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进线的新型绞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73378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方便进线的新型绞线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绞线机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进线的新型绞线机。



背景技术:

在线束的使用中,一般使用线束将电源、电气等进行连通,很多时候由于使用的线束较多,一般将线束进行绞合,现在一般通过人工将至少两根的线束进行绞合,但手工绞合成的线束,线股之间的距离不均匀,且绞合速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进线的新型绞线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方便进线的新型绞线机,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前后设有若干排绕线装置,所述绕线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通过设置在支撑架上的电机带动转动,所述转轴右端设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上设有第一定位装置,所述工作台上支撑架右侧还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两侧设有挡板,所连接轴上设有滑动连接的第二定位装置,所述工作台右侧还设有进线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进线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前后设有一对相对平行设置的横向压紧辊,所述横向压紧辊的轴线与支架垂直,所述横向压紧辊上下还设有一对竖向压紧辊,所述其中一个竖向压紧辊与电机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和连接轴的轴线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上第二定位装置的左右侧还分别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台上的绕线装置前后均匀设有三排,所述导线装置同样设有三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上还设有松紧调节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进线的新型绞线机,本发明设有进线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前后设有一对相对平行设置的横向压紧辊,所述横向压紧辊的轴线与支架垂直,所述横向压紧辊上下还设有一对竖向压紧辊,所述其中一个竖向压紧辊与电机连接,可以提高胶合效率,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可以大大提高绞合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工作台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结合附图1和图2,一种方便进线的新型绞线机,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上前后设有若干排绕线装置,所述绕线装置包括支撑架2、所述支撑架2上设有转轴3,所述转轴3通过设置在支撑架2上的电机4带动转动,所述转轴3右端设有连接架5,所述连接架5上设有第一定位装置6,所述工作台1上支撑架2右侧还设有连接轴7,所述连接轴7两侧设有挡板8,所连接轴7上设有滑动连接的第二定位装置9,所述工作台1右侧还设有进线装置10。

进一步的,所述进线装置10包括支架15,所述支架15前后设有一对相对平行设置的横向压紧辊16,所述横向压紧辊16的轴线与支架15垂直,所述横向压紧辊16上下还设有一对竖向压紧辊17,所述其中一个竖向压紧辊17与电机18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3和连接轴7的轴线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7上第二定位装置9的左右侧还分别设有第一弹簧13和第二弹簧14。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台1上的绕线装置前后均匀设有三排,所述导线装置10同样设有三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装置6和第二定位装置9上还设有松紧调节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进线的新型绞线机,本发明设有进线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前后设有一对相对平行设置的横向压紧辊,所述横向压紧辊的轴线与支架垂直,所述横向压紧辊上下还设有一对竖向压紧辊,所述其中一个竖向压紧辊与电机连接,可以提高胶合效率,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可以大大提高绞合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