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线套管自动对中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6370阅读:6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线套管自动对中的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线套管自动对中的机构,属于线束制造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线的连接处套管完全凭操作人员肉眼观察和判断,套管位置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特别是一些套管长度裕量较小的产品,套管位置不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线套管自动对中的机构,能够使电线连接处套管的位置准确、一致性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线套管自动对中的机构,包括机台,所述机台为长方形,两端设置有电线夹持器,两个所述电线夹持器之间夹持有电线,所述机台中部,位于电线正下方设置有可升降的触点排,一端的所述电线夹持器旁安装有套管拨片机构,所述套管拨片机构可沿电线延伸的方向来回移动,所述触点排和套管拨片机构均与控制器相连。

所述触点排下方安装有气缸。

所述套管拨片机构包括套管拨片和底部的定位电机。

所述套管拨片上端设置有供电线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与电线夹持器上的电线过孔同心。

所述触点排包括呈等宽等间距针式阵列排布的金属触点。

所述电线夹持器包括塑料弹片。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将套上套管的电线的两端放入夹持器夹紧,同时确保套管在电线上位于靠近套管拨片机构的一端。电线放入后触点排自动升起,与电线完全接触,触点排上的几或几十个触点接触到电线裸露部分的,产生导通,完成检测后触点排下降收藏。控制器为触点排上每个触点标记了位置坐标,并允许用户输入套管长度数据,控制器识别到触点排这些导通的触点,并以此找出触点排上与导通点相邻的两个未导通点,通过计算这两个未导通点的位置,可以得出机构上电线裸露段的准确中心位置,其误差不大于一个触点的间距。套管拨片机构按控制器计算的裸线中心位置叠加1/2套管长度,从而计算出需要拨送套管的位置,套管拨片定位电机在获得控制器指令后,沿着电线方向带动套管拨片行走指定距离,完成拨送套管后套管拨片机构回到一侧的复位位置。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触点排探测电线裸露部分位置,并使套管拨片机构自动跟随裸线的中央位置,实现不需要辅助工具或动作的准确套管作业,操作简单,耗时基本与手动套管持平,但准确性和一致性大幅度提升。

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电线套管自动对中的机构,实现对电线连接处的检测定位及套管,使套管位置准确,一致性高,提高了电线的加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电线套管自动对中的机构,包括机台1,所述机台1为长方形,两端设置有电线夹持器2,两个所述电线夹持器2之间夹持有电线,所述机台1中部,位于电线正下方设置有可升降的触点排3,一端的所述电线夹持器2旁安装有套管拨片机构,所述套管拨片机构可沿电线延伸的方向来回移动,所述触点排3和套管拨片机构均与控制器相连。

所述触点排3下方安装有气缸6。

所述套管拨片机构包括套管拨片4和底部的定位电机5。

所述套管拨片4上端设置有供电线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与电线夹持器2上的电线过孔同心,使套管拨片在沿电线移动时更为稳固。

所述触点排3采用间距1mm,金属触点宽1mm的针式阵列排布,提高电线连接处的检测定位的准确性及灵敏度。

所述电线夹持器2包括塑料弹片,用于夹持后绷紧电线,防止电线弯折,影响套管加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将套上套管的电线的两端放入夹持器夹紧,同时确保套管在电线上位于靠近套管拨片4机构的一端。电线放入后触点排3自动升起,与电线完全接触,触点排3上的几或几十个触点接触到电线裸露部分的,产生导通,完成检测后触点排3下降收藏。控制器为触点排3上每个触点标记了位置坐标,并允许用户输入套管长度数据,控制器识别到触点排3这些导通的触点,并以此找出触点排3上与导通点相邻的两个未导通点,通过计算这两个未导通点的位置,可以得出机构上电线裸露段的准确中心位置,其误差不大于一个触点的间距。套管拨片4机构按控制器计算的裸线中心位置叠加1/2套管长度,从而计算出需要拨送套管的位置,套管拨片4定位电机5在获得控制器指令后,沿着电线方向带动套管拨片4行走指定距离,完成拨送套管后套管拨片4机构回到一侧的复位位置。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触点排3探测电线裸露部分位置,并使套管拨片4机构自动跟随裸线的中央位置,实现不需要辅助工具或动作的准确套管作业,操作简单,耗时基本与手动套管持平,但准确性和一致性大幅度提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