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7468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包括电流导出电极与电流收集电极,所述电流收集电极为线形,包括粗栅线和细栅线,粗栅线、细栅线以电流导出电极为中心组成导电单元;导出单元有若干个,均匀排布与于太阳能电池片上,粗栅线组成六边形或四边形,细栅线为粗栅线图形的两端及粗栅线的中点与导电单元中心的连线,并且细栅线从导电单元的中心向外是渐变的。该正电极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太阳能电池片的光利用和电子收集率,提高了组件的功率,并且可以有效降低贵金属银浆料的使用数量,降低太阳能电池片的制作成本。
【专利说明】-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电池片上的主栅线根数对于电池输出功率大小有着重要影响,现有的根数一般为 两根或三根,两根时能增大太阳光接收面积,但输出功率变小;三根时输出功率变大,但光 照面积减小,均各有利弊;但随着太阳能电池片体积等因素的增大,三根主栅线已不能满足 输出功率的需求,再者,太阳能电池片上使用的栅线都是采用银浆材料,这种材料在整个电 池片的生产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成本比率,而且栅线的排布也影响着电池片的受光面积,传 统的栅线排布串联电阻大,功率损耗大,输出功率小。
[0003] 栅线仍然与主栅线垂直设置,导致电流收集效果欠佳,本实用新型同时解决组件 功耗大和收集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正面电极 组件功率损耗大和栅线收集问题。
[0005]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包括电流导出电极与电流收集电 极,所述电流收集电极为线形,包括粗栅线和细栅线,粗栅线、细栅线以电流导出电极为中 心组成导电单元;所述导出单元有若干个,均匀排布与于太阳能电池片上,其特征在于:所 述粗栅线组成六边形或四边形,所述细栅线为所述粗栅线图形的两端及所述粗栅线的中点 与所述导电单元中心的连线,并且所述细栅线从所述导电单元的中心向外是渐变的。
[0006]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出单元的数目为25、36或49个。导出单元的数目 这个根据太阳能电池的主栅列数来计算,本实用新型的主栅列数大于等于5列,每列中导 电单元的个数根据测试探针的数目确定。
[0007]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流导出电极为长方形、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 中的一种。
[0008]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细栅线向所述导电单元中心汇流,从所述导电单元 的边缘到所述导电单元的中心细栅线的宽度为60-200um。
[0009]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粗栅线的宽度是所述细栅线宽度的两倍。
[0010] 一种正面电极制成太阳能电池片。
[0011]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片正面电极上的电流导出电极在组件封装时直 接与焊带相连,将电流导出,可以制作太阳能电池组件。
[0012] 本实用新型的导电单元的列数大于等于5列,有利于组件的输出功率,并且本实 用新型采用导电单元的设计与传统的电池相比降低了电极的浆料的用量,减少了太阳能电 池的遮光。
[0013] 同时依据电池片上每个点到达电流导出电极路径最短原则来设计电流收集电极 布局,并根据电流收集电极根据其承载的电流,设计其宽度。根据电流导出能力及遮光率等 因素设计电流导出电极。组件封装时,焊带直接与电流导出电极相连,将电流导出,因此在 组件封装时,与常规的焊接组件流程一致,并不增加任何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对比例的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图;
[0015] 图2是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的正面电极结构图;
[0016] 图3是实施列2的太阳能电池的正面电极结构图。
[0017] 图中:主栅线01,细栅线02,粗栅线1,细栅线2,电流导出电极3。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对比例
[0019] 如图1所示,每个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栅线结构包括多根间隔分布的细栅线02以 及多根间隔分布的主栅线01,且每根主栅线01与多根细栅线02均电连接,其中多个太阳能 电池片沿主栅线01的延伸方向排布,且相邻的太阳能电池片的最靠近对方的细栅线02之 间的间隔为1. 7mm-2mm,主栅线01的根数为三根。
[0020] 此对比例为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的正面栅线设计。
[0021] 实施例1
[0022]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包括电流导出电极3与电流收集电 极,所述电流收集电极为线形,包括粗栅线1和细栅线2,粗栅线1、细栅线2以电流导出电 极为中心组成导电单元;导出单元有若干个,均匀排布与于太阳能电池片上,粗栅线1组成 六边形或四边形,细栅线2为粗栅线1图形的两端及粗栅线1的中点与导电单元中心的连 线,并且细栅线2从导电单元的中心向外是渐变的。
[0023] 导出单元的数目为25、36或49个。导出单元的数目这个根据太阳能电池的主栅 列数来计算,本实用新型的主栅列数大于等于5列,每列中导电单元的个数根据测试探针 的数目确定。
[0024] 电流导出电极为长方形、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中的一种。
[0025] 细栅线2向导电单元中心汇流,从导电单元的边缘到导电单元的中心细栅线2的 宽度为60-200um。
[0026] 粗栅线1的宽度是细栅线2宽度的两倍。
[0027]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包括电流导出电极3与 电流收集电极,所述电流收集电极为线形,包括粗栅线1和细栅线2,粗栅线1、细栅线2以 电流导出电极3为中心组成导电单元;导出单元有若干个,均匀排布与于太阳能电池片上, 粗栅线1组成六边形,细栅线2为粗栅线1图形的两端及粗栅线1的中点与导电单元中心 的连线,在每个导电单元中为12根,并且细栅线2从导电单元的中心向外是渐变的。从导 电单元的边缘到导电单元的中心细栅线2的宽度为60-200um。粗栅线1的宽度为400um。 导出单元为长方形,尺寸为2*3mm。导出单元按6列排布,每列6个,导出单元的总数为36 个。
[0028] 实施列2
[0029]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包括电流导出电极3与 电流收集电极,所述电流收集电极为线形,包括粗栅线1和细栅线2,粗栅线1、细栅线2以 电流导出电极3为中心组成导电单元;导出单元有若干个,均匀排布与于太阳能电池片上, 粗栅线1组成四边形,细栅线2为粗栅线1图形的两端及粗栅线1的中点与导电单元中心 的连线,细栅线2为8根,并且细栅线2从导电单元的中心向外是渐变的。从导电单元的边 缘到导电单元的中心细栅线2的宽度为60-150um。粗栅线1的宽度为300um。导出单元为 圆形,直径为3mm。导出单元按7列排布,每列7个,导出单元的总数为49个。
[0030] 本实用新型的导电单元的列数大于等于5列,有利于组件的输出功率,并且本实 用新型采用导电单元的设计与传统的电池相比降低了电极的浆料的用量,减少了太阳能电 池的遮光。
[0031] 同时依据电池片上每个点到达电流导出电极路径最短原则来设计电流收集电极 布局,并根据电流收集电极根据其承载的电流,设计其宽度。根据电流导出能力及遮光率等 因素设计电流导出电极。组件封装时,焊带直接与电流导出电极相连,将电流导出,因此在 组件封装时,与常规的焊接组件流程一致,并不增加任何成本。
[0032]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 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包括电流导出电极与电流收集电极,所述电流收集 电极为线形,包括粗栅线和细栅线,粗栅线、细栅线以电流导出电极为中心组成导电单元; 所述导出单元有若干个,均匀排布与于太阳能电池片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粗栅线组成六边 形或四边形,所述细栅线为所述粗栅线图形的两端及所述粗栅线的中点与所述导电单元中 心的连线,并且所述细栅线从所述导电单元的中心向外是渐变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出单元 的数目为25、36或49个。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导出 电极为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中的一种。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栅线向 所述导电单元中心汇流,从所述导电单元的边缘到所述导电单元的中心细栅线的宽度为 60_200um 〇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粗栅线的 宽度是所述细栅线最粗宽度的两倍。
【文档编号】H01L31/0224GK203895470SQ201420200553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3日
【发明者】张凤, 金建安 申请人:保利协鑫(苏州)新能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保利协鑫光伏系统集成(中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