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2263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压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接连接器,尤其涉及具备螺旋状的弹性臂部、和在弹性臂部的端部形成的触点部的压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用于将电子设备中内置的基板的配线电极与其他构件(电子部件、基板等)的触点电极以不直接钎焊的方式电连接的电子部件,实际应用具备螺旋状的弹性臂部、和在弹性臂部的端部形成的触点部的被称为压接连接器的部件。

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了以往的压接连接器。以下,利用图7对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以往的压接连接器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以往的压接连接器即竹笋状接触器901的构造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图7中的方向将簧圈910的螺旋的轴向设为上下方向,将具有触点部920的一侧设为上侧而进行说明。

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竹笋状接触器901(压接连接器)是对具有导电性与弹性的金属板施加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地形成的电子部件,如图7所示,具备:簧圈910(弹性臂部)、在簧圈910的一端形成而与其他构件的触点电极压接的触点部920、以及在另一端形成而与基板的配线电极电连接的端子部930。

簧圈910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假想线为轴且以板面与假想线平行的方式构成的螺旋状的部分,成为螺旋的内周侧(以下,简称为内周侧)比螺旋的外周侧(以下,简称为外周侧)更向上方突出的被称为笋形弹簧的弹簧构造。簧圈910在内周侧与外周侧分别具有端部,簧圈910的内周侧的端部的上端部成为前述的触点部920。另外,簧圈910的螺旋的最外周的部分(以下,简称为外周部)成为前述的端子部930。

需要说明的是,虽未图示,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方法,即,在使触点部920为上侧的状态下将竹笋状接触器901的下部插入基板上设置的通孔中而将端子部930与基板的配线电极电连接,并且通过从触点部920之上按压其他构件而使触点部920与其他构件的触点电极压接,从而借助竹笋状接触器901将基板的配线电极与其他构件的触点电极电连接。

另外,虽未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然而也能够在使触点部920为上侧的状态下将竹笋状接触器901安装在基板之上并通过钎焊等方法将端子部930与基板的配线电极电连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294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将像压接连接器那样的电子部件向基板安装时,从作业的效率化等角度出发优选使用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安装方法。作为适合自动化的电子部件的安装方法,通常熟知如下的方法,即,利用编带机、零件进给器等装置来供给电子部件,通过吸引用的管嘴吸引供给来的电子部件的上端部,从而一边吸附电子部件一边使该电子部件向基板之上移动,之后,解除吸附而将电子部件载置在基板的安装面之上。

然而,在通过这样的安装方法将专利文献1所述的竹笋状接触器901(压接连接器)向基板安装的情况下,在吸附竹笋状接触器901时会吸引触点部920。而且,由于触点部920由金属板的端面构成,因此在吸附竹笋状接触器901时难以确保充分的吸附面积,因空气漏泄等而容易导致竹笋状接触器901的吸附变得不稳定。而且,这种情况使得将竹笋状接触器901向基板安装时的自动化难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在欲使竹笋状接触器901的安装面积小型化时,与小型化相伴地需要使用厚度尺寸更小的金属板,因此这样的倾向变得更加明显。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实现向基板的安装的自动化且能够小型化的压接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该课题,第一方案所述的压接连接器是能够向基板安装的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连接器具备:由具有导电性与弹性的板状的构件构成的螺旋状的弹性臂部;和由所述弹性臂部弹性支承的触点部,所述触点部具有与所述弹性臂部的一个端部连续地构成且沿水平方向扩展的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一平板部位于所述弹性臂部的上侧,且以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与所述弹性臂部的投影面重叠的方式沿水平方向扩展。

在该结构的压接连接器中,触点部具有位于弹性臂部的上侧且以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与弹性臂部的投影面重叠的方式沿水平方向扩展的第一平板部,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弹性臂部的上方的空间而形成第一平板部,在安装时通过吸引第一平板部而变得容易确保吸附面积,能够使安装时的吸附稳定。其结果是,即使是小型化了的压接连接器,利用吸引用的管嘴进行的压接连接器的吸附也变得容易,从而容易实现向基板的安装的自动化。

第二方案所述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板部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覆盖所述弹性臂部的投影面的至少一半以上。

在该结构的压接连接器中,由于第一平板部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覆盖弹性臂部的投影面的至少一半以上,因此即便为了使压接连接器的安装面积小型化而减小弹性臂部的螺旋的外径尺寸,也能够抑制第一平板部的面积变得过小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在使安装时的压接连接器的吸附稳定的同时使压接连接器的安装面积小型化。

第三方案所述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板部具有长方形的外形,所述第一平板部的长边侧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弹性臂部的螺旋的外径尺寸。

在该结构的压接连接器中,由于第一平板部呈大致长方形的外形,因此与将第一平板部的外形设为大致圆形、大致椭圆形的情况相比容易加工,且与将第一平板部的外形设为三角形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利用空间,相对于相同的宽度尺寸能够得到更大的吸附面积。而且,由于第一平板部的长边侧的宽度尺寸比弹性臂部的螺旋的外径尺寸大,因此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第一平板部能够覆盖弹性臂部的投影面的一半以上,从而更容易确保吸附面积。

第四方案所述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平板部的中心位置位于从所述弹性臂部的螺旋的中心位置错开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平板部。

在该结构的压接连接器中,通过以第一平板部的中心位置位于从弹性臂部的螺旋的中心位置错开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第一平板部,从而能够拉近第一平板部的外周部与弹性臂部的内周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因此,通过简单的折弯加工即能够将第一平板部的外周部与弹性臂部的内周侧的端部连接,从而在连续地构成第一平板部的外周部与弹性臂部的内周侧的端部的构造中,压接连接器的加工变得容易。

第五方案所述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压接连接器还具备能够载置于所述基板的端子部,所述端子部具有与所述弹性臂部的另一个端部连续地构成且沿水平方向扩展的第二平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位于所述弹性臂部的下侧,且以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与所述弹性臂部的投影面重叠的方式沿水平方向扩展。

在该结构的压接连接器中,端子部具有与弹性臂部的另一个端部连续地构成且沿水平方向扩展的第二平板部,第二平板部位于弹性臂部的下侧,且以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与弹性臂部的投影面重叠的方式沿水平方向扩展,因此在安装时能够将第二平板部载置在基板之上,容易使安装时的压接连接器的姿态稳定。而且,由于能够与弹性臂部分离地形成第二平板部,因此在将端子部与基板的配线电极钎焊时,也能够防止焊料向弹性臂部侧扩散而影响弹性臂部的弹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容易实现向基板的安装的自动化的压接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的俯视图以及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的右侧视图以及剖面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弹性臂部与触点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压接连接器的构造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压接连接器

10弹性臂部

11板面

12第一端部

13第二端部

20触点部

21第一平板部

22凸部

23倾斜部

30端子部

31第二平板部

40第一基板

41安装面

42配线电极

50第二基板

51触点电极

m1金属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1的俯视图以及主视图,图2的(a)是俯视图,图2的(b)是主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1的右侧视图以及剖面示意图,图3的(a)是右侧视图,图3的(b)是与图2的(a)的剖面线a1-a1对应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弹性臂部10与触点部2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4的(a)是压接连接器1的俯视图,图4的(b)是同与图3的(b)相同的剖面位置对应的压接连接器1的剖面示意图。在图4的(a)中,由相互交叉的两种斜线表示的区域ro示出了从上方投影观察时第一平板部21与弹性臂部10的投影面重叠的区域。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示出了与压接连接器1的右侧视图对应的加工状态。图5的(a)示出将金属板m1冲裁成规定的形状后的状态,图5的(b)示出形成了触点部20后的状态,图5的(c)示出形成了弹性臂部10后的状态,图5的(d)示出使弹性臂部10与触点部20移动至规定的位置后的状态。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1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是同与图3的(b)相同的剖面位置对应的剖面示意图。图6的(a)示出在第一基板40之上安装压接连接器1后的状态,图6的(b)示出在压接连接器1之上配置第二基板50后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各图中的方向将x1设为左、将x2设为右、将y1设为前、将y2设为后、将z1设为上、将z2设为下,然而它们不限定压接连接器1的使用时的朝向。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发明的特征,适当地简化各图中的构件的构造,且适当地变更各图中的构件的尺寸。

首先,利用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压接连接器1是由板状的构件构成的电子部件,该板状的构件通过对由具有规定的导电性与弹性的不锈钢、磷青铜等材质形成的金属板m1施加冲压加工、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地形成,如图1至图4所示,具备弹性臂部10、触点部20以及端子部30。

如图1至图4所示,弹性臂部10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l1为轴且以板面11与假想线l1平行的方式构成的螺旋状的部分,成为螺旋的内周侧(以下,简称为内周侧)比螺旋的外周侧(以下,简称为外周侧)更向上方突出的被称为笋形弹簧的弹簧构造。而且,弹性臂部10在螺旋的内周侧与外周侧分别具有端部。以下,将弹性臂部10的内周侧的端部设为第一端部12,将外周侧的端部设为第二端部13而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臂部10内周侧比外周侧更向上方突出,因此弹性臂部10的内周侧的端部即第一端部12的上端部成为弹性臂部10的上端部,弹性臂部10的外周侧的端部即第二端部13的下端部成为弹性臂部10的下端部。而且,当弹性臂部10的上端部经由触点部20而被向下方按压时,弹性臂部10向下方收缩地弹性变形,与弹性变形相伴而向上方产生弹性力(反弹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臂部10以假想线l1为轴且以板面11与假想线l1平行的方式构成,因此弹性臂部10的厚度方向沿着弹性臂部10的螺旋的径向。因此,弹性臂部10成为容易使螺旋的沿着径向的尺寸即弹性臂部10的外径尺寸d1小型化的弹簧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弹性臂部1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w1大于弹性臂部10的厚度尺寸t1,因此弹性臂部10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容易产生较大的弹性力的弹簧构造。

如图1至图4所示,触点部20具有:与弹性臂部10的第一端部12连续地构成且沿水平方向扩展的第一平板部21;在第一平板部21的上端部设置的凸部22;以及在第一平板部21的外周部设置的倾斜部23。

第一平板部21是位于弹性臂部10的上侧且以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与弹性臂部10的投影面重叠的方式沿水平方向扩展的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的部分,第一平板部2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2是长边侧的宽度尺寸,第一平板部2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3是短边侧的宽度尺寸。

另外,第一平板部21以第一平板部21的中心位置位于从弹性臂部10的螺旋的中心位置略微向后方错开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且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第一平板部21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即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位于弹性臂部10的内周侧的端部即第一端部12的附近。而且,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10的第一端部12相连。

另外,第一平板部21的尺寸设定为,第一平板部2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2大于弹性臂部10的外径尺寸d1,第一平板部2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3大于弹性臂部10的外径尺寸d1的一半(d1/2),且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第一平板部21覆盖弹性臂部10的投影面的一半以上(弹性臂部10的中央部以及后部侧的区域)。

触点部20像这样被弹性臂部10弹性支承,能够与弹性臂部10的第一端部12一起向下方按压。而且,当触点部20向下方受到按压时,触点部20由于弹性臂部10的弹性力而向上方受到施力。

凸部22是用于提高触点部22的接触性的部分,从第一平板部21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倾斜部23是用于在对压接连接器1进行操作时防止人、设备的钩挂从而对触点部20的不期望的变形、不期望的行为进行防止的部分,该倾斜部23从第一平板部21的外周部向下方倾斜并且向外侧延伸。

如图1至图4所示,端子部30具有与弹性臂部10的第二端部13连续地构成且沿水平方向扩展的第二平板部31。第二平板部31位于弹性臂部10的下侧,是以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与弹性臂部10的投影面重叠的方式沿水平方向扩展的大致正方形的平板状的部分。第二平板部31的后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10的外周侧的端部即第二端部13相连。压接连接器1设置成上述的结构。

接下来,利用图5对压接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压接连接器1时,首先,如图5的(a)所示,对金属板m1施加冲压加工等而冲裁成规定的形状。接下来,如图5的(b)所示,对冲裁出的金属板m1的相当于触点部20的部分r2施加冲压加工、弯曲加工等而形成触点部20。接下来,如图5的(c)所示,施加弯曲加工以使金属板m1的相当于弹性臂部10的部分r1成为前述的螺旋形状,从而形成弹性臂部10。接下来,如图5的(d)所示,对金属板m1的相当于弹性臂部10的部分r1与相当于端子部30的部分r3之间的边界部分施加弯曲加工而使弹性臂部10与触点部20移动至规定的位置。压接连接器1通过上述的方式制造。

接下来,利用图6对压接连接器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图6示出了在第一基板40之上安装压接连接器1并且在压接连接器1之上配置与第一基板40不同的其他构件即第二基板50并使用的情况下的使用方法。

在该使用方法中,首先,如图6的(a)所示,在第一基板40之上安装压接连接器1。当将压接连接器1向第一基板40之上安装时,通过未图示的吸引用的管嘴吸引触点部20的第一平板部21,从而一边吸附压接连接器1一边使该压接连接器1移动至第一基板40之上,之后,解除吸附而将端子部30的第二平板部31载置在第一基板40的安装面41之上,通过钎焊等方法将压接连接器1的端子部30与第一基板40的配线电极42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状态下,未在压接连接器1之上配置第二基板50,从而成为能够向下方按压触点部20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6的(b)所示,在压接连接器1之上配置第二基板50并向下方按压触点部20。然后,通过与触点部20的向下方的按压相伴的弹性臂部10的弹性力对触点部20向上方施力,使得触点部20的凸部22与第二基板50的触点电极51压接。然后,通过触点部20的凸部22与第二基板50的触点电极51之间的压接,使得第一基板40的配线电极42与第二基板50的触点电极51经由压接连接器1而电连接。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在假设不存在第一平板部21的情况下,构成弹性臂部10的金属板m1的端面成为压接连接器1的上端部,当吸附压接连接器1时会吸引金属板m1的端面,因此难以确保吸附面积,容易产生空气漏泄等而导致吸附变得不稳定。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触点部20具有与弹性臂部10的第一端部12连续地构成且沿水平方向扩展的第一平板部21,第一平板部21位于弹性臂部10的上侧,且以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与弹性臂部10的投影面重叠的方式沿水平方向扩展,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弹性臂部10的上方的空间而形成第一平板部21,在安装时通过吸引第一平板部21而变得容易确保吸附面积,能够使安装时的吸附稳定。其结果是,即使是小型化了的压接连接器1,利用吸引用的管嘴进行的压接连接器1的吸附也变得容易,从而容易实现向第一基板40的安装的自动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由于第一平板部21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覆盖弹性臂部10的投影面的一半以上,因此即便为了使压接连接器1的安装面积小型化而减小弹性臂部10的螺旋的外径尺寸d1,也能够抑制第一平板部21的面积变得过小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在使安装时的压接连接器1的吸附稳定的同时使压接连接器1的安装面积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由于第一平板部21呈大致长方形的外形,因此与将第一平板部21的外形设为大致圆形、大致椭圆形的情况相比容易加工,并且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倾斜部23。另外,与将第一平板部21的外形设为三角形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利用空间,相对于相同的宽度尺寸能够得到更大的吸附面积。而且,由于第一平板部2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2(长边侧的宽度尺寸)比弹性臂部10的外径尺寸d1(螺旋的外径尺寸)大,因此,例如,即使第一平板部2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3(短边侧的宽度尺寸)是弹性臂部10的外径尺寸d1的一半(d1/2)左右,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第一平板部21也能够覆盖弹性臂部10的投影面的一半以上,从而更容易确保吸附面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以第一平板部21的中心位置位于从弹性臂部10的螺旋的中心位置向后方错开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第一平板部21,然而,在假设以第一平板部21的中心位置与弹性臂部10的螺旋的中心位置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第一平板部21的情况下,第一平板部21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即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10的内周侧的端部即第一端部12之间的距离容易变远。因此,在像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那样欲将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10的第一端部12连接时,第一平板部21与第一端部12形成在从侧方观察时成为t字状那样的连接构造,从而需要进行如下的加工,即,将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10的第一端部12之间的连接部分复杂地折弯,或者设置从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朝向中央部的切入部分等。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由于以第一平板部21的中心位置位于从弹性臂部10的螺旋的中心位置向后方错开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第一平板部21,因此能够拉近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10的第一端部12之间的距离。因此,通过将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10的第一端部12的连接部分折弯成l状那样的简单的折弯加工,即能够将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的第一端部12连接,从而在连续地构成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的第一端部12的构造中,压接连接器1的加工变得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若减小第一平板部21的大小,那么即便假设以第一平板部21的中心位置与弹性臂部10的螺旋的中心位置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第一平板部21,也能够拉近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10的第一端部12之间的距离,从而通过简单的折弯加工,即能够将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的第一端部12连接,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能够在不减小第一平板部21的大小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折弯加工连接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与弹性臂部的第一端部12,因此与这种情况相比更容易确保吸附面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平板部21的中心位置位于从弹性臂部10的螺旋的中心位置向后方错开的位置的情况的效果进行了说明,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假设第一平板部21的中心位置位于从弹性臂部10的螺旋的中心位置向前方错开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第一平板部21的前方侧的端缘(外周部)与弹性臂部的第一端部12连接而得到相同的效果。在第一平板部21的中心位置位于从弹性臂部10的螺旋的中心位置向左错开的位置的情况、第一平板部21的中心位置位于从弹性臂部10的螺旋的中心位置向右错开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的端子部30具有与弹性臂部10的第二端部13连续地构成且沿水平方向扩展的第二平板部31,第二平板部31位于弹性臂部10的下侧,且以在从上方投影观察时与弹性臂部10的投影面重叠的方式沿水平方向扩展,因此在安装时能够将第二平板部31载置在第一基板40之上,容易使安装时的压接连接器1的姿态稳定。而且,由于能够与弹性臂部10分离地形成第二平板部31,因此在将端子部30与第一基板40的配线电极42钎焊时,也能够防止焊料向弹性臂部10侧扩散而影响弹性臂部10的弹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只要能够实现规定的功能,就可以适当地变更压接连接器1的结构、各部分的材质、形状、尺寸、使用时的朝向。例如,也可以利用由不锈钢、磷青铜以外的材质形成的构件来制造压接连接器1。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弹性臂部10也可以不是从上表面观察时呈圆形且以恒定的比例向上方延伸那样的螺旋构造。例如,弹性臂部10在从上表面观察时也可以呈四边形状,另外,也可以以阶梯状向上方延伸。总之,只要弹性臂部10形成一边围绕假想线l1的周围一边向上方延伸那样的弹簧构造即可。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弹性臂部10独立地在压接连接器1上设置对触点部20进行辅助性地弹性支承的第二弹性臂部,并使该第二弹性臂部与第二平板部31连接。另外,当第二基板50超出预期地接近第一基板40时,弹性臂部10有发生塑性变形的可能性,为了防止该问题,也可以在第二平板部31上设置用于防止第二基板50的超出预期的接近的突起。即,也可以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附加具有附加的功能的结构。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只要触点部20与第二基板50的触点电极51稳定地接触,则触点部20也可以不具有凸部22。另外,只要在对压接连接器1进行操作时触点部20与人、设备的钩挂不构成问题,则触点部20也可以不具有倾斜部23。另外,触点部20的第一平板部21也可以不设为大致长方形的外形,而设为大致正方形、大致略圆形、大致椭圆形的外形。另外,也可以使第一平板部21的一部分弯曲,或者在第一平板部21设置切口部、开口部等。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端子部30的第二平板部31也可以不设为大致正方形的外形,而设为大致长方形、大致圆形、大致椭圆形的外形。另外,也可以使第二平板部31的一部分弯曲,或者在第二平板部31设置切口部、开口部等。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压接连接器1不具备第二平板部31,将弹性臂部10直接载置在第一基板40之上,并将弹性臂部10的外周部与第一基板40的配线电极42电连接等,通过该方法使弹性臂部10的下部具有端子的功能。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安装后倾斜地使用压接连接器1。另外,在将压接连接器1向第一基板40安装时,也可以不将端子部30与第一基板40的配线电极42钎焊,而利用导电性粘接剂等将端子部30与第一基板40的配线电极42电连接,或者使端子部30与第一基板40的配线电极42压接并且将它们电连接。另外,在压接连接器1之上也可以不配置基板而配置ic等电子部件,并使触点部20与电子部件的端子电极压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