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7727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第204230555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向插接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一外屏蔽壳及一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接地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上下绝缘块,所述接地片夹持于所述上下绝缘块之间。所述外屏蔽壳成中空筒状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基座上下表面贴合所述外屏蔽壳的内表面。参照中国实用新型第204257908号专利,公开的一种正反插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一金属隔板及一屏蔽壳体。所述金属隔板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开设有穿孔。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块和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设有凸柱,所述第二绝缘块具有凹陷部,所述凸柱透过穿孔与所述第二绝缘块的凹陷部卡持。所述屏蔽壳体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外侧,且定位所述绝缘本体。现有技术中,所述绝缘本体大多分上下两块,有接地片分隔,在组装进金属外壳时,接地片容易发生旋转,使得绝缘本体组装中发生偏移,无法保证较好的正位度。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保证舌板正位度且增强电连接器强度。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具有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设在所述绝缘本体内部的接地片以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接地片具有向后水平延伸出所述遮蔽壳体的至少一个支撑部,所述遮蔽壳体后端设有对应每一所述支撑部的一对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之间具有容纳部以在上下方向上收容夹持所述支撑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接地片具有向后水平延伸出所述遮蔽壳体的支撑部,所述遮蔽壳体后端设有对应每一所述支撑部的一对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之间具有容纳部以在上下方向上收容夹持所述支撑部,并进行焊接固定,从而令所述接地片与所述遮蔽壳体在横断方向与上下方向定位,保证绝缘本体的正位度,避免翻转。【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取出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图6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本发明电连接器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流动孔10第一绝缘本体11第一缺口110第一基座111第一舌板112凸块114第一后端部115抵接块116导流孔117第二绝缘本体12第二缺口120第二基座121第二舌板122突起部123卡持块124第三绝缘本体13导电端子2第一端子21第一接触部211第一固持部212第一焊接部213第一搭接部214第二端子22第二接触部221第二固持部222第二焊接部223第二搭接部224接地片3边缘部30主体部31穿孔311连接块312侧翼32定位部33固定部331支撑部332抵接部333遮蔽壳体4环形部40顶壁41凸包410底壁42侧壁43固定脚44凸台441夹持部45容纳部450止位壁46金属外壳5第一遮挡部51第二遮挡部52开口521第二弹性臂522第三遮挡部53第一弹性臂54胶水墙6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7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接触部分为对接部。界定对接方向、与对接方向垂直横断方向及与对接方向和横断方向均垂直的上下方向。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安装于绝缘本体1内的接地片3及包覆于绝缘本体1外并形成收容腔的遮蔽壳体4。请参照图5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上下叠设的第一绝缘本体11和第二绝缘本体12及第三绝缘本体1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包括第一基座111及自第一基座111向前延伸形成且与所述第一基座111分隔设置而形成第一缺口110的第一舌板112。所述第一舌板112下表面前端向下突出有凸块114。所述第一基座111后端设有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后端部115及向外侧延伸形成的抵接块116。参阅图3所示,所述第一基座111后端顶部开设有容纳胶水灌入的导流孔117。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包括第二基座121及自第二基座121向前延伸形成且与所述第二基座121分隔设置而形成第二缺口120的第二舌板122。所述第二舌板122下表面凸设有突起部123及设于前端向下延伸形成的卡持块124。所述卡持块124抵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舌板112前端。所述第三绝缘本体13填充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缺口110和第二绝缘本体12的第二缺口120。所述导电端子2与所述绝缘本体1一体成型,包括固持在第一绝缘本体11上的第一端子21及固持在第二绝缘本体12上的第二端子22。所述第一端子21包括露出所述第一舌板112上表面的第一接触部211、露出于所述第一缺口110的第一固持部212及自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后端部115底部水平延伸出的第一焊接部213。所述第二端子22包括露出所述第二舌板122下表面的第二接触部221、露出于所述第二缺口120的第二固持部222及自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的第二基座121后端延伸出的第二焊接部223。露出所述第一舌板112上表面的第一接触部211外表面与所述第一舌板112上表面齐平,露出所述第二舌板122下表面的第二接触部221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舌板122下表面齐平。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沿前后延伸的中轴对称分布,分别包括四根向前突出的电力端子和八根位置稍后的信号端子。位于两侧的两根电力端子用于接地,而中部的两根电力端子用于提供电源。八根位置稍后的信号端子中包括分列两侧的四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位于中央的两根低速差分信号端子及分列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两旁的两根控制用端子。所述第一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1和第二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1为上下对应设置,而第一端子21的第一焊接部213和第二端子22的第二焊接部223分别位于同一平面内。从而,不管对接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时,均能够保证电连接器100的第一接触部211和第二接触部221与对接连接器的对应接触部正确且对位的电性连接。参阅图5和图6所示,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一端子21的接地端子的第一固持部212设有向下弯折再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一搭接部214。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端子22的接地端子的第二固持部222设有向上弯折再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二搭接部224。所述接地片3包括水平延伸且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和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之间的主体部31、自所述主体部31两侧上下延伸形成的侧翼32及设于后端的定位部33。所述主体部31前端两侧具有露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边缘部30。所述主体部31具有挖空以收容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的突起部123的穿孔311及自上下表面两侧分别向外凸起而容纳于所述第一缺口110和第二缺口120的连接块312。所述第一端子21的第一固持部212上的第一搭接部214搭接在位于所述接地片3下表面上的连接块312上,所述第二端子22的第二固持部222上的第二搭接部224搭接在位于所述接地片3上表面上的连接块312上,从而令所述第一端子21的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22的接地端子形成电性导通。所述侧翼32设在所述第一基座111和第二基座121两侧。所述定位部33具有上下延伸形成的固定部331、自所述固定部331向外侧水平延伸形成的支撑部332及自所述固定部331向内水平延伸形成的抵接部333。所述固定部331、抵接部333及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后端部115之间形成流动孔10,使得胶水流动从而形成胶水墙6。参阅图1至图7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壁41与底壁42及连接所述顶壁41与底壁42的一对侧壁43。参阅图6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前端具有环形部40,所述环形部40在上下方向上长出所述顶壁41和底壁42。所述遮蔽壳体4的顶壁41和底壁42上设有若干向内部凸伸的凸包410,所述凸包410与对接连接器干涉接触,用以接地。所述侧壁43上设有向外延伸再向下弯折形成的固定脚44。所述固定脚44前端设有向下突出的凸台441,所述凸台441可定位在电路板上,防止电连接器100翻转。所述一对侧壁43后端分别具有上下相对分隔设置而形成容纳部450的一对夹持部45。所述接地片3的支撑部332在上下方向上收容固定在所述一对夹持部45之间的容纳部450内,并进行焊接固定,所述接地片3的固定部331抵持在所述夹持部45内侧,所述接地片3的抵接部333搭接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抵接块116上,从而令所述接地片与所述遮蔽壳体4在横断方向与上下方向定位,保证绝缘本体1的第一舌板112和第二舌板122的正位度,避免翻转。所述遮蔽壳体4前端部分大致成圆筒形,后端部分大致成长方体。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后端部115与所述遮蔽壳体4的后端框口齐平。所述遮蔽壳体4具有设于内腔的止位壁46,在本设计中,所述止位壁46设于所述遮蔽壳体4的前端部分与后端部分交界处。所述止位壁46缩小所述遮蔽壳体4的后端口大小,令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基座111和第二绝缘本体12的第二基座121挡止在所述止位壁46后端。所述对接部包括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舌板112和第二舌板122、所述接地片3的主体部31、所述导电端子2的第一接触部211和第二接触部221以及部分第三绝缘本体13。所述对接部部分露出所述遮蔽壳体4的前端口。参阅图5至图6所示,所述金属外壳5包括在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遮挡部51、自所述第一遮挡部51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遮挡部52、自所述第一遮挡部51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三遮挡部53及自所述第一遮挡部51两侧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一弹性臂54。所述第一遮挡部51盖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基座111上,所述第二遮挡部52遮蔽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基座121后端,所述第三遮挡部53遮蔽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后端部115后端且贴合所述遮蔽壳体4后端,所述第一弹性臂54夹持在所述遮蔽壳体4的夹持部45外部。所述第二遮挡部52中部开设有开口521及设于开口521的第二弹性臂522。所述第二弹性臂522抵持所述胶水墙6后端。参阅图2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封堵于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的胶水墙6。所述胶水墙6透过所述流动孔10和所述绝缘本体1的的导流孔117灌胶,从而填充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基座111和第二基座121与所述遮蔽壳体4之间的空隙,充分达到防水功效。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