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121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同样产品大小的外观尺寸上增加产品的功能,是伺服器走上轻、薄、短、小及节能的一大挑战。电源连接器在同样外观大小的前提下想提升耐电流,除需要考虑电器性能方面的节能散热,还需考虑机械性能方面的插拔力和正向力。

现有电源连接器的端子导体厚度仅能承受一定的耐电流,为了提升耐电流,端子导体厚度必须加厚,但将端子导体加厚势必会增加插拔力和正向力,若要使端子导体插拔力和正向力降低则必须将端子导体力臂加长。然而,加长力臂后端子导体与塑胶绝缘体的固持方式无法使用传统的“倒刺”设计方式,需使用不同的工艺将端子导体及塑胶绝缘体固持。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传统电源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可以在增加电源端子的厚度、加长电源端子的接触力臂后,使用传统的“倒刺”设计方式将电源端子牢固的固持在绝缘本体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部、自对接部向后延伸的安装部及贯穿所述对接部与安装部的收容槽;

若干电源端子对,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均设有固持在收容槽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

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射出成型于电源端子对上的绝缘座及射出成型于绝缘座与绝缘本体上的塑胶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的顶壁凹设有预留槽,所述安装部的侧边开设有预留通道,所述塑胶件填满所述预留槽和预留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的顶壁设有肋条,以将所述预留槽分隔成与所述收容槽一一对应,所述安装部的顶壁后端还开设有供卡持收容所述绝缘座的卡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包括自对接部的顶壁向外突伸形成的台阶部和沿电源端子对对接方向贯穿所述台阶部设置的若干开口,所述预留槽位于所述台阶部后侧,所述开口与所述收容槽对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座上开设有流道孔,所述塑胶件填满所述流道孔,以固定连接所述电源端子对与绝缘本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对的两片电源端子呈上、下两排设置且上、下两排电源端子的固持部上均设有通孔,所述绝缘座射出成型于上排电源端子的通孔内并在靠近下排电源端子的一侧形成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穿过并收容在下排电源端子的通孔内,所述流道孔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限位柱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通过在电源端子对上射出成型有绝缘座,同时在绝缘座与绝缘本体上射出成型有塑胶件,从而可以在增加电源端子的厚度、加长电源端子的接触力臂后,使用传统的“倒刺”设计方式将电源端子牢固的固持在绝缘本体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5是图4中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2所示一对电源端子对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电源端子对的分解图。

图8是图7所示绝缘座射出成型于电源端子对上的示意图。

图9是图2所示信号端子对与限位块组装配合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方式。该电源连接器100用以焊接至一电路板上,并与对接装置对接配合。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20和若干信号端子对30、用以限位固定所述信号端子对30的限位块40、射出成型于电源端子对20上的绝缘座50及射出成型于绝缘座50与绝缘本体10上的塑胶件60。

请参阅图3至图5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具有对接部11、自对接部11向后延伸的安装部12及贯穿所述对接部11与安装部12的收容槽13。对接部11的前端形成有对接面111,安装部12的后端形成有与对接面111相对设置的安装面121,所述收容槽13自对接面111贯穿至安装面121。所述收容槽13包括用以收容电源端子对20的第一收容槽131和用以收容信号端子对30的第二收容槽132,由于电源端子对20与信号端子对30的形状不尽相同,故第一收容槽131与第二收容槽132的形状亦不尽相同,于此不再详细描述。

所述对接部11的前端内部开设有供插入对接装置的对接槽112,所述对接槽112与所述收容槽13相连通,以便电源端子对20和信号端子对30分别与对接装置电性连接。相邻两个第一收容槽131之间设有间隔壁16,所述对接槽112部分开设在所述间隔壁16上,使得所述间隔壁16具有U型开口。所述第二收容槽132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凹设有卡槽14,所述安装部12设有与对接部11相连的连接块15,所述连接块15的两侧分别凹设有狭槽151。所述安装部12的两侧设有向下突伸的凸柱122,所述凸柱122用以焊接至电路板上。

所述对接部11的前端(靠近对接面111一侧)凹设有U型开口113,所述第一收容槽131的上、下两内侧壁上对应突设有凸肋114,且所述凸肋114形成于相邻两个U型开口113之间。

所述安装部12的顶壁凹设有预留槽123,所述安装部12的侧边开设有预留通道124,且所述预留槽123与所述预留通道124相连通。所述安装部12的顶壁设有若干肋条125,所述肋条125将所述预留槽123分隔成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31一一对应,本实施例中,所述肋条125在对接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安装部12在对接方向上的长度相等。所述安装部12的顶壁后端还开设有供卡持收容所述绝缘座50的开槽126。

所述安装部12包括自对接部11的顶壁向外突伸形成的台阶部127,所述预留槽123开设在所述台阶部127的后侧。所述台阶部127上开设有沿电源端子对20对接方向贯穿所述台阶部127设置的若干开口128,所述开口128开设在所述对接部11与台阶部127的连接处,且所述开口128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对应连通,从而电源端子对20在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内产生的热量可借由所述开口128散发出去。

所述预留通道124包括设置在安装部12一侧边的第一通道1241和设置在第一收容槽131与第二收容槽132相连接处的第二通道1242,所述第一通道1241自安装面121贯穿至对接面111并在对接面111上形成有第一透气孔1243,同时在台阶部127上形成有第二透气孔1244;所述第二通道1242自台阶部127的顶面凹设至对接部11的上表面并与预留槽123相连通。

请参阅图6至图8并结合图3至图5所示,所述电源端子对2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21,每片电源端子21均设有固持在第一收容槽131内的固持部212、自固持部212一端延伸的接触部211及自固持部212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213。所述接触部211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臂2111和第二接触臂2112及形成在所述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之间的间隙2113。所述间隙2113与所述凸肋114相对应设置,以在接触部211与对接装置对接时,将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相间隔开,防止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相互干扰,同时提供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弹性变形的空间。另,该间隙2113还可既作为预留冲压工艺刀口用,也可作为散热口用,具有多重功效。

所述电源端子对20的两片电源端子21呈上、下两排设置,上、下两排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11相对设置,且接触部211的前端暴露于所述U型开口113;上、下两排电源端子21的焊接部213呈前后两列设置,以便与电路板焊接固定。上、下两排电源端子21的固持部212上均开设有通孔214,且上排电源端子21上的通孔214呈方形设置,下排电源端子21上的通孔214呈拱形设置;当然,上、下排电源端子21上的通孔214的形状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于此不予限制。上、下两排电源端子21的固持部212两侧还分别设有倒刺215,所述倒刺215收容在对应的所述狭槽151内,以防止所述电源端子21在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内随意移动。

所述绝缘座50射出成型在所述固持部212上,并卡持收容在所述开槽126内。所述绝缘座50包括射出成型在上排电源端子21的通孔214内的第一部分51和形成在靠近下排电源端子21一侧的限位柱52,所述第一部分51的顶端凹设有十字形的凹口511,以在射出成型塑胶件60时增强与塑胶件60之间的抓着力。所述限位柱52的形状和尺寸与下排电源端子21上的通孔214的形状和尺寸大致对应相同,所述下排电源端子21与所述绝缘座50组装固定,且所述限位柱52收容在下排电源端子21的通孔214内。所述绝缘座50上开设有流道孔53,且所述流道孔53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部分51与限位柱52设置。

所述塑胶件60填满所述预留槽123和预留通道124,且在埋入射出后,所述塑胶件60的上表面与安装部12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塑胶件60还填满所述流道孔53、凹口511和下排电源端子21上的通孔214,使上、下两排电源端子21经由埋入射出工艺固定在绝缘本体10上,继而达到固定连接电源端子对20与绝缘本体10的目的。

请参阅图9并结合图2至图5所示,所述信号端子对3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信号端子31,每片信号端子31均包括插入部312、自插入部312一端延伸的插接部311及自插入部312另一端延伸的引脚313。所述插接部311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32并部分突伸入所述对接槽112,以与对接装置实现电性连接。所述插接部311的前端设有搭接部3111,所述第二收容槽132内设有与所述搭接部3111相配合的搭接块133,所述搭接部3111搭接在搭接块133上,以防止与对接装置对接时因信号端子31较细而易发生变形甚至损坏。

所述插入部312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倒刺3121和突伸部3122,且所述倒刺3121设置在插入部312的靠近插接部311一侧,所述突伸部3122设置在插入部312的靠近引脚313一侧。所述突伸部3122对应收容在所述狭槽151内,所述倒刺3121与所述卡槽14干涉配合,因此,不仅可以保证信号端子对30稳固收容在第二收容槽132内,而且还可在与对接装置对接时防止信号端子对30移动,提高对接稳定性。

所述引脚313收容并固定在所述限位块40内,且所述引脚313整体分成四排,相邻两排引脚313相互间隔设置,以此增强与电路板焊接时的抓着力。

所述限位块40呈台阶状设置,且所述限位块40上开设有供穿插收容所述引脚313的穿槽41,所述限位块40的两侧突设有凸块42。所述安装部12设有供收容所述限位块40的收容腔129,所述收容腔129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凹设有凹槽1291,所述凸块42收容在所述凹槽1291内,以借由凸块42与凹槽1291的相互配合而限位所述限位块40和绝缘本体10。

在组装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时,首先在上排电源端子21的通孔214内射出成型绝缘座50,并将下排电源端子21与绝缘座50进行组装,使得绝缘座50底端的限位柱52收容在下排电源端子21的通孔214内;待电源端子对20全部组装完成后,将电源端子对20自安装面121安装至绝缘本体10的第一收容槽131内,同时将信号端子对30自安装面121安装至第二收容槽132内、限位块40安装至收容腔129内;最后,在绝缘座50与绝缘本体10上二次射出成型塑胶件60,使得塑胶件60填满预留槽123、预留通道124、流道孔53、凹口511和下排电源端子21上的通孔214,继而使电源端子对20经由埋入射出工艺固定在绝缘本体10上。

具体制备步骤主要为:

提供绝缘本体10;

提供若干电源端子对20和信号端子对30,所述电源端子对20和信号端子对30对应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10内;

提供一限位块40,将所述限位块40组装至绝缘本体10的安装部12,以限位收容信号端子对30的引脚313;

提供一绝缘座50,该绝缘座50先与所述电源端子对20射出成型,再与所述绝缘本体10组装;具体而言,绝缘座50与电源端子对20射出成型的步骤为:先在上排电源端子21的通孔214内埋入射出并在靠近下排电源端子21的一侧形成限位柱52,再将所述限位柱52穿过下排电源端子21的通孔214;

提供一塑胶件60,待所述绝缘座50与绝缘本体10组装完成后,该塑胶件60再与所述绝缘座50和绝缘本体10射出成型。

请参阅图10与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连接器100’的结构与前述电源连接器100的结构大体相同,区别主要在于:绝缘本体10’的结构略有差别。以下内容将主要针对区别结构作详细说明,其他相同的结构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绝缘本体10’的安装部12’的顶壁设有若干肋条125’,该肋条125’在对接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安装部12’在对接方向上的长度,从而使得位于肋条125’两侧的预留槽123’相互连通,继而在射出成型塑胶件60’时,可用较少的注料点让塑胶流通。另,本实施方式中,预留通道124的第二通道1242’开设在台阶部127内并与预留槽123’相连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100、100’通过在电源端子对20上射出成型有绝缘座50,同时在绝缘座50与绝缘本体10、10’上射出成型有塑胶件60、60’,从而可以在增加电源端子21的厚度、加长电源端子21的接触力臂后,使用传统的“倒刺”设计方式将电源端子21牢固的固持在绝缘本体10、10’上。

特别需要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艺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所作的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变化,仍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主张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