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2141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借由组件间的嵌卡结构,而达到链接稳固效果的防松脱的感应开关。



背景技术:

感应开关是一种通过内部的导电组件来感应震动,以对一个电流回路形成通路或断路的开关。并且,由于其灵敏的触发性,以及能感测到各个方向的震动,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范畴,更是许多电子产品中所不可或缺的电子零件。

但是,对于目前的感应开关来说,其导电组件都是被封装在一个由一个非导电壳体,及两个电极所界定形成的空腔中,并且通过该非导电壳体与所述电极间的一个嵌卡结构,来强化两者间的连结关系。

其中,该嵌卡结构有如日本特开第2003-161653号中的图1所公开的态样,是将两个电极部材(编号A1、A2)各自朝相对的嵌合方向(编号10A、10B)塞入一个筒状体(编号B),并让每一个电极部材的一个圆柱状扩大头部(编号3)嵌卡于该筒状体的多个环状突起(编号7、8、9)间。不过,由于是要让所述电极部材容易与该筒状体进行组装,所以所述环状突起的高度相对于该圆柱状扩大头部的直径比例过小,因而导致所述电极部材无法牢靠地与该筒状体相连结。

此外,还有如美国发明专利第US7421793B2号所公开的另一种嵌卡结构,是直接依靠两个端盖(编号110、160)与一个中央部件(编号140)间的摩擦力来防止所述端盖松脱。然而,这将使得所述端盖所嵌入该中央部件的末端部分(编号122、172)需要有一定长度,同时也需要考虑所述末端部分与该中央部件的干涉配合,以产生合适的摩擦力。如此,不仅会增加其组件加工制程的复杂性及制造成本,并且还可能因为组件间过于紧配,使得所述端盖在组装的过程中,所挤压产生的空气压力向外推挤,而造成其与该中央部件的连结关系不稳固,甚至发生松脱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借由组件间的嵌卡结构,以达到链接稳固效果的防松脱的感应开关。

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包含一个绝缘壳体、一个第一导电端子、一个第二导电端子,及至少一个导电件。

该绝缘壳体包括一个围绕一条轴线,且界定出一个通孔的围绕面。该通孔具有一个邻近该围绕面一端的大孔径段、一个邻近该围绕面另一端,且孔径小于该大孔径段的小孔径段,及一个连接于该大孔径段与该小孔径段间的阶面。该大孔径段与该小孔径段垂直该轴线的截面积比值大于1且不大于3。

该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一个嵌置于该大孔径段的头部,及一个嵌置于该小孔径段的栓部。该头部具有一个用于抵靠于该阶面的抵肩面,及一个相反于该抵肩面的第一接触面。该栓部沿垂直该轴线的方向的径宽不大于该头部沿垂直该轴线方向的径宽,且部分穿出该通孔。

该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一个嵌置于该大孔径段的塞部。该塞部具有一个与该第一接触面相隔一个间隙的第二接触面。该围绕面、该第一接触面,及该第二接触面共同界定出一个感应腔。

该导电件容置于该感应腔内,且在一个通路位置与一个断路位置间滚动。在该通路位置时,该导电件、该第一接触面,及该第二接触面形成一个电流通路;在该断路位置时,该导电件、该第一接触面及该第二接触面不形成该电流通路。

较佳地,该第二导电端子的塞部还具有一个连接于该第二接触面的塞周面,及至少一个形成于该塞周面的倒勾。该倒勾包括一个挡止面。该绝缘壳体还包括至少一个配合该倒勾而凹陷形成于该围绕面的沟槽。该沟槽与该塞部的倒勾的挡止面相卡扣,以限止该第二导电端子反向于该塞部嵌入于该大孔径段的方向位移。

较佳地,该第一导电端子的栓部具有一个环绕该轴线的栓周面,及至少一个形成于该栓周面的倒勾。该倒勾包括一个挡止面。该绝缘壳体还包括至少一个配合该倒勾而凹陷形成于该围绕面的沟槽。该沟槽与该栓部的倒勾的挡止面相卡扣,以限止该第一导电端子反向于该栓部嵌入于该小孔径段的方向位移。

较佳地,该绝缘壳体还包括一个第一端面、一个相反于该第一端面的第二端面,及一个连接于该第一端面与该第二端面间的壳表面。该第一端面具有一个连通该小孔径段的第一开口。该第二端面具有一个连通该大孔径段的第二开口。该栓部还具有一个连接于该栓周面的第一连接端面。该第二导电端子还包括一个连结该塞部的端盖。该端盖具有一个用于抵靠于该第二端面的盖挡止面,及一个相反于该盖挡止面的第二连接端面。

较佳地,该栓部还具有一个凸设于该第一连接端面的第一电气接点。该端盖还具有一个凸设于该第二连接端面的第二电气接点。该第一电气接点穿出该第一开口。该第二电气接点穿出该第二开口。

较佳地,该端盖还具有一个连接于该盖挡止面与该第二连接端面间的盖周面。该盖周面包括至少一个与该壳表面实质上齐平的接触缘。

较佳地,该感应开关还包含一个引脚组。该引脚组包括一个电连接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引脚件,及一个电连接于该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引脚件。该第一引脚件与该第二引脚件皆为直插式接脚。

较佳地,该感应开关还包含一个引脚组。该引脚组包括一个电连接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引脚件。该绝缘壳体还包括一个自该第一端面凹设的引脚槽。该引脚槽具有一个与该小孔径段相连通的中央部,及至少一个由该中央部延伸至该壳表面的外接部。该第一引脚件是嵌设于该中央部与该外接部,且具有一个与该壳表面实质上齐平的贴装面。

较佳地,该感应开关还包含一个引脚组。该引脚组包括一个第一引脚件。该绝缘壳体还包括至少一个自该壳表面凹设,且连通至该第一端面的引脚槽。该第一引脚件是呈L形,且具有一个电连接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直立部,及一个与该直立部相连接,且能嵌设于该引脚槽的横平部。

较佳地,该第一接触面能界定出平面及凹槽的其中一者。

较佳地,该第二接触面能界定出平面、凹槽,及凸块的其中一者。

较佳地,该第一接触面的凹槽呈弧形、V形,及U形的其中一者;该第二接触面的凹槽呈弧形、V形,及U形的其中一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第一导电端子由该组装方向放入该大孔径段中,使该抵肩面抵靠于该阶面,不仅能增加卡固的面积,而且借由该栓部的倒勾与该绝缘壳体的沟槽形成相互嵌卡的结构,以达到防止松脱及连结稳固的效果。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一个正视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中的一个围绕一条轴线,而界定出一个通孔的绝缘壳体,以及定义的一个组装方向;

图3是一个不完整的立体剖视图,说明由该绝缘壳体所界定的一个通孔,及形成于该绝缘壳体沿该轴线两端的一个第一开口与一个第二开口;

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二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三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四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五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六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七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八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九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十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十一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一实施例包含一个绝缘壳体100、一个第一导电端子200、一个第二导电端子300,及一个导电件400。

该绝缘壳体100包括一个围绕一条轴线L,且界定出一个通孔600的围绕面110、至少一个配合该第一导电端子200的结构而凹陷形成于该围绕面110的沟槽120、至少一个配合该第二导电端子300的结构而凹陷形成于该围绕面110的沟槽121、一个第一端面130、一个相反于该第一端面130的第二端面140、一个连接于该第一端面130与该第二端面140间的壳表面150,及一个自该第一端面130凹设的引脚槽160。在本实施例中该沟槽120、121分别为两个。其中,该通孔600具有一个邻近该围绕面110一端的大孔径段610、一个邻近该围绕面110另一端,且孔径小于该大孔径段610的小孔径段620,及一个连接于该大孔径段610与该小孔径段620间的阶面630,具体而言,该大孔径段610邻近该第二端面140,该小孔径段620邻近该第一端面130。另外,该第一端面130具有一个连通该小孔径段620的第一开口131;该第二端面140具有一个连通该大孔径段610的第二开口141;以及,该引脚槽160具有一个与该小孔径段620相连通的中央部161,及多个由该中央部161延伸至该壳表面150的外接部162。该外接部162在本实施例是多个,但可以理解的是该外接部162也可以是一个。要说明的是,该大孔径段610与该小孔径段620垂直该轴线L的截面积比值介于1至3间,同样地,相对于所述沟槽121、120凹陷于该围绕面110的深度所构成的截面积比值也介于1至3间,亦即该沟槽121与该沟槽120垂直该轴线L的截面积比值也是介于1至3间,该截面积比值愈小则防松脱效果会愈差,但比值过大又会有制程能力的问题,因此该截面积比值介于1至3间,以大于1且不大于3为最佳。在本实施例中,该截面积比值较佳地为介于1.3至1.6间,但不以此为限,也能如图11的实施态样,使其较佳地介于1至1.5间,而同样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此外,定义平行该轴线L,且由该第二端面140朝该第一端面130的方向为一个组装方向X。

该第一导电端子200包括一个头部210,及一个连结该头部210的栓部220。要注意的是,由于该栓部220沿垂直该轴线L方向的径宽不大于该头部210沿垂直该轴线L方向的径宽,并且该小孔径段620沿垂直该轴线L方向的径宽介于该头部210与该栓部220间。所以要将该第一导电端子200组装于该绝缘壳体100时,必须先以该栓部220沿该组装方向X放入该大孔径段610中,再让该栓部220嵌置于该小孔径段620,而使得该头部210嵌置于该大孔径段610,该栓部220部分穿出该通孔600。其中,该头部210具有一个用于抵靠于该阶面630的抵肩面211,及一个相反于该抵肩面211的第一接触面212。此外,该栓部220具有一个环绕该轴线L的栓周面221、多个形成于该栓周面221的倒勾222、一个连接于该栓周面221的第一连接端面223,及一个凸设于该第一连接端面223的第一电气接点224。该倒勾222在本实施例是多个,但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一个。

值得一提的是,该第一电气接点224穿出该第一开口131,并凸出于该第一端面130,而能与一个电路节点(图未示)进行连接;而且,所述沟槽120是由所述倒勾222所挤压形成,所以所述沟槽120与所述倒勾222的数目相对应。另外,每一个倒勾222包括一个挡止面225,使得该栓部220嵌置于该小孔径段620时,所述挡止面225能与该绝缘壳体100的沟槽120相卡扣,以限止该第一导电端子200反向于该组装方向X位移。

该第二导电端子300包括一个塞部310,及一个连结该塞部310的端盖320。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塞部310沿垂直该轴线L方向的径宽是小于该端盖320沿垂直该轴线L方向的径宽,且该大孔径段610沿垂直该轴线L方向的径宽同样是小于该端盖320,所以要将该第二导电端子300组装于该绝缘壳体100时,必须先以该塞部310沿该组装方向X放入该大孔径段610中,才能让该塞部310嵌置于该大孔径段610。并且,该塞部310具有一个与该第一接触面212相隔一个间隙的第二接触面311、一个连接于该第二接触面311的塞周面312,及多个形成于该塞周面312的倒勾313。该倒勾313在本实施例是多个,但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一个。此外,该端盖320具有一个用于抵靠于该第二端面140的盖挡止面321、一个相反于该盖挡止面321的第二连接端面322、一个凸设于该第二连接端面322的第二电气接点323,及一个连接于该盖挡止面321与该第二连接端面322间的盖周面324。值得一提的是,该第二电气接点323穿出该第二开口141;而且,所述沟槽121是由所述倒勾313所挤压形成,所以所述沟槽121与所述倒勾313的数目相对应。另外,每一个倒勾313包括一个挡止面314,使得该塞部310嵌置于该大孔径段610时,所述挡止面314能与该绝缘壳体100的沟槽121相卡扣,以限止该第二导电端子300反向于该组装方向X位移。此外,该盖周面324包括多个与该壳表面150实质上齐平的接触缘325。该接触缘325在本实施例是多个,但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一个。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该绝缘壳体100概呈长方体,而该端盖320为呈圆柱体,且其皆对称于该轴线L,使得所述接触缘325至少有上下两个;其中,是能以该第二电气接点323,或是与该壳表面150底面齐平的接触缘325来和另一个电路节点(图未示)进行连接。

而在将该第一导电端子200组装于该绝缘壳体100后,该导电件400便能沿该组装方向X放入该大孔径段610中。接着,再将该第二导电端子300组装于该绝缘壳体100。此时,该围绕面110、该第一接触面212,及该第二接触面311共同界定一个感应腔700,使得该导电件400容置于该感应腔700内,并且能在一个通路位置与一个断路位置间滚动。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面212及该第二接触面311所界定的凹槽皆呈弧形,但不以此为限,也能如图5、图6与图7所分别呈现的梯形、U形及V形,甚至也能呈现平面的形态;并且,该第二接触面311也能如图8所呈现的平面,或是如图9与图10所呈现的凸块等如后述实施例的其它形状。此外,该导电件400的数目在本实施例虽为一个,但不以此为限,也能为一个以上,如图4至图7所示,采用两个导电件400;同时,也能如图8与图9所示,采用不同大小的导电件400(400’)。然而,对于该感应开关来说,所述导电件400的数目与大小,是相关于触发断路的灵敏度,所以必须考虑到不同的使用需求,以配置合适的导电件400。

借此,如图2所示,当所述导电件400在该通路位置时,即表示该导电件400、该第一接触面212,及该第二接触面311彼此相接触,以形成一个电流通路,让所述电路节点能通过该电流通路传递电信号。另一种情况,当所述导电件400在该断路位置时,即表示该导电件400、该第一接触面212,及该第二接触面311间至少有两者不互相接触,因而不形成该电流通路,使得所述电路节点间无法传递电信号。

如上所述,能归纳出该感应开关的一个组装方法。配合参阅图1、图2与图3,该组装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A)将该第一导电端子200沿该组装方向X放入该大孔径段610。其中,是以该栓部220先放入该大孔径段610。

(B)推压该第一导电端子200,使该抵肩面211抵靠于该阶面630。此时,该栓部220嵌置于该小孔径段620,且该栓部220的倒勾222与所述沟槽120相卡扣以增加摩擦阻力,并通过所述倒勾222的方向相反于该组装方向X,而防止该第一导电端子200与该绝缘壳体100产生松脱。

(C)把该导电件400沿该组装方向X放入该大孔径段610。

(D)将该第二导电端子300的塞部310沿该组装方向X嵌置于该大孔径段610,并推压该第二连接端面322,使该盖挡止面321抵靠于该第二端面140。此时,该塞部310的倒勾313与所述沟槽121相卡扣以增加摩擦阻力,并通过所述倒勾313的方向相反于该组装方向X,而防止该第二导电端子300与该绝缘壳体100产生松脱。并且,该围绕面110、该第一接触面212,及该第二接触面311共同界定出该感应腔700,而该导电件400能滚动地容置于该感应腔700内。

应注意的是,上述步骤流程中,任何过程或方式的描述应被视为该作业流程的模块、片段、部分,或步骤,其包含一个或多个在该作业流程中实施所能呈现的特定功能,若能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了解的方式进行次序互换,以达成相同的功能或功效,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另外,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九实施例包含一个绝缘壳体100’、一个第一导电端子200’、一个第二导电端子300、两个导电件400,及一个引脚组500。

其中,该第九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间的主要差异处在于下列几项:

(1)该绝缘壳体100’的大孔径段610’与小孔径段620’垂直该轴线L的截面积比值介于1至1.5间。并且,该绝缘壳体100’的多个引脚槽160’是自该壳表面150凹设,且连通至该第一端面130。该引脚槽160’在本实施例是多个,但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一个。

(2)该第一导电端子200’的头部210’及栓部220’各自地对应该大孔径段610’及该小孔径段620’的孔径。

(3)该引脚组500包括一个第一引脚件510。其中,该第一引脚件510是呈L形,且具有一个直立部511,及一个与该直立部511相连接的横平部512。要说明的是,在该第九实施例中,该直立部511形成有一个嵌孔513,使得该第一电气接点224能嵌设于该嵌孔513,而电连接于该第一导电端子200’。另外,该横平部512也能对应地嵌设于其中一个引脚槽160’;并且,该横平部512的底面略凸出于该壳表面150的底面,而能与其中一个电路节点连接。

再者,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十实施例包含一个绝缘壳体100、一个第一导电端子200、一个第二导电端子300、两个导电件400,及一个引脚组500’。

其中,该第十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间的主要差异处在于:

该引脚组500’包括一个电连接于该第一导电端子200的第一引脚件510’,及一个电连接于该第二导电端子300的第二引脚件520’。其中,该第一引脚件510’与该第二引脚件520’皆为直插式接脚,且分别具有一个嵌孔513’及一个嵌孔523’,而能各自地供该第一电气接点224及该第二电气接点323嵌设。该第一引脚件510’与该第二引脚件520’能各自地插设于一个电路板(图未示)上的贯穿孔,或是插置在一个DIP(Dual In-line Package)插座(图未示)上。

最后,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的一个第十一实施例包含一个绝缘壳体100、一个第一导电端子200、一个第二导电端子300、两个导电件400,及一个引脚组500”。

其中,该第十一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间的主要差异处在于:

该引脚组500”包括一个呈长方体,而嵌设于该中央部161(见图1)与其中一个外接部162(见图1)且电连接于该第一导电端子200的第一引脚件510”。并且,该第一引脚件510”具有一个用于让该第一电气接点224嵌设的嵌孔513”,及一个与该壳表面150实质上齐平的贴装面514”。而且,在该第十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引脚件510”是嵌设该绝缘壳体100的引脚槽160中,而使得该贴装面514”及该接触缘325与能各自与所述电路节点相连接。

应注意的是,上述图1至图13的第一接触面212及第二接触面311两者的配对关系并不以所述图面为限,而是能互相地搭配,例如以呈梯形的第一接触面212搭配呈弧形的第二接触面311,也同样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防松脱的感应开关有如下所述的功效及优点,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一、借由所述倒勾222(313)的挡止面225(314),与该绝缘壳体100的沟槽120(121)相卡扣以增加摩擦阻力,有效地限止该第一导电端子200与该第二导电端子300反向于该组装方向X位移,而达到连结稳固效果。

二、通过该第一导电端子200由该组装方向X放入该大孔径段610中,使该抵肩面211抵靠于该阶面630,以增加卡固面积,从而避免该第一导电端子200在该第二导电端子300组装于该绝缘壳体100的过程中,受到挤压产生的空气压力而沿该组装方向X推挤位移,达到防止松脱的效果。

三、利用所述倒勾222(313)嵌入该绝缘壳体100而凹陷形成所述沟槽120(121)的设计,使得该大孔径段610与该小孔径段620垂直该轴线L的截面积比值能对应于所述沟槽120(121)的深度约略地调整,以因应不同的使用条件。例如,在温度变化剧烈的环境下,所述沟槽120(121)的深度应该加深,即所述倒勾222(313)的厚度增加,使得该截面积比值增加,以避免该第一导电端子200与该第二导电端子300因为热胀冷缩,而松脱于该绝缘壳体100。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