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7119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显示模块(displaymodule)。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构成显示装置的基板,已知可弯折的基板,所述显示装置具有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区域、和显示区域外侧的边框区域。日本特开2012-12800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将基板的4边弯折从而实现窄边框化的技术。

有时在显示装置的边框区域中,设置用于从外部的电源经由柔性布线基板等向显示区域供给电力的接触部。上述接触部的面积越大,则电阻变低,从这一观点考虑是优选的,但若接触部的面积变大,则随之而来需要扩大边框区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接触部的低电阻化、并且能够实现窄边框化的显示模块。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模块为具有绝缘基板、和在所述绝缘基板上的具有发光元件层的多个像素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板具有:配置有所述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比所述显示区域更靠外侧的边框区域;外部区域,与所述边框区域的与所述显示区域相反一侧接触;和位于所述外部区域上、并且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端子,所述外部区域具有狭小部,所述狭小部在所述一个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显示区域在所述一个方向的长度。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显示模块具有绝缘基板,所述绝缘基板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第一基板端部,在沿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边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基板端部,在沿所述显示区域的与所述第一边交叉的第二边延伸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基板端部交叉;和外部区域,与所述第一基板端部交叉、且向与所述显示区域相反一侧突出,所述第一基板端部具有与所述第二基板端部接触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外部区域接触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分隔开、并且所述外部区域能够弯曲。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聚酰亚胺膜展开后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截面图、并且是图2的a-a截面图。

图4a为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聚酰亚胺膜的折返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4b为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聚酰亚胺膜的折返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4c为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聚酰亚胺膜的折返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5a为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聚酰亚胺膜的折返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5b为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聚酰亚胺膜的折返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6为表示将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聚酰亚胺膜展开后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

图7a为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聚酰亚胺膜的折返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7b为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聚酰亚胺膜的折返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7c为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聚酰亚胺膜的折返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7d为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聚酰亚胺膜的折返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8为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聚酰亚胺膜展开后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tft基板

11聚酰亚胺膜

13自发光元件层

13a有机el层

13b阳极电极

13c阴极电极

15封固膜

17堤层

20对置基板

21玻璃基板

23彩色滤光片

25黑矩阵

30密封部件

40填充件

51ic驱动器

52端子

100、200、300显示装置

m显示区域

n边框区域

o1~o4外部区域

c1~c4接触部

l1~l10刻痕

e1~e4刻痕端部

d1~d3切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3,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2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聚酰亚胺膜展开后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图3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截面图、并且是图2的a-a截面图。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具有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区域m、和显示区域m外侧的边框区域n。显示区域m中以矩阵状配置有多个单位像素。

显示装置100具有挠性,并且具有在作为可弯折的绝缘基板的聚酰亚胺膜11上层叠多个层的结构。另外,如图2所示,聚酰亚胺膜11为这样的构成:在展开后的状态下,在比边框区域n更靠外侧具有外部区域o。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外部区域o,构成为具有:分别设置于显示区域m的左右侧的外部区域o1、o2;设置于显示区域m上侧的外部区域o3;设置于显示区域m下侧的外部区域o4。在外部区域o4安装驱动器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51、及与未图示的柔性布线基板(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柔性印刷基板)等电连接的端子52。此处,如图2所示,将在显示区域m中的一个方向上延伸的边定义为第一边s1、将在与第一边s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边定义为第二边s2。另外,将外部区域o1中的在沿第一边s1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端部定义为第一基板端部e1,将在沿第二边s2延伸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第一基板端部e1交叉的端部定义为第二基板端部e2。另外,将外部区域o2中的在沿第一边s1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端部定义为第一基板端部e1,将在沿第二边s2延伸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第二基板端部e2对置的端部定义为第三基板端部e3。另外,将第一基板端部e1与第二基板端部e2接触的部分定义为第一部分e11、将第一基板端部e1与外部区域o3接触的部分定义为第二部e12、将第一基板端部e1与第三基板端部e3接触的部分定义为第三部分e13。如图2所示,第一部分e11与第二部e12分隔开,第二部e12与第三部分e13分隔开。

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100具有:具有薄膜晶体管等的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基板10、和与tft基板10对置设置的对置基板20。对置基板20隔着沿tft基板10的边缘形成的密封部件30、和填充在被密封部件30包围的区域的填充件40,而粘贴于tft基板10。

tft基板10具有上述聚酰亚胺膜11、绝缘膜12、自发光元件层13、和将自发光元件层13封固的封固膜15。

自发光元件层13为通过构成像素的多个单位像素分别控制亮度从而发光的层。自发光元件层13至少设置于显示区域m,并且是包含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层13a、设置于有机el层13a的下层的、作为下部电极的阳极电极13b、和设置于有机el层的上层的、作为上部电极的阴极电极13c的层。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上部电极作为阴极电极、将下部电极作为阳极电极,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上部电极作为阳极电极、将下部电极作为阴极电极。

有机el层13a之中覆盖阳极电极13b的区域成为发光区域,通过堤层17而与阴极电极13c分隔开的区域成为非发光区域。有机el层13a构成为从阴极侧向阳极侧依次层叠并配置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空穴传输层。若对阳极电极13b和阴极电极13c施加直流电压,则从阴极电极13c注入的空穴经由空穴传输层、另一方面从阳极电极13b注入的电子经由电子传输层从而分别到达有机el层13a,电子与空穴再结合。通过这种电子与空穴的再结合,有机el层13a发出规定波长的光。

另外,在显示装置100中,如图3所示,阴极电极13c延伸形成至聚酰亚胺膜11的外部区域o。阴极电极13c被封固膜15被覆、但在外部区域o4中具有未被封固膜15被覆而露出的接触部c(c1~c4)。接触部c电连接于设置于外部的供电部,担负对显示区域m供给电力的作用。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聚酰亚胺膜11之中,构成为在外部区域o1设置接触部c1、在外部区域o2设置接触部c2、在外部区域o3设置接触部c3、c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经由设置于外部区域o1、o2的接触部c1、c2而向显示区域m进行供电。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对置基板20具有玻璃基板21、设置于玻璃基板21的下层的彩色滤光片23、和设置于彩色滤光片23的周边的黑矩阵25。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玻璃基板21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具有挠性的膜等。

彩色滤光片23按配置于显示区域m的各单位像素而分别设置,并且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而透过其他波长的光。作为彩色滤光片23,例如可使用进行了红r、绿g、蓝b的着色的彩色滤光片。黑矩阵25以围绕各种颜色的彩色滤光片23的方式以矩阵状形成、并且对来自自发光元件层13的光进行遮光。

接下来,参照图4a~图4c、图5a~图5b,对聚酰亚胺膜11的折返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将外部区域o向tft基板10的背侧折返的构成,从而实现窄边框化。图4a~图4c及图5a~图5b为从背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图、并且是说明聚酰亚胺膜的折返工序的图。图4a为从背侧观察将聚酰亚胺膜展开后的显示装置100的图。也就是说,图4a为从背侧观察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的图。图4a~图4c、图5a~图5b中的虚线表示对接触部进行透视。

首先,将外部区域o1及外部区域o2向tft基板10的背侧折返,从而使之成为如图4b所示的状态。在图4b的状态中,接触部c1、c2成为朝向显示区域m的与显示表面侧相反一侧的状态。此外,将外部区域o3向tft基板10的背侧折返从而使之成为图4c所示的状态。在图4c所示的状态中,接触部c3、c4成为朝向显示区域m的与显示表面侧相反一侧的状态。

然后,使用导电胶带将设置于外部区域o3、彼此相邻的接触部c3与接触部c4电连接。作为导电胶带,可使用双面胶。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导电胶带,但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通电且能够粘接的物品即可,例如可使用导电性粘接剂。

此外,以使得接触部c2和接触部c4重合、接触部c1和接触部c3重合的方式,将外部区域o4向tft基板10的背侧折返。被折返的外部区域o4通过作为双面胶的导电胶带60(参照图5a)而粘贴于外部区域o3。通过双面胶,外部区域o3和外部区域o4被固定,从而保持将外部区域o1~o4折返的状态(参照图5b)。

另外,接触部c1~c4通过电阻小的导电胶带60而成为彼此电连接的状态、并且成为电位大致相同(公共电位)的状态。因此,与经由金属等而将接触部电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低电阻化。结果,能够抑制由于电压降低而产生的亮度梯度(日语:輝度傾斜)。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了将阴极电极13c的接触部c1~c4配置在比边框区域n更靠外侧(与对置基板20对置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的构成,与将接触部c1~c4配置在边框区域n的构成相比,能够实现窄边框化。另外,无论边框区域n的宽度如何,均能够增大阴极电极13c的接触部c1~c4的面积,因此能够实现低电阻化。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外部区域o的形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将外部区域o1、o2之中的除配置有接触部c1、c2的部分以外的区域被除去的形状。另外,也可以适当地形成狭缝、切口,以便于容易弯折聚酰亚胺膜11。

另外,为了使阴极电极彼此通电,也可以像图3那样设置铝布线19作为信号布线层。通过具有一定厚度的铝布线19而进行通电,能够实现低电阻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抑制铝的腐蚀等,也可以在铝布线19上被覆ito(indiumtinoxide:氧化铟锡)层。

接下来,参照图6、图7,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00。图6为表示将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聚酰亚胺膜展开后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图7为说明聚酰亚胺膜的折返工序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使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7c、图7d中的虚线表示对接触部进行透视。

图6所示,显示装置200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00同样地具有显示区域m、和显示区域m外侧的边框区域n。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聚酰亚胺膜11具有比边框区域n更靠近外侧的外部区域o。外部区域o具有:分别设置于显示区域m的左右侧的外部区域o1、o2、设置于显示区域m上侧的外部区域o3、设置于显示区域m下侧的外部区域o4。

另外,在聚酰亚胺膜11的外部区域o1设置有刻痕l1、l2,并且在外部区域o2设置有刻痕l3、l4。另外,在外部区域o1与外部区域o4的分界线处设置刻痕l5、在外部区域o2与外部区域o4的分界线处设置有刻痕l6。另外,在外部区域o1与外部区域o3的分界线处设置有刻痕l7、在外部区域o2与外部区域o3的分界线处设置有刻痕l8。

参照图7a~图7d,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聚酰亚胺膜11的折返进行说明。

首先,将外部区域o1及外部区域o2向tft基板10的背面侧折返。将上述状态示于图7a。图7b为从背侧观察图7a所示的显示装置200的图。图7c、图7d也同样地是从背侧观察显示装置的图。

接下来,如图7c所示,将外部区域o4向tft基板10的背侧折返。此时,外部区域o1中的由刻痕l2形成的刻痕端部e1,被外部区域o1和外部区域o4中的由刻痕l5分离的部分夹住。同样地,外部区域o2中的由刻痕l4形成的刻痕端部e2,被外部区域o2和外部区域o4中的由刻痕l6分离的部分夹住。由此,外部区域o4的折返状态得以保持。

此外,如图7d所示,将外部区域o3向tft基板10的背侧折返。此时,外部区域o1中的由刻痕l1形成的刻痕端部e3,被外部区域o1和外部区域o3中的由刻痕l7分离的部分夹住。同样地,外部区域o2中的由刻痕l3形成的刻痕端部e4,被外部区域o2和外部区域o3中的由刻痕l8分离的部分夹住。由此,外部区域o3的折返状态得以保持。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没有使用双面胶、粘接剂等,就能保持为将外部区域o向tft基板10的背侧折返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以在外部区域o被折返的状态下使接触部c1与接触部c2电连接的方式,粘贴导电胶带等。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如上所述在聚酰亚胺膜11中形成多个刻痕从而保持外部区域o的折返状态的构成,因此无需使用双面胶作为导电胶带。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聚酰亚胺膜11中的刻痕,不限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刻痕,只要是形成为不使用胶带就能将折返的聚酰亚胺膜11保持为折返状态的部件即可,可适当选择其数目、大小、位置。

接着,参照图8,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300。图8为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聚酰亚胺膜展开后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除聚酰亚胺膜11的形状外,对于其他构成而言,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相同。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聚酰亚胺膜11的折返方式、接触部c的连接方法与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方法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这里,如图8所示,将显示区域m中的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边定义为第一边s1、将在与第一边s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边定义为第二边s2。另外,如图8所示,将绝缘基板10中的在沿第一边s1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端部定义为第一基板端部e1、将在沿第二边s2延伸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第一基板端部e1交叉的端部定义为第二基板端部e2。另外,将绝缘基板10中的在沿第一边s1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端部定义为第一基板端部e1、将在沿第二边s2延伸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第二基板端部e2对置的端部定义为第三基板端部e3。另外,将第一基板端部e1与第二基板端部e2接触的部分定义为第一部分e11、将第一基板端部e1与外部区域o4接触的部分定义为第二部分e12、将第一基板端部e1与第三基板端部e3接触的部分定义为第三部分e13。如图8所示,第一部分e11与第二部分e12分隔开、第二部分e12与第三部分e13分隔开。

如图8所示,显示装置300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m和显示区域m外侧的边框区域n。另外,聚酰亚胺膜11具有比边框区域n更靠外侧的外部区域o。外部区域o具有:分别设置于显示区域m的左右侧的外部区域o1、o2;设置于显示区域m上侧的外部区域o31、o32;设置于显示区域m下侧的外部区域o4(狭小部)。如图8所示,外部区域o4具有与边框区域n接触的第一边b1、与第一边b1交叉的第二边b2、和与第一边b1交叉且与第二边b2对置的第三边b3。

第三实施方式的聚酰亚胺膜11中形成切口d1,由此外部区域o1与外部区域o4成为分隔开的构成。同样地,通过形成切口d2,外部区域o2与外部区域o4成为分隔开的构成。另外,通过形成切口d3,外部区域o31与外部区域o32成为分隔开的构成。另外,在外部区域o1中设置接触部c1,在外部区域o2中设置接触部c2,在外部区域o31中设置接触部c3,在外部区域o32中设置接触部c4。另外,在外部区域o4中安装有电连接于驱动器ic51、及柔性布线基板53等的端子5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为便于说明,以实线表示端子52,但实际上在设置有柔性布线基板53的状态下,端子52被柔性布线基板53覆盖从而隐藏。

在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中,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相比,由于能够减小聚酰亚胺膜11的面积,因此除了能获得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效果外,还进一步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薄型化。

这里,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聚酰亚胺膜11中,如图8所示,将外部区域o31的宽度w1和切口d1的宽度w3设为相同宽度。同样地,将外部区域o32的宽度w2和切口d2的宽度w4设为相同宽度。另外,将外部区域o4的宽度w5和切口d3的宽度w6设为相同宽度。然而,聚酰亚胺膜11不限于图8所示形状,例如也可以将w5设为比w3、w4更宽,或削减聚酰亚胺膜11的无用区域,从而实现装置的薄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聚酰亚胺膜为与本发明的绝缘基板对应的构成、tft基板为与本发明的电路层对应的构成、有机el层为与有机层对应的构成、导电胶带为与导电部件对应的构成。以上对当前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可对其进行各种变形,并且旨在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涵盖落入本发明的要旨和范围内的所有上述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