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5398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端子料带分离方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申请号为CN201220268817.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USB3.0连接器,其包括外壳以及位于外壳内部的绝缘胶体和导电端子组,其中导电端子组包括4个信号及电源端子,5个高速信号端子,所述的9个导电端子组呈一体式结构,导电端子组中部设有一连接料桥,导电端子组前端呈一平一凸状,4个信号及电源端子凸起,并与5个高速信号端子交叉连接于连接料桥上,所述的4个信号及电源端子凸起部分设有延伸部。所述导电端子组两端还设有衔接料带。由于所述导电端子组的焊接部直接与所述衔接料带连接,料带预断部设于焊接部上,在分离料带的时候,焊接部容易受力变形,从而影响端子品质。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更好的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料带分离方便的电连接器,使端子的焊接部在料带分离过程中保持稳定,从而提高产品品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多个第一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显露所述舌板表面的平板状接触部,所述平板状接触部向后延伸一固持于所述基部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向后延伸一第一焊接部和一第一料带预断部,最外侧的所述第一端子上的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外侧;多个第二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显露所述舌板表面的弹性接触部,所述弹性接触部与所述平板状接触部位于所述舌板的同一侧,且所述弹性接触部与所述平板状接触部呈前后排列,所述弹性接触部向后延伸一固持于所述基部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向后延伸一第二焊接部和一第二料带预断部,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端子上的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内侧。进一步的,中间所述第一端子上的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两侧,中间所述第二端子上的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两侧。进一步的,最外侧的所述第一端子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端子相邻,最外侧的所述第一端子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端子的外侧。进一步的,所述平板状接触部向后延伸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向后延伸一第一延伸部,所述弹性接触部向后延伸一第二延伸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设有一过渡部,至少一所述过渡部设有两倾斜面,所述两倾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且所述两倾斜面前后错开。进一步的,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端子相邻且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端子的内侧的所述第一端子上的所述过渡部设有两倾斜面,所述两倾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且所述两倾斜面前后错开。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及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的宽度,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延伸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延伸部的宽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及所述第二延伸部向下经三次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呈U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前端设有一第一预断面,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前端设有一第二预断面,所述第一预断面与所述第二预断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断面与所述第二预断面连接于同一料带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断部与所述第二预断部位于同一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最外侧的第一端子的焊接部外侧设有料带预断部,中间第一端子的焊接部两侧设有料带预断部,最外侧的第二端子的焊接部内侧设有料带预断部,中间第二端子的焊接部两侧设有料带预断部,避免了将料带预断部直接设在焊接部上,因此在料带分离的过程中,焊接部不会受力变形,从而使所述第一焊接部及所述第二焊接部始终保持稳定,提高了产品品质。此外,不仅保证了料带与端子的连接强度,且保证了焊接部之间的间隙,工艺上容易生产,优化了制程。【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料带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料带的俯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的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基部11前端壁111后端壁112上端壁113下端壁114凹陷部115凸块116舌板12收容槽121上表面122下表面123凹陷槽124前表面125收容空间2第一端子3接地端子31差分信号端子32平板状接触部33连接部34第一延伸部35过渡部36倾斜面361第一固定部37第一焊接部371第一料带预断部372第一预断面3721凸出部38第二端子4第二延伸部41第二固定部42第二焊接部421第二料带预断部422第二预断面4221弹性接触部43金属壳体5上壁面51下壁面52侧壁面53弹性臂54凹口55延伸片56主料带6副料带7【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多个第一端子3和多个第二端子4,收容所述绝缘本体1的金属壳体5。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形成的一舌板12,所述基部11包括前端壁111、后端壁112、上端壁113、下端壁114,所述后端壁112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凹陷部115,所述基部1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凸块116。所述舌板12包括一上表面122、一下表面123、一前表面125,所述舌板12设有多个收容槽121,所述收容槽121贯穿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和下表面123。所述收容槽121的前方设有多个凹陷槽124,所述凹陷槽124比所述收容槽121更靠近舌板12的前表面125,所述前表面125垂直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及下表面123。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3包括一接地端子31及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32,本实施例中,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为两对。因此所述第一端子3由五根端子组成,依次为一对差分信号端子32,接地端子31,一对差分信号端子32。每一所述第一端子3包括一平板状接触部33,所述平板状接触部33收容于所述凹陷槽124内,并显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所述平板状接触部33向后延伸一连接部34,所述连接部34向后延伸一第一延伸部35,所述连接部34和所述第一延伸部35均固持于所述舌板12内部。所述接地端子31的所述连接部34宽度小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连接部34的宽度,所述接地端子31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宽度小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宽度,因此差分信号端子32的宽度比接地端子31的宽度更宽,可以提高信号传输速率。如图5及图6所示,每一所述第一端子3的所述连接部34与所述第一延伸部35之间设有过渡部36,至少一所述过渡部36具有两个倾斜方向相反且前后错开的倾斜面3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端子31的所述过渡部36具有两个对称的倾斜面361,中间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过渡部36具有两个倾斜方向相反且前后错开的倾斜面361,当然中间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过渡部36的倾斜面361也可以对称。最外侧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过渡部36仅具有一个倾斜面361,目的是使所述过渡部36的外边缘与所述连接部34的外边缘共线,以使布局更加紧凑。所述过渡部36使得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宽度比所述连接部34的宽度更宽,因此改善了所述第一端子3的特性阻抗,使所述第一端子3的传输速率稳定。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第一延伸部35向上三次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固定部37,即所述第一延伸部35向上第一次弯折延伸穿过所述基部11的前端壁111与后端壁112之间,向后第二次弯折延伸穿过所述基部11的上端壁113与下端壁114之间,向下第三次弯折延伸穿过所述基部11的下端壁114。所述第一固定部37经过三次弯折后可以稳定固持于所述基部11内且所述第一固定部37大体呈U形。所述第一固定部37设有一第一焊接部371及一第一料带预断部372,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左右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用于焊接在一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与料带相连接。最外侧的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外侧,中间差分信号端子32及接地端子31的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两侧。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端子4包括一弹性接触部43,所述弹性接触部43显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所述弹性接触部43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21内。因此,所述弹性接触部43与所述平板状接触部33均显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即所述弹性接触部43与所述平板状接触部33位于所述舌板12的同一侧,且所述弹性接触部43与所述平板状接触部33呈前后排列。所述弹性接触部43向后延伸一第二延伸部41,所述第二延伸部41也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21内。所述弹性接触部43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41的宽度,所述第二延伸部41与所述第一延伸部35位于同一平面且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41的宽度小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宽度,即在保证所述弹性接触部43的尺寸宽度的同时,尽量缩小所述第二延伸部41的尺寸宽度,以便为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部署空间。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第二延伸部41同样向上三次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固定部42,所述第二固定部42稳定固持于所述基部11上且所述第二固定部42也大体呈U形。所述第二固定部42设有一第二焊接部421及一第二料带预断部422,所述第二焊接部421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前后间隔设置形成前后两排,且所述第二焊接部421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焊接点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以保证焊接的稳定性。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垂直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所述第一端子3与所述第二端子4间隔设置,因此最外侧的所述第一端子3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端子4相邻且最外侧的所述第一端子3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端子4的外侧。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端子4的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422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421的内侧,中间所述第二端子4的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422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421的两侧。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422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与料带的连接强度得以保证,并且保证了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的间隙,工艺上容易生产,优化了制程。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所述第一端子3和所述第二端子4由同一金属材料冲压成型,并连接于同一主料带6上。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前端设有一第一预断面3721,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422前端设有一第二预断面4221,所述第一预断面3721与所述第二预断面4221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延伸部35及所述第二延伸部41。所述第一预断面3721与所述第二预断面4221连接于同一所述主料带6上,同时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422位于同一排。所述平板状接触部33前端设有一凸出部38,所述凸出部38连接于一副料带7上。所述主料带6使得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连成整体,保持了端子在生产过程中的稳定,防止端子变形,同时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通过一次molding就可与所述绝缘本体1注塑成型,有效改善了产品品质,节约了成本。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采用一体式结构,通过一次molding与所述绝缘本体1镶嵌成型,所述主料带6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同时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与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422也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此时,由于所述第一固定部37与所述第二固定部42固持于所述基部11上,因此所述主料带6非常容易从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422分离。且由于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422不是直接设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上,使得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在料带分离过程中不会受力变形,从而使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始终保持稳定,提高了产品品质。如图2、图4及图7所示,所述金属壳体5大致为中空的矩形框体,包括一上壁面51、一下壁面52及一对侧壁面53。所述金属壳体5安装于所述基部11上并且围绕所述舌板12形成一收容空间2,用于容纳对接的插头(未图示)。所述上壁面51及所述下壁面52均设有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2的弹性臂54,每一所述侧壁面53分别设有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2的弹性臂54,从而与对接插头接触。每一所述侧壁面53分别设有与所述凸块116相配合的凹口55,所述下表面52设有两个向上弹起的延伸片56,所述延伸片56延伸入所述基部11的凹陷部115。通过所述凹口55及所述延伸片56的设置,所述金属壳体5可以与所述基部11稳定固持。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接地端子31的所述连接部34的宽度小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连接部34的宽度,所述接地端子31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宽度小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宽度,所述第二延伸部41的宽度小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宽度。通过减小所述接地端子31及所述第二延伸部41的宽度,使得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2的宽度可以设计得更宽,可以有效提高信号传输速率。(2)所述第一端子3设有过渡部36,使得所述第一延伸部35沿舌板12宽度方向加宽,因此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34的宽度,可以有效改善特性阻抗,使所述第一端子3的传输速率稳定。(3)最外侧的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外侧,中间差分信号端子32及接地端子31的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两侧;最外侧的差分信号端子32的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外侧,中间差分信号端子32及接地端子31的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两侧。如此,不仅保证了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与主料带6的连接强度,且保证了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的间隙,工艺上容易生产,优化了制程。(4)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连接于同一所述主料带6上,通过一次molding即可与所述绝缘本体1镶嵌成型,能够有效改善产品品质,同时节约生产成本。(5)所述主料带6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422也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使所述主料带6容易分离。所述第一料带预断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带预断部422不直接设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上,使得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在料带分离过程中不会受力变形,从而使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始终保持稳定。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