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器的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7692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电感器的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感器的端子结构,主要是将一芯体安装在一支撑架上,且所述芯体上设有一绕组,所述芯体的顶部上设有两个以上的端子座,所述端子座是分别靠近所述芯体顶部的两侧边处,所述端子座分别包括一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连接一金属连接片,所述金属连接片经延伸并转折后分别连接一导电片,所述导电片是平行相对设置且朝所述芯体的绕组延伸,使得所述导电片分别与所述绕组的相对两端构成电连接;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电感器在其芯体的顶部分设有所述端子座,通过其接线端子可便捷、牢固的组接其他电感器,以达到提升使用效能、增加耐用性与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专利说明】电感器的端子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感器,特别是指一种电感器的端子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在电力系统、工业/工厂自动化系统中经常使用电感器,主要是将电感器安装在 变频器、调速器与电网电源输入之间,用于抑制变频器、调速器等产生的浪涌电压和电流。 一般电感器的原理是以一个导体通电时会在其所占据的一定空间范围产生磁场,所以所有 能载流的电导体都具有一感性,而通电长直导体的电感较小,所产生的磁场不强,因此实际 的电感器是以导线绕成螺线管形式构成一空心的电感器,有时为了让螺线管具有更大的电 感,便在螺线管中插入铁芯,以构成一铁芯的电感器。
[0003] 请参考图7所揭示,为一组已知的电感器,主要是由一第一电感器91、一第二电感 器92、一第三电感器93以及相对应的两第一连接片94、两第二连接片95、两第三连接片96 所组成;其中,
[0004] 所述第一电感器91是内设有一第一绕组,所述第一绕组具有两绕线,所述绕线分 别具有用以出线的一第一端911与一第二端(图中未示),且所述第一、第二端911的出线 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连接片94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端911电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片94 的底端进一步向下延伸一第一接电片941 ;
[0005] 所述第二电感器92是安装于所述第一电感器91上方,所述第二电感器92内设有 一第二绕组,所述第二绕组具有二绕线,所述绕线分别具有用以出线的一第一端921与一 第二端(图中未示),且所述第一、第二端921的出线方向相反,所述第二连接片95是分别 与所述第一、第二端921电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片95的自由端进一步向外延伸弯折,并再 经延伸后形成一第二接电片951 ;
[0006] 所述第三电感器93是安装于所述第二电感器92上方,所述第三电感器93内设有 一第三绕组,所述第三绕组具有两绕线,所述绕线分别具有用以出线的一第一端931与一 第二端(图中未示),且所述第一、第二端931的出线方向相反,所述第三连接片96是分别 与所述第一、第二端931电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片96的自由端进一步向外延伸弯折,并再 经延伸后形成一第三接电片961 ;
[0007] 上述所述第三连接片96的长度远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片95,且所述第二连接片95 的长度远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片94,而所述第一至第三接电片941,951,961可供使用者依串 联或并联的需要方便进行连接。
[0008] 依上述可知,以目前的现有技术而言,将叠加的第一至第三电感器91,92,93的 绕组分别由相同方向出线,再分别通过第一至第三连接片94, 95, 96延伸,虽然可以由使 用者依串联或并联的需要方便进行连接,但是所述连接片94, 95, 96的尺寸完全不同,对 业者而言其制造成本提高,所述连接片94, 95, 96分别经延伸而形成第一至第三接电片 941,951,961的使用空间较大,并且所述接电片941,951,961以直接外露的方式较易损坏, 因此造成使用寿命以及使用效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9] 有鉴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感器的端子 结构,主要是在电感器的两侧直接安装具有保护功能的端子结构,令电感器的两出线端直 接通过端子结构以便捷的方式与其他电感器组接,以提升使用效能。
[0010] 欲达上述目的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令前述电感器的端子结构包括:
[0011] 一芯体,其具有一顶部,且所述芯体上设有一绕组,所述绕组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 -?上山 一乂而;
[0012] 两个以上的端子座,其分设在所述芯体的顶部,所述端子座分别包括一接线端 子;
[0013] 两个以上的金属连接片,其分别与所述端子座的接线端子电连接;
[0014] 两个以上的导电片,其呈平行相对且分别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所述导电片 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金属连接片电连接,所述导电片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绕组的第一端与 第二端电连接。
[0015] 优选地,所述端子座分设在所述芯体的顶部内侧,且靠近所述绕组的两侧边处;所 述端子座进一步包括一座体,所述座体的上端设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一与内部连 通的开口,所述开口供所述接线端子插入固定,所述连接部内与所述座体贯通。
[0016] 优选地,所述金属连接片呈L型,当所述金属连接片分别与所述座体下端组合,通 过所述接线端子使所述座体与所述金属连接片构成同轴穿设固定。
[0017] 优选地,所述端子座进一步包括一端子座固定件,所述端子固定件具有两平行的 夹片,所述夹片上分别形成一个以上的卡合口,所述端子座固定件的底部分别向下延伸一 固定部,用以将所述端子座固定件固定设置在所述芯体上;上述所述座体的外侧壁上又分 别进一步形成一个以上的凸部,所述凸部分别与所述端子固定件的各卡合口相对应,当上 述端子座组合金属连接片,由端子座的凸部与端子固定件的卡合口相互卡合固定。
[0018] 优选地,所述两个以上的导电片包括一第一导电片与一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一导 电片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芯体内侧靠近绕组两侧边的所述金属连接片 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电片是经弯折之后向所述芯体内侧绕组的第一端靠拢,所述第一导 电片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的第二端分别与绕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电连接。
[0019] 优选地,所述芯体安装在一支撑架上,并且所述芯体与所述支撑架的底部之间具 有一间距。
[0020] 优选地,所述电感器的端子结构进一步包括多个加强件,用以将所述绕组的第一 端夹持在其中一加强件与其中一导电片之间,并且将所述绕组的第二端夹持在另一加强件 与另一导电片之间。
[0021] 优选地,所述芯体是呈中空矩形且内侧与外侧贯通使所述芯体构成一口字型;所 述绕组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绕线与一第二绕线,且所述芯体具有一上臂、一下臂,所述绕线分 别缠绕在所述芯体的上臂与下臂,且所述绕线的一线头与一线尾分别构成上述绕组的第一 I~~ ΛΑ~ -· -i-JJU 栖与弟一栖。
[0022] 优选地,所述两个以上的导电片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导电片与一第四导电片,其构 造分别与上述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相同,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的第二端 分别与第一绕线的线头与线尾构成电连接,且所述第三导电片与所述第四导电片的第二端 分别与第二绕线的线头与线尾构成电连接。
[0023] 优选地,所述电感器的端子结构进一步包括多个加强件,用以将所述第一绕线的 线头夹持在其中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导电片之间,同时将所述第二绕线的线头夹持在又一 加强件与所述第三导电片之间,又将所述第一绕线的线尾夹持在次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二导 电片之间,再将所述第二绕线线尾夹持在另一加强件与第四导电片之间。
[002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前述电感器的绕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芯体的同一 侦牝且利用平行的所述导电片与绕组的两端连接,以将绕组的两端如同由相对方向延伸,而 分设在所述芯体顶部的端子座,其通过所述金属连接片与所述导电片电连接,使得电感器 的绕组两端如同分设在所述芯体的顶部,因此,当多个电感器要进行串/并联时,仅需利用 各个端子座的接线端子之间的相互连接方式,不用额外使用各种不同尺寸的连接片而能降 低制造成本,以达到提升使用效能、增加耐用性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0026]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0027]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端子座分解图。
[0028]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
[0029]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平面图。
[0030]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0031] 图7是一组已知的电感器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 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0033] 关于本实用新型电感器的端子结构的较佳实施例,请参考图1与图2所示,其包括 一芯体10、两个以上的端子座、两个以上的金属连接片30以及两个以上的导电片,本实施 例中进一步包括一支撑架50,并将所述芯体10安装在所述支撑架50上,使得所述芯体10 与所述支撑架50的底部之间具有一间距H1。
[0034] 所述芯体10是呈中空矩形,其具有一顶部、位在相对位置的内侧与外侧,且内侧 与外侧贯通使所述芯体10构成一 口字型,所述芯体10上设有一绕组,所述绕组具有一第一 端与一第二端,且分别位于所述芯体10的内侧;本实施例中,所述绕组进一步包括一第一 绕线11与一第二绕线12,且所述芯体10具有一上臂101、一下臂102,所述绕线11,12是分 别缠绕在所述芯体10的上臂101与下臂102,且所述绕线11,12的一线头与一线尾是构成 上述绕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进一步的,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绕组的所述绕线是分别由一片 状的铝箔或一铜线所构成。
[0035] 所述端子座是分设在所述芯体10的顶部内侧,且靠近所述芯体10上臂101的两 侧边处,如图3所示,其中所述端子座分别包括一接线端子21、一中空的座体22,所述座体 22的上端设有一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的顶端具有一与内部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供所 述接线端子21的底端插入固定,且所述连接部23的内部与所述座体22贯通;所述金属连 接片30是呈L型,当所述金属连接片30分别与所述座体22的下端靠合时,通过所述接线 端子21的底端使所述座体22与所述金属连接片30构成同轴穿设固定,并且所述金属连接 片30分别与所述端子座的接线端子21底端构成电连接。
[0036] 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座进一步包括一端子座固定件24,所述端子固定件24具有 两平行的夹片,所述夹片上分别形成一个以上的卡合口 241,所述端子座固定件24的底部 分别向下延伸一固定部242,用以将所述端子座固定件24固设在所述芯体10上;并且,所 述座体22的相对两外侧壁上又分别进一步形成一个以上的凸部221,所述凸部221分别与 所述端子固定件24的各卡合口 241相对应,当上述端子座结合金属连接片30,再由端子座 外侧的凸部221与端子固定件24上的卡合口 241构成卡固状态,使所述端子座以较牢固的 方式结合固定在所述芯体10的顶部。
[0037] 又如图1与图2所示,上述的所述导电片是以平行相对方向设置,且分别具有一第 一端与一第二端,所述导电片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金属连接片30电连接,所述导电片的第 二端分别与所述绕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电连接;本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导电片包括一第 一导电片41与一第二导电片42,所述第一导电片41与所述第二导电片42的第一端分别与 所述芯体10内侧靠近绕组两侧边的所述金属连接片30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电片41是经 弯折之后向所述芯体10内侧绕组的第一端靠拢,所述第一导电片41与所述第二导电片42 的第二端分别与绕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电连接。
[0038] 必须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导电片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导电片43与一 第四导电片44,其构造分别与上述第一导电片41与第二导电片42相同,所述第一导电片 41与所述第二导电片4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绕线11的线头与线尾构成电连接,且所述第 三导电片43与所述第四导电片44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绕线12的线头与线尾构成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多个加强件60,用以将所述第一绕线11的线头夹持在其中一加强 件60与所述第一导电片41之间,同时将所述第二绕线12的线头夹持在又一加强件60与 所述第三导电片43之间,又将所述第一绕线11的线尾夹持在次一加强件60与所述第两导 电片42之间,再将所述第二绕线12线尾夹持在另一加强件60与第四导电片44之间,以此 方式达到较佳的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0是指一不锈钢片。
[0039] 为说明本较佳实施例电感器的具体构造与应用方式,请参考图4与图5所示,其中 为一电感器,所述电感器上所设的两端子座之间具有一端子间距值W1,所述端子间距值W1 是指所述接线端子21的距离,且所述接线端子21与芯体10的中央位置之间具有一定位间 距值C1,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部23的底部与所述芯体10的底部之间具有一第一高度值 H2,且所述接线端子21的顶部与所述芯体10的底部之间又具有一第二高度值H3,所述第二 高度值H3是大于第一高度值H2 ;请参考图4与图6所示,其中包括一整流器70、上述电感 器L以及一电容器,所述整流器70具有一个以上的电流输入端与电流输出端,所述电流输 出端与所述电感器L的绕组第一端N1电联接,所述电感器L的绕组第二端N2与所述电容 器电联接,所述整流器70的主要作用是将接收到的一交流信号转换成一直流信号IL,所述 直流信号IL经过所述电感器L以达到滤波、防止浪涌的目的。
[0040] 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间距值W1为150mm,且具有0. 5mm的调整值;所述定位间距 值C1为35mm,且具有0. 5mm的调整值;所述第一高度值H2为156mm,且具有0. 5mm的调整 值;所述第二高度值H3为174mm,且具有0. 5mm的调整值。
[0041] 前述电感器L的绕组第一、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芯体10的同一侧,且利用平行的 所述导电片与绕组的第一、第二端连接,以将绕组的第一、第二端如同由相对方向延伸,而 分设在所述芯体10顶部的端子座,其通过所述金属连接片30与所述导电片电连接,使得电 感器L的绕组第一、第二端如同分设在所述芯体10的顶部,因此,当多个电感器L要进行串 /并联时,仅需利用各个端子座的接线端子之间的相互连接方式,不用额外使用各种不同尺 寸的其他连接片而能降低制造成本,以达到提升使用效能、增加耐用性的目的。
[〇〇42]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 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感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芯体,其具有一顶部,且所述芯体上设有一绕组,所述绕组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 端; 两个以上的端子座,其分设在所述芯体的顶部,所述端子座分别包括一接线端子; 两个以上的金属连接片,其分别与所述端子座的接线端子电连接; 两个以上的导电片,呈平行相对设置且分别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所述导电片的 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金属连接片电连接,所述导电片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绕组的第一端与第 二端电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分设在所述芯 体的顶部内侧,且靠近所述绕组的两侧边处;所述端子座进一步包括一座体,所述座体的上 端设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一与内部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供所述接线端子插入固 定,所述连接部内与所述座体贯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连接片呈L型,当 所述金属连接片分别与所述座体下端组合,通过所述接线端子使所述座体与所述金属连接 片构成同轴穿设固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进一步包括一 端子座固定件,所述端子固定件具有两平行的夹片,所述夹片上分别形成一个以上的卡合 口,所述端子座固定件的底部分别向下延伸一固定部,用以将所述端子座固定件固定设置 在所述芯体上;上述所述座体的外侧壁上又分别进一步形成一个以上的凸部,所述凸部分 别与所述端子固定件的各卡合口相对应,当上述端子座组合金属连接片,由端子座的凸部 与端子固定件的卡合口相互卡合固定。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感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以上的导电片包 括一第一导电片与一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 芯体内侧靠近绕组两侧边的所述金属连接片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电片是经弯折之后向所 述芯体内侧绕组的第一端靠拢,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的第二端分别与绕组的 第一端与第二端电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安装在一支撑架 上,并且所述芯体与所述支撑架的底部之间具有一间距。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 的端子结构进一步包括多个加强件,用以将所述绕组的第一端夹持在其中一加强件与其中 一导电片之间,同时将所述绕组的第二端夹持在另一加强件与另一导电片之间。
8.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感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是呈中空矩 形且内侧与外侧贯通使所述芯体构成一口字型;所述绕组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绕线与一第二 绕线,且所述芯体具有一上臂、一下臂,所述绕线分别缠绕在所述芯体的上臂与下臂,且所 述绕线的一线头与一线尾分别构成上述绕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感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以上的导电片进 一步包括一第三导电片与一第四导电片,其构造分别与上述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相 同,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绕线的线头与线尾构成电连 接,且所述第三导电片与所述第四导电片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绕线的线头与线尾构成电连 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感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的端子结构进 一步包括多个加强件,用以将所述第一绕线的线头夹持在其中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导电片 之间,并且将所述第二绕线的线头夹持在又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三导电片之间,又将所述第 一绕线的线尾夹持在次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二导电片之间,再将所述第二绕线线尾夹持在另 一加强件与第四导电片之间。
【文档编号】H01F27/24GK203871147SQ201420253289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6日
【发明者】范康 申请人:立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