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直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3064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性能直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接触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性能直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直流接触器是一种通用性很强的电磁式开关,它可以频繁地接通和断开直流主电路,并可实现远距离控制,广泛应用于电路控制技术领域。现有的直流接触器一般应用的环境都是低电压范围,开断电压在300V以内,当开断电压值高达700V-800V时,现有直流接触器将会出现接触不稳定、线圈组件容易损坏等问题。当直流接触器工作时,其内部温度会升高,使内部压强增大,现有的直流接触器为密封结构,不能及时泄压,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性能直流接触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性能直流接触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线圈组件、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检测组件、灭弧组件和减压组件,所述静触点组件包括静触点支架,所述静触点支架包括顶板和接触室,所述灭弧组件设置在所述接触室内,所述减压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顶板上,所述减压组件用于平衡壳体内外的气压,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直流接触器工作状态,所述检测组件分别与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支架连接,所述静触点组件固定在静触点支架上,所述动触点组件位于所述静触点支架的下方,且所述动触点组件下方与所述线圈组件连接。增加有极性灭弧组件、检测组件和减压组件提高直流接触器的可靠性和使用性能。

进一步,所述灭弧组件包括设置在静触点支架内部的两组磁钢组件和两个陶瓷灭弧槽,两组磁钢组件分别固定在两个陶瓷灭弧槽与静触点支架之间,两个陶瓷灭弧槽相对设置中间形成灭弧室,两组磁钢组件呈中心对称分布,每组磁钢组件包括呈直角分布的灭弧磁钢A和灭弧磁钢B,且灭弧磁钢A的极性与灭弧磁钢B的极性相反。将原来的塑料的灭弧槽改为陶瓷材质的灭弧槽,提高了灭弧槽的绝缘性,使电弧的冷却速度更快,延长了灭弧槽的使用寿命。灭弧槽除了具有灭弧的作用外,还与静触点支架配合用于固定灭弧磁钢。灭弧磁钢A的极性与灭弧磁钢B的极性相反使整个直流接触器为有极性结构,形成旋转的磁场。

进一步,所述陶瓷灭弧槽为U型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平行部和用于连接两平行部一端的连接部,所述两平行部的内侧面上均设有齿形凸条,所述齿形凸条的延伸方向与直流接触器的轴线平行。所述齿形凸条的顶部为弧面,可以避免静电残留。在内侧面上设有齿形凸条可以增加电弧的长度,使电弧更加容易断,提高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静触点支架内壁上设有一端与静触点支架连接另一端向灭弧室延伸的第一撑条、第二撑条和第三撑条,所述第一撑条、第二撑条和第三撑条均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撑条两两对称设置在静触点支架相对的一对侧壁上,四个所述第二撑条两两对称设置在静触点支架相对的另一对侧壁上,同侧所述第二撑条之间的距离与灭弧磁钢A的长度匹配,所述灭弧槽固定在同侧第一撑条和第二撑条围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二撑条与同侧灭弧槽围成灭弧磁钢A的固定空间,所述第一撑条和第二撑条相互垂直;所述第三撑条与所述第一撑条平行设置,且两两为一组呈中心对称分布,每组第三撑条位于第一撑条和第二撑条之间,同组第三撑条与同侧的所述平行部围成灭弧磁钢B的固定空间。所述静触点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直侧壁和相对设置的一对弧形侧壁,所述第一撑条与所述直侧壁连接,所述第二撑条与所述弧形侧壁连接。通过撑条分别将灭弧磁钢A和灭弧磁钢B进行固定。

进一步,由于直流接触器壳体内部温度升高会引起内部压力的升高,如果不将压力及时泄掉会存在爆炸等安全隐患,所述减压组件包括单向减压阀和罩设在所述单向减压阀上的防尘帽,所述单向减压阀包括阀芯壳以及设置在阀芯壳内部的阀芯、阀芯座、阀芯垫、O型圈和弹簧,所述阀芯置于所述阀芯壳内部,所述O型圈密封连接在阀芯和阀芯壳的上端,所述阀芯的下端内部与所述阀芯垫连接,所述阀芯的下端的外部套设所述阀芯座,且所述阀芯座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弹簧套设在O型圈与阀芯座之间的阀芯上,且所述弹簧下端与所述阀芯连接,所述阀芯壳、阀芯座和阀芯形成连通壳体内外的单向降压通道。通过单向减压阀能够及时的平衡壳体内外的压力,由于是单向阀,既能满足泄压的要求,又能满足壳体内密封的要求。防尘帽用于避免灰尘堵塞减压阀的中心孔,影响降压效果和降压速度;利用单向减压阀实现壳体内外气压的平衡,提高直流接触器的安全性。

进一步,所述阀芯的中心设有轴向连通阀芯上下的中心孔,所述阀芯的侧壁上设有与中心孔连通的侧孔,所述阀芯垫与所述侧孔下方的中心孔连接,所述阀芯下端插设在所述阀芯座内,且与所述阀芯座间隙配合,所述中心孔、侧孔、阀芯座与阀芯之间的间隙以及通孔形成降压通道。侧孔处的阀芯做削薄处理,减少了阀芯与弹簧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摩擦,同时,也缩短了气体的流经路径,减小了阻力,实现快速降压。

进一步,为了便于弹簧的支撑,所述侧孔下方的阀芯上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弹簧下端与所述凸缘连接。

进一步,为了使阀芯垫与阀芯座能够及时有效分离,所述阀芯座底部与所述阀芯垫之间设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环设在所述通孔外围,所述支撑环的高度为中间高两侧低,呈逐渐递减的结构。采用支撑环减小了阀芯垫与阀芯座之间的接触面积,在壳体内气压升高时更加容易快速有效分离,提高减压阀的灵敏性。

进一步,所述通孔下端为小端向上的锥形孔,所述通孔上端为底部与所述锥形孔小端连接的圆柱孔。通孔横截面变小可以使压强增大,气流速度增加,更容易顶起阀芯垫。

泄压时,当壳体内部压力增大,内部压力通过通孔作用在阀芯垫的底面上,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将阀芯垫顶起,由于受到阀芯垫的支撑力的作用,阀芯也向上运动,使阀芯座与阀芯垫分离,从而使通孔依次与间隙、侧孔、中心孔形成的降压通道连通,使内部压力沿降压通道排出。同时阀芯推动弹簧,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当压力下降到一定值后,由于受到弹簧的弹力作用,阀芯和阀芯垫落下,阀芯垫重新将通孔封闭,使通孔与降压通道断开实现内部的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性能直流接触器,采用增加有极性灭弧组件、检测组件和减压组件提高直流接触器的可靠性和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B-B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灭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灭弧磁钢排列示意图;

图8是静触点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静触点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陶瓷灭弧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固定耳座,2-1、线圈支架,2-2、导向套,2-3、动铁芯,3-1、推动杆,3-2、动触片,3-3、恢复弹簧,4-1、静触点支架,4-11、第一撑条,4-12、第二撑条,4-13、第三撑条,4-14、直侧壁,4-15、弧形侧壁,4-2、铜螺柱,5、绝缘垫,6-1、微动开关,6-2、开关推杆,7-1、陶瓷灭弧槽,7-11、平行部,7-12、连接部,7-13、齿形凸条,7-2、灭弧磁钢A,7-3、灭弧磁钢B,8、防尘帽,9-1、阀芯,9-11、中心孔,9-12、侧孔,9-13、凸缘,9-2、阀芯座,9-21、通孔,9-22、支撑环,9-3、阀芯垫,9-4、O型圈,9-5、弹簧,9-6、阀芯壳。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性能直流接触器,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线圈组件、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检测组件、灭弧组件和减压组件,所述壳体1底部沿径向对称设有两个固定耳座1-1,所述灭弧组件设置在所述接触室内,所述减压组件固定连接在顶板上,所述减压组件用于平衡壳体1内外的气压,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直流接触器工作状态,所述检测组件分别与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支架4-1连接,所述静触点组件固定在静触点支架4-1上,所述动触点组件位于所述静触点支架4-1的下方,且所述动触点组件下方与所述线圈组件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支架2-1、线圈、导向套2-2和动铁芯2-3,线圈缠绕在线圈支架2-1的外侧,所述动铁芯2-3位于所述线圈支架2-1的内部,且所述动铁芯2-3与推动杆3-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套2-2套设在所述动铁芯2-3的外侧,用于动铁芯2-3运动的导向。

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推动杆3-1、动触片3-2和恢复弹簧3-3,所述推动杆3-1上端连接动触片3-2,所述动触片3-2的位置与铜螺柱4-2位置对应,恢复弹簧3-3套设在动触片3-2下方的推动杆3-1上,用于触点断开时的恢复。

所述静触点组件位于线圈组件上部,且所述静触点组件包括静触点支架4-1和两个铜螺柱4-2,所述静触点支架4-1包括顶板和接触室,所述铜螺柱4-2固定连接在顶板上,且两端分别向上下延伸,所述铜螺柱4-2下端延伸至灭弧室内,所述静触点支架4-1与所述线圈支架2-1之间设有绝缘垫5。

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微动开关6-1和开关推杆6-2,所述微动开关6-1固定连接在灭弧室外侧的静触点支架4-1上,通过静触点支架4-1将微动开关6-1与灭弧室的动静触点分离,提高检测的可靠性,所述微动开关6-1的弹片位于下方,所述微动开关6-1的接线引脚与固定在静触点支架4-1上的测试引出脚电连接,所述开关推杆6-2一端与推动杆3-1固定连接,且随所述推动杆3-1同步运动,所述开关推杆6-2另一端延伸出所述静触点支架4-1至所述弹片正下方。

如图6-7所示,所述灭弧组件包括设置在静触点支架4-1内部的两组磁钢组件和两个陶瓷灭弧槽7-1,两组磁钢组件分别固定在两个陶瓷灭弧槽7-1与静触点支架4-1之间,两个陶瓷灭弧槽7-1相对设置中间形成灭弧室,两组磁钢组件呈中心对称分布,每组磁钢组件包括呈直角分布的灭弧磁钢A7-2和灭弧磁钢B7-3,且灭弧磁钢A7-2的极性与灭弧磁钢B7-3的极性相反。

如图10所示,所述陶瓷灭弧槽7-1为U型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平行部7-11和用于连接两平行部7-11一端的连接部7-12,所述两平行部7-11的内侧面上均设有齿形凸条7-13,所述齿形凸条7-13的延伸方向与直流接触器的轴线平行。所述齿形凸条7-13的顶部为弧面。

如图8-9所示,所述静触点支架4-1的接触室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直侧壁4-14和相对设置的一对弧形侧壁4-15,所述静触点支架4-1内壁上设有一端与静触点支架4-1连接另一端向灭弧室延伸的第一撑条4-11、第二撑条4-12和第三撑条4-13,所述第一撑条4-11、第二撑条4-12和第三撑条4-13均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撑条4-11两两对称设置在静触点支架4-1相对的一对直侧壁4-14上,四个所述第二撑条4-12两两对称设置在静触点支架4-1相对的另一对弧形侧壁4-15上,同侧所述第二撑条4-12之间的距离与灭弧磁钢A7-2的长度匹配,所述灭弧槽固定在同侧第一撑条4-11和第二撑条4-12围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二撑条4-12与同侧灭弧槽围成灭弧磁钢A7-2的固定空间,所述第一撑条4-11和第二撑条4-12相互垂直;所述第三撑条4-13与所述第一撑条4-11平行设置,且两两为一组呈中心对称分布,每组第三撑条4-13位于第一撑条4-11和第二撑条4-12之间,同组第三撑条4-13与同侧的所述平行部7-11围成灭弧磁钢B7-3的固定空间。

如图3-4所示,所述减压组件包括单向减压阀和罩设在所述单向减压阀上的防尘帽8,所述单向减压阀包括阀芯壳9-6以及设置在阀芯壳9-6内部的阀芯9-1、阀芯座9-2、阀芯垫9-3、O型圈9-4和弹簧9-5,所述阀芯9-1置于所述阀芯壳9-6内部,所述O型圈9-4密封连接在阀芯9-1和阀芯壳9-6的上端,所述阀芯9-1的下端内部与所述阀芯垫9-3连接,所述阀芯9-1的下端的外部套设所述阀芯座9-2,且所述阀芯座9-2底部开设有通孔9-21,所述弹簧9-5套设在O型圈9-4与阀芯座9-2之间的阀芯9-1上,且所述弹簧9-5下端与所述阀芯9-1连接,所述阀芯壳9-6、阀芯座9-2和阀芯9-1形成连通壳体1内外的单向降压通道。

所述阀芯9-1的中心设有轴向连通阀芯9-1上下的中心孔9-11,所述阀芯9-1的侧壁上设有与中心孔9-11连通的侧孔9-12,所述阀芯垫9-3与所述侧孔9-12下方的中心孔9-11连接,所述阀芯9-1下端插设在所述阀芯座9-2内,且与所述阀芯座9-2间隙配合,所述中心孔9-11、侧孔9-12、阀芯座9-2与阀芯9-1之间的间隙以及通孔9-21形成降压通道。所述侧孔9-12下方的阀芯9-1上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缘9-13,所述弹簧9-5下端与所述凸缘9-13连接。所述阀芯座9-2底部与所述阀芯垫9-3之间设有支撑环9-22,所述支撑环9-22环设在所述通孔9-21外围,所述支撑环9-22的高度为中间高两侧低。所述通孔9-21下端为小端向上的锥形孔,所述通孔9-21上端为底部与所述锥形孔小端连接的圆柱孔。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