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接口及连接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8969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接口及连接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接口及连接器设备,所述连接器接口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顺序排列的N个触点,其中第M触点分别与第一I/O接口和第一上拉电阻电连接;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顺序排列的N个触点,其中第N-M+1触点分别与第二I/O接口和第二上拉电阻电连接;绝缘壳体,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绝缘壳体的顶部,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绝缘壳体的底部;第一连接部的N个触点与第二连接部的N个触点排列顺序一致,第一连接部的第P触点与第二连接部的第N-P+1触点通过可切换的开关线路与数据接口电连接。外设正插或反插于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接口时都能被识别,使用方便,而且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连接器接口及连接器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接口及连接器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信号传输的连接器设备以及一种连接器接口。

【背景技术】
[0002]很多的电子设备带有外设接口,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例如手机的数据线接口、平板电脑的数据线接口、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和网线接口等。这些接口对应的外设必须要按照指定的方向插入接口,否则就不能使用。目前的做法都是从结构上做一些防呆措施来规避用户接反,例如将连接器接口设计为梯形接口,外设只能正插不能反插于连接器接口,导致用户使用不便。特别是在灯光昏暗的场合,用户无法分辨出防呆结构,只能尝试着将外设插入连接器接口。这种尝试性插入接口的做法不仅降低了用户体验度,而且会导致外设和连接器接口的使用寿命缩短。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外设只能正插不能反插于连接器接口导致用户使用不便、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等的缺陷,提供一种连接器接口以及连接器设备。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一种连接器接口,其特点在于,其包括:
[0006]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顺序排列的N个触点,其中一第M触点分别与一第一 I/o接口和一第一上拉电阻电连接;
[0007]—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顺序排列的N个触点,其中一第N-M+1触点分别与一第二 I/O接口和一第二上拉电阻电连接;
[0008]一绝缘壳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绝缘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绝缘壳体的底部;
[0009]所述第一连接部的N个触点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N个触点排列顺序一致,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P触点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N-P+1触点通过一可切换的开关线路与一数据接口进行可切换的电连接;
[0010]其中,N、M、P为正整数,且N〉= 2,M〈 = N,P〈 = N,P依次遍历除M之外的所有值。
[0011]较佳地,所述可切换的开关线路包括一双通道模拟开关。双通道模拟开关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P触点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N-P+1触点。
[0012]较佳地,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阻值为1K Ω。
[0013]较佳地,所述第二上拉电阻的阻值为1K Ω。
[0014]本方案中,所述第一 I/O (输出/输出)接口和所述第二 I/O接口为具有所述连接器接口的主机处理器的两个I/o引脚,所述数据接口为具有所述连接器接口的主机处理器的数据接口。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M触点分别与第一 I/O接口、第一上拉电阻电连接,是指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M触点和所述第一 I/O接口均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N-M+1触点分别与第二 I/O接口、第二上拉电阻电连接,是指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N-M+1触点和所述第二 I/O接口均与所述第二上拉电阻电连接。
[0015]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设备,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连接器接□。
[0016]较佳地,所述连接器设备还包括一与所述连接器接口相适配的插头连接器;
[0017]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顺序排列的N个触点,其中一第Q触点接地,其余N-1个触点为数据信号触点,所述插头连接器的N个触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N个触点排列顺序一致;
[0018]所述插头连接器用于正插或反插于所述连接器接口,当所述插头连接器正插于所述连接器接口时,所述插头连接器的N个触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N个触点相对应,所述第Q触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M触点相对应;
[0019]当所述插头连接器反插于所述连接器接口时,所述插头连接器的N个触点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N个触点相对应,所述第Q触点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N-M+1触点相对应;
[0020]其中Q为正整数,且Q〈 = N。
[0021]本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N个触点、所述第二连接部的N个触点、所述插头连接器的N个触点排列顺序均一致,所述第一 I/O接口和第二 I/O接口的电平默认为高电平,所述插头连接器的第Q触点接地。
[0022]当所述插头连接器正插于所述连接器接口时,插头连接器的第Q触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M触点电连接,由于第一连接部的第M触点与第一 I/O接口电连接,因此第一 I/O接口变为低电平,双通道模拟开关切换至第一连接部的第P触点,即第一连接部的第P触点与所述数据接口电连接进行数据通讯,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N-P+1触点不与数据接口电连接;
[0023]当所述插头连接器反插于所述连接器接口时,插头连接器的第Q触点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N-M+1触点电连接,由于第二连接部的第N-M+1触点与第二 I/O接口电连接,因此第二 I/O接口变为低电平,双通道模拟开关切换至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N-P+1触点,即第二连接部的第N-P+1触点与所述数据接口电连接进行数据通讯,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P触点不与数据接口电连接。
[0024]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以上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施例。
[0025]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26]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接口及连接器设备,通过线路设计与结构改变,使得插头连接器在任意插入,即正插或反插于连接器接口时都能被识别。与现有连接器设备相比,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而且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接口的电路连接结构图。
[0028]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正插于连接器接口的电路连接结构图。
[003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反插于连接器接口的电路连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接口 107包括第一连接部101、第二连接部102以及绝缘壳体106。
[0033]第一连接部101包括顺序排列的4个触点,其中第I触点分别与第一 I/O接口GP1l (GP10为通用输入/输出)、上拉到一电源VDD的10ΚΩ电阻电连接,此时GP1l的电平为闻电平。
[0034]第二连接部102包括顺序排列的4个触点,其中第4触点分别与第二 I/O接口GP102、上拉到一电源VDD的10ΚΩ电阻电连接,此时GP102的电平为高电平。
[0035]第一连接部101的第2、3、4触点和第二连接部102的第3、2、I触点分别通过双通道模拟开关103与数据接口 104进行可切换的电连接,双通道模拟开关103包括SW1、SW2、Sff3ο绝缘壳体106,用于容纳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第一连接部101设于绝缘壳体106的顶部,第二连接部102设于绝缘壳体106的底部。
[0036]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设备包括连接器接口 107和插头连接器105,插头连接器105与连接器接口 107相适配。插头连接器105包括顺序排列的4个触点,其中第I触点接地,第2、3、4触点均为数据信号触点。
[0037]第一连接部101的4个触点、第二连接部102的4个触点和插头连接器105的4个触点的顺序均为自左向右排列。其中第一连接部101的4个触点和第二连接部102的4个触点从外表看形状均相同,插头连接器105的4个触点的形状均相同,由于三者的触点的排列顺序均一致,因此反映在图中三者的触点从左至右的排列序号均依次为1、2、3、4。
[0038]如图3所示,当插头连接器105正插于连接器接口(图中未示出)时,插头连接器105的4个触点与第一连接部101的4个触点电连接,其中插头连接器105的第I触点与第一连接部101的第I触点电连接。此时GP1l的电平变为低电平,主机处理器检测到GP1l (而非GP102)的电平变为低电平,则双通道模拟开关SWl切换至第一连接部101的第2触点,SW2切换至第一连接部101的第3触点,SW3切换至第一连接部101的第4触点。此时,插头连接器105的第2、3、4触点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01的第2、3、4触点电连接,插头连接器105的数据信号触点与数据接口 104电连接,实现数据通讯。
[0039]如图4所示,当插头连接器105反插于连接器接口(图中未示出)时,插头连接器105的4个触点与第二连接部102的4个触点电连接,其中插头连接器105的第I触点与第二连接部102的第4触点电连接。此时GP102的电平变为低电平,主机处理器检测到GP102 (而非GP101)的电平变为低电平,则双通道模拟开关SWl切换至第二连接部102的第3触点,SW2切换至第二连接部102的第2触点,SW3切换至第二连接部102的第I触点。此时,插头连接器105的第2、3、4触点分别与第二连接部102的第3、2、I触点电连接,插头连接器105的数据信号触点与数据接口 104电连接,实现数据通讯。
[0040]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接口,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顺序排列的N个触点,其中一第M触点分别与一第一 I/O接口和一第一上拉电阻电连接; 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顺序排列的N个触点,其中一第N-M+1触点分别与一第二 I/O接口和一第二上拉电阻电连接; 一绝缘壳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绝缘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绝缘壳体的底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N个触点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N个触点排列顺序一致,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P触点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N-P+1触点通过一可切换的开关线路与一数据接口进行可切换的电连接; 其中,N、M、P为正整数,且N〉= 2,M〈 = N,P〈 = N,P依次遍历除M之外的所有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切换的开关线路包括一双通道模拟开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阻值为1K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拉电阻的阻值为1KΩ。
5.一种连接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设备还包括一与所述连接器接口相适配的插头连接器; 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顺序排列的N个触点,其中一第Q触点接地,其余N-1个触点为数据信号触点,所述插头连接器的N个触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N个触点排列顺序一致; 所述插头连接器用于正插或反插于所述连接器接口,当所述插头连接器正插于所述连接器接口时,所述插头连接器的N个触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N个触点相对应,所述第Q触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M触点相对应; 当所述插头连接器反插于所述连接器接口时,所述插头连接器的N个触点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N个触点相对应,所述第Q触点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N-M+1触点相对应; 其中Q为正整数,且Q〈 = N。
【文档编号】H01R13/66GK204088782SQ201420534906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7日
【发明者】滕丽丽 申请人:芯讯通无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