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109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使形成块形状的嵌合侧部件嵌合于接受侧部件的连接器。接受侧部件具备能够嵌合于嵌合侧部件的外侧的罩部。

作为这种连接器,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将形成块形状的二极管连接器嵌合于连接器壳体的连接器。作为用于将二极管连接器以嵌合状态保持于连接器壳体的卡定构造,该连接器以向连接器壳体的罩部的外侧突出一级的形态具备突出部。突出部具备从罩部向外侧立起的纵壁和从纵壁的顶端沿大致直角方向突出的横壁。突出部设于罩部的开口侧的端部,横壁的突出端与罩部分离。另一方面,在二极管连接器的外表面上设有锁定部(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未图示),该锁定部在与连接器壳体嵌合时能够从罩部的里侧卡定于突出部的横壁。通过使二极管连接器的锁定部卡定于罩部的突出部,二极管连接器以嵌合状态被保持于连接器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873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卡定构造中,突出部的横壁容易向外侧张开,因此卡定状态容易被解除。这是因为,在将嵌合侧部件嵌合于接受侧部件之后,以在卡定构造的外周面缠绕带而进行固定为前提。因此,为了不需要缠带来实现成本降低,期望提高接受侧部件保持嵌合侧部件的保持力。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接受侧部件将嵌合侧部件保持成嵌合状态的保持力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嵌合侧部件嵌合于接受侧部件的连接器,所述嵌合侧部件具有形成块形状的主体部和在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上立起设置的锁定部,所述接受侧部件具有罩部,所述罩部向前方开口而能够嵌合于所述嵌合侧部件的外侧,在所述锁定部中的在所述嵌合侧部件与所述接受侧部件嵌合的状态下面向所述罩部的开口侧的面上,设有相对于从所述接受侧部件脱离的方向呈大致直角地峭立的卡定面,所述接受侧部件具有锁定突起,所述锁定突起在所述罩部的内表面突起设置并从所述罩部的开口侧与所述卡定面卡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锁定突起不容易移位,所以锁定突起与卡定面的卡定状态不会容易地被解除。因此,能够提高接受侧部件将嵌合侧部件保持成嵌合状态的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是表示将嵌合侧部件和接受侧部件嵌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嵌合侧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嵌合侧部件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嵌合侧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接受侧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斜上后方观察到的接受侧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接受侧部件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接受侧部件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接受侧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嵌合侧部件和接受侧部件嵌合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嵌合侧部件和接受侧部件嵌合的状态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嵌合侧部件和接受侧部件嵌合的状态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嵌合侧部件和接受侧部件嵌合的状态的连接器的剖视图,是与图11的A-A位置处的剖面相当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C…连接器

10…嵌合侧部件

11…主体部

15…锁定部

16…卡定面

20…接受侧部件

21…罩部

22…主体嵌合部

23F、23S…一对壁部

24…锁定接受部

25…第一加强部(加强部)

26…第二加强部(加强部)

32…架设部

34…开口部

35…锁定突起

37…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

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如下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所述罩部具备:主体嵌合部,形成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的形状;和锁定接受部,具有沿着所述锁定部的外表面相向配置的一对壁部,所述锁定突起在所述锁定接受部的内表面突起设置。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罩部形成沿着嵌合侧部件的外形的形状,因此能够使接受侧部件为紧凑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如下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所述锁定接受部具备架设于所述一对壁部的架设部。根据这样的结构,一对壁部不容易张开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持卡定面与锁定突起的卡定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如下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在所述锁定接受部设有能够向所述一对壁部之间插入工具的开口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从开口部向一对壁部之间插入工具而解除锁定部与锁定突起的卡定,从接受侧部件拆下嵌合侧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如下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所述锁定突起中的面向所述罩部的开口侧的面为从所述开口侧朝向里侧突出尺寸逐渐增加的倾斜面。根据这样的结构,嵌合侧部件的锁定部容易越过锁定突起,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嵌合侧部件嵌合于接受侧部件的作业。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如下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所述接受侧部件具备沿着所述罩部的开口设置的加强部。根据这样的结构,罩部不容易变形,因此能够提高接受侧部件将嵌合侧部件保持成嵌合状态的保持力。

<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图13,详细地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C是内置有大容量的贴片二极管(未图示)的小型连接器,在使得具有整流作用时使用。连接器C具有内置有贴片二极管(chip diode)的嵌合侧部件10和供嵌合侧部件10嵌合的接受侧部件20。以下,在各结构部件中,将相对于对方侧的嵌合方向前侧作为前方,将其相反侧(脱离方向)作为后方,即,在嵌合侧部件10中,将图1的左上侧作为前方,将右下侧作为后方,在接受侧部件20中,将图1的右下侧作为前方,将左上侧作为后方,另外,将图1的上侧作为上方,将下侧作为下方而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嵌合侧部件10。

嵌合侧部件10具备对贴片二极管进行树脂密封的主体部11和连接于贴片二极管的连接端子12。连接端子12从主体部11向前方突出。

如图2~图4所示,主体部11作为整体而形成长方体形状(大致方块形状)。主体部11具有沿着后端缘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台阶部13和沿着侧缘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台阶部14。

第一台阶部13设于主体部11的上下两面,分别从主体部1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从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第一台阶部13在主体部11的整个宽度方向范围内形成。设于主体部11的上表面的第一台阶部13和设于下表面的第一台阶部13形成为大致相同的突出尺寸。

第二台阶部14仅设于主体部11的上表面侧,从主体部1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第二台阶部14设于主体部11的后部,与设于主体部11的上表面的第一台阶部13相连。第一台阶部13和第二台阶部14形成为大致相同的突出尺寸。

在主体部11的上表面上立起设置有锁定部15。锁定部15形成沿着主体部11的侧缘竖立的壁状。锁定部15设于主体部11的前部(大致一半),从主体部11的前端形成到第二台阶部14的前端。锁定部15与第二台阶部14连续。锁定部15与第二台阶部14具有同等的宽度尺寸。

在锁定部15的后表面(在嵌合侧部件10与接受侧部件20嵌合的状态下面向罩部21的开口侧的面)形成有相对于从接受侧部件20脱离的方向呈大致直角地峭立的卡定面16。另外,卡定面16与第二台阶部14的上表面之间为圆滑地弯曲的圆角部17。

锁定部15具有比卡定面16更向上方突出的突部18。如图3所示,突部18从侧方观察时形成山状,前后两面以同等的倾斜度倾斜。突部18的突出端面形成为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水平)的面。另外,锁定部15中的比突部18靠前侧的部分(以下,称为前部19)具有与卡定面16同等的高度尺寸。

接着,说明接受侧部件20。接受侧部件20为合成树脂制,具备向前方开口而能够嵌合于嵌合侧部件10的外侧的罩部21和收容与电线W的末端部连接的端子配件T的端子收容部40。

在端子收容部40设有两个腔室41。与电线W的末端部连接的端子配件T从后方向各腔室41插入,并卡定于矛状部(lance)42而防止脱落。在端子收容部40的前壁43形成有供嵌合侧部件10的连接端子12插入的贯通孔44。

罩部21具备:主体嵌合部22,形成沿着主体部11的外表面的形状;和锁定接受部24,具有沿着锁定部15的外表面相向配置的一对壁部(以下,称为第一壁部23F及第二壁部23S)。

主体嵌合部22形成沿着主体部11的外表面(上下两面及左右两面)的方筒形状。主体嵌合部22具备沿着主体部11的上表面的上壁22A;沿着主体部11的下表面的下壁22B以及沿着主体部11的左右两面的一对侧壁22C。

如图8所示,罩部21具备设于主体嵌合部22的上表面的第一加强部25和设于主体嵌合部22的下表面的第二加强部26。第一加强部25及第二加强部26沿着罩部21的开口端向外竖立。

第一加强部25具备从主体嵌合部22的上表面向上侧突起设置的基部27和在基部27的上表面上立起设置的立设部28。立设部28与基部27相比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并且沿着基部27的前端设置。第一加强部25形成于除了锁定接受部24以外的罩部21的整个宽度范围,一端与锁定接受部24的第二壁部23S相连(参照图9)。

第二加强部26在主体嵌合部22的下表面处向下方突出一级。第二加强部26在罩部21的整个宽度范围内形成。第二加强部26的突出尺寸及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为与第一加强部25的基部27的突出尺寸及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同等的尺寸。在罩部21中的第二加强部26的内侧(上部)形成有凹部29(参照图13)。位于主体部11的下侧的第一台阶部13能够进入凹部29。

锁定接受部24的第一壁部23F及第二壁部23S在罩部21的全长范围内设置。第一壁部23F及第二壁部23S隔开与锁定部15的宽度尺寸同等的间隔而相向。第一壁部23F及第二壁部23S的高度尺寸为与第一加强部25同等的高度尺寸(参照图8)。第一壁部23F与第二壁部23S之间的空间整体与罩部21的内侧的空间连通。

锁定接受部24沿着罩部21的侧缘立起设置。第一壁部23F沿着罩部21的侧缘,第二壁部23S以与第一壁部23F大致平行的方式位于内侧(罩部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

第一壁部23F具有与罩部21的侧壁22C同等的厚度尺寸(参照图7)。第一壁部23F的前端上角部为形成圆弧形状的弧状部31(参照图13)。第二壁部23S相对于主体嵌合部22的上壁22A呈大致直角。

锁定接受部24具备架设于第一壁部23F及第二壁部23S的上端的架设部32。架设部32设于锁定接受部24的后端部。锁定接受部24的后端上部通过架设部32而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为大致四方形状。锁定接受部24中的比架设部32靠前方处为使第一壁部23F与第二壁部23S之间的空间向上方开放的开放部33。

在锁定接受部24设有能够向第一壁部23F与第二壁部23S之间插入工具的开口部34(参照图6)。开口部34由第一壁部23F、第二壁部23S和架设部32包围而成。开口部34设于锁定接受部24的后端,使第一壁部23F与第二壁部23S之间的空间向后方开放。

如图13所示,在锁定接受部24的内表面突起设置有锁定突起35。锁定突起35形成于第一壁部23F的内表面(与第二壁部23S相向的面)。锁定突起35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前端位于弧状部31的后端。锁定突起35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与锁定部15的包括突部18在内的高度尺寸同等。另外,锁定突起35的下端部中的从第一壁部23F突出的突出端角部在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体范围内形成圆滑的形状。

如图12所示,锁定突起35的后表面(靠开放部33侧的面)为与锁定部15的卡定面16卡定的卡定接受面36。卡定接受面36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嵌合侧部件10的脱离方向)呈大致直角地峭立的面,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壁部23F的壁面大致垂直。卡定接受面36形成于锁定突起35的整个后表面。

锁定突起35的前表面(面向罩部21的开口侧的面)为从罩部21的开口侧(前侧)朝向里侧(后侧)突出尺寸逐渐增加的倾斜面37。倾斜面37以平缓的倾斜形成至接近锁定突起35的后端的位置。另外,锁定突起35的突出端面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壁部23F的壁面大致平行。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连接器C的嵌合及脱离作业的一例。在嵌合连接器C时,将连接端子12朝向前侧并将嵌合侧部件10嵌合于接受侧部件20。于是,嵌合侧部件10的主体部11进入罩部21,锁定部15的前部19与锁定突起35的倾斜面37抵接。随着嵌合侧部件10的进一步的压入,第一壁部23F逐渐向外侧张开,当锁定部15越过锁定突起35时,第一壁部23F向内侧进行弹性恢复,锁定突起35的卡定接受面36与锁定部15的卡定面16在接近的位置处沿前后方向相向。由此,锁定突起35的卡定接受面36卡定于锁定部15的卡定面16,连接器C被保持成嵌合状态。通过以上操作,连接器C的嵌合作业完成。

如图10所示,在连接器C的嵌合状态下,嵌合侧部件10的主体部11的大致整体嵌合在罩部21内,连接端子12突出到端子收容部40内。此时,锁定部15的前部19及突部18的前侧的倾斜面进入到架设部32的下侧,第二台阶部14进入到一对壁部23F、23S之间。另外,锁定部15的整体从锁定接受部24的开口部34面向后方。

在使连接器C脱离时,从锁定接受部24的开口部34插入工具。此时,工具的前端会由架设部32引导到第一壁部23F与第二壁部23S之间,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工具的顶端向第一壁部23F与第二壁部23S之间的空间的适当的位置插入。利用插入到锁定接受部24的内侧的工具的顶端一边将第一壁部23F向外侧按压一边将锁定部15向前方按压,解除锁定部15的卡定面16与锁定突起35的卡定接受面36的卡定而拆下嵌合侧部件10。通过以上操作,连接器C的脱离作业完成。

接着,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及效果。本实施例的连接器C是嵌合侧部件10嵌合于接受侧部件20的连接器C,嵌合侧部件10具备形成块形状的主体部11和在主体部11的外表面上立起设置的锁定部15,接受侧部件20具有向前方开口而能够嵌合于嵌合侧部件10的外侧的罩部21。在锁定部15的后表面(在嵌合侧部件10与接受侧部件20嵌合的状态下面向罩部21的开口侧的面)设有相对于从接受侧部件20脱离的脱离方向呈大致直角地峭立的卡定面16,接受侧部件20具有在罩部21的内表面突起设置并从罩部21的开口侧与卡定面16卡定的锁定突起35。

根据该结构,锁定突起35不容易移位,因此锁定突起35与卡定面16的卡定状态不容易被解除。因此,能够提高接受侧部件20将嵌合侧部件10保持成嵌合状态的保持力。

另外,罩部21具备:主体嵌合部22,形成沿着主体部11的外表面的形状;和锁定接受部24,具有沿着锁定部15的外表面相向配置的一对壁部23F、23S,锁定突起35在锁定接受部24的内表面突起设置。根据该结构,由于罩部21形成沿着嵌合侧部件10的外形的形状,因此能够使接受侧部件20为紧凑的形状。另外,由于锁定突起35处于锁定接受部24的内表面,因此与在外表面突起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

另外,锁定接受部24具备架设于一对壁部23F、23S的架设部32。根据该结构,一对壁部23F、23S不容易张开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持卡定面16与锁定接受部24的卡定状态。而且,通过架设部32,能够防止异物(电线、小型端子等)从外部进入到一对壁部23F、23S之间。

另外,在锁定接受部24设有能够向一对壁部23F、23S之间插入工具的开口部34。根据该结构,能够从开口部34向一对壁部23F、23S之间插入工具而解除锁定部15与锁定突起35的卡定,从接受侧部件20拆下嵌合侧部件10。

另外,锁定突起35的前表面(面向罩部21的开口侧的面)为从开口侧朝向里侧突出尺寸逐渐增加的倾斜面37。根据该结构,嵌合侧部件10的锁定部15容易越过锁定突起35,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嵌合侧部件10嵌合于接受侧部件20的作业。

另外,接受侧部件20具备沿着罩部21的开口设置的第一加强部25及第二加强部26。根据该结构,罩部21不容易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接受侧部件20将嵌合侧部件10保持成嵌合状态的保持力。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利用上述描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如下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二极管内置连接器C的情况,但不限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连接器。

(2)在上述实施例中,锁定突起35设于第一壁部23F,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于第二壁部。

(3)在上述实施例中,罩部21具备:主体嵌合部22,形成沿着主体部11的外表面的形状;和锁定接受部24,具有沿着锁定部15的外表面相向配置的一对壁部23F、23S,但不限于此,例如,罩部也可以形成能够在内侧收容包括锁定部在内的嵌合侧部件的整体的方筒状。

(4)在上述实施例中,锁定接受部24具备架设于一对壁部23F、23S的架设部,但也可以不一定具备架设部。

(5)在上述实施例中,架设部32架设于一对壁部23F、23S的上端,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架设于一对壁部的后端。

(6)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锁定接受部24设有能够向一对壁部23F、23S之间插入工具的开口部34,但也可以不一定设置开口部。

(7)在上述实施例中,接受侧部件20具备沿着罩部21的开口设置的第一加强部25及第二加强部26,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具备加强部,或者也可以仅具备其中任一方。

(8)在上述实施例中,锁定部15设于主体部11的上表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锁定部设于主体部的下表面或左右侧面中的任一面。

(9)在上述实施例中,锁定部15沿着主体部11的侧缘设置,但不限于此,例如,锁定部也可以设于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