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A/CMA射频同轴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1203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BMA/CMA快插、自锁、浮动式射频同轴转接器。



背景技术:

SMA连接器和BMA连接器均是市场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连接器,通过转接器可以与多种不同型号接口之间进行转换,但是由于SMA为螺纹连接,对插后需要使用力矩扳手进行紧固,在多路对插场合由于整机系统空间的限制,使SMA连接器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同时在多路对插时,当两端出现轴向或径向不对准时容易造成连接器损坏。虽然目前市场上已有快速插拔的连接器如SMP,但是都没有自锁功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急需出现具有自锁功能、插拔迅速、带浮动、可靠性高的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BMA/CMA型射频同轴转接器,解决现有SMA类型端插拔迅速、SMP端口插拔的自锁功能,转接器对插时BMA端具有浮动功能,多路对插时BMA端方便对插,CMA端实现插拔迅速且对插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BMA/CMA射频同轴转接器,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内导体、绝缘子、壳体、外壳、弹簧、挡圈、内齿垫圈、压环以及接触头;

所述绝缘子固定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内齿垫圈设在绝缘子的底端,所述接触头与内齿垫圈连接;

所述外壳套接在壳体上,通过弹簧、挡圈连接到壳体的外部。

上述内齿垫圈以及接触头通过压环固定于壳体内。

上述内导体、绝缘子与壳体之间通过灌封孔灌封。

上述壳体的外圆上设置凸台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CMA/BMA射频同轴转接器使用时CMA端壳体A外圆使用凸台结构,使得对插后自锁可靠,保证CMA端在对插使用过程中不会脱落,较SMA产品对插更迅速快捷,较SMP产品结构更可靠,避免造成使用过程中连接器的脱落;BMA端通过弹簧进行浮动,方便多路对插,避免多路对插因轴向或径向的偏差造成连接器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内导体、2-绝缘子、3-外壳、4-外壳、5-垫片、6-弹簧、7-挡圈、8-内齿垫圈、9-接触头、10-压环;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BMA/CMA射频同轴转接器,包括内导体1、绝缘子2、壳体3、外壳4、垫片5、弹簧6、挡圈7、内齿垫圈8以及接触头9;绝缘子2固定设置在壳体3内;内导体1固定设置在绝缘子2内;接触头9与内齿垫圈8连接;外壳4套接在壳体3上,通过垫片5、弹簧6、挡圈7连接到壳体3的外部。外壳3连同内导体1、绝缘子2可通过弹簧6、挡圈7、垫片5进行浮动,BMA端多路连接更易进行对插,解决了对插不对准问题。内齿垫圈8以及接触头9通过压环10固定于壳体3内。内导体1、绝缘子2与壳体3之间通过灌封孔灌封。壳体3的外圆上设置凸台结构。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装配:

1】将绝缘子2装入壳体3中,再将内导体1装入绝缘子2中,用专用夹具定位保证BMA端的尺寸,且左端不高出壳体3左端面。

2】对正壳体3、绝缘子2、内导体1的灌封孔位置,灌封后灌胶点大小以充满通孔B1与B2,且不高出壳体3外圆面,并且灌胶点饱满圆滑(也可不用灌封,其他形式固定也可)。

3】将内齿垫圈8、接触头9依次装入壳体3,将压环10压入壳体3中,将弹簧6、垫片5依次装入壳体3上,再将壳体4套在壳体3上,用力向下压,装上挡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