体壳包含: 投光箱部,容纳所述投光元件, 受光箱部,容纳所述受光元件, 检测槽,位于所述投光箱部与所述受光箱部之间; 所述主体壳包含标记, 所述标记用于表示在所述检测槽中对检测对象进行检测的检测深度。
2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电缆,包括所述第一电线和所述第二电线, 保持架,支撑所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和所述电缆, 主体壳,包含容纳所述传感器电路装配体与所述保持架的内部空间, 在将所述压接方向作为向下方向,将与所述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向上方向时, 所述保持架包含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保持架的孔, 所述电缆以穿过所述孔的方式配置, 所述保持架包含: 第一电线容纳部,容纳所述第一电线, 第二电线容纳部,容纳所述第二电线, 第一端子容纳部,容纳所述第一连接端子, 第二端子容纳部,容纳所述第二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电线容纳部与所述第二电线容纳部在与所述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 朝向上方开放, 所述第一端子容纳部以与所述第一电线容纳部交叉的方式配置且朝向上方开放, 所述第二端子容纳部以与所述第二电线容纳部交叉的方式配置且朝向上方开放,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顶端朝向下方配置,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一电线容纳部中压接于所述第一电线,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二电线容纳部中压接于所述第二电线。
【文档编号】H01L31/00GK104124284SQ201410144047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4日
【发明者】宫田毅, 中嶋淳, 宫下诚司, 今井清司, 大槻一也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