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1221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效果较好的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高功率电源连接器通常由内部导体端子及外部绝缘体所组成。依焦耳定律:热量(Q)与电流强度(I)的平方、导体的电阻(R)及通电流的时间(t)成正比,即Q=Iˆ2×R×t;当导体端子长时间通予高电流时,因导体端子本身的体阻抗及导体端子与导体端子接触时的压缩阻抗,使得整个连接器系统处于高温状态,从而导致材料物性的性能下降,影响连接器功能运作。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源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部、自对接部向后延伸的安装部及贯穿所述对接部与安装部的收容槽;

若干电源端子对,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均设有固持在收容槽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

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散热件,且所述散热件至少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一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的顶壁凹设有预留槽,所述散热件限位收容在所述预留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的顶壁设有凸块和自预留槽内壁面向下凹陷形成的限位槽,所述凸块设于对接部与安装部的连接处,所述限位槽自安装部的顶壁后端延伸至凸块下方,且所述凸块与所述限位槽将所述预留槽分隔成与所述收容槽一一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件包括遮覆所述安装部顶壁的本体部和位于本体部两侧的限位部,所述本体部的前端设有若干开槽及位于开槽内并呈弹性悬伸的若干弹片,所述凸块限位收容在所述开槽内,所述弹片自所述开槽突伸入所述限位槽并限位在凸块的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还设有自其安装面朝向对接部凹陷形成的凹槽,所述限位部上与弹片相对设置的一端设有向下弯折延伸并呈U型状设置的勾部,所述勾部突伸入所述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包括自对接部的顶壁向外突伸形成的台阶部和沿电源端子对接方向贯穿所述台阶部设置的若干通孔,所述预留槽位于所述台阶部后侧,所述通孔与所述收容槽对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件贴附于预留槽的内壁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的上、下内壁面上分别凹设有散热口,且所述散热口与所述收容槽对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及形成于第一接触臂与第二接触臂之间的间隙,所述收容槽内设有间隔片,且所述间隔片收容于所述间隙内,以间隔所述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及用以固定限位所述信号端子对的限位块,所述信号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信号端子,每片信号端子均包括插入部、自插入部一端延伸的插接部及自插入部另一端延伸的引脚,所述引脚收容并固定在所述限位块内,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安装部组装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通过在绝缘本体上设置一导热系数较高的散热件,且该散热件至少包覆绝缘本体的一侧面,从而在电源端子长时间通予高电流时,绝缘本体上的热源会传递到散热件上,以此来综合绝缘本体的热流密度,使绝缘本体的热流密度增高,借此降低整个电源连接器内部的高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中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5是图4中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2中散热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2中一对电源端子对的立体图。

图8是图2中信号端子对与限位块组装配合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源连接器100,该电源连接器100用以焊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上,并与对接装置对接配合。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20和若干信号端子对30、用以限位固定所述信号端子对30的限位块40及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10上的散热件50。

请参阅图3至图5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具有对接部11、自对接部11向后延伸的安装部12及贯穿所述对接部11与安装部12的收容槽13。对接部11的前端形成有对接面111,安装部12的后端形成有与对接面111相对设置的安装面121,所述收容槽13自对接面111贯穿至安装面121。所述收容槽13包括用以收容电源端子对20的第一收容槽131和用以收容信号端子对30的第二收容槽132,由于电源端子对20与信号端子对30的形状不尽相同,故第一收容槽131与第二收容槽132的形状亦不尽相同,于此不再详细描述。

所述对接部11的前端内部开设有供插入对接装置的对接槽112,所述对接槽112与所述收容槽13相连通,以便电源端子对20和信号端子对30分别与对接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收容槽131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均凹设有卡槽14,所述安装部12设有与对接部11相连的连接块15,所述连接块15的两侧分别凹设有狭槽151。相邻两个第一收容槽131之间设有间隔壁16,所述卡槽14凹设在所述间隔壁16的两侧,所述对接槽112部分开设于所述间隔壁16上,使得所述间隔壁16具有U型的开口。所述安装部12的两侧设有向下突伸的凸柱122,所述凸柱122用以焊接至电路板上。

所述对接部11的前端(靠近对接面111一侧)凹设有U型开口113,所述间隔壁16形成于相邻两个U型开口113之间。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内设有间隔片115及突设于第一收容槽131上、下两内侧壁上的凸肋114,所述间隔片115呈十字型设置,且其中两端与所述间隔壁16相连、另外两端分别与第一收容槽131的上、下内壁面相连,所述凸肋114与所述间隔片115相对设置。

所述安装部12的顶壁凹设有预留槽123,所述安装部12的顶壁还设有凸块124和自预留槽123内壁面向下凹陷形成的限位槽125,所述凸块124设于对接部11与安装部12的连接处,所述限位槽125自安装部12的顶壁后端延伸至凸块124下方,且所述凸块124与所述限位槽125将所述预留槽123分隔成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31一一对应。所述安装部12还设有自其安装面121朝向对接部11凹陷形成的凹槽1211。

所述安装部12包括自对接部11的顶壁向外突伸形成的台阶部126,所述预留槽123开设在所述台阶部126的后侧。所述台阶部126上开设有沿电源端子对20对接方向贯穿所述台阶部126设置的若干通孔127,所述通孔127开设在所述对接部11与台阶部126的连接处,且所述通孔127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对应连通,所述安装部12的上、下内壁面上分别凹设有散热口128,所述散热口128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对应连通,从而电源端子对20在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内产生的热量可借由所述通孔127和所述散热口128散发出去。

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4与图5所示,所述散热件50至少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一侧面。所述散热件50限位收容在所述预留槽123内,且所述散热件50贴附于预留槽123的内壁面。

众所周知,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导热系数,在所有固体中,金属是最好的导热体;而绝缘塑胶的导热系数远比铁金属或非铁金属低,从而绝缘塑胶的散热能力也远比铁金属或非铁金属低。故,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散热件50由导热系数较高的导热材料制成,具体来讲,所述散热件50可由铁金属材质制成,也可由非铁金属材质制成。

所述散热件50包括遮覆所述安装部12顶壁的本体部51和位于本体部51两侧的限位部52,所述本体部51的前端设有若干开槽511及位于开槽511内并呈弹性悬伸的若干弹片512,所述开槽511自本体部51的前端向后凹陷形成,所述弹片512在开槽511内朝向本体部51前端悬伸,且所述弹片512的延伸长度小于开槽511的凹陷长度。所述凸块124限位收容在所述开槽511内,所述弹片512自所述开槽511突伸入所述限位槽125并限位在凸块124的下方。所述限位部52上与弹片512相对设置的一端设有向下弯折延伸并呈U型状设置的勾部521,所述勾部521突伸入所述凹槽1211。

从而,借由凸块124与开槽511的配合、弹片512与凸块124和限位槽125的配合、及勾部521与凹槽1211的配合,可保证所述散热件50稳定的贴附于预留槽123内壁面上,进而,在电源端子对20长时间通予高电流时,其所产生的温度将先传递到绝缘本体10上,继而再传递到散热件50上,以此来综合绝缘本体10的热流密度,使绝缘本体10的热流密度增高,借此降低整个电源连接器100的温度。

所谓热流密度,即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物体单位截面积上的热量。材料热流密度与导热系数的关系为:材料热流密度q=λ(材料导热系数) ×(T1-T2)/d,其中T1=热表面温度,T2=冷表面温度,d=材料厚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的散热件50所起的作用主要为散热,而不具有屏蔽电源端子对20的端子信号的作用。

请参阅图7并结合图4所示,所述电源端子对2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21,每片电源端子21均设有固持在第一收容槽131内的固持部212、自固持部212一端延伸的接触部211及自固持部212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213。所述固持部212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外突伸的突伸部2121和倒刺2122,且所述倒刺2122设置在固持部212的靠近接触部211一侧,所述突伸部2121设置在固持部212的靠近焊接部213一侧。

在一对电源端子对20中,所述倒刺2122对应收容在所述卡槽14内,其中一片电源端子21的突伸部2121对应收容在所述狭槽151内,由此,不仅可以保证电源端子对20稳固收容在第一收容槽131内,而且还可在与对接装置对接时防止电源端子对20移动,提高对接稳定性。

所述接触部211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臂2111和第二接触臂2112及形成于所述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之间的间隙2113。所述间隙2113与所述凸肋114相对应设置,且所述间隔片115收容于所述间隙2113内,以在接触部211与对接装置对接时,将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相间隔开,防止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相互干扰,同时提供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弹性变形的空间。另,该间隙2113还可既作为预留冲压工艺刀口用,也可作为散热口用,具有多重功效。

所述电源端子对20的两片电源端子21呈上、下两排设置,上、下两排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11相对设置,且接触部211的前端部分暴露于所述U型开口113;上、下两排电源端子21的焊接部213呈前后两列设置,以便与电路板焊接固定。

请参阅图8并结合图2、图3及图5所示,所述信号端子对3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信号端子31,每片信号端子31均包括插入部312、自插入部312一端延伸的插接部311及自插入部312另一端延伸的引脚313。所述插接部311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32并部分突伸入所述对接槽112,以与对接装置实现电性连接。所述插接部311的前端设有搭接部3111,所述第二收容槽132内设有与所述搭接部3111相配合的搭接块133,所述搭接部3111搭接在搭接块133上,以防止与对接装置对接时因信号端子31较细而易发生变形甚至损坏。

所述插入部312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倒刺3121和突伸部3122,且所述倒刺3121设置在插入部312的靠近插接部311一侧,所述突伸部3122设置在插入部312的靠近引脚313一侧。所述第二收容槽132的内壁面上亦凹设有卡槽14,位于第二收容槽132处的连接块15上亦凹设有狭槽151,所述突伸部3122对应收容在所述狭槽151内,所述倒刺3121与所述卡槽14干涉配合,因此,不仅可以保证信号端子对30稳固收容在第二收容槽132内,而且还可在与对接装置对接时防止信号端子对30移动,提高对接稳定性。

所述引脚313收容并固定在所述限位块40内,且所述引脚313整体分成四排,相邻两排引脚313相互间隔设置,以此增强与电路板焊接时的抓着力。

所述限位块40与所述安装部12组装固定。所述限位块40呈台阶状设置,且所述限位块40上开设有供穿插收容所述引脚313的穿槽41,所述限位块40的两侧突设有扣合块42。所述安装部12设有供收容所述限位块40的收容腔129,所述收容腔129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凹设有扣合槽1291,所述扣合块42收容在所述扣合槽1291内,以借由扣合块42与扣合槽1291的相互配合而限位所述限位块40和绝缘本体1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100通过在绝缘本体10上设置一导热系数较高的散热件50,且该散热件50至少包覆绝缘本体10的一侧面,从而在电源端子21长时间通予高电流时,传递到绝缘本体10上的热源会继续传递到散热件50上,以此来综合绝缘本体10的热流密度,使绝缘本体10的热流密度增高,借此降低整个电源连接器100内部的高热。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