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化滤波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1748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化滤波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化滤波电容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和高效率以及应用范围的扩大,相应的就要求采用的滤波电容器能达到小型化、大容量等更适应高密度组装的要求。但是现有技术的小型化滤波电容器一般采用焊接密封的方法,然后在焊接点增加密封材料来增强密封性,但是由于焊接过程中会出现焊点虚焊等现象,而且焊点受温度的变化非常明显,因此会导致电容器的密封性降低,造成漏电等安全事故,而且电容器内部的过流保护措施不太完善,其敏感度不高,因此降低了电容器的安全性,不能够同时达到多方面的要求。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特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机械冲压密封、不易受温度影响以及内部过流保护敏感度高的小型化滤波电容器。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小型化滤波电容器,包括壳体、电容芯子、连接在电容芯子上的引出端子以及包裹着电容芯子的绝缘材料层,所述电容芯子上设置有至少一层聚丙烯薄膜,所述绝缘材料层外设置有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两侧均安装有定位板,所述引出端子通过定位板固定在金属外壳对应的位置上,所述引出端子与金属外壳连接处浇注有一层密封树脂,所述引出端子为外接部与定位部形成的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引出端子的外接部与定位部之间设置有一凸部。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部的横截面呈腰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一与引出端子相配合的腰形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板的厚度为3-5mm。

进一步地,所述聚丙烯薄膜上设置有一层电极层,聚丙烯薄膜某一端设有过流保护层。

进一步地,所述过流保护层的材料为PTC热敏电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机械密封的方法,即通过冲压的方式将引出端子固定在定位板上,解决了传统焊接密封技术中焊点易受温度影响的问题,密封性高;过流保护层采用PTC热敏电阻,敏感度高,使用安全;而且定位板的厚度较大,抗压效果显著,提高了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聚丙烯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引出端子与定位板配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引出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2、电容芯子,3、绝缘材料层,4、引出端子,5、聚丙烯薄膜,6、金属外壳,7、电极层,8、过流保护层,9、定位板,10、密封树脂,401、外接部,402、凸部,403、定位部,901、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小型化滤波电容器,包括壳体1、电容芯子2、连接在电容芯子2上的引出端子4以及包裹着电容芯子2的绝缘材料层3,电容芯子2上设置有至少一层聚丙烯薄膜5,绝缘材料层3外设置有金属外壳6,金属外壳6两侧均安装有定位板9,引出端子4通过定位板9固定在金属外壳6对应的位置上,引出端子4与金属外壳6连接处浇注有一层密封树脂10,能够密封引出端子4与金属外壳6之间的间隙,增加电容器的密封性,也能吸收电容器内部受热膨胀的压力,可减少金属外壳6的压力,引出端子4为外接部401与定位部403形成的一体化结构。

其中,引出端子4的外接部401与定位部403之间设置有一凸部402,能够使得安装更加方便,而且凸部402能够与金属外壳6实现紧密挤压,具有很好的紧固作用,结构更加合理。定位部403的横截面呈腰形结构,定位板9上设置有一与引出端子4相配合的腰形定位孔901,腰型孔设计便于元件间的相互位置达到理想的状态或元件间位置的调整,只要在其对应位置加装有平垫圈即可提高腰型孔的定位紧固作用,操作简单,将引出端子4上的定位部403从上至下插入定位板9上的定位孔901内,待引出端子4上的凸部402紧密压在金属外壳6上时,即采取冲压的方式使引出端子4上的定位部403的下边缘略微涨出,从而将引出端子4卡在定位孔901内,因此,定位孔901的直径等于定位部403的外径,而且定位板9的厚度为3-5mm,厚度较大,抗压效果显著,提高了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另外,聚丙烯薄膜5上设置有一层电极层7,聚丙烯薄膜5某一端设有过流保护层8,过流保护层8的材料为PTC热敏电阻,PTC热敏电阻是一种典型具有温度敏感性的半导体电阻,超过一定的温度时,它的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阶跃性的增高,从而起到过流保护的作用,敏感度高,使用安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机械密封的方法,解决了传统焊接密封技术中焊点易受温度影响的问题,密封性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