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频变压器以及散热式高频变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1883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频变压器以及散热式高频变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频变压器以及散热式高频变压装置。



背景技术:

高频变压器广泛地被运用于晶体生长、电解等低压大电流行业,各行业对电源输出电流、电压不同,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基于此,现有技术中的变压器采用多个线圈副边串联的方式实现不同电压等级的输出。然而,经发明人调研发现,现有技术中的高频变压器多采用铝壳嵌套线圈,铝壳长度是根据线圈数量制定,在增、减线圈后将造成铝壳过短或过长,造成不足或浪费的情况。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线圈数量的高频变压器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频变压器,可根据实际需要直接增减线圈数量。

本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式高频变压装置,具有高效地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高频变压器,安装在一外部框架上,高频变压器包括多个初级线圈组件和次级线圈,每个初级线圈组件包括两个初级线圈、两个骨架和多对磁芯,每个初级线圈绕设于每个骨架上,两个骨架平行设置,每对磁芯可拆卸地穿设于骨架,次级线圈包括第一线圈组件和第二线圈组件,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分别依次穿过多对磁芯,第一线圈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每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分别穿过每对磁芯,多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依次串联;第二线圈组件包括多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每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分别穿过每对磁芯,多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依次串联,且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外部框架连接。

进一步地,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第一线圈组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二线圈组件的一端与第三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第四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均与外部框架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片,以使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电气隔离。

进一步地,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均为铜板,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平行设置且共同穿过磁芯。

进一步地,第一线圈组件与多个初级线圈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片,以使第一线圈组件与初级线圈电气隔离;第二线圈组件与多个初级线圈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片,以使第二线圈组件与初级线圈电气隔离。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上均设置有连接通孔,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通过连接通孔连接在外部框架上。

进一步地,每个初级线圈为多圈漆包线,且绕设于每个骨架上,每个初级线圈组件中两个初级线圈串联或并联。

进一步地,每个磁芯为U型,每个骨架呈柱形,且每个骨架上设置有安装通孔,每对磁芯均穿设在安装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外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散热式高频变压装置,包括高频变压器和散热组件,高频变压器包括多个初级线圈组件和次级线圈,每个初级线圈组件包括两个初级线圈、两个骨架和多对磁芯,每个初级线圈绕设于每个骨架上,两个骨架平行设置,每对磁芯可拆卸地穿设于骨架上,次级线圈包括第一线圈组件和第二线圈组件,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分别依次穿过多对磁芯,第一线圈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每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分别穿过每对磁芯,多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依次串联;第二线圈组件包括多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每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分别穿过每对磁芯,多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依次串联,且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部,用于与散热组件连接;散热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散热排与第二散热排,多个初级线圈组件并列设置于第一散热排与第二散热排之间,每个初级线圈紧贴第一散热排与第二散热排的侧壁,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交错设置,第一线圈组件一端与第一散热排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散热排连接,第二线圈组件一端与第二散热排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散热排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排与第二散热排均为导电散热排,导电散热排兼做输出排,以作为的输出极。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一种高频变压器,每对磁芯可拆卸地穿设于骨架,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依次穿过磁芯,多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依次串联;多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依次串联。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需要直接拆卸每对磁芯从而减少初级线圈组件的数量,同样地,在减少初级线圈组件的数量的基础上亦可增加初级线圈的数量,从而通过增减初级线圈组件的数量来调整高频变压器的输出电压。

一种散热式高频变压装置,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穿过磁芯,多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依次串联;多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依次串联。多个初级线圈组件并列设置于第一散热排与第二散热排之间,每个初级线圈紧贴第一散热排与第二散热排的侧壁,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交错设置,第一线圈组件一端与第一散热排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散热排连接,第二线圈组件一端与第二散热排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散热排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需要直接增减初级线圈组件的数量,从而调整高频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同时初级线圈紧贴于第一散热排与第二散热排的表面,使初级线圈直接经散热排散热,有效地提升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变压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次级线圈与外部框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变压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式高频变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高频变压器;110-初级线圈组件;111-初级线圈;113-骨架;115-磁芯;130-次级线圈;131-第一线圈组件;1311-第一次级线圈构件;133-第二线圈组件;1331-第二次级线圈构件;135-第一连接部;1351-连接通孔;137-第二连接部;138-第三连接部;139-第四连接部;150-第一绝缘片;170-第二绝缘片;190-第三绝缘片;200-散热式高频变压装置;210-散热组件;211-第一散热排;213-第二散热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变压器100,安装在一外部框架(图中未标号)上,高频变压器100包括多个初级线圈组件110和次级线圈130,初级线圈组件110并列设置在外部框架之间,次级线圈130穿过初级线圈组件110并与外部框架连接。

每个初级线圈组件110包括两个初级线圈111、两个骨架113和多对磁芯115,每个初级线圈111绕设于每个骨架113上,两个骨架113平行设置,每对磁芯115穿设于骨架113。

次级线圈130包括第一线圈组件131和第二线圈组件133,第一线圈组件131包括多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1311,每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1311分别穿过每对磁芯115,多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1311依次串联;第二线圈组件133包括多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1331,每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1331分别穿过每对磁芯115,多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1331依次串联,且次级线圈130的两端分别与外部框架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线圈组件131与第二线圈组件133均为铜板,第一线圈组件131与第二线圈组件133平行设置且共同穿过磁芯115。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线圈组件131与第二线圈组件133的材料并不仅仅限于铜,也可以是铝或者锌等其他导电材料,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初级线圈111为多圈漆包线,且绕设于每个骨架113上,每个初级线圈组件110中两个初级线圈111串联或并联。同样的,在多个初级线圈组件110间的初级线圈111也是串联或并联。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连接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磁芯115为U型,每个骨架113呈柱形,且每个骨架113上设置有安装通孔,每对磁芯115均穿设在安装通孔内。

参见图2,次级线圈13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35、第二连接部137、第三连接部138与第四连接部13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5与第三连接部138同侧且相互绝缘,第二连接部137与第四连接部139同侧且相互绝缘。第一线圈组件13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35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37连接;第二线圈组件133的一端与第三连接部138连接,另一端与第四连接部139连接,第一连接部135、第二连接部137、第三连接部138与第四连接部139均与外部框架连接,以将高频变压器100安装在外部框架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件131与第二线圈组件133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片150,以使第一线圈组件131与第二线圈组件133电气隔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片150为一橡胶片,且第一绝缘片150分别与第一线圈组件131和第二线圈组件133紧密贴合,从而在第一线圈组件131与第二线圈组件133之间形成绝缘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5、第二连接部137、第三连接部138与第四连接部139上均设置有连接通孔1351,第一连接部135、第二连接部137、第三连接部138与第四连接部139通过连接通孔1351可拆卸地连接在外部框架上。

在本实施例中,外部框架上设置有螺纹孔,且螺纹孔的位置与连接通孔1351的位置相对应,连接通孔1351中设置有螺钉,将连接部固定在外部框架上。

参见图3,第一线圈组件131与多个初级线圈111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片170,以使第一线圈组件131与初级线圈111电气隔离。第二线圈组件133与多个初级线圈111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片190,以使第二线圈组件133与初级线圈111电气隔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片170与第三绝缘片190均为橡胶片,且第二绝缘片170分别与第一线圈组件131和初级线圈111紧密贴合,第三绝缘片190分别与第二线圈组件133和初级线圈111紧密贴合,从而在第一线圈组件131与初级线圈111间形成绝缘层,同时在第二线圈组件133与初级线圈111间形成绝缘层,以使次级线圈130与初级线圈111间电气隔离。

本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变压器100,每对磁芯115可拆卸的穿设于骨架113,第一线圈组件131穿过多对磁芯115并通过第一连接部135与第二连接部137安装在外部框架上;第二线圈组件133穿过多对磁芯115并通过第三连接部138与第四连接部139安装在外部框架上。多个第一次级线圈构件1311依次串联;多个第二次级线圈构件1331依次串联。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拆装磁芯115的方式直接增减初级线圈组件110的数量,从而调整高频变压器100的输出电压。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式高频变压装置200,包括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高频变压器100和散热组件210,高频变压器100与散热组件210连接。

散热组件21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散热排211与第二散热排213,多个初级线圈组件110并列设置于第一散热排211与第二散热排213之间,每个初级线圈111紧贴第一散热排211与第二散热排213的侧壁,第一线圈组件131与第二线圈组件133交错设置,第一线圈组件131一端与第一散热排2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散热排213连接,第二线圈组件133一端与第二散热排21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散热排21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排211与第二散热排213均为导电散热排,导电散热排兼做输出排,以作为散热式高频变压装置200的输出极。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式高频变压装置200,多个初级线圈组件110并列设置于第一散热排211与第二散热排213之间,每个初级线圈111紧贴第一散热排211与第二散热排213的侧壁,初级线圈111产生的热量将直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第一散热排211和第二散热排213。第一线圈组件131与第二线圈组件133交错设置,第一线圈组件131一端与第一散热排2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散热排213连接,第二线圈组件133一端与第二散热排21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散热排211连接,第一线圈组件131与第二线圈组件133产生的部分热量直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第一散热排211与第二散热排213。相较于现有技术,初级线圈111紧贴于第一散热排211与第二散热排213的内表面,使初级线圈111温度直接经散热组件210散热,有效地提升了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